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導語

慈母的胳膊是由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香甜?這是世界著名學者雨果所說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世間真情,讓我們看到母愛是甜美的。

案例分析

母親愛子心切,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2到3歲的的明明體會到了自己的意志力,明明的逆反心理開始出現,並且好奇心也很強,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依賴心理和分離焦慮情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本階段正是明明產生依賴心理之時,就像一塊口香糖似的黏著媽媽,否則就會哭鬧不休。在這時,爸爸媽媽可能會將明明送入幼兒園。明明被奶奶接的時候,總是會產生不良情緒,而媽媽去接的時候,彷彿一點事情也沒有。

完整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奶奶說童童這就是“見娘愁”,媽媽不在時什麼事情都好好的,一回家明明就會出現消極情緒,還批評把孩子慣得越來越嬌氣。

我在媽媽群裡訴苦,得到不少媽媽的回應。可是我想知道,孩子“見娘愁”真的是嬌氣嗎?

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媽媽你在哪裡,哪裡就是充滿快樂的地方。媽媽沒有在家的時候,孩子便會自立;一旦媽媽在家,孩子就挑食。為什麼睡前故事想聽媽媽一個人講?為什麼媽媽在家裡,孩子就一直是媽媽的“小跟班”,還特別容易耍脾氣?

其實,孩子“見娘愁”不一定就是孩子嬌氣,這表明孩子心理特徵在不斷髮展,身體逐漸出現變化,在實現“依戀分離”。

一、為什麼小朋友在媽媽面前會變得“嬌氣”呢?

1、孩子思念媽媽,對媽媽有依賴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孩子從生下來,媽媽便是與他陪伴最久的人,他知道媽媽是會隨時保護他疼愛他的,所以他也會利用這一點跟媽媽撒嬌。

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2、期待母親更加體貼入微,感受母愛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有的孩子會跟媽媽撒嬌,是為了讓媽媽工作之後,放下手機,更多無微不至的關注、疼愛自己。

3、孩子的安全感亟待提升

在生活中,有工作的媽媽每天要上班,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實際上很短;同齡幼兒的交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有距離感,因此當見到媽媽時就會更加迫切地粘著媽媽。

二、家長應該怎麼做?

1、媽媽是你的守護者

在孩子成長中的這段特殊時期,他會不停地用各種方法探索這世界,找尋媽媽的愛,以及用變本加厲的方式要你彌補對他的虧欠。

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在此階段,媽媽可能會經歷許多的困難,經歷這樣的“困難”,容易讓媽媽心力交瘁,吃不消,可如果不想孩子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3歲以前儘可能多地關心掛念他,當孩子表現出對媽媽的依賴與想念時,給他一個“kiss”,並儘量滿足他的合理性需求。

2、家長要平心靜氣,淡定如水

有些家長在情緒好的時候對孩子的要求都滿足,情緒不好的時候對孩子漠不關心甚至出現了置之不理的現象,而家長的情緒不穩定會帶給孩子極大的空虛感,導致安全感缺失。

孩子們往往會想念這個人,孩子會更加緊密地對他撒嬌,孩子突然又變得黏人。作一個理性睿智的家長,我們要畫荻教子,平心靜氣,不能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3、家長用理性之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家長血脈的延續。有的家長常常對孩子大聲呵斥““你怎麼可以這麼嬌氣”或者直接“暴力”阻止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比如直接把孩子送到託兒所、自低頭玩手機等等。

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孩子在三四歲之前,與媽媽的依戀最為強烈。我們要走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一同思考。

4、表揚和批評要恰如其分

爸爸媽媽的表揚和批評要恰如其分,幫助寶寶擺脫依賴,獨立成長,這在寶寶個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爸爸媽媽在表揚寶寶時,要有側重點地指出寶寶值得表揚的某個地方,而不宜表揚寶寶整個人,不宜籠統地加以肯定或讚賞。

5、讓爸爸給予孩子更多愛,學習“老牛邸犢”

在很多家庭中,媽媽的撫養孩子參與率很高,爸爸不是撫養孩子的主角,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對爸爸的冷漠,也就很容易出現“撒娘嬌”、“見娘愁”的狀況。

但是,母愛如水,父愛如山,雙方的愛都是必不可少的。爸爸應表達出更多的愛意,因為,父愛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孩子平時很堅強,看到媽媽就開始“嬌氣”?背後真相很暖心


總結

要想寶寶逐漸擺脫“嬌氣”,爸爸媽媽要平靜如水,媽媽也不能過於舐犢情深,讓孩子能正確鑑賞品格,理性認識事物。

爸爸媽媽應多給他一點自由,爸爸媽媽對寶寶表現出的任何一點創造性的萌芽,都要給予親切的關懷與關心,從小養成寶寶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可能是堅強、勇敢和自立的,在媽媽面前,他卻只是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此時,我想唱一首《媽媽的歌》,“記得小時候,媽媽教我唱歌,唱一首短歌......”


讓你我共同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