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调型心痛治法

心痛的原因主要有二,即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不荣的原因有二:一为气血生化不足,无以濡养心;二为气血虽足,但运输道路受阻,此虽为不濡养而致痛,但实因不通而致。不通原因亦有二:一为心气不足无法将赤血周流布散于外;二为心血输送至他处的道路受阻。不荣痛和不通痛实则离不开气、血、痰、瘀、寒、火、郁矣。脾胃不调所致之心痛亦有这几种原因,下面笔者将从脾胃的治法上细述之。


脾胃不调型心痛治法


补脾养胃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素问·五藏别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失受纳或脾失健运,脾胃纳运失司,则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而致痛。脾胃生化不足则心化赤为血的功能亦不足,则可见血虚之候,而血主濡之,故可见舌淡苔白,面色萎黄,眼睑白等。此时应补脾养胃,脾胃生化正常则心化赤功能亦正常,可施以四君子汤,保元汤类补养脾胃以促生化。

化痰健脾 鱼生痰,肉生火,若过食肥甘厚味则易痰浊内生,或脾失健运而致痰湿。“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生气通天论》)此即因过食甘味而致脾胃蕴湿,气机不通,心气不得下达而致喘闷。痰性滑利,随气而行,“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若痰浊随胃而上于心,阻塞气血上奉的道路,或阻塞气血由心下达的道路,不通而致痛。此时应化痰健脾,使脾胃功能正常,以免再生痰浊,加重病情。且脾气健运亦可助于痰浊的祛除,可治之以二陈汤类化痰利气健脾。


脾胃不调型心痛治法


运脾化瘀 心血的运行除心气推动外,亦需宗气的鼓动以行之。“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邪客》)而宗气是由肺吸进来的天阳之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若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而致宗气衰少,不能贯心脉而行血,则可致瘀血内生。《灵枢·刺节真邪》中云:“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流止。”此时应培补脾胃,使之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宗气亦足,若瘀血之象不明显,则可单纯健脾和胃,因正气充足亦可将少量瘀血化除,若瘀血现象明显则可以伍以化瘀之品,丹参、桃仁、红花等,可予之血府逐瘀汤之类。

温中散寒 心在五行为火,在季应夏,且水谷精微亦需经心火化赤而为血,故心主喜暖而恶寒,若过食寒凉而损伤脾胃阳,寒邪循胃络入心,则可致经脉收引,气血留滞不行而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此时应温脾散寒,寒去则气血运行正常而无痛矣,可施之以理中汤类温中焦阳气,散寒止痛。


脾胃不调型心痛治法


清胃泻火 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若过饮酒类或过食辛辣等饮食不当则易引起胃火。且火性炎上,易循胃络而入心,除呃逆、嗳气、反酸、食道有灼热感等胃火之症外,亦可见心烦失眠、烦躁、心胸部灼痛等心的症状。此时应清胃泻火,可予之以清胃散类加减,火除则心自安矣。

理中行气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使”“市”可理解为通畅之意,即脾胃居人体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升则肝肾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若脾胃升降失司则可致气机不畅,心气不得下通,郁而为病。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若思虑过度则可致脾气不行,滞而为痛,“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此时应理中行气,可治之以异功散之类,气机疏通,心气得以下达则病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