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唐朝經常打敗仗,越打土地卻越多,宋朝經常打勝仗,越打土地卻越少?

飛龍在天978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歸根結底還是唐朝🐮

隋末天下大亂,李世民帶領小孟嘗秦叔寶,混世魔王程咬金,神機軍事徐世績,黑麵尉遲恭,擊敗宋金剛,孟海公,李子通,王世聰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打出了天下。


大唐建立後,經過李世民貞觀之治,國力逐漸強盛,令朝鮮,日本,新羅等國朝拜 ,可以說是萬國來朝,這些都派人向唐朝學習先進文化科技,像鑑真,晁衡都是這一時期文化交流人物。少數民族突厥稱唐帝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和親更是緩和與吐蕃關係。回鶻一直崇拜大唐,可以說是唐朝迷弟,與唐關係頗佳。

李隆基繼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唐朝國力頂峰,隆基後期安於享樂,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寵幸楊貴妃,導致安史之亂,此後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可是說沒佔到半點便宜,由於李隆基的瞎指揮,耽誤了戰機,導致局面惡化,唐朝變為被動,好在郭子儀,李光弼浴血奮戰挽救了危機。但是這也為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可以說唐朝大了敗仗後,敗者反而忌諱他因為他有實力啊,他當時已經最強了,你等他緩過勁來,輸得肯定是你啊,贏了求和讓唐理虧才是取勝之道啊。

宋朝趙匡胤陳橋兵變得天下,他最忌諱的就是怕他的部下向他一樣,奪了自己天下,所以杯酒釋兵權,宋朝一直重文輕武 ,武將不得志。狄青就是個例子啊。宋朝局面很複雜,和唐朝相反,遼,西夏,大理,金,契丹,吐蕃並存。雖然打了勝仗,也是割地求和賠款。因為武力太弱了,一時勝利,但是不能長久啊,只有讓對方理虧,我方才能把握主動,這是宋朝上策。長久的重文輕武,導致了嚴重隱患,後來的靖康之恥就是這樣情況造成的。

所以說啊,無謂勝敗,關鍵是你自己夠不夠強大,落後就要捱打。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戰爭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唐朝是對外戰爭擴大勢力範圍,而宋朝多是抵抗侵略,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自然有很大區別。

唐朝的軍力可不弱,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大敗而歸,蘇定方出馬一戰定乾坤,滅了高句麗、百濟。在南邊,讓南詔國俯首稱臣,效忠唐朝。在北邊,大破突厥,突厥人無處安定。西邊與吐蕃大戰數次,互有勝負,最終和親。唐朝設立了安東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南都護府的那個鎮守四方,唐太宗更被稱為天可汗。

宋朝吃虧在沒有佔據幽雲十六州,導致長城失去作用,讓遊牧民族得以覬覦中原。於是我們看到,宋朝總是在抵抗侵略,一次次打退強敵,然後訂立盟約,以歲幣保和平。

盛唐不僅表現在文化上,軍力也有巨大的輔助作用,唐朝戰爭大部分都實現了自身目標。而宋朝的戰爭,多位擊潰戰,使得威脅總是存在。這也是兩者戰爭勝敗給人感覺不同的原因。


史知今


進攻輸十次沒關係,頂多退回來休息,只要贏一次就搞定你;防守贏十次都不行,輸一次就完蛋。

擴張的敗仗和防禦的勝仗是有本質區別的。擴張打敗仗不損失土地,只要勝了疆域就擴大了,而防禦恰恰相反,勝了沒好處敗了就要割地賠款。唐朝是在進攻,雖然敗多勝少,但疆域只會越來越大,而宋朝只會防守,哪怕十戰九勝,國土面和越來越少。

唐朝贏的是關鍵性的大仗,宋朝輸的是關鍵性大仗,所以宋朝是苟且存活!像李世民貞觀之治開始時候,儘管內憂外患,但是他贏得了關鍵的幾次大仗,尤其是對突厥,從此穩住江山。

唐朝基本都是出擊,甚至安史之亂也是因為老是對外擴張結果精兵強將都在邊防,導致安祿山帶著邊軍發動叛亂唐朝就衰落了。宋朝精兵強將都在首都附近,對外打仗也是防守而不是擴張,甚至上百年都不能拿回幽雲十六州與河西走廊,打贏了也是遭遇戰,輸了就是敵人兵臨城下。

宋朝的勝仗,質量不高。

宋朝窩家裡打防禦戰,守住就算勝,就像有人常打你,每次你避免被打傷、打死,就算你贏。唐朝打的敗仗再多,只怕也沒宋朝納貢給歲幣的次數多。唐朝有打敗仗,但打的勝仗滅了不知幾國,最後把吐蕃也拖挎了。唐朝的敗仗多半是敗給土蕃,但總的來說是打個平手,吐蕃最後分崩離析。

唐朝滅了突厥、吐谷渾、高麗,控制西域。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但不是滅了就是打服了、嚇趴了,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唐王朝效仿漢代都護府的建制,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宋朝連漢族基本盤都保不住,周邊異族都稱皇稱帝的,不把宋放眼裡,宋朝真打了那麼多勝仗,怎麼會這麼慘?宋朝或許打的勝仗多,不知道澶淵之盟算不算勝仗。宋拿西夏、遼、金都沒轍,還得小心翼翼的伺候著,這勝仗有意思嗎?宋朝就是打100仗,贏了99仗也沒用,就算北宋只敗了靖康之恥一次好不好?但被連鍋端了,就跑了個趙構,如喪家之犬,被嚇得躲到海上,最後搞了個偏安半壁。靖康恥就是千年後的今天都讓我們臉紅,太慘了,太丟臉了。

少拿宋朝什麼勝率高,打的勝仗多來說事了,沒見過這麼往臉上貼金的,沒被人家削死就算贏,還真好意思說贏了。

重文輕武,是宋期的創立者在深刻總結唐朝及五代十國藩鎮割據之害,而開拓性創造的政治制度。自宋以後,中華帝國再無軍人干政!然而,所謂“治一經,損一經”(紅樓夢平兒語),自此之後,中華兒女不再尚武。

宋代,因為北方養馬地帶被控制,所以宋代極為缺馬,也就是缺少騎兵,這樣一來,宋代在於北方遊牧民族對抗的時候,就更多的依靠著步兵的方陣,以及強弩的壓制。

神臂弓就是宋代用來對付遊牧民族的利器,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有個說法,就是陣列不戰。也就是說,當宋軍步兵列成陣勢的時候,不會和宋軍交戰。

一般來說,宋軍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交鋒,當宋軍列陣之後,北方遊牧騎兵一般只會做試探性的攻擊,也就是派出少量騎兵,進行衝陣試探,這樣的試探,往往兩波箭雨就能解決,而對方一般留下幾具十幾具屍體,就撤退了,不會和結陣的宋軍硬拼。而這時由於宋軍沒有騎兵,對敵人的離去也毫無辦法。

所以這樣的交鋒,宋軍就勝利了一次,結果就是殺死殺傷十多個敵人,這樣的勝績宋軍所在多有。

然而,並非每次行軍你都能列成整齊的軍陣,也並非敵人每次來到的時候,你都有時間結陣。而且軍陣也不可能時刻保持結陣狀態。一旦被遊牧民族抓住機會,在陣勢沒有形成前,進行突擊,那麼結果就是陣勢崩潰,而後整體潰敗。

這個時候沒有結成陣勢的步兵,對抗騎兵幾乎沒有抗力,而且兩條腿的跑不過四條腿的,一敗很可能就是全軍覆沒。

也就是說你贏十次,可能才幹掉對方百把人,輸一次,可能就損失上萬人。

所以最終的勝負,並非輸贏的次數決定的,很可能你一直贏,但最終一把就全部輸出去了。



當代曹植


中華民族有一個特點,就是佔了便宜,往往會說自己虧大了,或者自己多難多難!而吃了敗仗,就會說自己怎樣怎樣英勇!

很多中國人也是這樣,今年出去打工明明沒有掙到錢,回家也會開著豪車、叼著名煙,好像自己發財了,生怕別人看不起;如果掙了很多錢,就會非常低調,謹言慎行,或者說現在錢多難掙多難掙。

人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強大的朝代,記載的都是困難;羸弱的朝代,記載的都是藉口!和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


西域青雲382


宋朝打贏交阯反而獨立?

說起交阯和中華的關係,可謂是源遠流長得娓娓而談。早在漢武帝平定南越國時,其山水已歸中華統領。當時光流轉至五代時,交阯出現了一名豪強叫曲承美,他採取賄賂朝廷等方式獲取自治權。其後南漢的劉陟命李知順討伐得勝,才又將它歸於中華版圖。

先後有楊廷藝、紹洪、吳昌岌、吳昌文,作為中華代表管理它。宋太祖乾德年間吳昌文病故,一時間局勢大亂流民四起。冒著槍林彈雨的危險,丁部領和兒子丁璉大獲全勝,被手下人推選為大勝王。隨著宋太祖削平群雄統一華夏,丁璉忌憚宋朝勢力只得歸附。開寶八年宋太祖封丁璉為交阯郡王,令其世代鎮守帝國南部。

——漢武帝吞併南越國後設置的郡

如果什麼能宣示主權,我認為當出現叛亂時,能迅雷不及掩耳出兵最有力!

丁璉死後其弟丁睿接任,年幼的他大權旁落為大將黎桓所制。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宋朝將領孫全興和張璿帶著囑託,通過兩年的艱苦作戰打退黎桓,重新扶持丁睿代管交阯這片險山惡水。

很早之前就流傳了一句諺語,叫打蛇不死反被咬,黎桓就是這樣的厲害人物。宋太宗端拱元年,先前受到打壓的黎桓,被加封為檢校太尉、食邑千戶。前往宣旨的宋鎬回朝後,跟宋太宗敘述他們路上的所見所聞。當聽到黎桓派遣丁承正,帶領9艘船300餘人迎接宋朝使者時,宋太宗春風得意笑咯。可當聽聞黎桓竟然以墜馬傷足為由受詔不拜,宋太宗的臉色猛然變為一顰一笑。

——弄丟交阯的宋神宗「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宋太宗淳化四年黎桓如願以償,坐上了交阯郡王的寶座。宋真宗景德三年黎桓病故,手足相殘的事爆發。本來繼位的該是黎龍鉞,可惜的是其兄龍全洗劫國庫而逃,其弟龍廷殺龍鉞自立。次年龍廷得到宋朝合法承認,受封為交阯郡王,並且賞賜姓名為至忠。

那一年龍廷26歲涉世未深,親信李公蘊吃裡扒外,趕走了龍廷自立為交阯郡王。消息傳到宋真宗耳朵時,雷霆震怒痛罵:“龍廷是朝廷親封的交阯郡王,如今卻遭背信棄義的李公蘊所弒。可轉念一想交阯遠離中華,本就倫理道德不張,心中的怒氣也就自然消退。”為了交阯的百姓能安居樂業,宋真宗封李公蘊為交阯郡王。宋真宗天禧元年,李公蘊再次晉爵為南平王,食邑增至一千戶。

人無百日好,花無千日紅。宋仁宗天聖六年李公蘊病逝,由其子李德政接任職位。藉著皇祐二年廣源州儂智高的謀反,李德政名義派兵兩萬助朝廷平叛,實際上是窺探宋軍的戰鬥力。此戰讓李德政摸清了宋軍的戰鬥力,不言而喻是弱的爆表。懷揣著稱帝的遺憾,他於至和二年撒手人寰。

交阯稱帝獨立的事業,只得落在李日尊的頭上。宋仁宗嘉佑五年,李日尊和甲峒的流賊侵犯邕州。宋朝調兵遣將打垮了李德政的叛軍。但細算下來所耗軍費甚大,宋英宗治平元年韓琦勸諫:“交州與中原隔著千山萬水,且無處不在的瘴氣,對宋軍士兵傷害極大。即使派兵駐守,恐不能持久。”宋神宗熙寧二年,李日尊自立為帝國號大越,年號為吉祥如意的寶象。追封其父為太祖神武皇帝,從此交阯脫離中華的版圖。

綜上所述,西夏、交阯、大理等國皆是宋土。後因紛紛獨立成功,故而宋朝雖然打贏了戰爭,卻無法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使領土大幅縮水。

大唐戰敗卻設置了安東!

說起隋朝滅亡的原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敗北,是李世民不得不吸取的教訓。而另一邊高句麗對中原是深惡痛絕,所以從貞觀二年起,他們在遼東修築長城到貞觀十四年止。該長城呈東北→西南走向,起點是扶余終點是日本海,綿延不絕千餘里。

貞觀十六年高句麗的國王建武,含恨死於一場政變中,其子藏成為一枚傀儡,掌權的是唐朝兵部尚書蘇文。別小覷高句麗所在的東北,天氣苦寒難耐且地狹民貧。但此處區域蝸居著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撮爾小國。三者之間明爭暗鬥百餘年,其中高句麗是最實力最大的。

——大唐戰神李勣「594年——669年」

按理說高句麗新國王繼位,須得李世民冊封才符合禮儀。故而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派司農玄獎前往,目的有二:一是祝賀高句麗新王登基,二是警告高句麗勿攻新羅。沒曾想利令智昏的蘇文,大言不慚慫玄獎:“高句麗和新羅的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的矛盾。至於唐朝這個外來戶,管好自家門口的事即可!”要知道唐太宗可非凡夫俗子,對於突厥這樣的龐然大物,他都二話不說直接剿滅。如今卻被高句麗的權臣所輕視,胸中的怒火自然壓不住。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籌集的糧草到位,在沙盤排練好幾回後。他決定兵分兩路:第一路是刑部尚書張亮為主將,副將常何帶領江、淮、嶺、硤四州的官兵四萬,戰船五百艘從萊州出發直撲平壤;另一路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為副將率步騎六萬攻擊遼東;待兩支大軍合圍後,李世民親率御林軍進攻。

——安東都護府「668年——761年」

起初唐軍算得上是勢如破竹,同年四月李勣搶先傳來捷報。渡過遼河後,奪取蓋牟城,獲牲口兩萬;同年五月,另一路張亮攻取沙卑城,俘虜男女八千。同日李勣秋風掃落葉拔遼東城,李世民也於同日到達遼澤。

戰馬嘶鳴透九霄,旌旗密佈不見邊。三支唐軍會師後,輪到高句麗人坐立不安。為了先聲奪人贏得轉圜餘地,四萬高句麗騎兵首先發起衝鋒。可厲兵秣兵的唐軍非隋兵可比,一場廝殺過後李道宗獲勝,高句麗損失一千健兒。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不是韓信和項羽的專利。李世民為鼓舞士卒勇氣,把退路上的橋焚燬。緊接著他讓受傷的士卒騎上御騎,此幕溫馨場景為士卒所瞧見。唐軍士卒們紛紛以一當十,把高句麗士兵嚇得是。

不知何時看到過這樣一則談話,戰國時一老嫗曾對鄰居說:“吳起將軍愛兵是名聲遠播,我的丈夫因膿瘡為其吮吸,所以用馬革裹屍報答。如今我兒子的膿包也被他所挑,真的無法想象我的兒子會咋樣?”同樣的事情亦發生在李世民身上,當唐軍圍攻白崖城時,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箭,經軍醫查看他中了烏頭鹼毒,李世民親自為他口吸毒血。

——戰國名將吳起「前440年——前381年」

在場的眾人莫不為之動容,視死如歸的唐軍頓時軍威大振。與遼東城不同,白崖城建立在山脊上,四周均是懸崖峭壁無法攀爬。為此李勣用投彈車轟炸城牆,轟隆隆的炮聲嚇得守將孫伐音心驚膽戰。苦苦支撐到了六月天氣酷暑,受傷的高句麗士兵救治不及時,倒下的人越來越多無處埋葬。

隨著白崖城合約的成功締結,李世民的好運就用完咯。在隋唐時期的史書有座城叫安市,大概位置在今遼寧省大石橋市湯池鎮境內。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此遭遇滑鐵盧。

在攻打安市的北門時,唐軍遇到了超強陣容。高句麗的北部傉薩(相當於都督一職)高延壽,以及南部耨薩高惠貞聯手,共計十五萬的高句麗、靺鞨聯軍援助安市。高延壽拒絕了斷絕唐軍糧道的計謀,而是採取直插唐軍指揮樞紐的辦法。

為此李世民將計就計,以他為誘餌吸引敵軍。李勣率領15000人把守城西嶺,長孫無忌帶領11000人為奇兵,從山北峽谷包抄高句麗軍後路。次日一早高延壽和李勣接觸,一炷香過後長孫無忌奇兵至,李世民遠眺戰鬥打響,親率御林軍猶如拳頭直搗高延壽軍之腰部。結果高延壽和高惠真無奈投降,但是唐軍在安市東面遇到了激烈的抵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唐代 · 王翰《涼州詞》

貞觀十九年八月的深夜,安市東面的城牆響起淅淅索索的聲音。只見幾十名高句麗勇士綞牆消失夜色中,俄而他們夜襲李道宗的陣地土山,導致李世民的軍事部署變成廢紙。經年累月的作戰,對於糧草器械的耗費甚大。然而遼東天寒地凍產糧低,士卒被凍傷的不計其數。鑑於此李世民放棄攻打安市,和高句麗簽署和議後班師回朝。

故事說到這裡,可以發現戰場始終在高句麗,雖說沒有完全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有效促使了唐朝勢力,往東北慢慢滲透並建立安東都護府。讓唐朝一躍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至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唐裝、唐三彩即是證明!

——END——


惜緣小歷史


宋朝窩家裡打防禦戰,守住就算勝,就像有人常打你,每次你避免被打傷、打死,就算你贏。唐朝打的敗仗再多,只怕也沒宋朝納貢給歲幣的次數多。唐朝有打敗仗,但打的勝仗滅了不知幾國,最後把吐蕃也拖挎了。唐朝的敗仗多半是敗給土蕃,但總的來說是打個平手,吐蕃最後分崩離析。唐朝滅了突厥、吐谷渾、高麗,控制西域。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但不是滅了就是打服了、嚇趴了,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唐王朝效仿漢代都護府的建制,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宋朝連漢族基本盤都保不住,周邊異族都稱皇稱帝的,不把宋放眼裡,宋朝真打了那麼多勝仗,怎麼會這麼慘?宋朝或許打的勝仗多,不知道澶淵之盟算不算勝仗。宋拿西夏、遼、金都沒轍,還得小心翼翼的伺候著,這勝仗有意思嗎?宋朝就是打100仗,贏了99仗也沒用,就算北宋只敗了靖康之恥一次好不好?但被連鍋端了,就跑了個趙構,如喪家之犬,被嚇得躲到海上,最後搞了個偏安半壁。靖康恥就是千年後的今天都讓我們臉紅,太慘了,太丟臉了。

少拿宋朝什麼勝率高,打的勝仗多來說事了,沒見過這麼往臉上貼金的,沒被人家削死就算贏,還真好意思說贏了。


雁77


強唐弱宋。我不知道是誰說的唐朝經常打敗戰,宋朝經常打勝戰。唐宋就綜合國力來講,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處於領先的地位。我們漢民族其實一直是處於被周邊少數民族的的襲擾和掠奪之中,邊患不斷。我們華夏民族文明延綿五千年,不缺乏的就是尚武精神。漢唐時期,是把尚武精神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時期。唐朝對東西突厥的戰爭,實際上推動了民族的大融合。宋朝建立以後,太祖皇帝趙匡胤,徵對唐朝節度使各鎮藩踞,尾大不掉的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統治改革,就是所謂的杯酒釋兵權,社會上崇尚文士,文人治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文武的不平衡狀態,持續到宋的結束。在這段時間,宋朝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最大,但宋朝的版圖卻是在一次一次的戰爭下逐漸縮小,對遼,西夏,後來的金,差不多都是這樣,直至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一隅。可以這麼說,唐朝的開疆拓土是尚武精神的充分體現,屢敗屢戰,愈挫愈勇,最終取得勝利,宋朝其實是閹割了尚武精神的朝代,就算戰勝對手也是割地賠款,以求小安。如果以宋興盛時期的經濟實力,開疆拓土,未嘗不是一個泱泱大國。唐宋這種差距,就是兩種制度的不同結果。


神池泉湧


一、唐朝的戰爭是主動對外擴張,壓著對手打,很符合現代戰爭決戰於國門之外的特點。宋朝的戰爭是被動防禦性質,贏10次20次都無所謂,輸上兩三次就玩完兒。

二、唐朝勝的基本上都是決定性戰役,相對一個戰略目標來說,幾場戰爭的勝負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宋朝是小打小勝,大打大敗,在決定性的較量中,往往以失敗告終。

三、以事實看看唐朝的戰爭結果:

1、唐與突厥的戰爭

武德三年至貞觀四年(620-630) 唐與突厥第一次戰爭 :東突厥汗國滅亡,其地併入唐朝。

貞觀十六年至顯慶二年(642-657) 唐與突厥第二次戰爭 :西突厥汗國滅亡,其地併入唐。

天寶元年至四載(742-745) 唐與突厥第四次戰爭 :後突厥汗國滅亡,回紇汗國臣服於唐朝。

2、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貞觀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渾戰爭 :吐谷渾被征服,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永徽六年至總章元年(655-668) 唐與高句麗第二次戰爭 :百濟滅亡,日本被擊潰,高句麗滅亡,百濟和高句麗故地併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儀鳳元年(670-676) 唐與新羅戰爭 :新羅吞併百濟故地及部分高句麗之地,在軍事對峙下,新羅臣服於唐。

4、唐與吐蕃的戰爭

貞觀十二年(638) 唐與吐蕃邊境戰 :吐蕃被擊退,臣服於唐。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與吐蕃邊境衝突 :吐蕃吞併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強勁的對手。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670-702)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保住了安西四鎮,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與吐蕃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818-822) 唐與吐蕃第五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鹹通七年(847-866) 唐與吐蕃第六次戰爭 :唐朝收復三州七關、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與奚契丹(兩藩)的戰爭

顯慶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暫反叛後全降。

萬歲通天元年至開元三年(696-715) 唐與奚契丹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兩藩附於後突厥汗國,後突厥勢衰,又內附於唐。

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與奚契丹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兩藩內附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天寶十四載(737-755) 唐與奚契丹第三次戰爭 :唐朝先勝後敗,兩藩時降時叛,最後附於回紇汗國。

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邊 :因為回紇臣服於唐,兩藩年年來朝,此時契丹勢衰,奚族崛起。

貞元十一年(795) 唐擊奚第一戰 :奚被擊退。

太和四年(830) 唐擊奚第二戰 :奚被擊潰,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擊奚第三戰 :唐軍主攻,兩藩都已內附於唐。

光啟四年至天覆三年(888-903) 唐與契丹邊境戰 :契丹逐步征服掉勢弱的奚、室韋,但被唐軍擊破,牛酒之會求和。

6、唐與大食的戰爭

開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與大食第一次戰爭 :唐朝先勝、中敗、後勝,倭馬亞大食勢力被阻,唐朝勢力在中亞擴大。

天寶九載至十載(750-751) 唐與大食第二次戰爭 :唐軍慘敗,隨後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亞。

7、唐與突騎施的戰爭

開元十四年(726) 突騎施進犯安西 :突騎施在唐與大食之間壯大起來,掠安西四鎮而去。

開元二十四年至天寶三載(736-744) 唐平突騎施戰爭 :突騎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與勃律的戰爭

天寶六載(747) 唐攻小勃律之戰 :小勃律滅亡,併入唐朝。

天寶十二載(753) 唐攻大勃律之戰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與南詔的戰爭

天寶九載至十三載(750-754) 唐與南詔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南詔叛立,附於吐蕃。794年後附於唐。

太和三年(829) 南詔進犯西川 :南詔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與南詔第二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南詔軍力被嚴重削弱,臣服於唐。

10、唐與回紇的戰爭

大曆十年(775) 唐與回紇邊境戰 :回紇被擊退。

大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與回紇第一次戰爭 :回紇臣服於唐。

會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與回鶻第二次戰爭 :回鶻汗國滅亡,黠戛斯汗國臣服於唐朝。


莫呼邏迦


如果以疆域控制面積來說,再大的宋朝都不如最小的唐朝[大笑]但是如果比較峰值和谷值的差距,唐朝的比例肯定也大於宋朝。畢竟大一統的朝代裡,統治區域能到達中亞錫爾河流域的,只有唐和元。但是唐朝的疆域控制面積,後期縮減的太多,說是少一多半都不為過。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遼東龍城,從武則天時代就丟失了,一直沒收回,安史之亂後的西域和北庭就更不用說了。而宋朝最奇葩的地方在於,北宋的領土最大值,實在滅亡前最後時刻[捂臉]然後南宋還相仿。所以別怪戰績勝率超高的宋朝太窩囊,朝中大佬一生氣,邊境守軍比敵方還要瑟瑟發抖呢!


看一眼就走好了


唐朝經常打敗仗?. 土地還越打越多?...

宋朝經常打勝仗?.土地還越打越少?...

我來告訴你:

唐朝打得是. 進二退一..

宋朝打的是. 退二進一..

宋..是.誘敵兩步.一步進攻取勝.

唐..是.縱敵兩步.一步敗退堅守.

一個是主動進攻...

一個是防禦為主...

防禦是見好就收...

進攻是取二退一...

狼終主動進攻.即便失敗.也算先得一口肉....

草食動物. 即是被啃掉幾口肉.最終能得以逃脫一命.也是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