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手機為什麼在國內銷量不行?

擺渡人今何在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一加品牌的海外佔比為79%,在主要品牌國內市場百花爭豔的局面下,一加的成績格外搶眼。

一加手機國內佔比不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總體的戰略佈局,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平時在大街上、電視裡、網絡上隨處可見華為、oppo、vivo、小米等手機品牌的廣告,卻很少有一加手機的廣告,國內也鮮見一加手機的門店,而國外則是另一番景象,無論是廣告還是門店的佈局都明顯強於國內,這與一加的戰略佈局密不可分,一加從一開始就沒有將手機業務的重心放在國內,而是將眼光著眼於國外,這樣就避開了國內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從結果來看,一加也的確收穫了不錯的成績,真心希望國內品牌可以真正打開國際市場!


一把勺子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一加手機在國內為什麼沒什麼名氣?

對於一加手機來說,全球銷量手機銷量一直不瘟不火,從2014年發佈第一款手機以來,就一直屬於小眾品牌,市場份額一直處於Others裡面。在2019年的全年銷量更是排在10名開外,市場份額可見微乎其微!


雖然一加手機全球總銷量排名比較靠後,但是對於高端手機市場份額,一加手機卻在2019年排在了全球第四,份額佔比為2%,可算出了一定風頭!

一加手機之所以能夠躋身全球高端手機市場前四名,主要源於一加的精品策略。自成立以來,一加堅持只做高端旗艦,每年推出2款左右旗艦機型,並且都會採用時下最頂級的配置,認真打磨每一款產品,致力於為用戶帶來極致的使用體驗。憑藉著高品質的產品,一加收穫了良好的口碑。如今,一加擁有來自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0萬的社區用戶,其中包括大批極客精英、高級工程師、科技愛好者等。

一加手機成立於2013年底與2014年初,主打高端旗艦手機,並且主攻手機硬件設計,而軟件與系統層面則交給CM(CyanogenMod,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ROM團隊)負責優化。一加手機的價值觀是“不將就”,並堅持“讓好產品說話”,正是因為一加手機每年發佈的機型極少,對於每款手機可以做到精打細磨,因此在質量口碑方面還不錯。

一加手機為什麼沒大獲成功呢?

要知道手機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特別是安卓手機市場更是一片血海。在一加手機成立之初國產手機廠商就經過了兩輪洗牌,很多手機廠商都被迫出局,要麼被吞併要麼倒閉,能活下來的除了新一線陣營的“華米OV”以外,其他手機廠商比如魅族、樂視、中興與聯想手機等,都已經遍體鱗傷,屬於搖搖欲墜的狀態!



在這個時候一加手機強勢殺入,無異於以卵擊石,能在激烈的手機行業種暫時存活下來已經不容易。

一加手機成立之初也是效仿小米主打互聯網品牌,並且主攻旗艦高端手機,而對於國人來說,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需要中低端機來使用,並且中低端機的市場份額相比高端機來說,份額頗大,這也造就了一加手機市場佔有率寥寥無幾。畢竟在高端旗艦市場有蘋果、三星與華為三座大山,後面還有小米、OPPO與VIVO手機等步步緊逼,並且這六家手機廠商不僅實力雄厚,並且廣泛佈局,一加手機可謂夾縫中求生存!

可以說線上競爭拼不過榮耀手機與小米手機等,線下由於缺乏實體店做支撐,銷量更是不堪一擊。

目前智能手機在加速緊縮,手機市場份額會更進一步朝蘋果、三星以及國產的“華米OV”靠近,而其他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少,直到滅亡。

這六家手機巨頭要麼在進行品牌併購,要麼在進行子品牌佈局,要麼實行海量的機海戰術,可謂不同領域、不同用戶群體以及不同價位段都有廣泛佈局。一加手機作為新晉品牌,缺乏足夠的技術與資金後盾,勢必很難擴張。


做手機是需要大量的“燒錢投入”的,需要在不同功能模塊有大量人才投入與新技術產出,而一加手機對於人才與資金方面遠遠不夠,是沒辦法與大廠進行競爭抗衡的,最終能保住一加手機在高端市場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算成功了。

正是因為一加手機市場份額較低,並且主攻高端與互聯網線上銷售,因此知名度相對較低。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硬件十萬個為什麼解說


雖然一加品牌的名氣還算不錯,產品銷量也值得肯定,但令人感到好奇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夠看到使用一加手機的用戶。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身邊的親戚朋友很多都是用的華為、OV和小米,至於一加手機,一百個人裡面可能一個都沒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為這和一加手機所專注的賣點有關。一直以來一加都只做旗艦手機,這一點蘋果的產品理念不謀而合,蘋果也是每年只發布兩三款精品化的手機,不過相比蘋果來說,一加缺少了品牌力和產品方面的優勢。

一加的產品都是高端化的安卓旗艦,硬件方面是非常堆料的,同時一加還為手機打造了專屬的氫OS,被很多網友稱之為僅次於蘋果公司iOS系統的最強操作系統,所以也註定了一加推出的旗艦手機,在價格上都不會很便宜。

正因是為這樣,一加手機的市場份額才因此受到了比較大的限制,畢竟能夠消費得起三四千元旗艦手機的中國消費者還是很有限的,更何況這些消費者有部分還被蘋果、華為和小米瓜分了,留給一加的份額確實很有限了。

但在國外市場上就完全不同,特別是歐美地區,這些地方的消費者非常熱衷於購買一加手機,因為一加能夠帶來不錯的產品體驗,同時價格方面也比蘋果、三星便宜很多,再加上一加氫OS系統的流暢體驗,所以吸引了不少海外消費者前往購買。

一加手機在國內沒有很好的市場份額,主要還是因為它只有旗艦機產品線,就註定了只面向極少部分對旗艦性能有需求的消費者,至於那些更多的千元價位、兩三千元價位段的用戶,一加就沒法覆蓋了,所以最終就導致了一加手機的用戶並不多。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


王石頭科技


如今隨著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國產品牌已經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共同分享這塊大蛋糕,無獨有偶,一加就在其中。一加手機在國外銷售情況非常不錯,不過相信很多網友在國內幾乎沒有聽說過這個品牌,因為目前國內大部分市場分額被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佔領,並且市場份額連年上升,幾乎快看不到其他品牌的國產手機,不過一加手機確是這些二線品牌手機中特例。

“一加只做精品”相信這是許多人對於一加的第一印象。還2014年那場一加手機1的發佈會,“除了小米之外還有一個廠商居然也做出了1999元的頂配旗艦?”這是一加當時很多人心中的想法。不過當時一加抓住了用戶的兩個痛點:性價比以及個性化,當時一加首代旗艦機可以隨意刷機,受到很多數碼黨的喜愛。

不過為什麼一加為什麼國外銷售火爆,但是國內卻一直不溫不火呢?

一加手機之所以在國外非常受歡迎最直接的三點就是性價比以及用戶習慣,大家都知道一加的系統非常簡單,被國內手機軟件豐富的眼花繚亂的安卓手機用戶們也看不上了,因此一加手機國內知名度並不是非常高,儘管一加可以刷機但是氫OS作為裝機系統,喜歡折騰的用戶畢竟是少數。但是國外用戶則不是,國外應用環境比國內要純粹和乾淨得多,原生安卓系統在國外備受歡迎,因此一加海外銷售會非常的火爆。

國內競爭非常激烈,高性價比的手機有很多的選擇,其次就是系統非常豐富,這讓一加的極簡主義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其次就是營銷上,當時線上比拼不過錘子、小米,而線下OPPO的宣傳戰略一加也跟不上。

不過筆者認為一加還是非常的聰明的,既然競爭不過這些國產品牌乾脆就不爭了,直接將目光放在海外市場,針對用戶需求而設計,目前一加在海外市場已經取得不錯的市場份額。總額所述,一加手機在國內的知名度不高也是很正常的。



冬菇哥哥


一加作為一款新興手機品牌已近在國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其高性能西裝暴徒的形象在業內廣受好評,雖然一加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一般提起“一加”品牌很多人還是一臉茫然,“這是什麼山寨品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加手機國外的知名度已經是相當的高,在去年一加手機還佔據印度市場高端機榜首,作為國內品牌,一加卻因為其國外影響力順利進入了美國市場,甚至在一加6T發售後引起了排隊購買的盛況。

一加在國外混的風生水起,為什麼在國內卻反倒不如國外呢?

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系統

作為一款手機的基礎,手機的操作系統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加自家H2OS因為其極簡的界面和極為流暢的操作體驗廣受好評,曾在安兔兔手機系統流暢榜單中高居榜首,但因為其接近安卓原生的系統反倒讓國內用戶有不適應的體驗。

相比小米MIUI和魅族FIY ME等的深度定製安卓系統,一加的系統可以說說是相當的簡潔明瞭,除了基本的系統應用,H2OS幾乎沒有其他任何應用,甚至連音樂播放器之類也沒有,國人早已習慣深度定製的安卓系統,這種簡潔的系統反而會讓人更不適應,而接近安卓原生的H2OS系統更受國外歡迎也理所當然。

宣傳

相比一加身後的OPPO,小弟一加顯得低調且默默無聞,相信很多人瞭解到一加手機是來自各種資訊,一加線上的宣傳力度也很小,而在線下一加也僅僅只有幾家實體店而已,較小的宣傳力度使一加品牌不為人知,品牌知名度低則導致一加品牌不是很被認可。

價格

一加歷來只做高端旗艦產品,而在這區間還有小米、魅族等高性價比旗艦品牌的強力競爭,本來定價並不是很高的一加手機與這些品牌性價相比又略顯遜色,而品牌知名度不高導致一加手機更是不被許多人認可。

售後

較少的銷售門店也代表著覆蓋範圍不足的售後系統,售後也是一個品牌實力的象徵,一加覆蓋並不廣泛的售後也容易讓人難以產生信任感。

其他

一加手機國內市場和影響遠不及國內,也可能與其市場定位有關,一加可能更加註重廣闊的國外市場。


華為非特約評論員


不是銷量不行,是本來就不是針對國內市場的產品。

首先,我們先要弄清楚一加這個品牌是怎麼回事。一加的創始人劉作虎曾在oppo任職副總經理,2013年,劉作虎正式從oppo辭職創立了一加手機,不過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真實情況是一加本來就是oppo的一個品牌項目,一加的發展基本上都是用的都是oppo的資源,只不過基於商業上的一些東西,獨立出來罷了,這種操作方法其實是很步步高的,熟悉的人都知道,oppo、vivo基本上也是這個方法從步步高獨立出來的,但實質上都屬於步步高。

弄清楚品牌的事情,接下來我們就要說一說這幾個品牌的佈局了。剛說了,其實oppo、vivo、一加都是一家的,那麼每個品牌就要有分工,不可能都守著那一畝三分地,自己人打自己的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oppo和vivo是主打國內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很高。oppo略高端一些,偏商務一點,vivo則更主打年輕人,而一加的任務則是瞄準國外市場。比如小米,在國外發展就不錯,但是主攻中低端市場,像在印度。一加則主要針對中高端市場,定位的是歐美市場,畢竟歐美人不窮,中低端是行不通的。目前華為手機在國外市場銷售一般,所以一加機會很大,事情證明也確實賣的不錯。oppo、vivo,加上一加,這樣主要的市場板塊就基本上都佈局好了。不是一加在國內賣的差,是它壓根就不準備賣國內,銷售策略不同,也就導致一系列配套措施不同。說點題外話,作為一款主攻海外市場的產品,想要在國際上站住腳,一加的品質肯定是有保障的,所以一加的手機還不錯。


科技嶺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運營策略

一加在成立初就定下了先海外在國內的營銷策略,一加的每一款新機都會先海外發布,之後回國內發佈,一加的戰略佈局主要是海外市場。

2.用戶差異

一加手機的氫OS乃至最早所搭載的系統很接近安卓原生系統,這是很符合外國人的使用習慣的,國人用慣了深度定製的系統,用起原生系統會很彆扭。

3.高品質的產品,優秀的性價比

海外手機市場不像中國手機市場有那麼多品牌,海外市場主要被蘋果和三星所佔據,近兩年又有了華為,但這些品牌的售價都比較高,而一加在國外打性價比優勢,產品品質好,售價又低,容易打開市場,對比國內一加就沒有性價比優勢了,國內市場競爭太大了

4.一加負責任劉作虎的精明領導,每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有個英明的領導,劉作虎接手一加前是oppo海外藍光DVD的負責人,他使oppo藍光成為歐美最成功的藍光dvd品牌,多年根植歐美的劉作虎對歐美市場很熟悉,所以早早定下了戰略


叫我black


因為國內手機行業競爭得太激烈了。

華為、蘋果、小米、OV。

一加手機作為行業晚輩,想要從鍋裡分一杯羹,不能說毫無機會,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海外的用戶不像國內用戶那麼注重品牌,他們更注重產品的實用性,,一加的不將就品牌精神理念與只做安卓旗艦機的精品策略,滿足了海外用戶對手機的期待。

由此可見,一加對海外用戶需求的判斷十分精準,為一加手機在海外打開市場奠定了基礎。

我買過1加3t,也看過很多國外的數碼博主對一加系列手機的評測,總體來說,褒大於貶,評價都不錯。


Geek數字貓


在國內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等一眾國產手機對比下一加手機性價比一般!為什麼在國外火呢,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簡單的說就是“在一加出來之前,老外壓根就沒見過有這麼高性價比的手機”,。就以當年的一加5T來說,其在國外同期銷售的旗艦有:三星Note 8、iPhone 8/8 Plus、iPhone X、華為Mate 10、LG V30、Pixel 2/2 XL,上述這些旗艦機型中沒有一款的售價是低於3500元的,甚至在國內賣3899元的華為Mate 10在歐洲的售價都達到了699歐元(約合人民幣5455元),這還是不含稅的價格哦。反觀一加5T擁有頂級的旗艦配置,驍龍835+6G RAM+64GB ROM,售價也僅僅是499美元(約合人民幣3297元),這一對比啊,優勢馬上就顯現了。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會反駁了:”那小米的旗艦性價比不比一加的更高嗎?”小米6的性價比確實比一加5T要高,但是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外很難買得到小米的手機啊!小米手機在全球化方面仍然處於一個起步階段,除了東南亞的市場外,小米能夠覆蓋到的國家非常有限,比如說美國,再比如說歐洲的一些國家,小米都仍未開拓市場。

另外,除了性價比之外,一加的系統體驗也是它深受國外友人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加的氧OS是目前國內廠商中最接近原生Android 的系統,相比其他國內廠商的系統,氧OS無疑更符合國外消費者的審美。有了硬件和軟件兩項大指標的加成,一加手機在國外深受歡迎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網絡神器


中國品牌的兩極分化過去幾年,國產手機迅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國產手機之間競爭最為激烈也是不爭的事實。全球各個市場的主流玩家,基本已經被國產手機品牌所囊括。

除華米 OV 之外的其他品牌活得異常艱難。尾部品牌存活的空間越來越小,即使是靠著小眾情懷產生了品牌差異性的品牌,也依然沒能在細分市場找到立足之地。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錘子和一加。

關於一加手機個人觀點!

一、品牌定位,走國際路線,國內宣傳經費投入較少。

二、品牌成立時間短,比錘子還晚。

三、粉絲效應相對低,與追求性價比的米粉相比,少了一份狂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