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吗?

欠小贱


雍正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位皇帝,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开始一直在当时太子胤礽身边附庸,为太子办事,后得王瘸子的辅佐,加上自己精明强干,做事认真,把朝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做了几个漂亮的差事,例如:江南筹款赈灾,清缴国库欠款,让康熙爷内心慢慢的认可,加上十三弟胤祥的衷心帮助,在最后关头阻止了八爷党的争权,成功继位。有很多其他说法,我并不认同,因为个人觉得可能有一些小关系绝对不是最重要关系,比如,康熙是因为选中了弘历,才选的胤禛,从康熙的角度出发整顿吏治是大清朝的当务之急


文超爱自由


清朝雍正皇帝继位,历史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谋杀康熙皇帝;一种说法篡改遗诏,还有一种说法,雍正自身才能与“好皇孙”弘历的缘故。

根据史料分析,雍正的皇位应该是按照康熙的遗旨合法继承。首先我给大家分析一下这几种说法。第一种谋杀康熙:传说雍正给康熙煮参汤,尽孝道,最后毒死。在古代,皇帝进食前,有专人试食,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皇帝才进食。这种说可以排除了。

第二种就是雍正篡改遗诏,传说康熙原本将皇位传给十四子,雍正将“十”字改于“于”字,古代我们是用繁体字,于字就是“於”,再加上清皇室通常用满文,立遗诏有汉满两种文字,所以此说法,经过推敲后,也是不成立的。

至于第三种说法,雍正与兄弟之间的关系甚好,再加他有一个儿子弘历,深得康熙喜爱,并得到康熙的载培。历史上来分析,这种说法,可以经得起推敲,与正史也相符合。康熙选雍正继承皇位,同时他选了两位后继之君。对大清朝来说,是最大的喜事。故我认为此说法有依有据。

一、康熙对雍正的载培

康熙时间,对雍正可谓是用心良苦。拜名师张英,学四书五经,同进向徐元梦学满文,少年时期的雍正,在康熙与师傅的约束和教育下,处理老道,对父母尽孝,对皇帝忠诚,深得到康熙的喜爱。

在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胤礽,雍正是支持胤礽复立的支持者,同时与其他皇子关系保持良好。对康熙来说,既是皇帝,又是父亲,这双重身分。看到雍正对兄弟之间的情义,康熙感到深慰。

康熙六十年时,康熙令雍正前往盛京祭告祖陵,一般皇室祭祖,都是由皇帝亲临,而此次由雍正前往盛京祭祖,由此可以说明,雍正在康熙的心里,已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康熙多次巡幸,雍正常伴左右,为了让他了解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对河工的情况深入的了解。并协助康熙处理朝政。

从正史中,可以看到康熙对雍正是比较满意的,再加上雍正的儿子弘历,聪明伶俐,深得康熙喜爱,并亲自培养。从康熙的眼光来,选雍正继承皇位,就是他择选了两位皇位继承人。所以我认为,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的,应该是按照康熙的遗诏继承皇位。并非大家猜疑的那样,靠非法手段得来的。

二、康熙晚年,政治腐败,财政亏空严重

康熙晚年,大清朝腐败之风已经蔓延,多次想整饬吏治,煞住贪风,曾惩办过贪官,但仍未得到改变。他的年龄大了,精力有限,而他注重“从政为宽”的策略,所以他晚年不再强调澄清吏治。想把吏治整顿问题,留给后世之君。

康熙死后,大清朝国库只有区区几百万银子,让新君雍正举步维艰。雍正大肆改革,整饬吏治,革除积弊,责令官员将亏空的钱粮补齐,不能补齐,直接抄官员的家。

康熙晚年,把雍正按排到户部任职,管理户部,就是有意让他整顿。康熙晚年深深的知道,大清朝如果再没有整顿吏治,肃清贪污之风,那么大清朝就会由此走向衰落。

雍正与朝臣的关系只是一般,被人称“冷面王”,想要整顿吏治,需要雍正这种有魄力,有胆识的后继之君。这也是康熙择选雍正继承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康熙遗诏,虽然是汉文本,但要更改十为於,没有办法篡改。遗诏里清楚的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位。”所以我认为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的,是康熙指定的皇位继承人。


史学长空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胤、隆科多阴谋勾结的证据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老天妈耶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 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 “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胤、隆科多阴谋勾结的证据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 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 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 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香洲谢霆锋


我想你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听过传言,说雍正杀父夺位?或者说是雍正篡改圣旨,把明明给传位十四皇子的圣旨偷偷的改成了传位给四皇子。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野史毕竟是野史,虽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这里我想为雍正的名声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确实是他康熙爹爹亲自选的太子。用从小就聪明伶俐,对国家大事策论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可以从雍正在上书房的作业就可得知,选一个对国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过的。再者雍正继位确实是有遗诏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读过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要再诏书有假了。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认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间确实对清朝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谢谢大家,今天就分享到这儿。


白公子怪谈明史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历史中的光影


合法继承而来。

其实很多人对康乾盛世这种说法是不满的,表面看到乾隆年间,已经到达顶峰,无论是国力还是版图,而实际上如过若没有雍正帝励精图治的12年多,哪有什么康乾盛世,清朝不提前走向末路就不错了。

以康熙的雄韬伟略之才,从幼小一路波折成长到大帝,识人辩才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强的。晚年的康熙雄心不减,在版图疆域问题上一直与草原和沙俄以及周边国家征战,表面上军力强大,版图辽阔,实则由于康熙晚年守成荒疏,连连征战,又有九子夺嫡的发生,国家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大清帝国交到雍正手上仅仅只有不到800万的存银,国库早已空虚到极致。

正因如此,康熙对于太子之外谁最适合接位,心理已经一清二楚,有能力又够狠,且没有不良嗜好的,只有雍正。

野史中的雍正害死康熙,将遗诏中传位于14改为4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先不说改诏时机,光能知道放哪了就很蹊跷了。

雍正最让康熙满意的也不是因为他有个宝贵儿子,康熙喜欢孙子并不是喜欢乾隆这一个。他最满意的是雍正的孝道,康熙觉得他靠谱,不争不抢,默默尽孝,办事也妥妥的放心,有铁手腕。

国库空虚,吏治腐败,需要一个铁手腕的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太子和八贤王和十四显然都不适合,太子好色,又勾结大臣坑自己。八贤王沽名钓誉,做事讲究阴谋,办不了改革这种大事。十四,武夫一个,容易被带节奏。

最后总结下雍正帝在位都有哪些丰功伟绩:

1.勤政。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在位十二年多,坚持每日亲自批阅奏折,在已保存下来的数万件奏折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语甚至高达一千多字,平均睡眠时间每天只有四小时。

2.不好女色。既没有继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儿子乾隆那样滥情;

3.厉精图治。铁腕反腐,设立军机处,将君权最大化;改土归流,大大巩固了对西南的统治;“摊丁入亩”实现土地均匀化,割富益贫的举措有力合理化了税负,既给乾隆攒够了零花钱,同时又加强城乡间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稳定;

4.在位期间,国库从700-800万做到了6000万。


東说史时


首先我们看一下正史的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隆科多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作为一名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的皇帝,且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其膝下子嗣多为有能有才之辈,因而也引出来后面的九子夺嫡的事件。其中九子分别为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放一张道明叔的康熙大帝照片)

从官方的记载的情况来看,雍正的即位是合乎法理的。清代的官书对于这些可谓是众书一词,口径统一。不过对于民间来说,显然让人全然相信史书记载是不现实的,因而出现了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雍正即位却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后世有的学者也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 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 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后经证实,其遗照应该为满文,而在满文之中显然是不存在这种改法的。更为可能的便是雍正依靠自身才能,获得康熙大帝的赏识,最后得以继承大统。

(甄嬛传中雍正形象)

不过较为统一认可的,也是众多皇帝的处理方法,显然成功者是不可能与失败者分享喜悦的。在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并且雍正皇帝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因而也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传位乾隆爱新觉罗弘历的诏书被秘密封存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事实上,不管如何得到皇位,雍正作为一名只在位十三年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非常关键性作用。但是因为在位时间的短暂,后世只说康乾盛世(像是父子一样 实际为爷孙),而未称为康雍乾盛世,对于泉下若有知的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的雍正帝来说也算是一件憾事了吧。

(甄嬛传中乾隆形象 三代人齐了)


四月的蔷薇花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野史毕竟是野史虽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这里我想为雍正的名声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确实是他康熙爹爹亲自选的太子用从小就聪明伶俐,对国家大事策论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可以从雍正在上书房的作业就可得知,选一个对国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过的。再者雍正继位确实是有遗诏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读过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要再诏书有假了。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认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间确实对清朝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为。


Oops雪雪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