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开元盛世为何极速没落?别跟我说是杨贵妃害的?

大风大浪不怎么样


原因是唐朝在盛世期过快向外扩张,但是制度扩容并没有跟上。比如军制,唐朝实行征兵制和募兵制,就是成年男子都会被国家征兵,服役若干年,退役后回家该干嘛干嘛。但是因为唐朝边境向外扩张,一个男子参军的时间越来越长,到后来甚至几十年不能退役。

杜甫的《兵车行》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男人常年在外戍边,家里只有老弱妇孺,田地被大户兼并或者无人耕种,国家税收减少,募兵制也就搞不下去了。这时候只好把国家分成若干个藩镇,给予税收、司法和民政权力,同时负责区域内的防务。这样的改革虽然解决了大帝国的军制问题,但却把地方权力放出了笼子,各地节度使权力坐大,中央政府无法节制,唐朝最后也就死在这上面。至于杨贵妃与唐朝崩溃的关系,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每到帝国灭亡或者遇到危机的时候,总有一个女性被当成祸首,如果这不是巧合,那就是有人有意为之。


旭奕


说隋唐的事,就必须从中国历史上的一对重要矛盾:一个非亲缘主导的国家和以亲缘主导的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说起。

国家总是试图能够征调更多的兵员和赋税支撑其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侵害到士族地主的利益。士族地主则更倾向于少缴纳赋税和劳役,保障自身的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侵害国家的发展。

因此,从秦代实行皇帝以下皆为奴仆的政策开始,到西汉部分的承认地主的权力,再到东汉-隋,地主阶级力量的不断膨胀;再到唐代开始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削弱,直到宋代以一套极为繁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能够威胁中央政权的能力为止。这一矛盾贯穿了第一次神州陆沉之前的中国大一统政权的始终。

隋唐的繁荣和衰败的原因都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自东汉开始,自带起点男主角光环的刘秀同志赋予了地主(士族)们相当大的权力(因为他老人家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尤其是军事和经济权利,士族通过土地兼并,招募部曲等方式,实际上成为一方诸侯。这些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总能雄霸一方,如我们所见到的袁绍、曹操之流都是在自己的家乡有相当雄厚的势力,因此当他们一回家乡就能迅速招募起一支军队,这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争得了先机,因此一个雄霸河北四州,一个直接成为了西晋统一的奠基人。

到了魏晋时期,特别是晋朝。篡位的司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对于士族的权力依然没有削减。南北朝初期,南北均维持了对士族相当的优渥待遇。譬如东晋的四大家族,譬如留在北方的各豪族,他们往往聚居于坞堡一处,自收赋税,割据一方。由于政权轮换频繁,所以新上台的政权出于稳定的需要,往往拉拢地主阶层。这就使得地主阶层的实力不断增强。大地主可以影响政局,这点在南朝更加明显。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国家的强大需要克制人的亲缘性,换言之就是要克制地主,加强公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税赋、兵员的稳定,才能保障国家稳定。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才有机会,否则,一个孱弱的政权是无力维持如此庞大的统一的,稳定和繁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出于克制地主权利之需要,自北魏开始,均田制粉墨登场。由于常年战乱,国家掌握了大量土地,可以将土地授予无地农民,使得其无需投献于地主,限制了地主力量的膨胀。基于均田制之上,伴随着北朝政权的不断改进,对地主权利的不断削弱,到了唐代渐次演变出了均田、府兵、租庸调、科举四大制度。其中府兵、租庸调两项制度均是基于均田制的广泛实行而实行的。尤其是府兵制,府兵制要求农民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很明显,这征召的主体力量是接受了国家均田的小农,地主庇护下的农户是很难被征召的。

均田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土地。伴随着唐以来的社会渐趋稳定,人口不断增长,国家能够授予的田地逐渐减少,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因此均田制开始走向穷途末路。基于均田制的府兵制和租庸调制也逐渐开始崩坏。地主的权力继续增长,国家可以调派的兵员和财政在不断减少。唐玄宗时期,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是饮鸩止渴,唐玄宗明明知道募兵制会造成边关将领割据一方,但是他太过相信自己的帝王之术,总觉得不会出事情,以及均田制经过开元盛世已经基本上趋于崩溃,国家无田可授。府兵制趋于崩溃,也是唐玄宗被迫采用募兵制的原因。

换言之,隋唐的繁荣,起源于政府成功地限制了地主的权力,保障了政权稳定,保障了税赋和兵员,保障了国家力量的强大。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均田制。伴随着均田制的崩坏,而没有一套新的制度来保障国家力量,因此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


道中道道史道文


都是唐玄宗作的,这个真和杨贵妃没有关系,杨贵妃只是他的一个玩物,起不了什么作用。大唐的没落,主要还是和唐玄宗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以下是我的分析:

第一条:唐玄宗好大喜功,消耗国力

唐玄宗一辈子就图扬名万世,当然这种情结谁都有,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皇帝都会有,但是唐玄宗却过分的消耗国力,把无数的精锐军士派到了边关,特别是安西等地区,大唐的军队四处进攻,但是又需要中原地区不断输入粮草金银,边关没有达到自给自足,所以边关将士越多,这个帝国的负担就越重。没有像别的强大的帝国一样做到边关能够自给自足。

第二条:给边关节度使大量兵权,导致边关大帅有了造反成功的实力

导致安禄山掌控了大唐兵马的半数以上,而具备这种实力的老安又亲眼见到了大唐虚假的繁荣,整个天下最强大的骑兵就在他的手中,这个时候,他已经把成不成功的情况推演了无数遍,所有推演的结果就是他会嬴了。事实上,他险些嬴了,因为他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天下有人居住的地方,别的地方都是人烟稀少的荒凉所在。唐玄宗把数个重镇给了安禄山,这不是一个明智的皇帝该做的事情,他一点制约安禄山的意思都没有。

第三条:杨贵妃根本左右不了唐玄宗,杨贵妃不过只是他的一个玩物

杨贵妃一开始只是唐玄宗儿子的老婆,当时还是寿王妃。唐玄宗看到这个儿媳妇以后,纯粹是为了性欲和霸占,所以硬是生生的逼着儿子和她分开,然后又让她带发修行,再把她引到宫中,说白了,就是一种洗白抢儿媳女的过程。一个年轻的女人,任由皇帝摆布命运。寿王含泪让老婆离开,从这个角度来讲,杨贵妃的不幸命运是唐玄宗所导致的。唐玄宗曾经怀疑太子要夺权,几天内逼死三个儿子,这那里是一个父亲做的事情。唐玄宗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为了他个人的私欲,他可以做各种违背人伦良知的事情。

第四条:偏信李奸相,不用众贤臣

口蜜腥剑的奸相李林甫和大唐系出同一个宗室,这个李相能力十分出众,李相也一直做出只忠于皇帝不忠于任何的姿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十分信任他。在这个奸相的治理下,大唐从上到下多是送礼买官的人,导致吏治混乱,民不聊生。唐玄宗晚年只想用一个听话的人,不愿再用劝他认真上朝的人。

第五条:唐玄宗再无进取之心,更增添了怕死之心

当叛乱暴发的时候,如果唐玄宗认真的应对,自己亲率大军平定的话,安禄山的军队甚至会有很大的松动。但是这个皇帝贪生怕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跑,当时如果他往江南逃的话,还可以把江南一线的部队给集结起来,但是唐玄宗想到的却是逃进丛山峻岭的西南去,甚至那怕大唐晚了都无所谓,他只图躲在深山里面过好他的晚年。在这种情况下,大唐的太子不愿和这个胆小的父亲同行,而是树起了平叛的大旗,正是在太子的主导下,才艰难的平定了叛乱。

当唐玄宗一心想逃的时候,杨贵妃已经被愤怒的将士勒死了,但是唐玄宗依然想的是自己能够活下去,依然不愿意面对局势,他根本就没有任何责任感。这种自私的个性,不是一天养成的,这种对国民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是唐玄宗不要脸,就是这么做了。

后来叛乱平定了,唐玄宗又厚着脸皮回来了。


指挥使吴铁锤


如果唐玄宗能够一直励精图治,那么开元盛世必将会更加持久,也会将大唐的历史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然而,在取得了一些功绩之后,唐玄宗还是没能善始善终。“红颜祸水”“饱暖思淫欲”,这几乎是每一位帝王由盛转衰的表现,聪明如唐玄宗也没能躲过这个怪圈。

古人总爱说。红颜祸水”,将一切的过错或者失败归根于女人身上。这话其实说得并不聪明,不仅妖魔化了女性,同时也将男性“色性”的一面放大。如果红颜真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过是反过来说男性的无能。红颜并不是祸水,国家的倾颓也不是一个红颜所能造成的,无疑,红额祸水的背后反映出的就是男性的无能。都说杨玉环把唐玄宗拉下了马,却又不见柳下惠怀抱美人而不乱?可见,把唐玄宗拉下皇帝宝座,导致安史之乱的,正是唐玄宗自己。下面,我们就来随着他们的爱情故事,看看杨玉环的温柔乡是如何让唐太宗一步步堕落,最终差点断送了自己辛辛苦苦开创的盛世的。

杨玉环生于开元七年(719),一个宦门之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父杨玄琰曾担任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开元十七年(729),杨玄琰去世,此时杨玉环才十岁,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继续学习音律文化和歌舞诗词。

开元二十二年(734),杨玉环十五岁,应邀参加唐玄宗的女儿成宜公主在洛阳举行的婚礼。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在宴会中显得非常出众,一下子就被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瑁看中,娶为寿王妃。两人婚后非常相爱,如果没有三年后李瑁母亲武惠妃的去世,也许他们就会白头储老。

武惠妃是唐玄宗的爱妃,她一去世,就让唐玄宗陷入了悲痛和抑郁之中。这时候,有好事者跟唐玄宗说,您儿媳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这意思就是说,杨玉环貌美如花,比之武惠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皇上可以将她纳入后宫之中。

唐玄宗本来就是个喜好美色的皇帝,一听有这么个美人,哪还有什么郁郁寡欢之情,很快就把她接进宫中,后来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为名,让杨玉环做了女道土,道号“太真”。

这是古代帝王的一个小把戏,当初武则天也是被迫出家一段时间,然后重返后宫的。这样一来,似乎就可以把老子抢了儿子的老婆的事实一笔勾销。唐玄宗的腐败从此就可见端倪。

果不其然,天宝四载(745),唐玄宗终于等不及了。既然抢了自己儿子的老婆,就给他再找一个,而将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正式成为了自己的女人。又因为在王皇后之后再也没有立后,杨贵妃作为后宫之首,虽无皇后之名,却已坐实皇后之权。

自此之后,唐玄宗沉迷于杨贵纪的温柔乡中不能自拔,纵容杨贵妃干预朝政,发展杨家势力,加剧朝廷外戚干预政治的陋习,导致朝廷内外的腐败,以至于最后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大唐开始由开元盛世转向了衰落。

很多人说是杨玉环导致了大唐的盛极而衰,但杨玉环及杨家的得势,根由却在于唐玄宗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只要唐玄宗在取得开元盛世的成绩之后走向骄纵,那么即使没有杨贵妃,也会有李贵妃、陈贵妃、王贵妃……

我们且看,在恢复了国力之后,唐玄宗的重心就不再是国计民生,而是个人享乐的腐败行为。古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娱乐方式,而作为贵族,员喜欢的就是所谓高雅的歌舞了。唐玄宗尤其喜爱一些比较靡丽的歌舞,相传唐朝歌舞的代表作《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所作。他作好此曲后,就很高兴地要与杨贵妃分享,一边让乐工奏曲,一边赐给杨贵妃金钗细合,并亲自给她插上,连连赞赏其美貌。

“朕能够得到杨贵妃,就好像获得了最珍贵的宝物一样。”可见唐玄宗之宠爱杨贵妃。人们常说爱屋及乌,唐玄宗就是这样,因为宠爱杨贵妃,对杨贵妃十分喜爱的白鹦鹉“雪花女”也疼爱有加。但很不幸,“雪花女”后来被老鹰啄死了,唐玄宗和杨贵纪知道后非常伤心,特地将它安葬在御苑中,称为“鹦鹉冢”。对一只鹦鹉尚且如此疼惜,对于杨玉环就更是无以复加。躺在了杨玉环的温柔乡中,唐玄宗开始变得腐败昏庸,朝廷重要岗位都让杨玉环安排了杨家人霸占着。

在俘获了唐玄宗的心之后,杨贵妃利用自己的权势给兄弟姐妹谋福利,比如将自己的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个月都赠送她们大量钱财,单是脂粉钱就各自十万钱。还有自家兄弟,全部都赠与高官厚禄。真是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外戚干预朝政的腐败已然开始严重,最大的危害就是杨贵妃的远房兄弟杨创(被赐名杨国忠),从一个市井无赖成为了朝廷重臣,操纵朝政,专权误国,加速了大唐的衰落。反正,唐玄宗左右,几乎无处不见杨家人的身影。

历史记载,唐玄宗出游华清池的嗜好,就以杨氏五家作为随从队伍,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缤纷艳丽,好不威风。据说,出游队伍沿途掉落的首饰遍地都是,其奢侈、腐败令人咋舌。不仅如此,杨家还和皇族亲上加亲,两位公主、两位郡主都嫁人了杨家,唐玄宗还亲为杨氏撰写家庙碑,其风光一时无二。这让杨家人变得无法无天起来,收受贿赂那都是小事情,他们目中无人到竞连皇室都不放在眼里,受接待的规格也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规定。《新唐书》中记载,唐玄宗的亲妹妹在杨贵妃三位受封的姐姐面前,都要谦卑地让座,而不敢就座。其势之大,超越礼仪,唐玄宗虽然口中不说,心里却是愤愤不平。

但是杨贵妃和杨家人却有恃无恐,才不管唐玄宗心里怎么想。杨贵妃在外要替自家人争权夺势,在内也要争宠,不允许唐玄宗与其他妃嫔走得太近,因此有了善妒的评价。她也因此曾遭到唐玄宗两次的遣散回家。《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铦宅”,“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

不过,深入思考,唐玄宗两次遗归杨贵妃,也不只是因为她善妒,更是为了给不懂得收敛、欲望不足的杨家人一点下马威。然而这并没有吓唬住杨家人,因为就连唐玄宗也知道,他对杨贵妃的依恋,已经是无可救药一般了。因此,前脚刚送走杨贵妃,唐玄宗马上就后悔了,茶饭不思。最后还是很会察言观色的高力土将杨贵妃接了回来,唐玄宗才恢复“龙颜”。唐玄宗这点小心思,早就被杨贵妃和杨家人看穿了,因而包括杨贵妃在内的杨家人才敢于愈发骄纵,继续把持朝政,大搞腐败。“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说的就是杨家人将皇宫当作自家一样,出入都无人敢阻挠的真实情状。


月夜luck


盛唐的开元盛世为何快速没落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前代奠定的基础;劳动人民的创造;中外文化的交流。

开元年间,唐玄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重用贤才,实行改革,稳定政局,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当时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强大,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加之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在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年间,唐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是,在取得成就后,他就变得骄奢了,大臣进谏也听不进去。不久,奸臣李林甫被重用,进谏的路也被堵死,没人向他进谏,他便一味地随心所欲了。

从此,开元年间的清明政治向他后期的“天宝”乱世发展,直至最后被边防叛军逼出长安,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笨傻懒蠢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开元盛世的衰落和杨贵妃有一定关系,但绝对跟她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开元后期唐玄宗对于朝堂的控制力下降,朝堂权利斗争严重,而且包括杨贵妃在内的亲戚(杨国忠,虢国夫人等)还有唐朝的上层贵族穷奢极欲,不知百姓疾苦,所以阶级矛盾日渐深重。主要衰落的原因有几点

朝堂的权利斗争

唐玄宗在晚年的时候对于朝堂的控制力下降,尤其是姚崇,宋璟先后离世后,虽然张九龄开始主政,但是李林甫等人开始崭露头角,这时候朝堂斗争便开始了,先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成功排挤张九龄出了朝堂,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主掌朝政很长时间,即使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不能与之抗衡,

直到李林甫去世,杨国忠立刻诬陷李林甫谋反,唐玄宗大怒,将李林甫的尸体拉出来鞭尸,可见这时候朝廷斗争的严重。

内弱外强

因为朝廷斗争十分严重,李林甫防止那些边将会因功入朝拜相和他争权夺利,所以他上书对唐玄宗说胡人勇猛善战,而且忠心无二,可以用来镇守边疆,这时候唐玄宗因为汉将王忠嗣不听号令,不进攻吐蕃的一个地方十分恼火(那个地方易守难攻,只能拿人命而填,王忠嗣不忍那样做),听到李林甫这么说,便同意任用了胡将,并设置了节度使,这时候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人开始闻名于天下,

正是这样唐王朝便形成了内弱外强的局势,加上安禄山十分会来事,时常给唐玄宗带一些西域的珍宝,唐玄宗便认为安禄山忠心无二,安禄山势力开始做大,这让主政的杨国忠十分不爽,时常和安禄山争斗,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唐玄宗后期对于边镇将领毫无防备,甚至让安禄山领三镇节度使,掌握十五万军队,让其发动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也不知道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阶级矛盾已经到了顶点,这些都是开元盛世衰落的原因,而且使唐王朝后期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制度崩溃是根本原因!

唐玄宗时期,大唐社会达到了其繁荣的最高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文治武功也空前绝后。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危险,这一时期,唐朝各项制度的内在矛盾开始凸显,盛世更是成为了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山雨欲来风满楼,唐朝在开元盛世后便开始迅速衰落。

从唐初到唐末,内部权力的争斗从未停止,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此起彼伏,皇帝虽然力求保持平衡,但制度后面的危机却在野蛮生长,制度的危机体现出的是专制制度内在的矛盾性。帝国的灭亡,实际上是帝国把自己杀死的,帝国自创立之日,便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盛唐之下,经济基础被蚕食,府兵制日益衰落,内部官僚体系矛盾丛生,而这一切,都为盛极而衰的开元盛世埋下了种子。


谈古论今望未来


万事皆有因果,为什么会有开元盛世,那是前几代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为何又极速没落,当然也有原因。

一个社会能否保持发展繁荣,无非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主导的改府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且保证他们的最基本生存需求。

2底层人民是否有足够多上升的通道。

3境内外是否有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开元盛世后,唐朝社会会斗转直下?

首先,唐玄宗统治时期,物质繁荣,国力强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年,社会人口约5288万。而此时社会是怎样的?稳定最底层人民的均田制瓦解,社会土地大量兼并,广大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得不到满足,人民生活困苦,有多苦,你从杜甫的诗中应该体会得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诗歌中的,是现实社会实实在在发生的,人民生存不下去必然会引发社会动荡,直接危胁统治阶层的统治。

其次,统治阶层政冶上的腐败,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谈到唐玄宗,就会想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想到高力士,想到李白的诗歌总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基本关闭。

再次,当时的社会矛盾重生,底层人民与统治阶层的矛盾,统冶阶层内部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的矛盾),还有民族矛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由盛而衰,调解社会矛盾需要高明的政治才能,但是这种政冶家数百年才有一个。

综上你会发现,盛唐快速的衰落也就不足为怪了。





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说隋唐的事,就必须从中国历史上的一对重要矛盾:一个非亲缘主导的国家和以亲缘主导的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说起。

国家总是试图能够征调更多的兵员和赋税支撑其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侵害到士族地主的利益。士族地主则更倾向于少缴纳赋税和劳役,保障自身的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侵害国家的发展。 因此,从秦代实行皇帝以下皆为奴仆的政策开始,到西汉部分的承认地主的权力,再到东汉-隋,地主阶级力量的不断膨胀;再到唐代开始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削弱,直到宋代以一套极为繁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能够威胁中央政权的能力为止。这一矛盾贯穿了第一次神州陆沉之前的中国大一统政权的始终。

隋唐的繁荣和衰败的原因都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自东汉开始,自带起点男主角光环的刘秀同志赋予了地主(士族)们相当大的权力(因为他老人家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尤其是军事和经济权利,士族通过土地兼并,招募部曲等方式,实际上成为一方诸侯。这些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总能雄霸一方,如我们所见到的袁绍、曹操之流都是在自己的家乡有相当雄厚的势力,因此当他们一回家乡就能迅速招募起一支军队,这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争得了先机,因此一个雄霸河北四州,一个直接成为了西晋统一的奠基人。

到了魏晋时期,特别是晋朝。篡位的司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对于士族的权力依然没有削减。南北朝初期,南北均维持了对士族相当的优渥待遇。譬如东晋的四大家族,譬如留在北方的各豪族,他们往往聚居于坞堡一处,自收赋税,割据一方。由于政权轮换频繁,所以新上台的政权出于稳定的需要,往往拉拢地主阶层。这就使得地主阶层的实力不断增强。大地主可以影响政局,这点在南朝更加明显。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国家的强大需要克制人的亲缘性,换言之就是要克制地主,加强公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税赋、兵员的稳定,才能保障国家稳定。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才有机会,否则,一个孱弱的政权是无力维持如此庞大的统一的,稳定和繁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出于克制地主权利之需要,自北魏开始,均田制粉墨登场。由于常年战乱,国家掌握了大量土地,可以将土地授予无地农民,使得其无需投献于地主,限制了地主力量的膨胀。基于均田制之上,伴随着北朝政权的不断改进,对地主权利的不断削弱,到了唐代渐次演变出了均田、府兵、租庸调、科举四大制度。其中府兵、租庸调两项制度均是基于均田制的广泛实行而实行的。尤其是府兵制,府兵制要求农民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很明显,这征召的主体力量是接受了国家均田的小农,地主庇护下的农户是很难被征召的。

均田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土地。伴随着唐以来的社会渐趋稳定,人口不断增长,国家能够授予的田地逐渐减少,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因此均田制开始走向穷途末路。基于均田制的府兵制和租庸调制也逐渐开始崩坏。地主的权力继续增长,国家可以调派的兵员和财政在不断减少。唐玄宗时期,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是饮鸩止渴,唐玄宗明明知道募兵制会造成边关将领割据一方,但是他太过相信自己的帝王之术,总觉得不会出事情,以及均田制经过开元盛世已经基本上趋于崩溃,国家无田可授。府兵制趋于崩溃,也是唐玄宗被迫采用募兵制的原因。 换言之,隋唐的繁荣,起源于政府成功地限制了地主的权力,保障了政权稳定,保障了税赋和兵员,保障了国家力量的强大。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均田制。伴随着均田制的崩坏,而没有一套新的制度来保障国家力量,因此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

人性中本身就是好逸恶劳的,哪怕对于英明神武的皇帝也不例外。李隆基少年时期处于危险之中,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时候只能拼劲全力谋求生存。因此他可以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才智进行政变,防范敌人。登基初期,天下不稳,唐玄宗战战兢兢,任用贤才,从善如流。可以拼尽全力为了唐王朝的发展。


但是当唐王朝发展到非常繁荣的时期,李隆基年纪又渐渐增长,李隆基就难免有些骄傲和懈怠了。他纳了很多妃子,纵情享乐,建造宫殿。这都极大的耗费了民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就渐渐丧失了统治的权力。

唐玄宗在后期曾经告诉身边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朕老矣,内事托以丞相,外事托以将,大局可安矣。”对于统治者来说,善于用人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唐玄宗早年也任用过大量的贤臣。正是因为这些贤臣和唐玄宗共同的努力才得以开创“开元盛世”。

但在玄宗后期,他也渐渐安于既有的成绩,喜欢听朝臣的奉承话。因此那些非常善于奉承,内心又非常奸恶的人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任用奸相李林甫、心怀野心的异族边将安禄山,以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既无忠心与才华,只知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极力奉承玄宗。

玄宗却自认为自己老了,可以把大事全交给别人。其实这也是一切终身掌权者的悲哀:即便身体不再年轻,还是舍弃不了掌握权力的快乐,最后反而被权力危及自身。唐朝由于前期的制度败坏不得不采取募兵制,将领招募士兵而中央拨款。藩镇很快就形成,地方的节度使同时拥有政治治理权,财政权,军权三种权力于一体。因此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节度使本身就和宰相的品级差不多,前期唐玄宗任用大量贤才在外任节度使,然后在内任宰相,内外因此而兴盛。但是到了后期李林甫为了霸着宰相的位置,故意推荐少数民族的安禄山担任节度使。


悬疑日志2


转自大唐皇帝李隆基的回答:

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按理,朕应该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查漏补缺,防患未然。可朕就是不信这个邪!朕可是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

|不容易啊!大唐王朝在俺老李的治理下,不是吹,你看:我大唐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现在朕的臣民达到8000万。8000万,朕太爷爷李世民时,也没这么多人呀。你在看:在俺老李统治的地区,商业十分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又十分活跃,什么波斯、大食等国,他们的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真是“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呀。哈哈!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前无古人啊!老李该享受享受一下了。还辛苦个啥?批阅公文这苦差事就交给大舅哥杨国忠去干吧,尽管有人说,国忠大事糊涂,贪得无厌,又贪权,身兼四十多个职务。还贪钱,谁送都敢收的角色。什么?朕用人唯亲?不听!拉出去,先打三十大板。边境的军事就交胡儿安禄山折腾去吧。尽管,也有人说,胡儿兵权过大,有野心,还和国忠尿不到一壶,呵呵,你们不懂,朕要的就是将相不和,这就是朕的驾驭之术。放心!胡儿是朕的宠妃玉环认的干儿子。想起玉环,朕还坐什么朝堂?赶快退朝呗。人生苦短,快乐是真。走!明天带着玉环去华清池泡个澡去!对了!后天,我的舞蹈“霓裳羽衣曲”也要抓紧排练。大后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国忠不忠,可杀!胡儿不臣,可恨!

朕声明:不是贵妃的错,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呀,可你们为什么还要杀她?难道她真的有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