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自己,人生才真正開始|《當你開始愛自己》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從古至今被眾多人信奉。

但楊絳先生在100歲生日時曾感嘆:“世界終歸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持有這兩種不同生活態度的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前者可能會覺得生活很累,漸漸迷失了自我,而後者不管遇到了什麼困難,都能泰然處之。

正如《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這本書傳達的理念:生命中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不夠愛自己。

本書作者周梵是國家心理諮詢師、資深溝通訓練專家、幸福心理學專家與關係教練,同時還是身心平衡生活的實踐者,極限運動的愛好者。

在書中,作者探討了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及無條件愛自己的能力,幫助讀者瞭解和接納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最後活出真正的自我。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吧。

01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配偶組合,女方是個漂亮聰明的女強人,但她的另一半卻很普通平庸,乍一看感覺兩人很不般配。

這種現象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了便於大家理解,作者在書中為我們舉了一個案例。

蘇卉長相漂亮,身材火辣,事業有成,是一位私營企業主,擁有三家美容院,並且她是那種讓人看一眼就難以忘懷的女性。

但她的先生卻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略有大肚腩的中年男子,他是一個基層公務員,安於現狀,不求進取。他還特別擅長挖苦打擊自己的太太,說她“賣弄風騷”“喜歡錢”等等。

這樣的組合,很難想象他們的婚姻會平穩順利,但兩人的婚姻已經持續了七八年,蘇卉也曾動過上百次離婚的念頭,也有幾十次口頭說出了離婚。

但她總有很多理由維持這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婚姻,她覺得丈夫雖然對她不夠友好,但對孩子卻很好,如果真的離婚,自己要顧及事業就無法照顧孩子,而且丈夫也沒有犯錯,離婚對他不公平等等。

看懂自己,人生才真正開始|《當你開始愛自己》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這個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女子,在感情中卻一直拖泥帶水呢?

這背後的原因要從蘇卉的原生家庭說起了,她的父親是個初中語文老師,母親是一位工廠裡的高級技工。

母親年輕時漂亮又能幹,因為來自農村,所以在工作中受了很多排擠,嫁給她的父親是因為他的城市戶口,原本母親以為父親可以幫她“走動走動”,但父親老實巴交不會來事,因此母親把工作中所有的不順,都歸結於父親的無能。

在蘇卉兒時的記憶中,父母經常吵架,吵得兇的時候,母親連她都一起罵,而且,從小到大都不曾表揚過她。因此,雖然童年的蘇卉衣食無憂,但深深的自卑感留在了她的潛意識中,讓她覺得自己不被愛。

所以,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渴望有人真正對自己好,溫柔地對待自己。這也是當初她選擇了現在丈夫的原因,在他們戀愛時,丈夫風雨無阻地接她上下班,在她生病時給她燉雞湯,這些細節打動了她,雖然,她知道自己並不愛他,卻也因為這份感動而走進了這段婚姻。

即使多年後的蘇卉變得十分優秀,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擁有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生活,她甚至連尋找出路的力量都沒有,只能繼續在這段滿目瘡痍的婚姻中痛苦地生活著。

由此可見,那些不夠愛自己的人,其實是十分缺乏愛的人,她們從小得到的愛少之又少,所以長大後依然從外界尋求愛和認可,但沒有真正愛自己的能力

作者認為,一個人唯有真正開始觀察自己、瞭解自己,才有可能從過去的模式中解脫出來,也才能化解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02

既然如此,那怎麼做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呢?

首先,是要弄清楚你在為別人而活,還是為自己而活。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知道應該多運動,去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堅持下去。

作者坦言,她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她嘗試過很多事,跑步、瑜伽、學跳舞,無數次開始,又無數次放棄,週而復始。

她也一度給自己貼了個標籤,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能堅持的人”,但這麼多年,有一件事情她堅持了下來,那就是成為一位心靈導師,從學心理學開始,然後去學哲學、宗教,探索自己和支持他人。

她曾經接受過一個媒體的採訪,記者問她如果有了很多錢之後會做什麼?

她認真思索之後,回答道還是會做自己現在做的這些事:講課、寫書、支持他人。因為她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她能不斷進化意識,探索自己,重建自己。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事情不是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待,純粹是因為來自內心深處的動力。

因此,她得出了一個結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力量是無窮的,不需要刻意去堅持卻能堅持下來,因為這些事不是為了任何人做,而是為自己,也只有刪光對別人眼光的依賴,才可以真正面對自己。

其次,當明白了所有的力量都來源於成為真正的自己後,難免會疑惑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兩歲女孩圓圓的案例。有一次,她帶了些小點心在小區裡分享,當她把點心給圓圓時,圓圓看著食物,怯怯地搖了搖頭,然後跑到了奶奶後面。奶奶自豪地說孫女很乖巧懂事,沒有她的同意不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看懂自己,人生才真正開始|《當你開始愛自己》

這樣一個小細節,其實恰恰說明了幼小的孩子的真正自我被壓抑了,對於兩歲的孩子而言,有一個非常真實的渴望,那就是品嚐美味的食物。

但長輩為了家教和麵子,此前必定無數次地阻止孩子接受別人的食物,長此以往,孩子再也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需求了,成年後,她也許還會帶著討好甚至有些懦弱的人格生活。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多少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乖巧懂事,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多年後,他們即使過得成功,卻未必是幸福的,因為成功是一種姿態,是給別人看的,而幸福是一種感受,屬於自己。

因此,真正的自己應該勇於表達自己的渴望,關心自己的感受。

03

那些內心完整富足的人因為確定自己的價值,所以不會輕易地被外部的人和事影響。

徐靜蕾永遠有著自己的生活節奏,她忙碌的時候演戲、當導演,安靜的時候可以躲在家裡一年多,只做些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別的女星走戛納、上頭條,登上財富排行榜,對她造不成任何壓力和誘惑,她不管別人如何評價她,只做自己享受,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體驗自己想要體驗的生活。

我們無須成為更好的別人,而是要認真地找回真正的自己,因為所有的力量都來自享受此刻的自己。

不要等到有時間再去旅遊,那時可能身體已經跟不上了,不要等到有錢再回家看望父母,那時候父母可能已經老得認不出你了。

為什麼人們總在犧牲此刻來換取一個美好的未來呢?事實上,過去和未來都只是幻覺,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此時此刻,此身此地。

為了幫助讀者更加接近真正的自己,作者提出了一個“虛擬死亡”的練習。我們不妨來嘗試一下。

在晚上睡覺之前,想象自己這一覺睡過去之後不再醒來,如果要回顧一生中最珍貴的片段,會是哪些場景?

看懂自己,人生才真正開始|《當你開始愛自己》

這個練習對作者而言非常有幫助,每次她回顧時,發現那些片段不是在萬人舞臺演講被追捧,也不是公司賺到一大筆營業額,而是心無掛礙地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閒時,是一個人跑步體驗到天地交融的極致喜悅。

那些支撐生命的“光輝時刻”,都是屬於自己的時光。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是最接近真正的自己的時候。

著名身心靈整體治療專家迪帕克·杜德曼德博士曾說:“最壞的事情是人一生都不瞭解自己,因此一生就白白浪費了,不管多麼富有、多麼成功都沒用。不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行動,不去取悅他人,而是取悅‘自己’。”

生活中很多的問題,都源於沒有看到真正的自己,唯有看懂自己,學會取悅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