为什么人类作为最聪明的动物,但是刚出生的婴儿比其他动物的幼崽弱了许多?

自然之树


简单地理解,地球上拥有上千万物种,每个物种的生活习性,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方式都不同,彼此之间进行比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或者你也可以从哲学思想去理解:既然人类都这么聪明了,为何还要在其他方面都要强于动物呢?大自然总是寻求一种平衡,不可能让某个物种变得“无敌”!

但这或许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人类婴儿看起来确实比大多数动物幼崽都弱,为何会这样?这是人类直立行走和大脑发育的代价!

人类在直立行走过程中,身体结构必然发生很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骨盆结构的变化,骨盆的尺寸不断缩小以更加适应直立行走。看看如今与人类比较近亲的猩猩,有时候猩猩也会尝试直立行走,但你看到猩猩直立行走的过程就明白了,太不协调了。原始人类必须保持身体协调性和速度进行捕猎等活动,这要求人体结构比如骨盆一定会有大的变化。

还有就是早期人类智力发展很快,脑容量激增,当然脑袋也变大了很多,如果婴儿长得太大,就不容易生出来。而人类就必须在“体弱”和”脑强“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这也是大自然选择结果。

有科学家认为,其实人类10个月生下来得婴儿都是“早产儿”,婴儿需要呆在妈妈体内20个月左右才能基本达到猩猩婴儿的水平,这时候的婴儿就不是那么弱了。

大自然就是这样,让你得到了某种东西,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


宇宙探索


我是从小出生在农村的,小时候的喜欢观察出生的小动物,我们家也养个猫狗牛鸡鸭子,等。但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刚出生的牛不到一天,当小牛走丢了,母牛会呼喊,那小牛马上就会回到母牛的身边,他们一出生就能相互沟通,还有刚出生的小鸡。当天上有老鹰飞过的时候,母鸡就会发出警报,小鸡立马,就会四处躲避,会躲到障碍物下面。世界上除了人之外,基本上大部分的动物出生都能和母亲父亲互相沟通,也能听到母亲的危险警告,或者是他们的语言。唯独人不可以,说是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为什么刚出生的人,不能和父亲母亲交流。你听不懂父亲母亲的任何一句话。或许我们人本身就不是进化论的产物。


大千世界探索发现


人类是不是最聪明的动物另当别论,但确实,人类的新生儿与其他动物,尤其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幼崽比起来,有更长的哺乳期,我们一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被悉心照料,最简单的回答:这是人类为了直立和智力付出的代价,当然很多人把它简单地说成“人类都是早产儿”。

第一,“弱”是直立和智力的代价;

第二,“弱”是另一种巨大的优势;

第三,“弱”的不只是人类婴儿。

直立的代价

我们先看能够短暂直立行走的黑猩猩,它们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近,其新生儿也不像其它四足动物那样强壮。在非洲,一旦黑猩猩母亲遭到捕猎,幼儿黑猩猩对于猎人来说就唾手可得,即使有幸逃脱,小黑猩猩也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婴幼儿黑猩猩要花大约1到2年时间,通过抓握、骑背等方式“黏”在母黑猩猩身上,这些小黑猩猩大约2个月长牙、3个月直立,随后跟着母亲学习砸坚果、抓蚂蚁等生存技能。

相比之下,完全直立行走的人类,婴儿们差不多7个月长牙、8个月直立,依靠他人生存的时间远远超过1到2年,“未成年期”非常漫长。这种出生后的漫长成长,与出生前的生长时间不足有关,究其原因就是直立。

直立行走是人类最与众不同的特征,直立后从头到脚,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都随之发生改变,尤其是对于需要生育后代的女性来说,骨盆和椎骨的变化尤为明显。

女性骨盆的变化。直立后,人体的重量由两条腿承担,骨盆的负重能力也在增加,髂骨像两个翅膀一样向左前侧和右前侧延展,对于女性来说,骨盆虽然不像男性那样又高又窄,但即使较浅较宽,耻骨、骶骨、髂骨等构成的骨产道还是变窄了,同时形成骨产道的入口处横向宽,出口处纵向宽的形状,也因此人类新生儿不得不“转着”出来。


女性腰椎的变化。有时候人常说“女人有腰,男人没腰”,这里的“腰”指的是腰部的曲线,它与腰椎骨有关,这种差异早在雌性南方古猿身上就有所体现。由于女性既要孕育胎儿,又要直立行走,肚子随着胎儿的长大而变大,身体原本的平衡就难以保持,解决的办法就是改变腰椎的角度。人类共有5块腰椎骨,男性的腰椎骨没有明显的倾斜,但是女性的下方3块腰椎骨形成更明显的弧度,使得无论是否怀孕,她们身体的重心都能保持在腰椎下方,从而保持平衡。

骨盆和腰椎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直立后的早期人类产道变小变窄了,即使那时新生儿的大小可能还没明显变大,生产还是变成了难事,很容易造成母亲和婴儿的死亡。瑞士生物学家阿道夫·波特曼因此提出了“早产儿”理论,即人类婴儿在尚未发育完全之前就出生了,他还进一步算出,婴儿实际上需要再在母亲体内待8到11个月(女性总怀孕期需要18到21个月)才能基本达到黑猩猩婴儿的身体水平。

这个理论流传甚广,但它至今仍是个相对合理的猜测,而且只解决了母亲“好生”和婴儿“能活”的问题,婴儿出生后“怎么长”也是关键。

另一种优势

智力是人类得以“活成如今模样”的保障,但是为了大脑的发育,人类演化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也就是用新生时的“体弱”换“脑强”。

我们知道,脑是巨大的能量消耗体,这也是为什么高负荷的脑力劳动会让人感到疲惫和饥饿。人类学家通过计算得出,成年人大脑的能量消耗占到了人体总消耗的20%到25%,临近出生的胎儿,大脑能量消耗能达到87%,出生后1到1岁半的婴儿,大脑的能量消耗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人类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摄入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促进脑部发育了。

我们都知道,从南方古猿到智人,人类的脑容量扩大了4倍。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虽然还时而上树躲避危险,但已经用双足直立行走了,他们的脑容量大约为400毫升。200多万年前,正是人类(直立人)首次走出非洲之时,在走得更远的同时面临的危险和环境越发复杂,脑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得以发展,人类的脑容量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扩大到了1300毫升左右。20多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开始在欧洲大陆生存,后来还到达了西亚,他们的脑容量约为1250毫升到1750毫升,由于大于现代人而被津津乐道;同一时期智人也从非洲向外扩散,脑容量虽然比尼安德特人稍小,约为1290毫升到1600毫升,但是脑部变得更加复杂,大脑的功能分区变得更加明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脑容量数据都来自成年人,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智人的新生儿脑容量为什么很少被提及呢?原因在于人类的颅骨在大约1岁到1岁半以前都尚未闭合,额骨、顶骨、枕骨等都呈不相连的片状,在颅骨闭合之前,大脑为了生长发育,一直在大量消耗摄入体内的能量。

据推测,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婴儿出生时,脑容量都能够达到400毫升,相当于成年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但是随后的发育情况有很大的不同。2000年,人类学家在西班牙西德隆(ElSidrón)遗址发现了一些头骨碎片,它属于一个大约8岁的尼安德特儿童,其脑容量大约是成年尼安德特人的87.5%,同样年纪的智人儿童脑容量已经能够达到成年智人的95%。由此可见,智人在胎儿、新生儿、婴幼儿时期,脑部发育其实很“强”,并不像他们的身体看起来那么弱。

不只是人类新生儿“弱”

事实上,哺乳动物中幼崽很弱的不只是人类,新生的大熊猫也是“出了名的”很弱,只有大约100克重,野生环境下的幼崽存活率很低;刚出生的有袋动物幼崽又弱又小,比如袋鼠幼崽只有3厘米长,5克重,需要在育儿袋了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

总而言之,人类新生儿比其他动物的幼崽弱,一方面是直立让女性生产变难,需要在“好生”和“能活”之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是新生儿出生后脑部飞速发育,需要在“脑强”和“体强”之间进行博弈,在漫长的演化中,我们的祖先最终找到了相对较合理的方式。

其实,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要生存并繁衍都得拥有行之有效的策略,有的像兔子一样靠多生快生、有的像马驹一样靠生而体壮、有的像袋鼠一样靠育儿袋,当然也有的就消失在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之中,或许这也是弱小的新生命总能让人感动的原因。


FUN知识点


答:我个人看人类虽然最聪明但发育生长方面很缓慢,原因有可能是人类生存方面比各种动物都比较优越,从生育方式方法上和各种动物更是沒法相比,比如生存空间人类都有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动物因沒有手什么也不能做,所以小动物一岀生就得适应它们生存环境,如适应不了就得死去,久而久之动物幼崽的生存能力就越来越强壮起来了,比如野牛角马斑马野鹿刚产下小崽,就有狮子老虎狼之类的动物随后就追赶,所以那些小崽子们一生下来马上就有快跑的本能,世间万物实际都是适者生存的。


辛长莲


因为人类直立行走,所以人类的新生儿无比孱弱。

对的,你没看错,一切都要从人类直立行走开始说起。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猿人也如同野兽一样四肢行走,新生儿出生后并没有那么孱弱,但是随着人类逐渐学习并且熟练的掌握了站立行走,从中得到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视角更加宽广,更易发现远处的危险和猎物。

2、更加强大的长途奔跑能力。所有动物中人类的长途奔跑能力是第一。

3、解放双手,更好进行工具与武器的制作和使用。

这三点给远古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每一个技能点都让人类大大增加了捕猎的成功率和对于危险的存活率。同时捕猎成功率的大大增加使得人类获取了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双手的使用也进一步加强大脑的进化。这使得人类从普通动物的层次脱颖而出。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直立行走也给人类女性与婴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直立行走导致远古人类不得不减小盆骨的尺寸,不然行走会极端不协调,想象一下猩猩偶尔直立行走的样子就明白了。随着人类逐渐聪明,大脑逐渐增大,脑袋的尺寸也大了很多,所以如果等到新生儿发育完成再出生,那就生不出来了。没办法,只能早产。盆骨的缩小和人类新生儿大脑的增大,导致了女性生产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产妇在生产中的死亡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新生儿的死亡率甚至能在百分之60以上。

就算如此,人类从直立行走上得到的也远远比失去的要多。所以作为早产儿,人类的新生儿才会如此孱弱。


颜料啦啦啦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纠结过。

其实,聪明不聪明跟强弱无关。实际上并不是人类婴儿比较弱,是所有动物的幼崽相对都很弱。人类婴儿之所以显得弱小,是我们心理和所见的原因。我们总觉得婴儿需要百般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显得比较弱,这里面融入了个人的主观判断。

其实,在动物的世界里,所有动物都是有一定存活率的,这些动物所面临的是自然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来。而在当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婴儿的死亡率已经很低了,可以说婴儿的存活率很大程度取决于人工因素了。我们觉得动物的幼崽看着强,是因为只看到了它们中的强者。

况且,我们又不知道动物的内心所想,也许动物看着人类婴儿这么高的存活率,还认为我们的婴儿更强呢。


我是测匠,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测匠


这是个生态学的知识点:不同动物的繁殖策略不一样。“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中的生存竞争,比的不只是动物个体的适应力,更在于它们繁衍后代的能力。就是“生多少”和“怎么生”的问题。

动物界的繁殖略可大致分为两类决策。一类被称为r-决策,一类被称为K-决策。

r-决策的动物种群,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繁育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比如昆虫类,蚊子、苍蝇等。一般比较能适应于不稳定的环境,以其快速大量繁殖、短世代、快变异、灵活适应性等,可以快速的适应和占领新的环境,但这类物种又因为个体弱小、竞争力弱,很容易被大型动物吞食、排挤。

与上面相对,另一种决策便是K-决策,K-决策的动物种群具有使种群竞争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体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的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但其后代个体具有强的的竞争能力。但因为其后代个体少且体型大,对不稳定的环境应变和适应能力较弱。比如,狮子、老虎、豹子等等。

人虽然也是K-决策,但人类目前是环境变化的主宰者,是最强势而特殊的种群,但生存繁殖特征是完全符合K-决策的,优生优育,极具竞争优势。


女娲2020


看人与自然,角马,野牛,鹿等等的幼崽刚出生时一样是站都站不起来的,但是大自然只给它十几分钟时间,刚出生的幼崽在十几分钟内必须站起来,还要能够跟随队伍奔跑,否则就会被遗弃,会死。如果正好有猛兽袭击,出生几个小时的幼崽就必须有跑过猛兽的能力,否则就是死。所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的父母厉害,刚出生的孩子无需奔跑就能够获得保护,所以人类无需进化这种能力。


律动彩虹


直立行走的后果,让女性骨盆变窄,产道受限,胎儿再发育下去就生不出来了。所以人类婴儿在哺乳动物界属于早产儿。


老馒头簸箕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胚胎的主要能量用在发育大脑上。所以身体发育较其他的哺乳动物会发生滞后。

其他哺乳动物出生很短时间之后就会吃东西,行走。而人类出生以后大部分能量又在用来发育大脑。所以就显得身体脆弱很多。

人类发展到成年。从身体素质上依然比别的动物要差。无论是速度,视觉,嗅觉,听觉,力量。都不如别的动物。单从身体素质来看人类不占优势。不过人类是靠着超常的意识还有思维能力爬到生物链的顶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