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唐诗宋词有很多,一些现代人为什么不写诗了,是不爱好了吗?

羽佳1260


我认为现代人不能说是不爱诗了。这么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很多千古名句都是仕途不顺的诗人吟诵出来的,他们饱经仕途的折磨,“诗人不幸诗家幸”,他们在仕途上饱经风霜,却在诗词上有所工,他们的心情有感而发,抒发的多是对时代、时局动荡的思考,以及自己认人生价值、人生遭遇的思考,他们多愁善感,没有其他寄托,只能寄情于大自然,借大自然的兴盛与衰败的规律来抒发人生的感慨,他们是时代的精华,时代的结晶。

他们没有其他寄托,只有寄托于山水。

现在的社会让人眼花缭乱,一点小时就会满足,人们远不用像古代那样走仕途经济之路而走上振兴家族的道路,因为人们易满足,再也没有文人雅士的情怀,再也没有为振兴家族的重任

第二个原因:文化的多元

在古代,人们很少能有派遣内心烦闷心情的方法,即使那些懂得文学的文人雅士们也不过是寄情于山水,表现于诗词,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

而当今,文化的多元使得人们有了更多派遣烦闷的选择,人们可以吃零食、看电影、发朋友圈等等,甚至写文章来表达内心的忧愁,而不是选择写诗,因为在当今,没有人愿意回忆经典,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反老”,于是乎,诗词被渐忘,人们更愿意现行的主流文化,因为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第三个原因:思想观念的改变

其实,这一个原因也和第二个原因有一些关联:人们更喜欢大城市的快生活,人们喜欢快的节奏,不喜欢抒情的悠长,他们没有时间去陶冶自己的情操,他们更喜欢追踪热点,因为时事才是最重要的、最切合自己的。

其实,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慢下来、静下心来体味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们活着就是要享受生活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那些年读过的书都会以某种方式、某种更崇高的姿态走进你的生命里,因为那就是生活的本质、诗词的本质所在

所以愿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经典,去忆起那份尘封的美好。


轻瑶


不是不爱好了,是现在的人不喜欢看诗了。现在的人喜欢看快速的信息或轻松点的信息,几分钟就能看完,也能快速理解,不需要过多地动脑筋,一下子就能看完,也不想一定能收获什么东西。看诗太烧脑了,对普通人而已,心太累了,下面是几个例子,看完,你就明白,为啥现代人不喜欢写诗了。

举个例子,现在的学生他们喜欢看一下网络文学,如武侠类或青春爱情类的,看这些书,你会很轻松,也不用去研究每一句说了什么意思,看它们无任何的压力,从书中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你要是让他们看诗,你还要去体会诗的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而且古代的诗表达的感情,现代人不一定很好理解,因为那个场景现代不会出现,代入感不会很强烈,自然而然找不到那种感觉,体会起来会很累的。这些网络小说都是白话文,文字意思也简单,一下子就能理解,也无需琢磨,学生们当然会喜欢。

上面的是学生,那么成年人呢?成年人每天都要工作,下班留给自己的时间有限,他们多数人宁愿玩游戏,或者看电视,也比去看诗强。很多诗里面的感情是很消极的,要么是求爱不得,要么是国破家亡,对故去人的怀念,以及官场的失意,这样的东西成人看了,压力会很大,会变得更加消极,他们成年人只是想放松一下自己,看这些诗,自己也会变得郁闷,体会其中的感觉,也会难好多。

这样的情况下,现代人还敢去写诗吗?写了会有多少去看呢?别人不看诗,他们就不能赚稿费,没有稿费,那有动力继续坚持写诗呢?

还有另一个原因,现在社会比较稳定,没有过去交通不便,爱情,亲情等这些都可以快速解决,也就没有过多思念和国仇家恨,现代人写诗,感情不到位,灵魂缺失,写出来的诗,行像神不像,看得人只会更少,导致写的人也会更少。

因此,现代人都不会过多写诗了,花更多时间做其他能赚钱的事了。


国王的故事


1.因为没有太多的古文基础,现代汉语的精确度太高了(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主要是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影响的中国世代白话文进程),而古汉语的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没的,现代人从基础学习开始就没了这种基因,所以没有办法了,能够有点韵律就很不错了。

2.引典,诗在古代是交流语言,孔子说不知诗无以言,太多的典故现代人不知道,因为本是小圈子的社交,现在联小圈子也没了,引典的文化壁垒有了无人知,自然也消失了。

以去两点说才是现代人不会诗的重要原因。

还望补充





秋源冷巽子


现在不少字、词、成语,甚至名句的意思,都被白话文的过度解读固化而变得生硬了。

写诗词写得含蓄、富含意境或思想,很难让人读懂。写得浅白易懂,就会缺少思维的空间。诗词也可能因不同个体而产生误导或误解。

所以,诗词是越来越难写,好作品越来越难得,观众也越来越少了。


古道西风野马


古代读书人就学《论语》,《四书》,《五经》等等语文知识,他们不学数理化,不学生物,不学外语,所以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很高,他们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出了好多诗人词人。现代学生从小学开始学的功课多,家长还要给孩子报好多兴趣班,试问孩子有精力学习古汉语吗?还有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不重视,造成如今诗人词人很少的结果。


Blue蔷薇


唐诗宋词盛行是和那个时代有关系的,唐代科举考试是要做诗词的,这就促使当时想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必须写诗写好诗,写出《终南山观余雪》的祖咏,就凭借这首20个字的诗,考中进士。词在唐朝就有了,词开始时,并不为上流社会朝廷官员所重视,仅相当于现在流行歌曲,那时的词都是歌妓唱的,为士大夫所不齿,到宋朝词之所以流行,和宋朝富庶,重文轻武有关。当时人们都通过读书入士实现阶层跨越和命运的改变。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够入士做官啊,失意的文人人,往往流连于酒楼歌肆,他们为了讨好歌妓,显示自己的才华,就为歌妓填词,词就兴旺起来了,但仍不背朝廷赏识,晏殊做了宰相,都不承认自己作过的词,宋词虽然多是文人所作,但多流传于市井之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相应的文学体裁,一个文学作品能否流传于世,和欣赏它的阅读它的人多少有关系,而文章也有传播思想启迪大众的功用,如果仅有少数人读它或者读懂它,那是是不能达到传播思想的目的的,诗词歌赋,往往都使用典故,文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多爱用典,这样读诗词的人就必须有很高的文化才行,就限制了诗词的发展。到1919年5.4运动,提倡新文化运动,写白话文,让更多的民众得到启蒙,如此,写作古体诗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只有有较深的古文、诗词底蕴的人才偶尔写诗词了,这也和过去缺少这方面的教育有关,随着,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学生课本中,古诗词占比的加大,未来写诗词的人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好诗词传世。


爱纳百川12


因为诗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长时间文学涵养以日俱深,这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况诗词有严格的格律,平庂之韵美,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且要求一字千斤,一字传神,那现代诗却背道而驰,一句话可以讲出十句,感情抒发一泄千里,一发而不可收,尽赞美妙之词,有感而发就要发,正因由此,所以写古诗人很少,很现代诗却很多,这就是原因。


刘海1688


现代人还是写诗的,不过严格地说是现代人很少有人写近体诗(格律诗)了。不是不想写,是很多人不会写了。不像近代中国新诗的始作俑者,如胡适、郭沫若等,实际上他们都是写格律诗的高手。近体诗是唐代区别于古诗而言的。近体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它的形成是历史和中外文化的高度融合的结果。我从两个方面,简单谈一谈。

从形式上讲,首先,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也就是说每一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规定和固定的格式,不容许随便改变(当然也有一些补救的措施,即拗救)。如果不按规矩改变了,就不是近体诗,只能说是顺口溜或古风了。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律诗按字数分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按字数分五绝、七绝。律诗共八句,排律至少十句以上,绝句共四句。平仄很好理解,平就是阴平、阳平,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声、二声,仄就是上、去、入,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最难的是入声,现在普通话没有入声,但它完整保存在有些方言中,如粤语、山西话、客家话等方言中。随着语音发展变化,入声字已经进入平、上、去声,所谓“入派三声”。要掌握入声字必须下功夫,这是写近体诗唯一的障碍,实际上掌握入声变为阴平、阳平的字就可以了,这部分字也不是很多,有专家说大约400字左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押韵,一般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中间不能随便改变(排律可有规则换韵)。

从内容上讲,就是近体诗反映的内容。这和所有诗歌一样,任何人、事、物、情都可以入诗。关键是要有诗情和诗意。

总之,写近体诗,确如闻一多先生说的“带着镣铐跳舞”。但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不容任何人玷污。不会写,可以学。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写近体诗,关键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书《诗词格律》(王力先生著)大家可看看;再推荐一个公开课,就是中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的《诗词格律与写作》,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定有不小收益。

另外,我表明一下我对用现代汉语写律诗的态度,对此我不反对,也愿意做一些尝试,因为语音毕竟发展变化了,但反对将格律诗的写作简单化、庸俗化,或者说格律诗过时了等。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不一定正确,欢迎朋友们来探讨。


康明源


生存成本增高,不敢停下来

赚钱太难,没有时间

不满足于当下,静不下来

写诗需要安静,下沉才好


云桢书院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特点,现在这个时代,都是网络小说的时代,也成就了很多的网络文学作家,大家也喜欢这样的小说,所以不是现代人不写诗了,而是只会写顺应时代潮流的文学作品而已;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清词,分为很多流派,譬如婉约、豪放、花间派等等,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基本分为:为实现抱负的、官场失意的、借景抒情的、长相思的、婚姻的、爱过的等等,但是喜欢诗词的人,并不在少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