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多数要攻下城池,绕后方不行吗?

马松


你好。我们经常看到古代战争中,大将攻城掠地,多五关斩六将,遇到易守难攻的城池也要倾尽全力拿下,最后往往会因为敌方大军来援或者是己方粮草不济,到最后功亏一篑,饮恨而归。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唐太宗伐高句丽,最后却因一座小小的安市城(今辽宁鞍山)久攻不下,导致错过征伐的最佳时机和状态而无奈退兵。还有就是历史上经常被提及的潼关、徐州、太原、山海关等兵家必争之地,好像每次战争都会用人命堆积去攻克这些关隘和城池。

往往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想,为什么一定要玩命的去攻克这些城池,明知是难啃的骨头,就不能绕过去不管它,去攻打比较好打的城池,最后在去围攻难打的城池呢?


这个问题其实古人也想过了很多次,别忘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一半都处于战乱时期,战争经验没有那个国家能比中国人更丰富的了。孙子兵法也告诉我们攻城为下,没有必要肯定是不会轻易攻城的。

当然,古人作战受固有思维的局限,认为哪些城池必须打下来,也有赵括一样的被兵书洗脑的将领会死脑筋的去攻打关隘,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必须要功打的。

一般来说,攻打或者不攻打城池也是要根据军事目的来决定的。出其不意的奔袭就不会管城池,直抵地方老巢,出其不意擒敌酋,以瓦解地方的斗志。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军事史上数不胜数,比如赵匡胤爬山涉水绕过青牛关大破滁州;朱棣绕过徐州直取南京;皇太极绕过强大的关宁防线和山海关直逼北京;林大帅绕过沈阳一路南下取锦州,关门打狗解放东北等等,无一不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当然,自古有名的军事重镇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交战双方无法无视的存在,比如历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潼关,这个关中平原的咽喉,是拿下西安必须要面对的。如果不管潼关,抄小道直取西安,必然会在西安和潼关的两面夹击之下全军覆没,而这个时候要退回潼关打出去是不可能的,因为潼关本来就是历代经营的坚城,西安更是城高兵强,只要有潼关呼应合击,再强的敌军都会折戟。所以潼关是历代兵家必须拿下的关隘。



再比如徐州,为什么每次战争都会成为焦点,那是因为徐州一州通东西南北,交通要道,不去打徐州,徐州的兵力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从背后打过来,而且徐州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力从来都不会少,就算徐州的军力不从背后打过来,也可以拥兵自重,这样一股力量不解决掉,就会成为永远架在脖子上的快刀。


所以说,古人打仗大多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是非要去遇到一座城池就打一座城池,能绕开绝对不会去硬碰硬。除非是关乎面子的问题(比如李世民征高句丽)、遇到喜欢死磕的将领、军力碾压对方或者对于全局有影响不得不拿下的城池之外,一般不会去轻易攻城。


风云说收藏


城市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经济重心。

古代打仗必须要占据城池,绕过去很简单,但却是不可以绕过去的坎。

第一,攻占城池,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可以震慑敌国,从心理上给与沉重打击。

现在战争,也往往要轰炸对方大城市,其战略目的就是破坏敌国的经济命脉,造成民众的恐慌,搞乱敌国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是农耕经济,攻占敌国城池,对于经济连锁反应较小,但政治的影响力更大。

襄樊之战,关羽还没占据樊城,就已经威震华夏,曹操想迁都的心思都有了。这就是震慑力,试想一下,关羽如果占据了襄樊,随时可以出兵进攻许都,这对曹操威胁有多大。

第二,经济中心,提供粮草、辎重补给。

任何时期,战争打得都是财力,在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更是首要问题。

城市经济繁荣,不仅商贸发达,而且都有大量的粮草、辎重储备。世家大族也往往积聚在城里,无论是粮草、军械等的补给,还是交通工具、人力服务都很便利。

同时,作为胜利者其中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占据城池后,其中的财富、女人等都可以用来赏赐将士,激励他们的斗志。

刘备攻占成都后,大赏将士,钱财从哪里来?不都是原益州牧刘璋父子多年的积蓄吗?

曹操占据汉中,张鲁近三十年的积蓄都便宜了曹操,都被曹操拉回了邺城,可是发了大财。

攻城略地,没有油水的话,将士们也没精神头哦。方圆几百里,兔子不拉屎,谁愿意去来回折腾啊。

夏侯氏去打把柴,被张飞给逮住了,小家碧玉是常有,但不清楚在哪个山旮旯里藏着,碰到一个不容易。

可城市就不一样了,孙策攻占了皖城,一下就逮到了两个,大小乔还是绝色的。

可见,攻占城池的好处是大大的。

第三,一般重兵把守,借此消灭敌国的军事力量。

战争的目的,关键还是要消灭敌国的军事势力。重要城池都有重兵把守,进攻城池,可以调集敌国军事力量增援,就可以围点打援。同时,打乱敌国军事力量的部署,创造更多的战略机遇。

夷陵之战初期,孙吴的陆逊做战略撤退,刘备虽然占据了大片孙吴的领土,但没有消灭孙吴的有生力量。一旦被陆逊抓住机会,一战就彻底把刘备打败。

只有把敌国的军事力量消灭,才是真正的胜利。

如果是绕城而过,不仅得不到后勤保障,而且把自己的后方交给了敌人。

其结果就是:

第一,敌国截断了交通补给线,大军没有了后勤保障,不战自乱,失去战斗力。

第二,一旦遇到抵抗,很容易被前后夹击。没有被消灭掉的城中军事力量,就会截断归路。如果没有大军作为后援的话,很可能全军覆灭。

像马谡守的街亭,尽管不是经济中心,不能提供后勤保障。但如果张郃直接越过街亭,去进攻诸葛亮驻扎的祁山,马谡就可以截断张郃的后勤补给线,然后与诸葛亮前后夹击。恐怕张郃就难以生还了。

因此,一般情况下,必须要攻占城池,像邓艾灭成都之战,是奇策,但也个例。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可以奏效。

当时如果刘禅誓死抵抗,蜀汉外围兵力就会前来勤王,邓艾就会被内外夹击。

钟会十几万大军迟早会赶到成都城下,灭亡蜀汉。但钟会到来之前,邓艾如何就很难说了。

所以,攻城拔寨是绕不过的坎,其目的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豹眼看历史


当然可以绕过去了。历史上绕开对方主要防御阵地,直击敌军要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三国的邓艾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关,攻打成都;明成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等。

这些成功案例都能证明,古代打仗,如果条件允许,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可以。

但是,绕道成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①:要出奇兵制胜;

②: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包围;

比如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他就做到了出其不意,让姜维和蜀后主都措手不及。而钟会的大军则是邓艾的筹码,是他在剑阁拖住姜维,辅助邓艾在绕过蜀军主力防线后,不至于被蜀军包围。

如果没这两个条件,蜀军有准备,提前坚壁清野,饿也能饿死邓艾部队。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也是一样的情况。明朝上下没想到他会绕道,而八旗军的战力碾压关内明军,也使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的入关洗劫,不怕明军堵截他的撤军路线。(后来更过分,明知道皇太极会绕道,但明军就是不敢抄后路)



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绕道,那就最好别冒险了。

因为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占据有利地形的交通要道上,而所谓的交通要道一般指得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

古代行军打仗,就像现代的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是一样的。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燃油烧完了,就回不去了。但若是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城池,其实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为大军在中间提供补给点。

拿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来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皇太极多次绕道入关劫掠,但山海关却始终是他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

因为他不拿下山海关,走不了大道,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走小路,肯定会增加后勤负担,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不要小看了后勤补给这个因素。毕竟真正的打仗不是玩打仗游戏。真正的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的人。

清军虽然是以骑兵行军,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过山海关,固然可以避过了明军的主力,但是清军的后勤负担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绕道不能解决的,这就是无法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还是拿明末战争来说。明军在辽西走廊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清军确实可以取巧入关,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个好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战争的核心在人,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松锦战役之前,明军为什么始终能跟清军在关外有来有去,有时候还能发动反攻?说穿了不就是因为明军在关外的十多万精锐,始终没被清军歼灭嘛。而松锦战役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只能退进山海关内,被动挨打了。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防守坚固的城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会增加后勤负担,也会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首都一击必杀,摧毁地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回头来逐个拔掉当初绕过的敌军据点。

否则的话,真的还不如不绕道,待消灭了对方有生力量再择机进攻。

记得以前中学上历史课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苏德战争时,当时我就在想,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傻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现在明白了。绕过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就敢绕过去,这跟找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Mer86


打仗绕过城池,当然是可以的,历史上也有诸多的战役就是绕过城池,直接攻打敌人后方,这叫奔袭战。

比如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魏国主帅钟会率领18万魏军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钟会本部又分成三路攻打汉中,钟会在没有攻下汉中的汉城与乐城时,只留下围城部队,钟会就亲率主力直接南下追击姜维。

除了钟会放弃攻打汉、乐二城,绕过城池攻打蜀汉后方外,当时的邓艾也同样是这么干的,邓艾绕过剑阁,从阴平小道偷渡过去,直奔涪城、绵竹,杀向成都,最终逼降了蜀汉,这就是经典的奔袭战,绕开城池直接攻打后方。

钟会和邓艾的奔袭战,都是在保证粮道的基础上,出其不意,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并不是每一次绕过城池的奔袭战都能胜利。

比如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战,诸葛亮让赵云担任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先是包围了祁山堡,没有攻下,也是留下围城部队,继续北进,派马谡守街亭,诸葛亮亲率主力攻打陇西。

结果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蜀军失去街亭据点,张郃率军继续南下,如果诸葛亮在陇西不撤退,那么诸葛亮的归路及补给线都将被魏军攻破,到时候在陇西作战的诸葛亮就成为一支孤军。

诸葛亮绕开了祁山堡这个城池,前出陇西作战,但张郃大军击溃了街亭蜀军,就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场战争,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诸葛亮绕过城池奔袭战的失败。

所以,并不是每一座城池,都是可以绕开的,是否需要绕开城池,就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

古人建城池,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建的,相当多的古代城池起到了扼守战略要地、当道建城的作用。

比如三国时期从荆州进入益州的道路,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都要从荆州南郡的巫山进入益州的永安城,只有这一条路,在蜀汉灭亡后,东吴还想趁火打劫,曾派出数万大军攻打只有数千兵力镇守的永安城,当时永安的守将罗宪拼死抵抗,几千人硬是打退了数万人的多次进攻。

像这种建立战略要道的城池,是无法绕开的,你想要过去,就必须拿下城池,这是绕不过去的。

建在战略要地上的城池,还有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东方六国想要攻打秦国,就必须攻占函谷关,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东方六国唯有一次攻破了函谷关,在当时函谷关是绕不过去的,必须攻下来才能攻进秦国。

虽然攻进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在后世已经不止一个函谷关了,有北边的黄河蒲坂渡,当年马超与曹操的潼关之战就发生这里,还有南边的武关,当年的刘邦攻进关中,就是从武关进去的。

虽然能不能绕过城池,是由当时的地理环境决定,但是否绕过城池,却是战争双方主帅的意志决定,一般来说,绕过城池的战争是非常少的,也是比较难以取胜的,前面讲的魏灭蜀之战,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

绕过城池,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如果绕过城池,就意味着孤军深入,如果你有数倍于敌方的优势兵力还稍微好点,如果没有,绕过城池攻打敌人的后方,对己方来说,是一场绝对的灾难。

战争并不仅仅是攻城战,而是一场综合较量,攻城战是战争所有战役中最难的,比野战难得多了,如果你绕过敌方城池,去攻打敌方的后方,那么你的补给从何而来?古代打仗是不可能把所有粮食都带在身上,虽然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的辎重部队,是负责运输器械和粮食的,但受限于运输条件以及当的客观要求,战场上的补给绝大部分是从已方的后方基地运输到前线的。

如果你绕过城池,那么如何保证补给运输线的安全,如果没有补给线,这支军队必然战败,项羽闻名于世的巨鹿之战,就是靠攻击秦军的粮道成功,从而切断了秦军王离部的粮食供应,让王离部陷入绝境,才最终取胜的。

如果你绕过城池,那么城池中的敌方军队,就一定会切断你的粮道,让你无粮可吃,成为一支孤军,那么失败就是必然的。

绕过城池不打,除了粮道会被敌方切断外,还会被敌方前后夹击。

比如秦穆公时期著名的崤之战,秦国派出大军越过晋国城池,偷袭郑国,在回师的路上被晋国大军伏击,秦军全军覆没,此次惨败让秦国数十年不敢东进,这就是典型的绕开城池,攻打敌人后方失败的案例。

绕过城池,就意味着进入敌人后方,敌人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寻找一切机会前后夹击或者合围歼灭,到时候能否活着离开都是个未知数,除非迫不得及或者有必胜的把握,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绕过城池的。

另外城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作为军队的战略补给点和国家实力的象征,冷兵器时代的国家,都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城池联结起来的点,从而辐射到整个国家所控制的地理范围,夺取一个城池,就能控制周边一大片土地,城池既是基地,又是根据地,还是补给点 ,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国家,城池都是基本。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绕过去不难,可是,绕过去之后呢?

打仗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攻城略地吗?非也,打仗是为了打败敌人,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标。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它们想灭亡中国,而且是快速灭亡中国。为了顺利发动战争,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向日本天皇保证:

”解决中国事变(即占领中国),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日本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保证“,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一个崭新的”大日本帝国“?这也太科幻了吧!

然而,当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解释之后,随即同意了它的灭亡中国的计划。

杉山元当时向天皇解释:明朝末年,李自成发起农民起义,经过数年的战争,于1644年3月17日围攻北京城,次日,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仅仅过了一个月,李自成又被满清军队打败,满清入主中原。

无疑,杉山元在拿明朝灭亡的经验,套用到日本灭亡民国之上。

杉山元认为,日本国力比民国强大数倍,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碾压民国。如果对民国首都南京发动突然攻击,一个月内,必然可以拿下此城。据时,民国必灭亡,日本就可取民国而代之。

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拿下整个东北,也仅仅用了一个月。恰是九一八事变,给日本天皇带来一种心理暗示:或许,一个月拿下南京没什么难度。

于是,日本天皇就签署了入侵中国的计划。

拿下南京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是绕过上海突然袭击。可是,日军并没有采取这一战略,而是采取“最艰难”的方法:拿下北平,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占领,最后拿下南京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按照原定计划按部就班的侵略。

谁曾想,蒋介石根本就不按套路(在日军进攻的锋线上阻击)出牌,而是派重兵偷袭日军在上海的补给线。

先不讨论蒋介石这一招的正确与否,他的这一计划,直接把日军引至上海,而上海恰是南京的门户!

要知道,日军远渡重洋侵略中国,每一条补给线对他们来说,都是大动脉一般的存在。如果这条线断了,日军要么另寻补给线,要么就会犯“孤军深入”之兵家大忌。因此,蒋介石的这一举动,可谓触了日军的逆鳞。

于是,日军集结大量军队,进攻上海,也就是走上那条“快速灭南京之路”。

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国军根本无法长时间坚守,几个月后,上海失守之后。

蒋介石再一次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弃了都城南京,拖家带口另立战时陪都重庆,跑到大山沟里继续指挥抗战了。蒋介石的这一操作,狠狠地抽了日本“一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一巴掌。

因为民国“迁都”重庆了,日军通过拿下南京灭亡中国的计划,也随之破灭。


重庆不比南京,南京四周皆是平原,又濒临长江,与南京毗邻的上海又是民国最大的城市。拿下南京,难度虽然不小,毕竟也能拿下;重庆就不一样了,四周都是高山大川战线极长,日军的辎重优势很难施展。

但是,想要灭亡中国,又必须灭掉民国“新都城”重庆不可!

天知道日军在拿下重庆之后,蒋介石会不会带着他的民国政府,另寻某个山脚旮旯当陪都。

此时,如果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重庆,会导致三个严重后果: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国民党被逼反扑。不论哪个后果,日军都无法承担。

不过,日本陆军大将横山勇倒是拟定了一个“一号作战”的计划。该计划为:日军在陕西或广西集结重兵突袭重庆,一举拿下该城,迫使民国政府投降。

结果,日军拼死也就在战争前期(1938年-1941年),对重庆发动大规模空袭,陆军连重庆的影子都没见到。

说到底,日军并非不想绕过绕过城池,攻击重庆;而是绕过那些城池去打重庆,只会败的更快。比如说,蒋介石下令花园口决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军绕过郑州、攻击徐州、直扑南京。

看来,没有绝对的优势兵力和作战计划,绕过去几乎就是送死。

以中国的兵法来说,对付“绕过去”的人,老祖先给出了围魏救赵、围点打援、烧其粮草、断其后路、坚壁清野……一系列战术来解决。相比之下,还是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城池地打,稳妥。


祗树


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攻城拔寨,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遇到坚城,为什么不绕城而过呢?

古代战争,属于冷兵器时代,和现在的战争,有一些区别,不过很多方面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比如人员、装备、后勤等等。那么,现在战争,经常有部队孤军深入,而古代都是慢慢攻城拔寨呢?


第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兵团作战,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而古时,运输工具落后,都是通过牛车、马车等工具运粮,如果绕城而过,势必给后面的后勤补给线造成巨大的威胁。

第二、冷兵器时代,守城容易攻城难,一般城里可以屯兵几万,甚至几十万,如果不拔掉,扫清障碍,绕城而过的话,极易被敌方前后夹击,如果分兵围城,又势必减少己方的力量。

第三、古代,城堡作为部队休整、粮草囤积的主要场地,攻下城池,可以得到补给,休整部队,如果在野外驻军,极易被攻击,又给补给带来困难。


司马PC


导读:我们有着接近五千年的战争史,可以说从有文明诞生战争也诞生了,可是古代打仗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遇到城堡城市非肝不可,有的同学就要问了,绕路不行吗?

其实啊攻不下的城池最好不要绕过!除非你不需要补给,只是想快攻快出的情况,那么你可以选择绕过。接下来老龙就从情报、粮草、运输、士气等进行分析为啥不绕过攻不下的城池!


一:情报通讯

古代的信息传递一般靠的就是长距离的通讯系统,也就是一个一个驿站连接起来的长龙。这些驿站所属的范围都是攻下城池所管辖的。倘若我们绕过了某个城池去攻打下一个目标。就算是将目标攻打下来了,但是会造成通讯的障碍,倘若攻下的城池情报传不出来,那么跟死城也没有什么区别。

老龙:古代可没有电话通讯,只能靠城市之间信差来传递战争信息!

二:收集粮草

古代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粮草充足,如果没有粮草的话,士兵们会饿死的饿死,跑光的跑光。如果草率地绕过城池去攻打下一个目标,那么在行军的途中会消耗大量的粮草。还没等看到下一个城池,多半士兵已经快饿的不行了。只有将城池攻打下来,通过商人或者官僚系统对百姓们的粮食进行采购,这样才能保证士兵们的士气高涨!

老龙:打仗讲究的是以战养战,古人行军速度慢,人数多粮草是最关键的问题!


三:运输补给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城池作为补给站,那么每一次粮食都会从京城出发,这样的话一条补给线的维护是非常的废财废人的。所以应该攻下城池作为补给站,这样的话,后面的援军一到就可以马上得到补给。倘若我们绕过了城池去攻打下一个城池,那么援军在行军的途中也可能会被活活的饿死。

老龙:这就是战争补给线的问题了!

四:招兵买马

每一次战争都会有人员损失,所以要想招兵买马的话,还要从城池中的男丁中进行招募。如果绕城而过,那么将会受到腹背受敌的危险。因为城池中的男丁掌握在敌军手中,可以变为他们的士兵,绕城而过反而得不偿失。

老龙:还是以战养战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将军带出去五万兵马带回来的可能有十万的道理!

五:士气下降

综合以上的因素,绕城而过会导致信息不通畅,粮食也给吃没了,援军又来不了,遭受腹背受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们可能会有些动摇。如果士气下降,那么还没有开战,就可能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所以说说古代打仗绕过城池是非常不可取的,除非你只是想去骚扰一下,快攻快出的进行快速奔袭那是可以的。但是这也只有骑兵能够做得到,因为骑兵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可是古代骑兵维护费用是非常高的,所以一个军营当中骑兵的数量不多。

现在你终于知道为什么攻不下的城池不选择绕过了吧?喜欢老龙的文章麻烦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呦!


夏慈史


绕过去很不划算,而且危险。

城市是物资的集散地,有人、有物、有粮、有钱。攻下城池,不仅可以得到补充的兵员,还可以得到大量物资和粮食,补充给养,还可以剥削城中的财富来打赏,鼓舞士气。

这座城池在部队开拔之后,就是后续物资运输、部队集结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因为它们通常坐落在交通枢纽上,有动员全省、全路、全道粮食、人员、物资、信息的能力,有了这个节点,物资、人员就有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有了信息的联络站,可以和自己的后勤补给部队、援军保持联系,掌握情报。如果打了败仗,还可以退回到城池中重新集结、修整,以利再战,没有的话,只能在野地里做流寇了。

所以打下城池是有利的。而打不下来,就很有害。

首先是士气低落,打不下来就跑,太怂了,士气容易低落。没有能够拿到给养,也没有办法入城修养,士兵的疲劳值会大大增加,对后面的战斗非常不利。

其次,如果绕过去,那么就要提防腹背受敌了。会不会城池中的守军骚扰部队的后方?会不会派一队精兵来切断部队的后勤补给线?会不会在部队打了败仗,撤退途中痛打落水狗?

再次,绕过城池,很可能导致无法掌握后方来的情报,陆续开拔前来集结的部队,会不会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把这座城池再攻打一遍?会不会遇到守军的骚扰,被拖住后腿,无法及时前来集结?

最后,这座城池没攻下来,意味着这座城池还掌握在敌人手里,前面所说的那些个好处,你没得到,敌人可是都得到了,里外里就是输了两城,很不划算。


锻彰趣义


绕过去,把后路留给敌人吗?也有绕过挺进纵深的战例,但绕过的目的是进一步孤立此城,其目的还是为了攻下此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必须步步为营,城城推进。退路和粮草供应是士兵能够奋勇作战的保证,孤军深入往往是两国交兵作战的大忌。


秋寒料峭


不是不想,问题是绕过去之后,带来的代价比直接攻城所付出的代价还大,攻城失败了还可以撤退,自己掌握着主动权,可是万一绕过城去,有可能会全军覆灭。

首先:从技术上看,绕过城池的难度很高

古代很多城池,都是依山傍水,尽量修建在了比如两座高山中间的区域,或者临水而建,这样,集中防御一到两面,而不是四面都需要重兵放手。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函谷关,西边是滚滚红尘的黄土高原,东边是数千尺的绝涧,南面接临险恶的秦岭,北边是雄浑壮阔的黄河。是个绝佳的地理位置,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全程从东边到西边的长度为7.5公里,如此漫长的道路就算了,但它的道路还只能允许一辆马车的通行,因此一直以来被称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

想想,这样的关口,你怎么绕过去,是无法绕过去的。

另外,古代城池很多面积都很大,且有护城河,绕过他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绕道之后,还会有另外的城池在等待着,所以逃避不是办法。

其次:绕过去后,城池里的敌人会超后路

守城的士兵也不是吃素的,你攻击他时,他坚守不出,但一旦刺探到你可能绕城而去的时候,那么就是他们出城追击的时候。并且,绕道而行的时候,相当于是把后背留给了敌人,更不用说粮草辎重后勤等一堆物资和人员的缓慢移动带来的风险。

攻击方绕道之后,若是胜利了,也有可能遭遇绕过去的城池的阻击,大大降低胜利的程度。若是失败而回,那更可怕,守城方一定全城出动,肯定会乘火打劫,很大程度上会歼灭整个撤退的攻击乙方。

另外,绕过去后,守城方很大程度上是会和前方的城池来一个两面夹击,使得攻击乙方腹背受敌,极大地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

再者:战争目的就是要打击对方有生力量

一个国家发动一场战争,目的就是夺取城池,打击对方有生力量。假设你最后成功绕了过去,但什么也没得到,对方城池中的军队依然存在,自己的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向自己发起进攻。所以,在古代,遇到城池绕过去,虽然一时得利,也没产生什么损失,但却为今后埋下了祸患的种子。只有打击,消灭了敌人,占领了他们生存的城池,才是兵家最终的追求。

最后:古代行军一般不带太多辎重,指望着攻下城池补给粮草

古代道路不好,运输工具差,所以出征时一般不会随身携带很多粮草,一般情况下带着走到所要攻打的城池以及若是失败返回的粮草。都指望着在攻打占领了城池后,对军队的粮草进行补给,这要是绕过去了,粮草没补给上,军心不稳,很难走远,搞不好走着走着,军队就逃散的差不多了。

总结:

所以,综上所述,一方面绕过去技术上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绕过去后城里的人出击抄攻击乙方的后路,再者,战争目的就是想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所以古代战争,哪怕会付出很大代价,一般都是选择攻下城池,而不是绕道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