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價8000萬的蘇35不要,認準單價2億的陣風,印度看上它哪一點?

戰略論


應該有其道理,難道人家都是傻瓜嗎?


哥暢足球


印度之所以選擇陣風戰鬥機,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國達索公司願意轉讓相關的技術,並且在印度生產陣風戰機。第二:東方強國已經購買了蘇-35,如果印度也裝備蘇-35的話,那就沒一點優勢了。

達索公司願意轉讓相關的技術

一直以來,印度的航空工業基礎就比較薄弱。好不容易有了LCA戰機的研製計劃。歷經十數年艱苦,終於順利服役了,但卻被印度海空軍嫌棄。如今引進陣風戰鬥機,可以得到達索公司轉讓的相關技術。這對急於提升國內航空工業實力的印度來說,是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先不論,印度的航空工業什麼時候可以消化,吸收這些技術。雖說達不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目的,但有總是比沒有強的。


此外,陣風戰鬥機的性能不比蘇35差多少。且印度要求達索公司對陣風戰機航電系統中的導彈告警系統,雷達干擾設備,頭盔顯示器,紅外探測器,電磁誘餌設備進行了升級。如果真的如此的話,那印度版的陣風性能肯定不會差到哪去。另外,陣風戰鬥機的發動機也被用印度要求改進,主要是適應高原環境。

東方強國也引進了蘇35,如此一來,印度的主力戰機將沒有一點秘密可言。

東方強國也引進了蘇35戰鬥機,必然對其性能瞭如指掌,肯定有如何對付蘇35的方法。如果印度也採購了蘇35,那與東方強國的較量中,將不佔一絲優勢。而印度先進戰機的採購計劃,就是為了抗衡東方強國,又怎麼會購買和其同款戰鬥機呢?所以說,基於這個原因考慮,印度也不會採購蘇35戰鬥機的。更何況,印度使用俄系武器,估計已經夠了。蘇30MKI的妥善率一直居低不上,俄羅斯還一直推卸責任。

從這兩方面來看,印度不選蘇35也在情理之中。


江山何沉


我發現國內媒體,自媒體總喜歡把印度描述成一個由智力障礙人士組成的國家,搞得好像印度總是人傻錢多拿真金白銀換是垃圾一樣。

我這麼說,印度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軍購國,近10年來每一年印度的對外軍購額都是世界第一,並且印度的政治環境非常寬鬆,與俄羅斯,美國,英法的外交關係都很好,說難聽點,只要是國際市場上的貨架產品,只要印度想買,他就能買到,一大幫人求著去掙印度的錢呢。

(所以說印度軍工起不來也是有原因的,畢竟都能買到,沒有動力發展自己的)

說回印度買陣風這事。

這個訂單實際上遠比很多媒體所說的更加複雜。

根據這個行當一貫的德性,回扣當然是有的,但絕對算不上大頭。78.78億歐元36架陣風。

在這個訂單中78.78億歐元是全壽命報價,法國提供該機的後勤維護支持,還要達到75%以上的妥善率。並且,達索要為這批陣風完成多達13項針對印度空軍使用需求的設計改裝工作。同時還要涉及部分技術轉讓。並且還有最後一個大頭:達索公司必須從印度斯坦航空訂購總額超過20億歐元的飛機零部件產品。

好,現在你告訴我,這個合同印度人吃虧沒?

說白了,印度買陣風,很大程度上真的是法國人求著印度買的,不然陣風的生產線都要關停了,而陣風是法國現在為數不多的軍貿拳頭產品。

如果你覺得印度人傻錢多,不妨去看看法國當年買美國貨是怎麼被坑的。

戴高樂號航母造價不過20億美元,買了4架E-2C預警機,就花了10億美元。


戰鬥機解說家


首先,這裡有一個全合同價問題。

印度購買36架陣風,看起來單價超過2.4億美元,可這是全合同價,不僅包括裸機,彈藥,備份發動機,還有協助新建後勤保障與維修系統,培訓費用。傳說,法國人還同意轉讓m88發動機技術。

二、陣風確實是好東西

陣風號稱全通用戰鬥機。空戰、對地/對海攻擊、投核彈、艦載機、偵察,凡是空中戰鬥屬性的全能幹。印度哪怕就算用來上艦也是非常不錯的。

三、蘇35的問題

蘇35的確也不錯。可前面說了,8000萬是裸機,不似中國6000萬買回來可以自己改進甚至裝自己的武器,印度人同樣需要買備份發動機,彈藥這些東西。

哪怕減少了培訓和後勤保障建設費用,印度也覺得自己虧了。畢竟蘇35的航電火控本就比西方差一些。

四,沒得選

印度現有戰鬥機嚴重老化,除蘇30之外大量米格21、23、27、29,蘇22需更換,買美國人的F35又排不上號,與俄國人合作的蘇57當時又嫌棄進度與能力不足,只能引入陣風來臨時補充。


四川達州


蘇-35和陣風,印度選擇哪個,根本不是技術上的原因,而是需求和生產上的考慮。而且,你還得考慮印度國情!




陣風和蘇-35,同屬傳統分類裡三代半戰機,技術水平差不多。兩者都擁有“飛火推一體化”系統,也就是實現了飛行、火力、發動機動力三種控制系統結合;都擁有電子掃描的相控陣雷達,陣風是RBE-2-AA型有源相控陣,蘇-35是無源相控陣。但是,蘇-35還有不少高大上配套,包括""分佈式光電孔徑系統"(EODAS),L波段襟翼雷達,推力矢量發動機等。由於配置強、機體大、規格高,蘇-35中遠距離戰鬥力、近距離格鬥能力、對地突擊能力,都比陣風強點。





但是,蘇-35太大,配置太全,所以數量也不可能太多。而且,蘇-35的結構,是全新的!根本不是印度現在蘇-30MKI可比。俄羅斯生產蘇-35,對原有生產線調整幅度了,都快趕上生產蘇-57了!而現在,工業水平非常低的印度,要改產蘇-35,那真會要了親命!如果真的生產蘇-35,就算只是拼裝,印度一年裝不了5架!那整個換裝計劃,就無法進行了!再說,俄羅斯也不一定給印度,蘇-35的生產許可證。如果直接買的話,俄羅斯自己,一年產量也很有限。這個時候,如果法國同意給印度生產線,那麼陣風就有優勢了。



印度空軍,現在還有50架幻影-2000,62架米格-29,65架米格-27,117架美洲虎,以及174架"老掉牙"的米格-21。這些雜七雜八的飛機,都亟待更換!指望量產蘇-35替代,基本白日做夢!另外,印度還在對巴基斯坦進行戰備,印巴邊境還需要大量戰機存在。中型機戰鬥力尚可,保障方便,使用成本較低,顯然還是需要的。所以,印度搞了"MCA計劃",也就是中型戰鬥機方案。如果都搞成重型,不合適!




另一方面,就更有印度特色了!你覺得印度是在買武器,其實他也是在搞外交。買誰的武器,就拉近跟誰的關係。印度一直在東西方之間,搖搖擺擺搞平衡。以前買攻擊機,買了蘇聯米格-27,就必同時買英法"美洲虎""……買戰鬥機,買了蘇聯米格-29,就必買法國幻影-2000……現在印度已經有了250架,俄羅斯的蘇-30MKI了,還可能繼續買大量俄國戰鬥機麼?還會進俄國生產線麼?當然要馬上轉頭買西方的!前段時間,美國為了印太戰略,拉攏印度,說要給F-16生產線。所以,印度不買陣風,也得買F-16,總之俄羅斯飛機是不可能了。下圖為已經很龐大的印蘇-30MKI機隊。



軍火交易,從來是先政治,後技術。對於印度這個國家來說,更是這樣!


軍事作家陳曦


首先印度的採購計劃是中型戰鬥機,Su-35是重型戰鬥機,壓根就不是印度需求的方向,所以不要看誰重就覺得一定要買誰。而且這個單價其實敘述的也有問題,“陣風”戰鬥機的合同不僅僅採購戰鬥機本身,還帶著一系列其他的項目。下圖為印度中型多用途戰機(MMRCA)計劃,從左到右以此是陣風、颱風、 F-16C/D、 F/A-18E/F、JAS-39、MiG-35

第一個問題:印度的中型戰鬥機需求

印度採購的這批“陣風”戰鬥機可以追溯到1999年,當年印巴卡吉爾衝突中印度的二代的Mig-21/23/27在對地精確打擊方面表現極差,落後的航電和飛控導致這些二代機在生存能力和精確打擊方面不能夠同時兼顧,最終印方以法國“幻影-2000H”戰鬥機使用精確制導彈藥才成功解決問題。此次衝突對印度空軍作戰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進戰機及多用途戰機的引入成為印度空軍當下的目標。另外,考慮到印度方面在80年代採購的“美洲虎”攻擊機、Mig-27ML攻擊機、幻影-2000戰鬥機、米格-29戰鬥機都將會在2015年左右陸續達到服役期限,所以印度在1999年提出以98億美元採購126架中型戰鬥機替換上述老舊的機型,與未來大批量的Su-30MKI構成“中重”搭配,這就是所謂的中型多用途戰機(MMRCA)計劃。下圖為參加卡吉爾衝突的印度Mig-21s戰鬥機

這個計劃直接表明印度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要重型戰鬥機,他在有了Su-30MKI的前提下要的是中型機,所以不管Su-35有多好有多厲害根本就不是印度要考慮的產品。考慮到印度本身的LCA計劃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其實LCA只是輕型機),所以印度最終決定還是從西方國家直接採購成品並引進生產線。2002年該計劃正式開始招標,至2012年正式決定126架的訂單花落法國達索“陣風”。下圖為印度LCA戰鬥機,前後歷經了40年的研發,但最終仍然沒有得到印度國防部的認可

為什麼選擇達索的“陣風”呢?既然印度的中型機目標非常明確,那麼可供印度考慮的機型就非常少了,當時除了“陣風”之外只有歐洲EF-2000“颱風”、俄羅斯Mig-35、美國F-16IN和 F/A-18E/F、瑞典JAS-39“鷹獅”這6種機型。按照印度的要求,新中型機必須具備有以下“硬指標”

  • 20噸以上最大起飛重量

  • 具備精確制導彈藥投擲能力(卡吉爾衝突的教訓)

  • 配備地形匹配和先進衛星導航系統(印巴交界處處於高原,地形複雜)

  • 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 具備數據鏈系統等等

這樣瑞典JAS-39“鷹獅”因為只有17噸最大起飛重量被首先淘汰;美製F-16IN,考慮到在此之前印度沒有美製航空裝備的是用經驗,加上巴基斯坦先於印度裝備F-16(F-16C/D Block52),無論使用還是維護都比印度經驗多的多,對手掌握自己武器的情況這是很大的忌諱,所以F-16IN被踢出局;美製F-18E,除了沒有美製裝備是用經驗的問題之外,F-18E沒有配備紅外搜索和紅外跟蹤系統,不滿足印度的要求,所以也被踢掉。而俄羅斯的Mig-35,一方面是印度並不想將自己的技術裝備全依賴俄羅斯,另一方面Mig-35只是Mig-29的升級版,而且當時Mig-35根本沒有訂單,印度此時選擇Mig-35勢必會將研發成本也承擔,所以Mig-35也被放棄。下圖為瑞典JAS-39“鷹獅”和俄羅斯Mig-35

最終“颱風”和“陣風”進入最終決賽,考慮到印度極為注重多用途能力且“颱風”是多國聯合研製(後勤保障方面困難),所以最終印度在2012年選擇了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鬥機。除了“陣風”的極大的作戰半徑和極強的多用途能力之外,印度空軍原本就保有達索公司的“幻影-2000H”型戰鬥機,使用起來更為“順手”,彈藥也可以通用。按照計劃印度將採購126架“陣風”戰鬥機並在未來續購60架,最終達到186架。下圖為EF-2000“颱風”,很遺憾被淘汰

原本在這個事情已經基本定了,但是之後印度宣佈終止中型多用途戰機(MMRCA)計劃,印度方面並沒有給出原因。但是我們推測,一方面是1999年的98億美元和2012年的98億美元根本不是一回事,即便印度後來將採購計劃增加到120億美元,但是嚴重的貶值使達索根本無法將“陣風”的成本控制在9000萬美元左右(法國自用的“陣風”都達到1.01億美元的飛離成本)。所以達索為了“有利可圖”將報價提高至180億美元以上,之後再次上漲到200億美元,遠遠超出印度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印度方面要求達索可以轉讓技術實現印度本土化生產,但是達索考慮到印度之前的“劣跡斑斑”的飛機制造和維護水平,印度本土生產的戰機根本無法達到印度方面提出的質量保證要求,所以也拒絕了。最終這件事情等於雙方“崩了”。下圖為“陣風”戰鬥機,也就是中標機型

但是印度的戰機在不斷老化,事故率越來越高,大量戰機因事故墜毀,幻影-2000、Mig-29也臨近壽命,所以印度還是急需補充新的中型戰鬥機。這樣印度還是要去找達索繼續採購“陣風”,只是訂單數量銳減至36架成品,後續的不會再繼續採購。這樣就形成以Su-30MKI和“陣風”搭配,將原有的Mig和幻影繼續升級使用。至於重型機方面,Su-35確實是一個選擇,但是現有的Su-30MKI已經能夠滿足實際使用需求,而且多年的適應已經成功解決包括高溫高溼的維護、矢量發動機等問題,既然各方面成熟了就沒有必要再重新採購Su-35。所以“陣風”對印度的意義顯然是高於Su-35的,而且法國給印度的“陣風”是可以攜帶戰術核武器的,對巴基斯坦和中國構成空中核威脅。下圖為印度Su-30MKI,數量達到260架

第二個問題:採購價格

這36架“陣風”戰鬥機總合同78億歐元,所以很多朋友喜歡算數學題,用78÷36=2.14億美元的單價,所以繼續得出印度是“腦殘”的結論。但是這裡不要混淆概念,軍購的合同從來都不僅僅是購買飛機本身,和飛機相關的一些列包括維護保養和訓練都是算在合同內的,所以簡單做除法這種計算方式是大錯特錯的。這78億歐元到底有什麼:

  • 32.4億歐元“陣風”戰鬥機裸機

  • 7.1億歐元配套武器

  • 17億歐元整合以色列裝備(頭盔、雷達、顯示系統)

  • 18億歐元輔助性用品

也就是說真正用於採購“陣風”戰鬥機本身的價格只有其中32.4億歐元,單價9100萬歐元,而題目中所提到的8000萬美元的Su-35也只是指“裸機”價格。所以要比較的話應該是用9100萬歐元和8000萬美元去比較,而不是用2.14億歐元去比8000萬美元。如果印度從俄羅斯購買Su-35,除了基本的8000萬美元單價的“裸機”之外,坑定要買導彈、配件、額外的發動機、維護、訓練等等,如果簡單做除法的話呢麼可不止8000萬美元一架,恐怕2億美元都不止。所以大家計算國際軍火合同的時候全完不要直接用總價除數量,這根本就是錯誤計算方法,直接忽略了合同裡的其他“套餐”內容。


雛菊西瓜Peterpan


印度買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看上的不是陣風戰鬥機,而是法國這個國家。就好比和人做生意,有時候看上的不是他的產品,而是他的為人。印度究竟看上法國的哪一點了?很簡單,法國是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法國是一個工業體系完善的國家,法國有獨立的軍事體系,法國是歐盟核心的國家。

印度可以通過和法國的一單陣風戰鬥機的合同,徹底開啟和法國拉近關係的序幕,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外,再和一個常任理事國搞好關係,這樣一來,印度就在美俄歐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了,這對印度而言,絕對不是幾百億歐元能夠代替的。因此,印度購買法國的陣風戰鬥機,一開始就是政治交易,而不是軍事交易。

從適用性來看,印度更應該購買蘇35S戰鬥機,價格比陣風便宜,但是戰鬥力比陣風強大太多,陣風M戰鬥機現在都沒有批量更換相控陣雷達,雖然研發成功了RBE-2AA相控陣雷達,但是並沒有大規模列裝這種雷達,現在的大多數陣風依然是PD雷達,且陣風的雷達孔徑尺寸有限。蘇35就不一樣了,他的雷達尺寸非常大,功率非常強,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號稱可以有400公里的發現距離,非常的強大。

蘇35的航程、發動機的推力以及推力矢量等方面,都比陣風佔據很大的優勢,而且蘇35的機動性更好,因此不論怎麼看,蘇35S都是比陣風先進一個檔次的飛機,法國的陣風之所以賣的貴,主要因為人家是歐洲貨,現在歐洲的軍貿武器都貴的出奇,每一單都跟要宰人一樣,沒辦法,歐洲賣的不是軍火,是政治,是讓你有機會可以和我做朋友的途徑。

所以,印度選擇了陣風,拋棄了蘇35S,並且很可能在未來的印度航母上繼續裝備陣風戰鬥機,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的行為永遠不會讓印度真正成為軍事強國,這種在大國之間到處要價的行為,也最終會被大家拋棄,因為誰也不會真心想和你做什麼朋友,都是國家的戰略利益使然,除非你自強不息,否則別想超過人家。


海事先鋒


這其中不排除政治上的因素,更多的是印度想從粗到精,從俄到歐的轉變。

眾所周知印度在擁有核彈後遭到了美國的制裁,從而轉投俄羅斯購買武器裝備。

後來印美關係漸漸融洽,印度也是左右逢源。

其實印度對俄式裝備已經很失望了,價高但性能比歐美同等武器落後是印部長對俄式裝備的評價。

俄羅斯從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開始,就在坑印度。

印度對於高價獲得並不先進的裝備很惱火,轉投之心早已生起。

但俄羅斯總能以技術轉讓,把戰機生產線放在印度來安撫。

但是連年摔戰機對印度來說實在吃不消,印度把俄羅斯的戰機定義為複雜但科技落後的飛機。

印度看上的只是俄羅斯戰機的發動機,但俄羅斯不可能印度也沒能力獲得。

近幾年印度軍方已經從重視戰機性能慢慢轉變重視電子作戰,從大粗轉變成精細的思想。

顯然俄羅斯的戰機發動機性能雖然強,但電子化卻不行。

精細度工藝來說都不行,這也是印度想轉戰其它國家的原因。

歐洲雙風是印度選擇的替代機型,為什麼是陣風呢?

因為這裡面傳出來法國達索飛機公司曾賄賂印度官員,當然這是其一。

第二點來說陣風相比於颱風其工藝在不斷髮展和進步,印度的光輝戰機不給力自然要選擇一個最先進的戰機替代。

陣風的生產線也比較完整,颱風戰機的後期供應會有些難度。

對於印度來說早就想對軍事裝備進行更新換代,俄羅斯的往死裡坑讓印度更傾向於歐洲的產品。





南極爆冰


俄羅斯的蘇35全世界就兩個像樣的國家願意購買,蘇35質量到底怎麼樣只有這兩個國家最有發言權,蘇式戰機被摔的概率有多大經常在國際新聞裡可以看到,印度拋棄8000萬的蘇35花兩個億買歐洲戰機肯定說有原因。

8000萬買蘇35說良心話不如同樣的價格買F35

,F35印度想買美國不一定會願意賣,購買歐洲的陣風也是印度不得已而為之,在利比亞戰爭中陣風戰機出盡了風頭,良好的操控性和強大的對地、對空打擊能力有目共睹。買戰鬥機不是買菜可以圖實惠圖便宜,在戰爭中誰的戰鬥機優越誰就控制了制空權,有了制空權就可以操控戰爭的節奏把握戰機給對手狠狠的打擊。

蘇式戰機已經是小眾機型不是國際戰鬥機主流

,全世界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裝備了俄羅斯的蘇式戰機,誰也不敢拿國防安全開玩笑,用一句俗語;一寸長一寸強。


觀經濟


印度一直愛俄國戰鬥機,有蘇-30和米格29,保養容易,為什麼卻突然轉購36架法國陣風,而不是強大的蘇-35?印度花大價錢購買“陣風”戰鬥機(好像一架就差不多一億美元,比F35都貴)的原因可不是嫌棄蘇–35,而且印度空軍確實的需要。

印度空軍裝備的米格21、米格27和美洲虎等攻擊機逐漸老舊,而國產LCA“光榮”戰鬥機的研發和生產又不順利,不得不採購一批飛機用於過渡,雖然印度面向國際社會提出了高達126架中型多用途戰鬥機的招標,並引來了俄羅斯、美國、法國、瑞典等國多家飛機制造商的投標,最終由達索摘得了這個世紀大單,此後雙方就合同條款問題多次談判,印度要求前18架飛機由達索製造,之後的108架由達索提供技術支持,交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製造,雖然經過艱苦的拉鋸,一度傳出雙方將簽訂合同的消息,然而印度突然宣佈撤回中型多用途戰鬥機招標,之後經過法印兩國領導人的會晤和協調,最終簽訂了36架“陣風”戰鬥機的購買合同,總金額約80億美元,單價約合 2億美元。

世界上較為先進的中型戰機就那麼幾個機型,美國的F–16/F–18並不在考慮之列,而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戰鬥機是多個歐洲國家聯合制造的,子系統和大量的零部件是由多國聯合設計/製造/供應的,如果印度購買了“颱風”在使用上和勤務保障上會更加的複雜,更不利於集中管理,所以“颱風”不在考慮之列。而俄製米格–29整體落後、維護保障更差...印度已經裝備了蘇–30MKI、海軍也購買了米格–29K艦載戰鬥機,空軍中型戰機再購買俄羅斯裝備顯然不利於武器裝備的多樣性,國防也容易受制於人控制。

陣風戰鬥機就不一樣了,它和幻影–2000都是法國達索公司製造的,在後勤保障方面和航空彈藥使用方面基本沒有差別,印度空軍不需要再購置多少勤務設備,地勤機械師...等保障分隊人員也不需要再進行長期培訓。

總體來說,印度空軍購買“陣風”是比較合理的選擇,沒出現太“冤大頭”的現象(挨宰也正常)!法制戰鬥機雖然貴是貴了一點兒,但它符合印度空軍的實際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