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杨修不是个聪明人,但是又是一个聪明人

杨修不是个聪明人的原因

因为他枉自猜测曹操的意思,你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不要胡乱猜,有的东西你能猜出来,有的东西你是猜不出来的,杨修却竟耍小聪明。

杨修管理的是仓库,与仓库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谋划和算计之类的几乎都不是他的工作,因为不专业,军律和军纪方面也不是杨修所参与的,因为那个工作内容不是他负责的,一句鸡肋就让他当成了玩笑,他为什么让别人收拾行装呢,因为他事先听人说要班师,所以耍了个小聪明,曹操一气之下把他杀了,班师之事岂能当儿戏,其他事物你可以不严肃,行军打仗曹操是最讲究的,一定要严肃,他的小聪明害了自己。

结合历史教训当今社会不要刷小聪明只会害了自己。

杨修是个聪明人的原因

杨修可谓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聪明人,杨修之死,其实是自寻死路,而保全族。

杨氏当时是忠于汉氏的大族,因此成为了曹操的眼中丁肉中刺。即使曹操不杀他,曹丕也会杀他,然尔曹丕如果杀修必灭全族。杨修一人之死,却保全了杨氏一族之安泰。可谓少有之睿智,至于杨修经常爱表现自己,个人认为性格原因。


沐沐的森


我是申请历史领域创作的刘育章。现就您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

首先我认为杨修是一个聪明人,主要理由;

一是据史料记载,杨修少时聪颖。在他九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其父杨彪,因父亲不在家中,杨修连忙沏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看见杨修年少,便想戏弄,他拿起一颗杨梅,向杨修开玩笑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听后,毫不示弱,立即诘问:“孔雀,孔雀,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吗?”孔君平听后目瞪口呆。

二是由于杨修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因此深得“一代枭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赏识,成为其谋士,曾官居主薄,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史书上称“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三是改建园门事件。有一次,曹操差工匠为自己建造一座花园,落成时曹操前去观赏,看后却不置褒贬,而是让人取笔来,顺手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扭头就走。工匠们不解遂请教向杨修。杨修略加思考,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门修的太大了”。于是,工匠们按照杨修的建议,对花园的门进行了改造。当曹操再来观赏时,甚是满意。问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回答是主薄杨修告诉我们的。当时,曹操在嘴上说知我者杨主薄也。

四是一盒酥事件。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饼。曹操正忙于公务,随手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将其置放于案头便外出巡营。这时,杨修刚好有事来拜见曹操,看见曹操在酥饼上写的三个字。他没有经过曹操同意,就让大家把这盒酥饼分吃了。曹操回来问杨修为何这样做?杨修答道:“丞相,您在酥饼盒上不是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岂敢违背您的命令?”曹操装着和大家说,杨主薄真是我的心中之虫啊,大家一番嬉笑。

五是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玄机事件。我们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总是担心有人要谋害他。于是他经常吩咐侍卫说:“我在梦里好杀人,我睡觉的时候,你们千万都不要靠近我。”一日,曹操睡午觉的时后把被子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这时,曹操突然跳起来,拨剑杀了这个违抗命令的侍从,然后又上床继续假寐,半晌醒来后,曹操见状,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假惺惺地追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啊?我和他不共戴天。”别人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流涕,后命人将死去的侍卫厚葬。事后,众人都以为曹操会在梦中杀人。

六是吴质事件。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曹操与众人商议,欲立三儿子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发现,便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运到府中,对外说簏子里面装的是绢匹。杨修知道后,直接上报曹操。曹操于是派人到曹丕府的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失措。但是吴质却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计谋,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匹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后发现簏子中装的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

七是教植斩吏事件。为了试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曹操命令他们各自出邺城办事;私下里却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放行。当时,曹丕先到,守护城门的士兵阻拦,不让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与杨修的关系甚好,经常与杨修彻夜长谈。他听说守门的士兵不让曹丕出城后便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依计而行,当守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城时,曹植大声叱骂说:“我奉王命出门,谁敢阻拦!”随即,拔剑斩了阻拦他出城的士兵。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

八是教植巧作答事件。为了让曹植在曹操面前展现才能,杨修经常教曹植如何回答曹操所问的有关军国大事的问题,曹植烂熟于心。每当曹操询问曹植有关军国大事,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认为曹植很有才能,心中甚慰。

九是鸡肋事件。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曹操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淳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淳便把这个号令传了下去。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淳。夏侯淳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淳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准备回朝。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入睡,便手提起钢斧,独自巡视军营。他忽然看见夏侯淳营内的士兵都在各自收拾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夏侯淳问其原因。夏侯淳回答说:“这是主簿杨祖德说的,他说大王要回去了。”曹操询问杨修,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

其次,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才思过人的杨修,由于自恃才能过人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冒犯曹操,如曹操梦中杀人,据史料记载:曹操见状,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假惺惺地追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啊?我和他不共戴天。”别人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流涕,后命人将死去的侍卫厚葬。事后,众人都以为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但是下葬时,杨修故弄玄虚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啊。”另外,杨修还卷入了曹操选后的事件,惹起了曹操的巨大不满和和愤怒,以至于因为操杀鸡肋事件导致曹操顿起杀意。

纵观史料,杨修确实绝顶聪明,但是他忘记了祸从口出的古训,自视聪明,屡次点破曹操的隐私,最后一命归天。这正如后人的评价:“聪明杨祖德,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您能够满意!同时敬请不吝赐教!


刘育章


我认为杨修是一个聪明的人,不仅聪明而且具备大智慧。下面我进行阐述。

《世说新语·捷悟篇》有四则关于杨修展才的记载。

其一:曹操曾路过曹娥碑,见碑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于是问随行的杨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让杨修先不要说。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终于想出字谜含义,于是让杨修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即有颜色的丝,色加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即少女,少与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即女儿的儿子,女与子合成一个‘好’字;臼,即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辞的繁体字为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的理解与杨修完全一样,于是慨叹道:“我的才华比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其二:杨修任曹操主簿时,相国府正在修建大门。期间曹操曾亲自前去视察,看完后,曹操一字未发,只是命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便离开了。杨修见状,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改窄,并解释说:“门里加‘活’,即为‘阔’,魏王是嫌门大了"

其三:又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尝过后,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杨修看到后说:“‘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曹公是让我们一人尝一口啊!”

其四:曹操汉中攻打刘备时,屡屡受阻,进退两难。一夜,曹操只是说了“鸡肋”二字,杨修便命手下收拾行囊,准备撤退,并解释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是要班师回朝了。”

“鸡肋事件”彻底惹怒了曹操,最终下令杀杨修,给出的罪名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用如今的法律术语说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妖言惑众罪、结党营私罪。

根据以上的事例,一般认为杨修具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所以遭到曹操的诛杀,就是因为他只有小聪明卖弄柴青,而不懂得大智慧,不懂得隐忍之道。

但是殊不知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曹操并不是一个杜撰技能的人,曹操是真正的英雄,即便不是英雄也是乱世之奸雄,他是具有大胸襟大抱负的一个人。

以庞德为例,他原本是马超旧部,后又归降于刘备,直到曹操平定汉中,才加入到曹魏阵营。但是,庞德一直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即便庞德的哥哥庞柔是刘备心腹,曹操也未曾因此猜忌他。

所以说曹操绝对不会是杜前技能,因为杨修自己的小聪明而把杨修杀死的关键原因是。

杨修之死的关键原因是杨修自己想死,杨修自己愿意用自己的一死来告诉大家曹操是奸雄,大家都不要投奔他,你看像我杨修这么有才华的人投奔曹操的结果就是反送了卿卿性命。



稳健获利


杨修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是聪明并不等于智慧,就像他辅佐曹植一样。虽然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只是一个顶尖的天才。杨秀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他在许多文章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有能力去关注它们。作为一名秘书,他很有能力。作为一个大人物,他只负责秘书的宣传工作。

因此,曹操对杨修的使用,基本上是知人善任。然而,杨修这个人,识人揣摩人有一套,他最缺乏的是“自知之明”。因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小机灵和小聪明”。同时,他把“一些小机灵和小聪明”看作是智慧的一大表现。

曹操爱才、求才,也是最善于用才的。杨修之所以被曹操重用,是因为他是一个名人,一个伟大的天才。杨修受曹操之邀,先是担任初级仓曹属(食品部副部长),后被提拔为书名。显然,曹操不会嫉妒杨修。专制社会的主从关系,有时像猫和老鼠的关系。

尤其是喜欢开玩笑的曹操,希望下属聪明而不是愚蠢,更厌恶虚伪,曾严厉批评“当面服从”,即表面服从。曹操以幽默批判奢侈,用幽默让大家吃到酥脆的食物,这是对下属跳跃思维的考验。杨修赶忙回答问题,却得到曹操的更多恩惠。

杨修的只会跟曹操比起来其实只是一种“抖机灵”,真正的聪明其实谈不上,但也不能说他是愚蠢的。因此,杨修的死是由于他参与了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权力斗争。当他被安排成功时,曹操让他的儿子们竞争职位,把命运变成了广泛的选择



玉润万古


答题: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个人以爲杨修不是一个真聪明的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當甚之又慎。

(1)杨修很有才华很有學问。一次杨修与曹操并马而行,途中猜谜,曹操當時不解,骑马行了二十里后才明白,故有曹操的學问跟杨修差着二十里地呢。这说明杨修是有才华有學问的。

(2)杨修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也出了不少力,同僚们也都很佩服杨修。杨修不仅给曹操出谋划策,还是曹丕的老师。这便有牵扯到了日后权力的问题,曹操担心他的江山日后能否永固。

(3)杨修行事不知道收敛,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历害。比如说司马懿就是个真聪明的人,深明此道。司马懿行事低调,深藏不露,处处小心;心中明白而不说破,终于熬过了三代曹主之后,而一统天下。

(4)杨修只知道就事说事,没有大局观,没有考虑过动摇军心的后果。曹操是忌讳功高我慢的不宜驾驭。所以说杨修不是个真聪明的人。





南山有仙


真正聪明的人要懂得收敛,有些人的聪明叫耍小聪明,毫无疑问,杨修属于后者。

杨修,杨彪之子,自小有才学。在曹操手下任职,颇受信任。很多人对于杨修的印象是三国演义中的鸡肋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曹操一次再攻打刘备之时,粮草不继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一日在用膳时看着鸡肋时突发感慨被杨修知道,杨修下去就和士兵们说准备撤退,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主公说的,鸡肋弃之可惜,留着难以下咽。由此可见,杨修是有着聪明脑袋的,至少比别人灵活,这样的故事还有一口酥的故事。但这么一个懂得猜测主人心思,脑子灵活的人,最终被自己领导杀死,为什么?

杨修之死是有原因的,首先杨修参与了曹植曹丕两兄弟的夺嫡之事。曹植,大家都知道这个七步成诗的历史人物。然而历史上他通过了父亲曹操考核却是在杨修的帮助下才完成的,不过最后因为曹植自身原因终究没当上魏王。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曹操自然要保证继承者顺利继位,那帮助曹植过关又有过人之处的杨修自然成为要除掉的人。

其次,有才策。从事例可以看出杨修是有才华的,但曹操麾下有才华的人数不胜数,贾诩程昱等,但这些人都没有恃才自傲,唯独杨修,太过于显露才学,自然遭人嫌弃。

最后,杨修父亲杨彪,一个正统的儒学家,这和倾向改革的改革派曹操政见自然不同,身为儿子的杨修,自是秉承父志,所以和曹操也是政见不合。况且,杨修还是袁绍之甥。

所以到最后,真正聪明的人要懂得将自己的才华用到恰当的地方,在别人忌惮自己才学的时候要收敛,至于杨修,只是个耍小聪明的人了。



爱铲屎的猫


我们所了解的杨修大多是通过三国演义电视剧,而真实的杨修并不是电视剧描述的样子。

那么真实的杨修是什么样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吗?

杨修,东汉文学家,曾著有《神女赋》、《许昌宫赋》等著作,曾任曹操时的主簿,就是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一职,天生聪慧,博学多才,在任时,为曹操处理过很多棘手的事情,曹操视杨修为心腹。

历史上真实的杨修却实太过聪明,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喜欢在人前卖弄,城府不深,其根缘就是自已学问深厚,上天入地无所不通,这种人难免会狂妄自大,当然有知识有学问的自以为特清高的人都是这样。

杨修在曹操身边工作,经常猜测曹操之言行和心里活动,好作准备工作。而曹操是何等韬略之人也,他的小伎俩岂能逃过曹操毒辣的眼光,一次两次的纵容,使杨修的小心脏更加膨胀,杨修再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为加速曹操的杀机埋下伏笔。

杨修曾做过曹植的幕僚,参与了曹植的上位,后因曹丕受禅被贬,从此再无从政,后死因不详,史料记载多为曹操所杀,可能却有其事。

终上所述,杨修并算不得大智慧的儒学之士。


孤独的行者001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曹操爱才如命,杨修能在曹丞相军中谋得主薄之职,证明才能确非一般。

在供职相府之时,杨修曾以"阔"字说建园之门事,以"一盒酥"而分享其食,足见才思敏捷。

后来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之位,曹植运用杨修之策,险要胜曹丕,然有智慧之人,不会疏不间亲,别人家事少参与为好。但是杨修深陷其中,曹操深恨之。

有人云:曹公因杨修"有才策,袁之甥",而借以"鸡肋"乱军心杀之。然吾以为:曹公赞其之才,而否其之心。杨修实属不智也,古代君王最忌身边左右之人参与立储之事,杨修如果是真智慧是不可能不知道曹公之虑,所以杨修是小聪明,无大智慧,或更确切的评价:智商有余,情商不足矣!










狐羊树


首先杨修肯定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又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早年由于聪明能干,为曹操所倚重,但又因为多次炫技被曹操猜忌,而最后因为高调站队曹植,被曹操所不容。

杨修,字德祖,出身名门大族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同为东汉的四世三公之家,是太尉杨彪之子,杨修不但出身高贵,更难得是文采过人,学识渊博,聪明绝顶。

聪明能干,为曹操所倚重

杨修早年举孝廉入仕,之后投入曹操门下,担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此等工作对他来说毫无难度,经常擅离职守,出去闲逛,但不妨碍他将此工作做的有生有色,其聪明能干可见一斑。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因此,他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被曹操所倚重。

而目中无人的狂士祢衡在谈起天下人物时,也只有两人能入其法眼,“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虽被称小儿,但也证明杨修才学过人。

热衷炫技,为曹操所猜忌

然而,出身名门,加上才华横溢,使年轻的杨修有些膨胀,其直观表现就是在领导面前炫技,而正史记载杨修炫技过火是在于汉中之战中的鸡肋事件,俗话说军中无戏言,虽然杨修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但也引起曹操的猜忌。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后汉书》

还有杨修为了出去玩,通过猜测曹操心思,预先准备答案,等曹操来询问时,下人直接送上,但由于每次曹操刚问,就有答案送上,引起曹操怀疑,终于穿帮,这也很让曹操生气。不过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修确实聪明绝顶。

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后汉书》

高调站队,为曹操所不容

杨修虽然由于自作聪明,引起曹操的不满,但以曹操的容人之量,杨修罪不至死,而真正要了杨修之命的,他高调站队曹植,而当曹植败给曹丕后,等待他的也只有一死了。

关于传位于曹丕还是曹植,曹操自己也相当纠结,在内心深处,曹操是更钟情于才高八斗的曹植,但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显然文武双全的曹丕更适合,曹丕背后是贾诩,司马懿,刘晔等智谋之士,而曹植之后是孔融,杨修,丁议等文人墨客,加上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最后曹操还是选择了曹丕。

而我们也可以从贾诩们的老谋深算对比杨修们的稚嫩张狂可以看出,双方后援团实力差距明显,而且曹丕比曹植城府深太多了,所以曹植败得不冤。

那么为了扫清障碍,保障曹丕的位置,曹植的支持者就成了安全隐患,特别是杨修还有袁术外甥这层授人以柄的关系,还这么高调参与夺嫡之争,所以失败后就不得不死了。

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后汉书》

总结:综上所述,杨修肯定是个聪明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翩翩贵公子一枚,但也因为太过聪明,不知收敛,得罪了曹操,最后因为敏感身份参与夺嫡之争,失败后被杀。可悲,可叹。


临石观海


杨修的死,并不是曹操单纯小心眼,这不过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杨修,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

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

杨修显然是一个某些方面有才华的人。

但是,杨修是一个儒生。他背后的许多儒生,包括他们的家族,一直鼓吹忠于汉室。这和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甚至是相左。

偏偏曹操很喜欢的儿子曹植跟杨修关系交好,甚至杨修还牵涉进入了接班人的权力斗争中,这让曹操觉得,如果杨修继续留在曹植身边,那么对以后自己政策的贯彻非常不利。

这种心态,就如喜欢的儿子被一个狐群狗友拐带出去干坏事一般让曹操不满。

所以,必诛之。

顺便还打击一下忠于汉室的儒家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