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持球锋线主攻球员的顶级打法到底是什么?

是像传统持球主攻手那样,以大量的中距离跳投为主攻方式,还是像现在的“魔球”理论,以篮下攻筐和三分为主攻方式。现役球员里,前者有杜兰特、莱昂纳德,而后者有哈登、乔治。

如果单看上面这4位球员,目前所取得的荣誉,无疑是杜兰特、莱昂纳德所代表的中距离跳投打法,更具有说服力。但考虑到“魔球”理论毕竟是一个新概念,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现在也没法去否定“魔球”理论。当然,不能去否定“魔球”理论,但我们可以去肯定持球中距离跳投,至少现在可以。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魔球”理论的影响,“曼巴学徒”塔图姆,好像也“魔球”化了

在全明星赛后,塔图姆又完成了升级。在全明星赛后的比赛,他场均能得到29.9分7.9篮板3.1助攻,在承担球队30.6%的回合占有率的情况下,塔图姆交出了60.2%的真实命中率。这个产量、效率,已经是巨星级别的了。

全明星赛前,塔图姆的回合占有率只有27.4%,真实命中率也只有55.4%。但在全明星后,塔图姆不仅是产量上来了,效率也更是大幅提升。一般情况下,当球员的能力到达一个瓶颈时,提升产量,必然是会影响效率的。如今的塔图姆,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塔图姆已经突破了这个瓶颈,他的能力又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级别。

塔图姆突破瓶颈的方式,不是别的,正是往“魔球”的方向发展了。

在全明星赛后,塔图姆的进攻占比数据发生了变化:

篮下攻筐占比从之前的33.6%提升到了35%;

外线三分占比从之前的36.7%提升到了39.1%;

近中远距离占比从之前的29.7%下滑到了25.9%;

篮下、外线三分的占比上去了,近中远距离占比下来了,这就是典型的“魔球”打法。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虽说塔图姆的“魔球”,还没有到哈登、乔治那个恐怖程度,但已经有往那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了。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会让塔图姆陷入“魔球”打法而无法自拔。

正面的持球跳投方面,塔图姆的跳投两分命中率为39.9%,三分跳投命中率为39.8%,后仰跳投两分命中率为39.8%,急停跳投两分命中率为33.3%,而急停跳投的三分命中率为47.1%。

看出什么问题了不?在效率方面,塔图姆的两分好像和三分差不多。不用去质疑产量方面的问题,上面这些数据,三分的产量比两分的产量还要多。我把塔图姆篮下5英尺内的两分除去后,塔图姆的两分投篮情况是这样的,316投123中,命中率38.9%,而塔图姆本赛季的三分命中率为39.8%。数据显示:除去篮下的两分后,塔图姆在其他位置的两分命中率,还不如三分命中率高。

在效率差不多的情况下,选择何种进攻方式,这就要看所获得的收益比了。而毫无疑问,三分的收益显然是要比两分高。

在产量、效率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没法往篮下去的时候,塔图姆没道理不选择外线三分。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为何“魔球”理论,还没有取得成功?持球中距离跳投的优势又在哪?

其实在我之前的文章里,就提及过持球中距离打法和“魔球”理论的区别:在大样本下的比赛中,从收益性价比来看“魔球”确实是更高效的比赛方式。

篮下和中距离都是两分,性价比相同,但显然篮下的得分会更高,进攻效率更高;

外线三分的把握性,虽然相比中距离跳投会更低一些,但因为三分的收益高,所以在命中率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三分的性价比其实会更高;

有关于外线三分和中距离的收益性价比,可以参考这样一个例子。在不考虑罚球的情况下,同样是20次出手,中距离命中率达到50%,能得到20分,而外线三分要得到20分,三分的命中率需要33.3%。然而,联盟里外线三分33.3%的球员一大把,但中距离能保持50%的球员,却是屈指可数。所以,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整体上来说,不管是篮下,还是外线三分,就收益性价比来说,“魔球”打法,确实是比中距离要高,这也是“魔球”理论为何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抛开“魔球”理论目前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绩来说,至少“魔球”打法的球员,在数据方面,那是突出一个豪华、高效。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上面说了“魔球”如何如何的好,接下来,就得说说这“魔球”的缺点了,也是中距离的优势。

焦灼的比赛,胜负往往就在一两个回合里,而这一两个回合,去具体分析收益性价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时候需要的是效率,需要的是成功率,需要的是得分,而非收益性价比。

从概率学上,可以这么去理解:

最后两个回合,都交给顶级巨星。如果顶级巨星是用中距离去终结,像杜兰特、莱昂纳德这样的持球中距离跳投大神,可以稳定拿下2分(命中率50%即可)。而如果这两个回合,都用来外线扔三分,那两次机会也未必能命中一次(还没有谁的三分命中率能达到50%),所以最后这两个回合,可能会一分都拿不到。

这就是持球中距离跳投相对“魔球”理论的优势所在。关键时刻,影响比赛胜负的是成功率,而非是收益性价比。说的在直白点就是:到那生死关头,能得分就是硬道理,一两分都显得至关重要,哪里还管的上什么性价比。

说到底,“魔球”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在于关键时刻影响比赛能力的不足,而这也恰恰是哈登所被质疑的地方。莱昂纳德、杜兰特,则是靠着稳定的中距离跳投,取得了成功。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年轻的塔图姆该如何选择,传统的中距离跳投,还是现代化的“魔球”

再说回到塔图姆。虽然是“曼巴学徒”,但塔图姆在曼巴这条路上,走的好像并不是很成功。持球中距离跳投,急停跳投,低位背身转身的后仰,像这些科比的绝活,塔图姆做的好像都不是顶级。反而是在外线三分上,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本赛季塔图姆的后撤步三分,88投37中,命中率高达42%。也正是因为这样,塔图姆是越来越“魔球”化了。

但塔图姆需要这样“魔球”化下去吗?像哈登那样吗?我看并非如此。

其实我并非反对“魔球”,上面也说了,在大样本的比赛中,“魔球”是收益性价比最高的进攻方式,这也就说明了“魔球”是可以作为常规打法的。“魔球”最大的问题是在收官的关键时刻,关键时刻不追求性价比高的“魔球”打法,而用成功率、把握性更大的中距离去终结比赛,这并不是否认“魔球”理论。

塔图姆已经有了“曼巴”的底子,像科比的那些技术动作,他都会,并且说的上是熟练。至于为什么效果不佳,我不清楚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要说就此完全放弃中距离,全然往“魔球”理论方向发展,也未免太可惜了。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上面也说了,“魔球”确实能为球员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看的数据,但在影响比赛,决定比赛胜负方面,中距离的把握性始终是更大的。

其实不是不能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持球中距离和“魔球”不能兼容呢?比赛的常规时间用“魔球”打法,到了关键时刻,用持球中距离终结比赛,这样为何不行?

其实这话不仅是对塔图姆说的,对哈登更是如此。在两分能追平或者反超的情况下,甚至在比分上根本就没有落后的情况下,真的有必要去刻意追求把握性不如中距离两分的外线三分吗?

我并不反对塔图姆继续用外线三分增加产效,但也希望塔图姆能在中距离方面,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之上。毕竟,中距离相比外线三分,距离篮筐更近,把握性更高,而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需要的就是更高效率的得分。

传统持球中距离or现代化“魔球”,塔图姆的抉择与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