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個人都很節儉,這個社會會是怎樣?

對個體來說理性的選擇,對整體而言一定是理性的嗎?這真的不一定。

從微觀經濟學進入宏觀經濟學,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微觀經濟學覺得不證自明的問題,到了宏觀經濟學那裡就得再思量一番了。這有點像牛頓力學和量子力學的區別。牛頓力學更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微觀經濟學也一樣。量子力學卻會告訴我們一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光既是一種波,又是一種粒子。比如兩個粒子會相互糾纏,即使距離遙遠,一個粒子的狀態發生了改變,也能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宏觀經濟學裡也有很多這種看似與我們的日常經驗違背的奇異現象。

如果每個人都很節儉,這個社會會是怎樣?

如果從微觀決策的角度來看,量入為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做法。一個家庭如果花錢大手大腳,甚至寅吃卯糧,難免會陷入困境。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節儉是一種美德。但如果每個家庭都把錢省下來,都不去消費,總需求就相對不足了,結果,每個家庭的處境反而會更糟糕。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就講了這個“節約悖論”。他引用了一位荷蘭醫生曼德維爾寫的諷刺詩。曼德維爾寫到,一群蜜蜂本來天天大吃大喝,十分繁榮興旺,有個哲人教育它們,像這樣怎麼能行呢,得勤儉節約才對啊。蜜蜂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這個蜂群反而衰落了。

即使在經濟學家裡,絕大部分人也仍然相信要遵循日常經驗,他們認為政府不能增加支出,能省就省。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要平衡,最好有財政盈餘。這種想法並沒有嚴格的證明,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這種“緊縮財政”的觀念一次又一次地被事實否定,卻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變得更加流行了。

如果每個人都很節儉,這個社會會是怎樣?

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大蕭條。當時,英國和美國的主流觀點都是要緊縮財政。英國財政部的觀點是,所有政府通過借款籌集的資金,都是從貿易中抽走的,因此政府借款將抑制貿易,並將擠出政府投資。更有名的是在胡佛總統手下任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隆的觀點。他說,應對大蕭條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清算勞工、清算股票、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他的觀點因此被稱為清算主義。安德魯·梅隆好像跟大家都有仇,他恨不得將所有的人都置於死地才快樂。在他看來,這樣做是為了把經濟體系中的腐爛的部分切掉。這樣的清算當然很痛苦,但是,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別無選擇的。

為什麼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呢?不是在所有的時候,供給都能自動地等於需求。當經濟衰退到來的時候,人們的恐慌心理佔了上風,所有的家庭都不敢消費,所有的企業都不敢投資。古典經濟學家說,只要工人願意接受更低的工資,總是能夠找到工作的,之所以出現失業,是由於出現了工會這種東西,使得工資失去了彈性,變得“剛性”了。那我們來想一想,假設工人為了保住工作,願意接受工資下調,但如果所有的工人都這麼做了,工人的收入總體上會減少,他們只能消費更少,產出會隨之下降,於是,可能會有更多的工人不得不失業,或是接受更低的工資。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同樣,在經濟衰退時期,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都會選擇持有現金,而不是盲目地投資。於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持有現金,投資就會更少,產出會進一步下降。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每個人都很節儉,這個社會會是怎樣?

這時候,需要政府挺身而出,用政府的支出,補上總需求的缺口。只有政府行動起來,民眾才能恢復信心。如果是在衰退時期擴大支出,由於總需求不足,政府支出不僅不會擠出私人投資,還會引誘私人投資一起加入。在衰退的時候反而實行緊縮政策,好比讓臥床不起的病人起來跑馬拉松,名義上是為了他好,是為了讓他通過鍛鍊變得更加健康,實際上是讓他去送死。

在公共財政制度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國王的信用評級是很低的,經常賴賬、破產。但是,隨著財政預算制度的建立,政府的信用已經高於企業的信用,政府可以收稅、可以印鈔,這是私人部門絕對無法比的,這意味著,政府的借債能力遠遠大於私人部門。

萬物皆有度。如果政府缺乏節制,出現嚴重的債務危機,當然是一場災難,但我們更容易犯的錯誤是高估債務的壓力,過早、過狠地緊縮財政。以前我們把歐洲出現的經濟危機稱為歐洲債務危機,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謂的歐豬五國,即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PIIGS),其實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真正遇到債務問題的是希臘。愛爾蘭出現的問題是銀行業盲目擴張,西班牙遇到的問題是房地產泡沫,葡萄牙遇到的問題是借的外債太多,意大利則是出現了經濟增長疲弱的綜合徵。即使是希臘,也不能通過緊縮財政的辦法解決其債務問題。歸根到底,還債必須有收入,只有實現了經濟增長,收入才能增長,才能還得起債。

如果每個人都很節儉,這個社會會是怎樣?

1933年,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羅斯福總統改弦更張,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一開始效果確實不錯,但羅斯福害怕出現債務赤字,一看經濟稍有起色,就匆忙改為緊縮財政,於是,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探底。

在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出現了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雙重危機,政府希望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但在實行的過程中不斷反覆,病情剛剛緩解,馬上停止吃藥,一停藥病情再次逆轉,政府還得再用財政刺激的藥方,折騰了幾回,日本就陷入了失去的十年。

2008年,中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宣佈實施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其實,在宣佈的四萬億刺激方案中,大部分都是本來已經決定要花的錢。每年的基建都要花錢,當時四川地震之後,災後重建也要花錢,這些支出跟全球金融危機一點關係都沒有。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新增的財政支出寥寥無幾。

再看今天,疫情對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大家都看得到,政府又該怎麼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