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丧偶以后,老年人只剩活着”,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人老了,就只剩活着!有的活着还不如死了。

现在我听到越来越多的言论,说什么“我要是以后老了得病了,要死干脆死快点”、“不要活着超过70岁,要不活着也是负担”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话出来呢?

讲一个我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我的外婆,今年88岁了,外公离开10多年来,前几年外皮身体好,还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有空到各个子女家小住几天,生活也能如自己的意;但现在88高龄的外婆衣食住行基本靠别人服侍,没有自理能力。

外婆是个极其爱整洁爱干净的老人,但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怎么可能时刻干净呢?原先舅舅舅妈们还是会顺着她的意,她说什么就帮她做什么,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而久之,便也失去了耐心。

外婆生活的很痛苦,子孙们照顾的也很辛苦,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我现在听到外婆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怎么还没死?

每次去看她一次,她都要做一次临终交代。看到她这样,真的很心疼!


泥宝爱生活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亲,中年丧子,老年丧偶!我已快知天命,没有碰上三大不幸,算是幸运的!

但是,我的父亲则是不幸的。他是生在新中国前夜,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人,一生苦楚,尝遍了人生酸辣苦咸,现在好不容易中国强大了,儿女出息了,可以品尝甜头了,5年前的一场车祸,却无情夺去了他的老伴---我的母亲的生命!那一刻,无法言说的苦痛涌上一家人的心头,泪湿衣襟……那种痛,也深深地镌刻在了父亲满是皱纹的脸上,难以抚慰!

我是军人,忠孝两难全。以前二老在四川老家,难报亲恩。母亲走后,我把骨灰带到了我生活的城市,并选在了比较好的陵园安葬,目的就是能够栓住父亲,好好尽孝。

母亲走后的前三年,很难看到父亲露出一丝笑容。在我和妻儿的小心呵护下,这两年慢慢有了好转。无事可做最让老年人难熬,父亲是农民出身,热爱土地是天性,为此我专门挑了几十担泥土到我家的天台上,让父亲种种小菜,既饱了我们的口福,也体现出了他的价值。为了活跃父亲身体和思维,只要周末不下雨,我都陪他去爬爬山、逛逛公园、走走湿地;一有空就让他讲过去的琐事,甚至无话找话,还时不时地与他“争吵”,就是防止他患上抑郁和老年痴呆。后来我选择自主择业退休在家,也暂时放弃了再找工作的机会,有很大的因素,是为了老年丧偶的父亲,我得看着他、陪着他、护着他……曾经,他陪我慢慢长大;现在,我得陪他慢慢变老!

综上,老年丧偶之后,绝不是“只剩活着”那么粗暴!特别是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孤不孤独,难不难受,精不精彩,很多时候他是有心无力,全看儿女子孙怎么做!



刘半烟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吧!我妈妈因为2015年7月份查出得了宫颈癌症,我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河南老家每个月都带妈妈去市区医院化疗,放疗,天天做饭,给妈妈按摩腿,一直坚持到19年的腊月,妈妈癌症晚期,卧床不起,天天给妈妈擦屎换尿不湿,最后还是在腊月十六晚上永远离开了我们,在2020年1月去世了,55岁,本来想出门工作的,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从过年一直在家里待到现在,经常看见我爸爸一个人在阳台沉思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拿着我妈妈的遗像照片看半天,我爸爸可能是那种非常传统的人吧!一直走不出丧妻的悲痛阴影中,我也经常劝道他多去公园散步逛逛,跳跳广场舞,或者带着小孙子出去公园玩,经过这半个月的开导,现在人也变得乐观了,开始能偶尔看到脸上的微笑了,有时候被小孙子逗的开怀大笑,整个人也变得越来越乐观了!所以老年人丧偶后不但要活着还要积极面对新的人生,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兴趣,争取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幸福生活





马良241613973


自己的经历:父亲病故,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但母亲的状态不错,原因是她有信仰。有时候信仰真的可以扛过孤独。母亲还喜欢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我放暑假一般也会带着她出去玩。所以,虽然都是活着,但是活法不同。


喜冬厌夏的七帆


没有过这种经历,所以肯定没有切肤的体会,但是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我们总是觉得电视机里演的恐怖片吓人,但往往是现实更会带给人冰冷的,刺骨的和无法挽回的痛苦,但是经历的多了,也就释然了,或者说是无奈的释然了。这时候就得往前看了,虽说我觉得我说的这句话是废话,但就是这样,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只有选择往哪个方向去,而没有退路,与其选择活在无休止的思念和痛苦中,不如去做一些带有生活气息色彩的事情,比如去换个发型,旅旅游,养花,养鸟,和同龄人做一些群体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时间充裕起来,身体慢慢强健了思想也就少了很多包袱,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对人的改变还是很大的






小车车大视界


世间的家都是由配偶组成,再开枝散叶,结婚时都有美好的祝贺,百头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正又有多少是白头到老呢?什么老年人丧偶之后只剩活着,那中年丧子之后,还不跟着自杀吗?世上真正白头到老的也不能同一天死去,总有前后,那么多的老年丧偶的,古时叫末亡人,都只能坐等死去吗?哀大莫过于心死,完全依赖对方,失去了后是会惶惶不可终日,真正无病自杀跟着走,怕还没有人有那个勇气。随着时间流失,慢慢的也会恢复过来,人不会象缠树的腾,树死腾枯,我老伴出车祸走的,走时女儿还沒成家,要是丧偶后只等死,那未完成的事,一概不管了?后来儿子生小孩,女儿成家都是我一手操办,本人是农村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别人那么好命,有工作,城里人,但就凭一颗不想示弱的心,孙子也大了,女儿也成家了,都有各自的房子,家,外孙女也要中考了,本人也苟活着,要是等死的话,那一切都更艰难加在儿女们身上,没有不散的宴席,走了一半,只是更艰苦了,未完成的事要独当一面去完成,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做到了问心无愧。。。。


蓝星堂花卉本铺


到了老年,最大的创伤莫过于亲人的死亡,尤其是伴侣的离世。有的人在老伴去世不久,身体和精神便迅速衰退下来,以至一既不振。要在丧偶之后仍能健康长寿,首要的是要从长期日常生活中对老伴的依赖中摆脱出来,靠自己进行合理的心理调整。学会并坚持生活自理,丢掉以往的依赖感。通常情况下,男人在家中承担的往往是顶梁柱的角色,而在平凡而重要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吃、穿、睡、行等方面往往处于被照顾的角度,既是强者,也是弱者。而在年老之后,顶梁柱的角色消失,失去了以往的强者光环,老伴的去世,使他过去那种被照顾的舒适感荡然无存。因此,一般说来,丈夫先去世,妻子适应生活的能力较强,往往能够生存较长时间,如果是妻子先去世,丈夫的适应能力则较差。为此,建议丧伴的老年男性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坚持经常做,使精神有所寄托,能够保持精神愉快,促进身体健康。以健康有益的爱好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依恋。老年丧妻,失去了长期共同生活的伴侣,过去拥有的一切都变了,会导致难以忍受的悲伤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健康的爱好可以使您化解悲伤,从而尽快地调整情绪,从生活中寻找乐趣,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依恋。


11号姑娘eleven


生活不易,有我陪你。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木子。

人老了,丧偶以后,老年人只剩活着”,这句话虽然悲凉,确是大多数老人的真实写照。

从以下几个方面和你探讨老人问题:

一、老人的身体、心理变化

人到一定的岁数,是在走下坡路。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一天不如一天。

人老了,是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的。这既是对死亡日日来近的恐惧,也是对身体退化的不能接受。

首先,身体上:人老了,身体各项机能退化,皮肤出现皱纹,面目也失去年轻时的俊朗和活力。同时,也不再如过去那般有力量,很多事情想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心理上:从过去的有用到现在的无用。巨大的落差,会让老人情感和心理上很难接受现在的自己和生活。退休没了工作,单位不再需要自己;子女长大成人,各飞东西,不再需要自己呵护;感受不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缺少陪伴和关怀,没有家人的关心,他们感到很孤独。尤其是老伴去世,只留下自己一个人,那种感受是无法形容的难受,缺少活下去的希望和理由。

二、老人的真实需求

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价值体现。

他们需要活着的动力和理由,更需要被认可和尊重。

他们要的很简单,人到黄昏,早已看淡了金钱名利,更需要的是子女的一句问候、一桌团圆饭,揉揉肩膀捶捶背,和老人唠唠家常。常回家看看是他们最期盼的。

三、如何与老人相处

爱他们。在他们青春风华的时候,把爱给了我们,现在他们老了,我们有义务回馈他们那无私的爱。

多关心他们,给他们多些宽容和理解。人老了,总有些调皮和无理取闹,老小孩嘛,当你老了也会这样。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多些包容和温暖。

支持他们找到喜欢做的事情,让他们老有所乐。找到自己新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他们活着的动力和理由。

珍惜,珍惜和他们仅存的时光。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父母陪伴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几十年。缘分总有尽的时候,当他们离去的时候,我们在世上将永远没有了父母,用再多钱也无法挽回。所以,不要让自己遗憾,更不要让自己悔恨。


我们无法让他们长生不老的陪伴我们,我们能做的是珍惜和他们的每一天,多留出些时间陪他们。

如果我的回答令你满意,欢迎转发和关注我,我是木子。

我会阶段性发表人生、情感、心理方面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灵性导师木子


不怎么看,厌倦了回答这种哀鸣式,叫苦式得提问。人生三大悲里面没有老年丧偶,生老病死谁也跑不了,只要活着就会老。我在头条已经看到了很多卖老的提问,这是最后一次回答了。按这个提问,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都得马上自杀。这种描述,是活得没有自我,精神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天一阁图书管理员


什么是人

人类为什么会比其他生物高级,多姿多彩的感触和认知占了主要一点。在这个世界里,无数的事情供我们去认知与探索。

失去

人老、丧偶。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这也是生活上的一个定律。人总会失去一些东西,最后也会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也并不是说你会与别人有所不同。

老年人

老人也一样,他们已年过花甲,也是旧时代的见证者。他们经历了旧社会,也许他们在旧时那个年代并没有享受过太多。但在这个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的时代,就应该去感受这个世界与提升生活的质量。

新时代

作为年青一代的后辈,应该成为老人对新生活的开导者。智能手机、股票、旅游、高科技等有许多领域等待着老人们的探索发现,也许他们在那里会有一个新的世界。

最后,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可能不止一生。[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