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一、露水街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老灣街是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它與湯溝、橫埠河、蝦溪三條街道組成一個四邊形,臨水而居,是老桐城東鄉陳瑤湖水系的關鍵支點。老灣到湯溝,一東一西,相距十來公里。按老輩人的說法,以李家溝三叉拐為界,上七下八,只有十五華里。桐城東鄉,解放後歸屬樅陽縣版圖。

老灣街就在我老家村莊東邊不到五百米的地方,原先隔著一片田地、墳場以及一條南北向被稱為“灣溪”的河流,現在兩地連為一體了,田地和墳場上建起了縱橫的商貿街道,“灣溪”也成了不起眼的內河。

小時候,記憶中老灣街是“城”的象徵,那裡住著許多吃商品糧的人家。有幾戶還下放在我們村勞動,稱為“下放戶”。他們似乎都住著瓦房,和我們村普遍的草房相比,優越感就像人臉的皮膚,白之於黑。住在這裡的人家,整日在街上守著個門面,做小本生意。即便最不濟的老人,也會在門口擺著個小攤,賣鈕釦、針線和頂針之類小商品度日。老灣街,應該是個“露水街”,早上人特別多,人擠人。那時人們上街,喜歡臂彎裡挽著個菜籃子,在街心裡行走,得把菜籃子放在頭上頂著才能通過。我記得,我一位姑媽曾經很放肆地用鄉間俚語說:“人太多了,卵碰卵。”九點一過,就空寂了,難見一個人影。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老灣街是一個矩尺形的街道,坐落在一條高坎上,向北、向東兩向鋪開。北向的,是老街,一色青石板鋪路;我記憶中的青石板,光滑,但排列不甚整齊,凹凸不平,且孔隙很大,不知磨過了多少歲月。若問青石板何時鋪就,即便這裡年紀最長者,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早上有商販臨街擺攤,這裡由南而北,分別是:地方特產、日用雜貨、醫藥、魚蝦、糠米和柴火,據說解放前還有大煙館。東向的,是後興的新街,賣些時鮮蔬菜、菜秧子、水果、鐵器農具和竹筢、帳竿子之類。至於油鹽、書本、布匹、照相、茶館、肉案、農資等,自有集體或國營商家坐店經營。

矩尺直角處,是人流匯聚的地方,往往最是熱鬧。街左有一家小茶館,兼營炸油條,常常擠滿茶客,南來北往的信息都從這裡飛出。茶館南側,約莫隔著兩個門面,有一個西來趕集的入街口,街口有一方小小的空地,政府工作人員常在這裡宣講一些國家政策。我有幾次在街上“露水”正濃的時候,看見有人一手拿著個喇叭筒,對著嘴,一手捏張報紙在宣讀。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文藝宣傳演出,我是小演員之一,就在這個地方,臨時人工圈出一個小圓場,鑼鼓喧天地跳啊,唱的,圍觀的人擠得密不透風。小街一切約定俗成,井然有致,安詳而又充滿活力。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二、我的買賣

我有時拿著個雞蛋去街上換支鉛筆或寫字本之類,有時,遵照父母之命,拿著生產隊發給的供應小票去高高的櫃檯前,打些醬油、買斤把鹽或紅糖之類。那時,我覺得店員的面孔是高冷的,好在“一手交雞,一手交貓”,公平買賣,做好交易也不是多難的事。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店面的大門,一律是上多扇門板的。那麼寬,比我家的土屋單扇大門不知寬了多少倍!每次進出,都不免對店門及門檻上的凹槽多看幾眼。有時也抬抬頭,看到了店內烏黑的穿梁木枋以及帶有亮瓦的屋頂。我記憶猶深的是,一家穿梁木枋板樓下面有一堆灰黑色的、表層有疊疊皺痕的燕子窩,常有燕子進進出出,輕扇羽翅,斜飛低掠,鳴聲內外,很是好聽。後來,當讀到劉禹錫的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我立馬就想起這一情形,只是那時,在我心裡,這些並不是尋常百姓家,尋常百姓家是草蓋的房子。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我也曾在這條街上做過“遊商”。那時,農村盛行種植黃麻。每到秋季農閒時,黃麻成熟,剝皮,刮淨,曬乾,擰成麻索。除了自家使用的外,多餘的,就到街上去出售。有一次,我肩背麻索,胸前胸後搭著,從街口走到街北。又從街北走到街東,不知走了多少來回,一大清早也沒有賣出一根麻索,因為我實在吆喝不出口。

從老灣街矩尺的直角處向西下來,原是個陡坡。陡坡下面是一塊較大的空蕩蕩的窪地,窪地對面原是老灣鄉政府所在地。青磚青瓦,大門八字洞開,兩旁掛著白底黑字的政府招牌。招牌上的字,幾經變化,什麼“人民公社”“革委會”“鄉政府”,我也不甚清楚了。

記憶最清楚的,就是什麼舞龍燈、放露天電影、群眾大會等民間活動常在前面空曠的窪地裡舉行。特別是放露天電影,晚上黑壓壓一片,周圍樹上,草垛上都趴著人。我看的印象最深的一場露天電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深冬,雪後,夜晚,地上積雪如稜角,電影上下集,有三個小時,人們一聲不吭地看著,完全沉浸在劇情裡,直到電影散場,也是靜悄悄的……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三、臨水窺江

老灣街是何時興建的,我無法知曉了。查閱有關資料和走訪年紀稍長者可以知道,老灣,原名老洲灣。原是一處被水環抱著的洲灣,前有長江,西北是面積甚廣的荍谷湖,東北不遠處連接陳瑤湖。境內河網密佈,一道十來米寬的溪流北通橫埠河,南接從湯溝河西來的長河,緊靠老灣街西潺潺而過,這就是“灣溪”。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現在的老灣街南對面長河,解放前也是一道夾江。河面較寬,河水較深。夏天,河面上總是東一簇,西一叢地漂浮著些菱角菜。端午節,龍舟競賽,常在這裡舉行。可惜我僅僅看過一次,後來河水漸漸變淺,也就無法划動龍舟了。街頭臨河不遠處有一個渡船碼頭,可以從這裡上船,出王家套入江,到大通、青陽、貴池、九華山等處。那時常有周潭、橫埠乃至廬江等地商人、香客出長江、入九華,晚上必歇腳於此。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一色是青磚瓦舍,穿枋木樓。有個十字街,密佈著茶館、客棧、飯店、油坊和酒坊。後來,發生了幾次大火,街道漸漸荒落了,但相對於周圍的村莊,這裡的屋舍還是相對“漂亮”些!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夾江兩岸是沙洲,古稱“木鵝洲”,“木鵝”本是古代水上戰爭雙方在水面上設置的水域分界線標識,一旦戰爭結束,廢棄的“木鵝”被風吹浪打,落到岸邊沙洲上。這個洲往往就被稱為“木鵝洲”。木鵝洲屬於貴池縣水域,老灣屬於桐城縣,兩者過去有座橋相通,橋叫“桐貴橋”。現在只有橋名而不見橋形了,只是“桐貴村”的名字一直使用了下來。一九五四年大水後,整治長江水患,王家套和西邊不遠湖東兩處長江口被封堵,洲澤變沃野,老灣街就成了內地普通集市了。但從“木鵝洲”這一名稱看,老灣街應該是個不大不小的軍事要地。它臨水窺江,控制著由長江進入內地的水上要道。

老桐城東鄉四大老街之一——老灣街記憶(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