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三國時期的魏武帝曹操,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曹操在戲曲中變成了白臉的奸臣,羅貫中更在《三國演義》中記載了曹操的千古名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事實果真如此麼?

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青梅煮酒話曹操


有讀者跟我說講講曹操的時候,我心裡其實還是挺犯難的。


一來,相對而言我對曹操並沒有那麼大的好感和興趣。

二來,我不是專業做歷史研究,講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歷史人物還好“糊弄糊弄”,而關於曹操這個人物的研究作品可謂汗牛充棟,寫曹操我確實有一種“班門弄斧”的感覺。

三來,曹老闆的粉絲和黑子也是各執一詞,形如水火,有人說他是三國時期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也有人說他是一代奸雄,陰險狡詐。一個評價不好,兩邊都要得罪。


但是有讀者提及了曹操在現如今社會的“大白臉”歷史形象,我想還是可以給曹老闆正一下名。

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提起曹老闆的陰險狡詐,更多被提及的就是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的出處是《三國演義》: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

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

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

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

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

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

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

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

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

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

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

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

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

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其實這段文字應該是羅貫中先生為了營造曹操“奸雄”這一人物形象而進行的藝術加工,經不起推敲。【試想一下,縱然是曹操投呂伯奢家,老人家如要接待,也沒有必要親自去打酒買菜,隨便安排一個下人去就可以了嘛,更何況,曹操聽得見磨刀聲卻聽不到豬叫聲,也是可疑,故而這段描述算不得數。】


而我們遍翻《三國志》,也沒有看到關於呂伯奢的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陳壽惜字如金,但在曹操逃亡期間的記錄並沒有提到呂伯奢。】


那關於呂伯奢的記載是從何而來呢?

南朝宋文帝以陳壽《三國志》記錄太過簡略,命裴松之為其作注。

《三國志注》中,裴松之援引諸多史料以供後世參考,我們在這些史料中得以見到了呂伯奢。

《魏書》記載:(曹操)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私以為這段文字有粉飾之意,且不說曹操逃亡途中還“從數騎”,但就是呂伯奢之子與賓客打劫曹操這一事件就不大可信,曹操逃亡,按理說不該帶許多錢財,呂老之子更不會腦子抽抽去搶劫幾匹馬。與其說搶劫,還不如說是報官,然後被曹操發現了呢。不過《魏書》成書於曹魏時期,為尊者諱,有些粉飾並不為過。】

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魏晉世語》記載: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此處記載中,曹操的形象就不是那麼偉岸了,曹操疑心病重,懷疑呂伯奢之子要殺自己,於是就把人家八口人殺了。

這段記載也頗有些不實,既然人家都禮遇了,為何還懷疑呢?如果真要懷疑,那又為何要去呢?

那我們能給出的解釋只有一種,很可能曹操相信的人只有呂伯奢一個,而呂伯奢外出了,所以作為逃亡者的曹老闆就開始疑惑,然後腦補一出大戲,懷疑人家“圖己”,就殺了八個人逃走,這大概是一個人在精神極度緊張之下做出的判斷吧。】


孫盛在《雜記》中也有記載: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孫盛的《雜記》則是首次記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我們常以此言作為曹操奸雄的依據,實則不然,我初讀之時也以曹操奸詐,再讀時方才覺得,這句話大概是曹老闆後悔莫及了,想認錯但是卻又無法挽回錯誤,因此才更顯悽愴。】

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雜記》之載大概是《三國演義》的依據之一,但是在演義中曹老闆的人物形象就是奸雄,所以羅貫中對其進行藝術化的加工,雖算不得巧妙,倒也有情可原,但是演義中的故事確實是藝術加工成品,當不得真。

我們能推測的事情經過大概是這樣,曹操在逃亡期間,路過呂伯奢家,但是呂伯奢不在,而曹老闆的心態是有些崩了的,聽聞食器聲音,以為人家要整自己,然後曹老闆完成“反殺”。

【當然了,孤證不立,僅憑孫盛一家之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是不是曹老闆自己說的也不可斷言,而且記載中也沒有提及呂伯奢是否在家,所以曹操有沒有殺呂伯奢本人倒是沒有證據。】


所以這段歷史尚待更加有力的證據進行證明,但是就目前的史料而言,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曹老闆沒有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語。

羅貫中先生在演義中的虛構,對於突出曹操的奸雄形象,是神來之筆,成功佳作。但是對於史實而言,倒屬實是冤枉曹公了。

曹操真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嗎?

我個人對於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對曹操的評價還是非常認可的。

附錄如下: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