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

太极名家指出“

正确的太极拳练习方法,就是要把全身的筋骨劲力练成一个整体,形成整劲,太极拳通过各种方法练习,其目的都是用筋骨来发劲,这时所发之劲才是太极拳的真正劲力“!

虎豹等猫科动物,擅长筋骨劲,它们在奔跑时,持续性非常强。我们打拳,就类似于动物奔跑时候的状态,用身躯带动肢体运动,加上筋骨的崩弹,动作显得轻灵而有稳健,但又能做到疾如闪电。当我们能够把筋骨劲力真正“练到身上”,你会发现练太极拳可以是“半自动”化的,只需要找到一个“阻力点”,就会自动崩发出劲力,用这样的方式发劲,不容易累,即使连续打几百个,也不会耗很多体能。

太极拳练出筋骨劲力,要从“三盘“上下功夫

所谓三盘即胯、脊柱、肩。胯为“下盘”,脊为“中盘”,肩为“上盘”。“三盘”中,以下盘为根基,以上盘为用,以“中盘”为主宰。

先说说“中盘”,太极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周身一家,练的是阴阳的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脊柱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腰(脊)如车轴,身如车轮”。

胯脊为人体之中心,为上下沟通之枢纽,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要用胯脊来带。中盘(脊柱),系劲力之源泉,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通过胯的崩弹发劲和胸腹的折叠来带动全身,对于手臂的动作,应由胯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形于手指;对于腿部动作,应由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下盘(胯)为根基,是拳法的基础

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更谈不上以胯来带动了。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胯的要领,开始时,有些动作能用胯来带,还有些动作不能用胯来带,到后来,达到所有的动作都能用胯来带,甚至一些极小的动作都能做到主宰于胯。

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时间,每天反复练习拳架,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静心慢练,悉心体会松胯转胯,以胯来带动全身的感觉。功久,则全身协调,外形柔顺。这里要特别指出,用胯来带动动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为动胯而动胯。有的人,打拳时,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自以为是用胯带动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中盘(脊柱),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上行——脊柱(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劲力达于指尖;下行——脊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胯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胯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脊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脊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

“底盘无脊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胯脊,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来说明胯脊的作用。可以说,处处是胯脊,胯脊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最近。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屈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太极拳练出筋骨劲力中盘的基本规律

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中盘的劲多为脊劲,即要松开,又不可软而无力。因为胯如车轴,是在顶劲的带领和眼法的指挥下,因势左右旋转,以推动手足进退变转的枢纽。它的运动是属于身法的,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静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转运动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体重心平衡的中正。至于两肩臂到手部本应附于中盘,因手法变化较多,且可上中下兼顾。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要随着顶劲的虚向上领与竖项的同时,脊背向上拔起来,骨节即要对正,又要自然松开。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胸部应作到“含”字,含的意义和形状要如同一口钟(古代的钟)悬起来一样,外圆而中空。这样,肺部才能不受压迫,而呼吸深长,增强肺活量,我们对“含”字的解释,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状来体会,不可误解为向内收敛,更不可误将“拔背”的拔字解为向后方拔。那样,就形成了驼背现象,与挺胸的形状同样是错误的。因为它都会影响肺部的自然呼吸。

太极拳如何练出筋骨劲力?典传筋骨开发

胯部系人体上下的枢纽,应随势旋转,以适应变化的方向,达到得机得势的要求,所以即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转动。拳论所说“忽隐忽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反之,则右隐而左现,是指胯部转动的现象,不是呆板的中正)。但是在静止时虽应保持中正,当运动时,特别是在变化方向的身法较大时,亦可以用螺旋形的运动向前、后、左、右斜转,如同我们骑自行车当转弯时,自己虽感觉中正,而旁观则见向内倾斜。因为这时,必须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体(物体)重心的平衡。不过在这种形势下,顶劲必须加强中正地上领,而裆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随地配合适当,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

从胸口到脐上为腹部,要求则自然松静,符合拳歌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的要求。

陈氏太极拳理论上、口传上有太极拳“三节”

人体是十大部分组成的,双手、双脚、双胳膊、双腿、身体、头。各部分都有“三节”所组成,上、中、下或稍、中、根。人整体分为上、中、下“三节”(头、身、腿)。拳论讲:“上节不明,无依无踪(指头),中节不明,满腔是空(指身),下节不明,颠覆必生(指腿)”。

陈氏太极拳的口传中,身体也有上半身和下半身之分,上身指胯以上,下身指胯以下。要求上半身松柔圆活,下半身轻灵沉稳。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以胯为主宰,胯的运动是健身和技击的总机关。

太极拳如何在短时间内,系统,深层次练出筋骨劲力,从招熟达到懂劲,渐及神明的佳境,核心训练体系,请关注典传筋骨体系【公众号:典传筋骨开发】

典传筋骨体系通过对大筋的专项系统训练,让筋骨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开胯,开肩,开肋,脊柱,内脏等的撑筋拔骨的练习,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筋骨的生理构造,一方面打开骨缝,另一方面增强大筋的强度和韧性,从而使大筋具备更胜以往的弹性,能更好的产生动力和传导劲力,并且不会因为长时间的不练习而改变,是从根上改变了人体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