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本文共計6113字,“文章太長,觀點太多”。

這是智遠的第079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你永遠都不知道

擁有閉環思維的人到底有多賺?”。

領導安排了工作,新來的員工在接收到指令之後一句話不問,上來就悶頭幹活,並且快速的完成,但最後卻根本沒有用。

我明明早就把做好的報表發到領導的郵箱,卻還是莫名其妙的接到對方的電話,詢問工作到底完成沒有。

領導沒有說什麼時候要,我以為他不著急,所以還沒有做完,怎麼忽然就來要結果了呢?

我們經常看一個人靠不靠譜其實就三點:回應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很多時候,別人看一個人靠不靠譜就是對“工作的完成度”,往深裡說,就是一個人有沒有“閉環思維”。

從工作開始到結束,是否坑隊友,是否隨時智商在線,是否及時反饋,是否有沒做好的表現,其實本質就是否有“閉環思維”,對於最簡單的閉環而言,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確認和反饋的過程。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01.什麼是“閉環思維”。

閉環實際叫做反饋控制系統,是將系統輸出量的測量值與所期望的給定值相做比較,由此產生的一個偏差信號,利用偏差信號進行控制和調節,是輸出值儘量接近期望值。

在企業中,我們多數聽到的叫“商業閉環”“閉環管理”等。

淺談下閉環管理,是指在綜合閉環系統,管理的封閉原理,信息系統等原型上形成的一個正向管理方法論。

比如公司通過供應鏈生產,品牌推廣包裝,運營活動,用戶培養,購買分享一款商品等一系列運轉模型,最後產生自運營的模式。

從而在循環中不斷的優化流程,不斷提高,促進公司品牌不斷佔領市場份額。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生活或者工作中運用較多的閉環思維:

本質是在一定的基礎上指他人發起的一個活動或者工作,在一定時間之內,不管是執行者的完成效果如何,都要認真的反饋給發起人,並且每個事情或者工作都要貫穿這一個思維。

閉環思維的特徵包括:

1.約定時間內給到反饋

2.及時溝通,做好階段性反饋。

本質來看,閉環思維強調的不僅僅是一份責任心,更強調的是團隊的配合能力。

閉環的原型是根據“PDCA循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來的,應用場景基本上在企業管理中。

PDCA循環將管理分為4個階段:計劃,執行,檢查,行動,這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了,而是週而復始的進行。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為什麼要擁有“閉環思維”:

現在短視頻,網紅直播相對比較流行,L先生和H先生是我朋友,兩個人都在各大短視頻APP上面展示自己的才華,輸出大量的段子,來吸引用戶的關注,或者粉絲量,打造自身的個人品牌。

M先生每天瘋狂的輸出短視頻,在一個月贏得了10萬用戶的關注,但是卻沒有任何的“閉環”,用戶只是關注。

L先生在開始並沒有瘋狂的輸出短視頻,而是搭建了自己可以PDCA自循環的流程。

他在短視頻中提醒用戶,關注後,添加官方的聯繫方式,可以獲得一份“XX指南”,在添加後,如果對某某感興趣的,可以付費自行購買。

從表層上來看,後面L先生更像一種賣貨的主播,但是你可別小看,這就是擁有閉環思維的力量,從內容產出—用戶關注—微信鏈接—付費成交。

這一套流程就叫做閉環,不會擔心用戶的流失,並且還能給自己帶來GMV。

M先生則不同,除了得到用戶關注,從整個閉環設計上,只是短時間的刺激用戶,而沒有讓用戶可持續的東西本質就是單點式運作。

形不成循環,或者體系的東西,都是碎片化的,都帶不來閉環,最後效果就會有所打折,閉環思維的習慣,也可以讓自己的自身能力價值,在無意識中得到不斷的螺旋式上升。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工作表格隨時保存:

不得不說,生活的閉環可以看出一個人做事的智慧,我們每個人每天基本都會用到筆記本電腦,很多人會因為忘記及時保存文件,往往在遇到突發意外,比如突然斷電的時候,付出許久的心血就全部付之一炬了。

丟失文件的經歷在電腦中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條件反射,即是工作—保存—工作—保存—工作—保存。。。。

如此,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閉環,工作效果才能在這一次次閉環的實踐中得到保障和提升。

有始有終的閉環也是生活的一份智慧,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很多惡性習慣中,比如智遠經常遇到的由拖延寫作導致的熬夜更新文章。

在我的現實中就是拖延症—無法完成任務—不得不熬夜—第二天精神不濟—無法完成任務—繼續熬夜。。。

這種循環播放,本質是因為我某個時間,缺乏正向的閉環能力,最核心的一條:建立檢查點,對上一個階段好壞進行總結,把控改進的方向。

後來我意識到後,從睡眠這個檢查點開始,逼迫自己不熬夜,發現這樣正向行為旋轉了兩天,現在基本也不會有這種情況的發生了。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02.“閉環思維”的正向性。

閉環的質量好壞,方向偏正,嚴重影響著每一個事情的結果,也同時覺得我們每一個選擇的方向是否合適。

  • 青年和大畫家的對話: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青年人去問大畫家,“我畫一幅畫往往只用一天的時間,可為什麼賣掉它卻要等上一年之久”?

那個大畫家回到到,“請你把它倒過來試試看,你花一年的功夫去畫一幅畫,那麼可能你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把它賣掉。

那個年輕人,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越是焦慮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往往就無法畫出優秀的作品,到最後,不管是畫技,還是自己的聲望,都會離他越來越遠。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領導讓同事做PPT的事情: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吃飯,飯桌上我的朋友一直吐槽,說氣死了,領導讓我做一個PPT,給我3天的時間,我一天就完成了,可是發給他卻讓我改了5-6遍,改的我都沒有耐心了。

我說,領導明明給你3天的時間,你為什麼要著急1天去完成呢?

為什麼不是1天完成後,在用1天的時間去做修改,檢查,這樣是不是第三天發給領導的時候,他就不會在責怪你這沒有做好,那個細節沒有處理好呢?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投簡歷石沉大海,沒有迴音:
  • 你可能也遇到過這種情況,離職後,為了趕緊找工作,把自己原來的履歷稍微整理下,就在各大招聘網站開始廣撒網的投遞。

    結果過了兩天發現,HR或者獵頭聯繫你的非常少,哪裡出了問題?我想你肯定知道就是“簡歷”。

    在網絡的時代,尤其是應聘,簡歷是自己的第一門面,不說需要做多好,只要很完善,突出自己的核心業績,價值以及做過的事情。

    如果自己都草草了之的對待簡歷,那麼試想一下,獵頭朋友或者HR在看完之後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可能是:“哎,這個人能力欠缺或者突不出自己的優勢”,便把你的簡歷丟在了角落處。

    如果你花一天的時間,認認真真的去整理下,再去投遞,相信結果的呈現就會有所不同。

    其實我們發現,三件事情哪裡出了問題,“本質就在於思維閉環的導向性”,導向有誤,嚴重影響著事態的發展。

    好的思維閉環能夠讓自己越走越輕鬆,而壞的閉環只會讓自己光賣力氣,離目標反而還越來越遠。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比起勤奮,更重要的是對事物要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自我完善能力,優秀的人總會更優秀,平庸的人愈加更平庸,就是因為聰明的人都在暗自鍛鍊自己正向的思維閉環能力。

    在《原則》這本書中,作者說過:”好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實現“較高層級的自我”的願望,而壞喜歡是由“較低層級的自我”控制的,阻礙前者的實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意志力又往往因為外界變動而變得減弱或者消失,所以,要想讓自己走的輕鬆一些,就要將自己納入良性的閉環當中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們只有讓自己的行為系統越來越優化,抵禦負面狀態的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從而形成正面反饋的行為系統,使得滾雪球式的閉環加強自我價值。

    中國的老話說:我們活著究竟是前進還是後退,關鍵就是看他是否有意識去提升自我的能力價值。

    而閉環的習慣,就是讓自己的自身能力價值在無意識中得到不斷的螺旋式上升。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03.“閉環思維”的行為系統。

    先來思考一個問題,

    是先有我們的行為影響到思考方式,還是先有思考方式影響著行為?

    • 王者榮耀打排位的經歷:

    中國有一款年輕人都在玩的遊戲,叫做“王者榮耀”,通常在打排位賽的時候都是匹配製,5V5,當然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團隊能夠贏得每場比賽。

    但是往往我們在進行的過程中會發現,有很多的“豬隊友”,就打野不團戰,甚至於菜的不配打排位等情況,那麼這個時候,團隊當中就會有人去發言DISS。

    DISS之後,兩個人便會引起爭執的情況,從而團隊就會出現不團結,最後結果導向也是非常的明確,輸給了對方。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看出,本身遊戲在開始的時候,團隊屬於發育期,因為某一個人的某種行為,就會嚴重影響到團隊的每個人的“思考方式”。

    如果積極的調整,有人通過語音或者文字的形式鼓勵團隊,那麼會不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我想,憑藉我們每個人的遊戲經驗,答案是會的。

    所以,無論是從遊戲角度,還是工作角度,在一個團隊協作當中,行為會嚴重影響到身邊的人做決策,從而影響到最後的結果,這叫什麼?

    團隊追求正面結果,卻使用了一套負面的行為系統,當然個人也會有這種情況的出現。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巴爾扎克是累死的:

    在世界文學史上,有一樁懸案,但是有一點被絕大多數人認可,都說:“巴爾扎克是累死的”。

    著名的雕塑學家羅丹曾經說:

    “他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晚上8點鐘睡覺,凌晨一兩點起床工作,直到早上八點鐘吃早餐,再工作到晚上的8點鐘,每天只吃很少的食物,但是要喝7-8杯濃咖啡。

    巴爾扎克56歲去世的時候,一生喝了大概5萬多杯咖啡,而且經常是三四種濃度的咖啡混在一起,所以很多人也認為他是去世於咖啡因慢性中毒。

    我們來思考下他的一生,本質從思維層面是沒有任何的問題,追求價值,奉獻價值,但是卻給自己配置了一個“負能量的閉環”。

    我需要休息,讓大腦重新煥發活力,旅行就能讓我休息,但是要去旅行,就必須得有錢,有了賺到錢,我就得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就得不斷加班,

    最後陷入了惡性循環裡面,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這個場景是不是像我們現在多數的年輕人呢?我一個月1萬塊,掙的少,交完房租就沒了,我要多掙錢,多找幾份副業,投入大量的時間,最後錢是掙了,結果把自己累倒生病進入醫院了。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這種情況屬於什麼呢?

    越是忙,越是累,就越不願意學習動腦和規劃自己的時間,然後就更不願意安心學習,只願意矇頭幹活,就會進入循環。

    可是越忙越累,自己用的知識和工具就會越落後,自己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然後效率也就越低,在低能量的閉環思維循環下,是無法讓自己快速迭代成長的。

    當然,你可以觀察,越是高手,就越會選擇一種能夠讓自己越來越正向的閉環去循環,而且能夠越來越省力。

    而很多人則會選擇一種竭澤而漁的方式,花大力氣走一條錯的路,結果越走越黑。

    可見,閉環思維的行為系統對於我們來說格外的重要,回頭再來思考下,是行為影響到思考的方式呢?還是思考決定行為呢?

    智遠認為,思考非常的重要,只有我們找到了一套“正向循環的閉環思維”,才會讓行為走上自循環,也是積極向上的。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04.如何做到“正向閉環”。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流行語,全憑一口仙氣支撐,健個身全靠意志力支撐,開始寫作全靠逼著自己去做,這就是多數人初期的症狀,“靠意志力”維繫自己的正向閉環。

    但是要清楚的知道,每個人的意志力本身就是稀缺的,而且常常也是無效的,因為堅持不了幾天就結束了,這樣就會導致無法正向的循環。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經過調查認為:

    我們在開始訓練自己的正向閉環的時候

    ,可以從“行為模式”開始,也就是通過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格外重要,而這個喜歡的入手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堅持健身”,當然也可以基於興趣。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分別找到一批長期健身的人和沒有健身喜歡的人,要求他們做一個枯燥的實驗。

    實現很簡單,就是這批做實驗的人,都同時帶到一個房間,盯著電腦屏幕上移動的方塊,同時還要忍受另一個房間正在播放的綜藝節目的聲音。

    如果他們分神了,那就無法完全盯住移動的方塊,成績就會降低。

    而過了很久之後,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堅持健身的人,成績會越來越高,而那些沒有堅持鍛鍊的人,卻最後沒有什麼太大的長進。

    也就是說,堅持鍛鍊的人,他們的專注度和延遲滿足的能力都會比日常人要高很多,很多研究者還發現,這些人在其他方面也能得到改善,比如“不在亂花錢,學習更勤奮”等。

    這就是一個好喜歡帶來的正向閉環,鍛鍊—專注度和延遲滿足能力提高—精神更充沛—鍛鍊。

    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養成一個持續發揮正向作用的閉環,就要先養成一個優秀的行為習慣,然後讓大腦和身體自動適應這一種行為模式,而不是單單靠意志力去解決行為上的問題。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 我們會對感興趣的事情投入成本:

    假設現在讓你做件事情,比如“寫作”。

    如果你不感興趣,但是看身邊的朋友也都在堅持寫作,你會發現,即使自己在用意志力去投入半個月,最後還是堅持不下去,為什麼?因為打內心你不喜歡。

    興趣本質是一種無形的動力,會帶來愉悅的體驗和探索的願望,興趣會對人的認識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興趣也有真偽,有些事物可能只是短暫的嘗試,而不想長期的投入。

    李嘉誠說過一段話,“我幾乎百分百不靠運氣,靠工作努力來賺錢,所以對自己的事業,工作有興趣十分重要,只有對公眾有興趣才能夠完全投入,這樣才能做的更好。

    但是絕大多數的人要麼是完全對工作不感興趣,要麼就是興趣跟工作完全沒有關係,或者根本完全沒有興趣。

    智遠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能夠包含自己興趣的工作,當然這種幾率是很小的,那麼怎麼辦。

    我們就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思考方式了,首先是解決導向問題,儘可能嘗試去思考,我能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的同時,去打通自己的興趣。

    比“情商”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閉環思維”

    比如,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特別喜歡站在舞臺上演講,上臺主持的感覺,可是他的工作是做BD資源拓展。

    他剛好就運用主持演講這個興趣愛好去拓寬自己人脈,視野,然後一併的拓展了公司工作需要的資源,最後工作不但做的很好,而且演講,主持的渠道也維護了,顯然就是一舉兩得。

    可以嘗試著打通自己的底層邏輯,是非常重要的。

    我見過學經濟學,上班做著財務的工作,下班去寫作的人,最後他能把經濟學,財務管理,寫作融合到一起,打通底層的“個人閉環思維”。

    儘可能把興趣作為事業的底層邏輯中的一部分,這樣自己就會有了核心的驅動力。

    這個時候,自己就養成了一種非常熱愛的習慣,自然而然的也就願意投入工作,願意投入足夠的學習時間去練習,提升能力。

    因為能力的提高,所以就會更好的兌換價值,既做了自己熱愛的事情,又獲得了回報,所以更加熱愛

    ,熱愛自己職業的人,不可能做不好自己的工作。

    寫在最後:

    真正的高手都是加速開掛的,你會發現他越來越強,時間越久,你就越追不上,核心點就在於“底層系統中的閉環思維”,不管任何場景,它都可以打通一切。

    而普通人保持原樣的力量也是越來越大的,年紀越大想要改變一個人就越難,就像有人說的,想要改變一個30以上的人都難如登天。

    因為人的行為體系是環環相扣的,若想要改變一個行為,我們受到的不是一個行為的抵制,而是全部生活習慣的抵制。

    真正的高手都在訓練自己的正向閉環,讓自己的行為系統越來越優化,抵禦負面行為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而普通人則是不斷強化原有的行為系統,不管是不是會優化,所以都是頑強地保持原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