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金山银山2002


乾隆的魔咒:他想立谁,谁就得死!



在乾隆的心里,他最爱的后妃是富察氏,所以他先后立了永琏和永琮为太子。

客观地说,汉人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对乾隆的影响很小,因为有清一朝至乾隆,就没有一次立嫡长子成功的案例。雍正竞争上岗后,更是改明立规则为暗储,其实就是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乾隆立永琏和永琮,纯粹是因为爱屋及乌。

很不幸哈,永琏和永琮先后逝去。这连带了富察皇后伤心过度,一年以后,她也过世了。

富察皇后不是死在京城,她死在陪同乾隆南巡的途中。当她灵柩到达通州时,乾隆的一系列儿子赶来接驾。因为悲伤,乾隆迷失了心志,做了过头事。

他对当时的皇长子永璜说:“这回你高兴了!”

“你偷笑乐吧?这回轮到你做太子了!”

“你做梦!太子永远轮不到你,还有你!”

说罢,他又用手指向皇三子永璋。

乾隆厉声说:“你们不孝,我看在父子的情份上不杀你们,但将来百年以后,你们二人断断不能继统。”

永璜因为受了这场惊吓,很快一病至死。

待到乾隆二十五年,他觉得有亏于永璋,就想立他为太子。不久,永璋就病死了。

乾隆三十一年,他刚动念头立永琪为太子,还没想完,“嘎巴”一声,可怜的皇五子英年早逝。

乾隆不由得后脊梁冒冷汗,他嘟囔着自言自语:“咋地!还不让人想了。”

乾隆三十八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他

因为乾隆想立谁,谁就会不幸地死去,这给他带来了很重的心理负担。曾经一度地,他想逃避立太子的事情。



(刘统勋剧照)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猝死了。乾隆和他的君臣情份很重,给他谥号“文正”。由刘统勋的死,乾隆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另外,刘统勋只比他小三岁,相当于同一时代的人,乾隆也担心自己也和他一样,说走就走了。至此,他下定了再次暗储的决心。

“听天由命吧!”乾隆在心里暗暗地说。

他看了看自己的周围,不禁悲戚地摇了摇头。一大半的儿子都到列祖列宗那里报到去了,活蹦乱跳的只剩下六个。其中的两个就不用考虑了,已经过继到自己的兄弟头上,属于自己名下的,仅存四个人。

他用手指扒拉了一下,四个儿子都不成器。没得办法,牌再乱也得继续打去下,他考虑了一下,还是打出了永琰这张牌。

乾隆立太子,用的是排除法

当时,已经没有皇后了,因为富察氏死了,那拉氏废了。太子的人选从永璇、永瑆、永琰、永璘中产生,不用考虑出身,他们都是庶出。

乾隆第一个排除了永璘。

年龄是一个方面,永璘只有八岁;另一方面,永璘的性子野。

这孩子不爱学习,平时坐不住。同时,他也没有皇子的架子,和太监可以勾肩搭背,和贩夫走卒能够侃大山。他还喜欢溜出宫逛八大胡同。

他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乾隆疼他,也就没怎么管束他。

《啸亭续录》中记载:永璘曾说,即使皇位像雨点一样从天空洒落,也没有一滴能打到他的头上。

总之一句话,永璘没戏!

第二个被排除的是永璇。

他这人太随性,也吃不得苦。永璇应差,从不遵守组织纪律,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想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

有一次北方大旱,永璇负责祈雨。这是件很严肃的事,得和老天爷沟通。在烈日炎炎之下,永璇衣冠整齐地站了大半天,然而天空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意思。他觉得老天不给他面子,索性也不给老天的面子,扬长而去。乾隆闻讯后气了个半死。

再一个原因呢?永璇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捌,影响仪表。

永瑆的名声很臭



(永瑆剧照)

永瑆是乾隆的皇十一子,写得一手的好书法,在有清一朝三百年稳稳地排进前五。并且,乾隆政务忙完以后,还喜欢到永瑆的书房里观摩一下他的墨宝。



(永瑆书法)

按理说,永瑆才华出众,应该得到乾隆的另眼青睐,皇位有份吧?!

谈到这里,要说明一下。

第一,乾隆对文学艺术根本没有尊重之心。

根据《清高宗实录》,乾隆一生作诗四万首,不管数据真假,他作诗的态度不严肃,纯粹把文学当成了儿戏。

另外,乾隆还是盖章狂魔,看见古字画,“啪”的下去就是一个章子。不说了,各位自己品。

第二,乾隆把文才和治国之才是区分开来看的。

纪昀是乾隆朝的大才子,然而乾隆骂他:“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可见,乾隆认为纪昀只是他私养的文妓,是不能议论国家大事的。

所以说,永瑆的艺术之才根本就不是乾隆看重的治国之才。

另外,永瑆的文人之气曾引起乾隆的反感。

永瑆因为书法的造诣很高,所以爱端着,一般人求不到他的字。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字号叫“镜泉”,这事让乾隆知道了。乾隆很生气,骂他“沾染汉人习气,附庸风雅,忘记满洲尚武之风,实为忘本”。

总之一句话,永瑆搞的那一套不对乾隆的味口。

除此之外,永瑆的名声很臭。

第一件事:他家的马死了,下人要把马拉出去埋了,他堵在门口,不让别人埋。他这样做不是舍不得爱马,而是要留下马为他作最后的贡献,让王府上下一起吃马肉,这样可以节省几顿菜钱。

第二件事:他府里有钱,但经常领着一家上下喝稀粥度日子。他的福晋是傅恒的女儿,嫁他时带来了丰厚的嫁妆,每当喝稀粥时,他都一视同仁地带着她,使得她苦不堪言。

久而久之,他的吝啬之名广为传播,其人也逐渐成为王公大臣取笑的对象。虽然明知他是皇子,但却没有人相信他能成为未来的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乾隆自然看不上眼。

乾隆对永琰也不满意



(永琰剧照)

排除掉其他的三人,只剩下了永琰,乾隆对永琰也谈不上满意。在乾隆看来:永琰的优点是他的缺点并不突出,永琰的缺点是他的优点并不明显。

客观地说一下永琰,他能够吃苦用功,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行为举止也称得上端庄大气。

乾隆因为挑不出满意的太子,就迁怒于上书房的总师傅,怪他教育无方,亲自把他召来大骂一番,方才解恨。

在乾隆三十八年举行的祀天大典上,乾隆默默祷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虽立永琰,对其也并不怎么看好,对他的态度仍处于两可之间。


链天绝


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不同,乾隆晚年却因为皇子数量过少而不得不“矮子中间挑高个”。乾隆最终可选择继位的皇子仅有四位,最终选择相对平庸的皇十五子琰也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

长寿乾隆“熬死”众皇子。

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长寿的帝王,享年89岁。乾隆一生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储时,存活在世的皇子共计七位,其余的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即便这七位皇子中,最终活过乾隆的却仅有四位,分别是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以及皇十七子。也就是说,皇位只能在这四位皇子中选择一个。乾隆立储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选一?其实,乾隆的选择更少。

皇八子永璇,他的长寿几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气和处事方式都不讨乾隆欢喜,加上他患有脚疾这样的生理缺陷,几乎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儿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储时年仅八岁,不但有着早夭的风险,且太过年幼还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并没有明显弱项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永璘显然是竞争不过亲哥哥永琰的。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皇十一永瑆了可以跟永琰扳扳手腕了。

才华横溢却严重“偏科”的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说乾隆的儿子中谁最有才华,那么就非皇十一子永瑆莫属。永瑆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非凡,深受乾隆皇帝赞赏和肯定。但永瑆也有一个令乾隆皇帝非常排斥的地方,那就是其有着极为严重的“汉化”倾向。永瑆虽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很成就,但在满人引以为傲的骑射方面弱点明显。永瑆如此严重的“偏科”,让乾隆对他失望大过于喜爱。


反观皇十五子永琰,虽然各方面都很平庸,却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存在。加上其母乃是乾隆极为宠爱的令妃,爱屋及乌、子凭母贵之下,虽然乾隆可能对他并不太满意,却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以上是月关略萌的独家原创回答。可以的话加个关注呗,感谢。


月关略萌


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长寿的皇帝,长寿既给他带来了好处,亦给他带来了烦恼。继承人的选择便是他的烦恼之一。

乾隆帝太长寿,熬死了不少儿子。到了乾隆帝中晚年准备立储时,身边仅剩下的皇子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性情乖张且有腿疾,永璂因为继皇后的关系早已失了帝心,永璘年幼。算下来,似乎只有永瑆与永琰相对值得考虑。

而根据史料记载,永瑆的文学书法造诣皆在永琰之上,为什么最后乾隆帝选择了永琰而非永瑆呢?

1、永瑆身上汉化气息太浓重。虽然清军入关后,不断倡导满汉一家,包括乾隆帝自己也喜欢穿着汉服四处玩,可是他骨子里却是要求满洲亲贵要学好满人的骑射、满语。永瑆身上文人气息过于浓重,小时候可能还颇得乾隆帝喜爱,可如果是考虑继承人,永瑆这样的在乾隆帝心里是不合格的。

2、文学书法能力不等同与治国理政能力。永瑆有如此高的书法和文学造诣,却不表示他的治国理政能力也同样厉害。况且,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等等,哪个文学书法造诣差呢?可是偏偏在他们手上丢了江山。思前想后,乾隆帝不敢冒这个险。

3、各自生母的情分。尽管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贵妃生前也颇为得宠,然而在乾隆二十年时已经崩逝了,再多的恩宠情分,十多年后也逐渐淡去。而永琰的生母令皇贵妃则是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年时才去世,从情分上来说,令皇贵妃显然会比淑嘉皇贵妃更为深厚。


若浅话史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因为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年寿也比较高,本来那么多儿子可以接任乾隆的皇位,但是他的皇子们却大多没有他那么幸运,而是年纪轻轻就夭折了,但剩下的十一子永瑆和永琰,乾隆为何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十一子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吧。

事情是这样的,乾隆即位之初,就秘密立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子永琏为太子了,但是啊,这位储君并无当皇帝的福分,在乾隆三年便夭折了,乾隆只得另寻他人了。此后,他有意立孝贤后另一子永琮为太子,但还尚未及实施,不到两岁的永琮便于乾隆十二年夭亡。两次痛失自己属意的继位之子后,悲痛万分的乾隆,这也使得乾隆不再急于立嗣。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他64岁时,皇帝为选继承皇位的人选可花费了不少心思,而此时,不少皇子已先于他去世,活着的儿子只有六子永瑢、八子永璇、永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瑢出继旁枝,失去皇位继承权,永璘不成器,也被排除在外,于是,十七个儿子死的就剩下四个了,依次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但是这几个皇子都不是很出色,乾隆也只能用排除法了,永璇因有腿疾,永璘年纪太小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只剩下永瑆和永琰了。

永瑆,是乾隆第十一子,自幼聪慧,善书,他的书画造诣在清朝很出名,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四大家。他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瑆还有三个母兄,分别是四阿哥永珹、八阿哥永璇、九阿哥未名夭折。乾隆五十四年,三十七岁的永瑆被封成亲王,永瑆的嫡福晋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也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亲侄女,这可谓出身名门贵胄,嫁给了皇子,嫁妆自然丰厚,可谁也没料到,富察氏的嫁妆竟被丈夫永瑆全部没收,堂堂富察氏贵女竟然被迫穿着粗衣麻布,吃粗茶淡饭,吃不饱穿不暖的事也不时发生在她身上。永瑆身为皇亲贵胄,却相当抠门,还把堂堂大学士之女、皇后之侄女竟然被欺负成这样。乾隆曾多次训斥之,他却一切如故,因为他压根不喜欢荣华富贵的生活,粗茶淡饭很适合他。与此同时,永瑆也是一个很有主见又固执的人,自己认定的坚决不受别人影响。可能在永瑆眼里,他能感兴趣的就是那书书画画,平平淡淡的生活了,再说了,永瑆的个性也不适合当皇帝,虽是德才兼备的好人选,但不符合的条件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乾隆也就放弃了。

至于永琰,也就是皇十五子,永琰相比而言要正常一点,他虽然资质平庸,但文化功底不错,再加上他身体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怪癖。总之,权衡一番后,乾隆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密诏上,并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后。

这样看来,乾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还是做了一个最好的决定,再怎么说永琰也做到了中规中矩。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乾隆到了岁数,想着自己该退位了,就在考虑把皇位传给谁,那乾隆当时为什么要传位给永琰呢?

首先来看,当时还有哪些皇子有可能,他们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其中皇四子和皇六子被过继出去了,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下面我们依次来看。

皇五子永琪,是深受乾隆的赏识,也是最有可能接班乾隆的,他骑射超群,精通汉、满、蒙三种语言,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但是在乾隆三十一年,26岁的永琪因病去世了。就没戏了。

皇八子整日就是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主,而且乾隆曾多次训诫他都不管用,乾隆对他印象很差,所以他肯定没戏。

皇十一子永瑆,他天资聪慧,而且在书法上也算是有一定的造诣。但是,他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就是吝啬。永瑆娶了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做福晋,可他却每天就吃粗茶淡饭,把人家的陪嫁之物都藏在府仓库里不给人家用,傅恒也向乾隆反映过这个事,而且乾隆也批评过他,但他还是不思悔改。还有,永瑆家的马忽然死了,永瑆就下令将马处理一下,煮来吃,结果一家人全天除了吃马肉,什么菜都没有。这样是很可怕的。



接下来是皇十二子永璂,永璂是被乾隆废的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因为他母亲的原因,所以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乾隆根本就不将其放在考虑范围之内。

而皇十七子永璘年龄小,而且也不务正业,从小就不爱学习,就知道惹是生非,所以他更没戏。

所以,相对而言比较老实听话的永琰就成了乾隆的首选,就把皇位传给了他,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烟雨笑春风


所谓十一阿哥德才兼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德是指他的"吝啬"吗?他的吝啬程度是皇子们首屈一指的,他被封成亲王,他的福晋是傅恒的女儿,富察皇后的侄女,身份尊贵,娇生惯养,可是嫁给他之后只能吃稀饭青菜,想用自己的钱改善一下伙食,所带过去的嫁妆却被他藏起来,影都见不到,最后,还是他的一匹马死了,全府上下都不做饭,都去吃那匹马,这才得到一次改善伙食的机会。这样的抠门在普通人身上或者还没什么,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想要成为储君来说那就是不大气,没有君王的格局了。

再说他的才,他的才好像仅限于他的文才和书法造诣是皇子们最高的,但对于满人引以为豪的骑马射箭却是不行的,文才好的人往往性格比较软弱,是不适合当皇帝的,当上皇帝的也大多没有好下场,就像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那样,乾隆熟读史书,这一点自然不会不知道。

再说永琰,也许他确实比较平庸,但同时也没有明显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听话 ,这个从乾隆禅位之后嘉庆能心甘情愿的当傀儡皇帝就可以看出,这对于权力欲极强的乾隆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或许就是他最后胜出的原因吧。


随豫而安2020


这主要体现了乾隆对权力的执着。

如果选择有才能的皇子做皇帝,自己这个太上皇只能算摆设,而嘉庆虽然才华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也不算太平庸,关键是能够对乾隆的话言听计从,这是乾隆非常看中的,因此嘉庆做了几年傀儡皇帝。

乾隆到底选错皇帝了吗,这个很难说,有人说嘉庆做皇帝其实也是不错的,虽无大功但是也无大过,后期的衰落其实跟乾隆后期有关,也有人说嘉庆太过平庸,如果选择一位有才能的做皇帝,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了,大家觉得呢?




沂水长流水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这一关键问题,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继旁支为嗣外,可供其选择的皇位继承人还有五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出,年龄最长,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永璇除了患有脚病外,还“沉迷酒色、素无人望”。甚至在时人笔记的记载中,他还“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因此能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几率不大。

皇十二子永璂:继皇后那拉氏所出,和其他皇子相比,嫡庶有别、出身高贵,但自乾隆三十年的“帝后矛盾”爆发后,继皇后“忤旨截发”,被乾隆皇帝下令收回“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相当于“不废而废”。受继皇后牵连,皇十二子永璂也是去乾隆盛宠,失去继位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令懿皇贵妃魏佳氏所出,皇十五子永琰的一母同胞。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的永璘,此时尚未成年,被密立为皇储的机会也不大。

因此,满堂朝臣猜测,乾隆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或许会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间产生。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册封皇子爵位,将永瑆和永琰同时晋封亲王爵位,进一步坐实了时人对皇位继承人的猜测。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发布禅位决定谕旨,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揭开了乾隆三十八年的立储谜底。

那么, 乾隆皇帝为何选择了一位资质平庸,毫无出彩表现的皇十五子永琰,却放弃了才能卓著,书法方面和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的皇十一子永瑆呢?

其实,除了皇十五子永琰生母魏佳氏的正面影响,永瑆虽然才能卓著,但却是一位无才无德甚至有着特殊癖好的怪诞皇子。乾隆皇帝放弃永瑆,而选择永琰,绝对属于明智、理性的选择。

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

《啸亭杂录》记载了皇十一子永瑆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成亲王讳永瑆,为纯皇十一子。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推广其语作拨灯法,谈论书法具备。

乾隆十七年,时为嘉贵妃的金佳氏生育三位皇子以后,生下了最后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永瑆。史料记载,永瑆“幼年工书,清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成年后,在书法和藏书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享有崇高地位和特殊影响。永瑆的巅峰时期,曾经一度达到“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疯狂地步。对于永瑆在文坛的成就,乾隆皇帝也颇为自豪,曾经“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

不可否认,皇十一子永瑆在文坛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了清代皇室教育的成功,证明了清代帝王对于汉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嘉庆四年正月,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以后,嘉庆皇帝命永瑆领班军机处,以亲王领班军机自永瑆始。这也证明了永瑆在政务处理方面的显著能力,说其才能卓著、绝对属于客观评价。

文人气息过重,反倒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皇十一子永瑆虽然“为人恺悌,最著仁孝”,虽然“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但却也必然带有文人气息,“柔而无断、遇事模棱,不竭力以报效”。而对于满人向来注重的“骑射”,永瑆则给予了爱谁谁的不重视态度。

永瑆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逐渐让乾隆皇帝生出反感,甚至数次对其公开训斥。

除此之外,永瑆还“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借助身在皇家、见惯官场起起伏伏的环境便利,逐渐将阴谋诡道当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据《啸亭续录》记载,当时的皇十一子永瑆,“唯知逢迎权要,其上眷稍衰者,即骂詈之”,结交往来对象完全以乾隆皇帝的喜好作为划分标准。如此一来,原本就人望较差的永瑆,更失朝臣支持,甚至逐渐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恩宠。

自古文人多癫狂,永瑆的嗜好太过特殊,引得乾隆皇帝大怒

除了文人习气太重,为人处世太过阴险外,皇十一子永瑆还是一个小气到极致状态的王爷。就永瑆当朝皇子的显赫、高贵身份而言,用“吝啬”这个词来形容永瑆,都太过客气。

《啸亭续录》有载:

成哲王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库积银八十万,莫肯挥霍,一任其子孙盗窃。

在乾隆皇帝如此“败家”的皇父带领下,在“乾隆盛世”如此具备挥霍条件的背景下,作为当朝皇子的永瑆非但没有奢靡成风、挥霍无度,反倒“勤俭持家”乃至“小气吝啬”,以至于“库积银八十万”。

另外,《啸亭续录》还专门例举了三件事例,对皇十一子永瑆的吝啬予以了具体说明:

1、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奁资颇丰,而王皆索入封桩库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

永瑆的嫡福晋,乃系富察·傅恒的长女富察氏,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富察氏出嫁时的嫁妆绝对不亚于皇家公主的标配嫁妆。可自幼锦衣玉食的富察氏携带巨额嫁妆嫁给永瑆后,嫁妆立即被没收入库,过起了“日啖薄粥而已”的贫寒生活。永瑆的吝啬,可见一斑。

2、一日乘马毙,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举爨,其啬吝也若是。

永瑆的吝啬在于充分借助一切能够节俭的机会,在于能够以实际行动节省每一分钱。游牧民族出身的皇室子弟,对于马匹向来尊重和爱惜,可吝啬的永瑆似乎找到了一次改善王府膳食的机会,下令王府上下集体吃马肉,其余食物一概不许食用。

3、未薨前数月,体不沐浴,发不枇栉,溺自间出,仍狂号如故。

生活节俭、文学成就颇高的永瑆,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孙,以至于“子孙多以不检暴薨”,惹得永瑆“愤懑不平,得狂痫症”。病逝之前的数个月里,永瑆拒不洗澡,披头散发,疯魔狂号。面对“左右有劝更衣者”,永瑆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死后蛆食蛆骸,又谁为涤垢也?

死了以后,更脏,何必死前浪费水资源!

后记

正如焦晃老爷子在《乾隆王朝》中所演绎的乾隆皇帝一样,这个带领大清王朝走向鼎盛的“十全老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国库耗费一空,在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以后,依然不忘了交代“做皇帝,不要小气”,足以证明其对永瑆吝啬表现的厌恶和不齿。对于皇十五子永琰的选择,虽然有着其生母魏佳氏的积极影响,但也绝对不能忽略乾隆皇帝排除其余皇子以后的无奈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永瑆的特殊癖好反倒成就了嘉庆皇帝!


参考文献:《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清实录·高宗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正说清代十二朝


乾隆继承人的问题还得从他一生挚爱三个女人说起,一位是原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另外一位是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但是这位皇后不知因何原因得罪了乾隆帝,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从此帝后反目,失宠于乾隆;第三位就是生前是令贵妃的魏佳氏,令妃生前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是乌拉那拉失宠,后宫之中以令妃地位最高,她实际上就是后宫之主,乌拉那拉去世后,乾隆不再立后,令妃成为实际的权摄后宫的最高皇贵妃,令妃死后乾隆以皇后之礼厚葬了令妃,并追赠令妃为孝仪纯皇后,也算是给了令妃一个圆满的名分。

所以乾隆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三位女人之中的孩子里选择,最初乾隆最挚爱的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以富察氏生下的两个孩子永琏和永琮先后被壮年时期的乾隆秘密立为皇太子,可惜这两位孩子未成人就夭折了,乾隆很是伤心,当然乾隆秘密立储的事也是很多年以后他才向众大臣说起。

永琏和永琮去世后,乾隆暂时不打算立储,一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63岁的乾隆才再次决定秘密立储。

这个时期乾隆在世的儿子共七人,但是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经被乾隆过继给两位叔叔为孙子,继承了乾隆两位叔叔的家嗣,所以他们俩已经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利。

剩下享有继承权的乾隆五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之中其实以永璂身份最为尊贵,他是乌拉那拉皇后的儿子,可惜当时帝后已经反目,所以永璂也就失宠于父亲乾隆,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了。

而剩下的永璘年纪幼小,永璇举止轻浮,放荡不羁,曾经遭受到乾隆严厉的斥责,所以在所有人眼里永璇也不可能有资格当太子。

最后只剩下永瑆和颙琰,当时乾隆决定秘密立储时,所有朝臣也都认为必定会在两人之中择其一而立。但是这个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决定退位时才真正揭晓,继承人是颙琰,其实当年永瑆也是深受乾隆喜爱,乾隆对他俩的待遇都比其他皇子高很多。

但是为什么乾隆没有选择文才斐然,才华横溢的永瑆,而选择了相对平庸的颙琰呢?整体来说这个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刚才说的,乾隆一生最挚爱的三个女人,抛去失宠的乌拉那拉氏,还剩两个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乾隆继承人必定会在她们俩所生的子女中选择,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已经夭折,她本人也早逝,所以只剩下令妃生的两个儿子,即颙琰和永璘,而永璘是幼子,乾隆不可能立幼子为帝,所以中规中矩,还有比较能服众的颙琰就自然成为乾隆心目中的首选继承人。

其次就是永瑆本人的问题,永瑆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永瑆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植,才华横溢,同时读书人的酸腐之气也很严重,而且永瑆专攻文学,不重弓马,且骨子里汉族儒生文人习气很重,这点是乾隆最为反感,曾经乾隆为此严厉申斥过永瑆,可惜永瑆依旧故我。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很多人都曾经在猜测乾隆究竟选择谁当继承人,尤其是清朝的属国朝鲜对此最为好奇,朝鲜史书曾经记载,朝鲜的使臣回国以后向本国皇帝阐述永瑆和颙琰的为人,朝鲜人对永瑆评价是“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对颙琰的评价则是“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朝鲜人还记载,乾隆曾对朝鲜使臣当面夸奖颙琰为“度量豁达,相貌奇伟,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从朝鲜史书记载来看,永瑆虽然德才兼备,但性格比较柔和且文人气太重,属于柔而无断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乾隆最终选择了颙琰。


小岛知风


乾隆皇帝子嗣众多,最喜欢的当然是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他们也先后成了秘密立储的人选,但是这两位皇子都早早去世,令乾隆十分困扰,其后多年都没有立储的念头。当他在再次立储时,已经是乾隆三十八年了,这时的乾隆已经年过六旬。

乾隆皇帝共17子,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目前还活着的有:

十二阿哥,那拉皇后的嫡子,但因为乾隆对这位皇后深恶痛绝,十二阿哥早早就失去了继承权;

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此之前过继给了履亲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为孙;

八阿哥永璇,文采出众,但一副纨绔子弟形象,且有脚疾,仪表欠佳;

十七阿哥永璘,最不成器,为人轻佻,还喜欢出去寻花问柳,在乾隆朝一直是个贝勒的身份,可见不受皇帝待见;

十一阿哥,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二月初七辰时出生于启祥宫。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

永瑆应该是所有皇子中文艺天分最高的。他诗文简洁,工于书法,独创“拔镫法”,名噪一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应该说永瑆与喜爱卖弄风雅的乾隆皇帝在喜好方面如出一辙,但其缺点,乾隆也看在眼里。

过于文弱,不符合满人的勇武。满清是马上得天下,历代帝王都十分注重对于皇子弓马的教育,而永瑆确实对此无感。这里还有个故事:乾隆三十一年的一天,乾隆看见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扇子上有诗名,落款为“兄景泉”,一问才知景泉是十一阿哥的别号,这让乾隆十分不满,认为其“所关国运人心,良非浅鲜”,为人太过文弱。

性格乖张,十分吝啬。随着永瑆年龄增长,怪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吝啬。有个故事说:永瑆所乘的马死了,竟然命令烹马肉代膳,当天王府即不举饮。这事传了出去,永瑆成了朝野内外的笑谈,这让皇帝脸面无光,这样的人,显然无人君之相。

所以相比之下,那么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后改名颙琰)了,永琰确实比较平庸,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为人宽厚,做事稳妥,仁孝为先,这使得永琰成了唯一的继承人,这已经成了当时公开的秘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