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傷,是我畢生的使命”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陸偉在武漢度過了他的54歲生日。

1月24日,除夕當天,陸偉接到了馳援武漢的通知。1月26日,大年初二,作為天津市第一支援鄂醫療隊黨總支書記、領隊,他帶領由天津32家醫院的138名醫護工作者組成的隊伍,奔赴湖北武漢前線,投入到同新型冠狀病毒鬥爭的戰役中。

武漢市青山區武鋼二院是他們的對接援助醫院,然而,擺在陸偉和隊員們面前的困難是始料未及的。醫療隊即將入駐的是一座廢棄多年的樓房,沒有最基本的醫療設施,也沒有藥物,根本不具備任何救治條件。而在他們到達武鋼二院前,聽說天津醫療隊即將抵達的消息,當地已接收了60多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住進這座殘破的大樓。

1月28日一大早,陸偉緊急召開臨時黨組織會議,決定當天上午10點進入“紅區”,克服一切困難接管病人。藉助17年前抗擊非典的經驗,陸偉要求必須把醫院分隔出紅區、黃區、綠區,才能保證患者及醫務人員不會交叉感染,也使診療更加規範。可當時病人已入院,無法讓工人進去分區施工,緊急情況之下,他帶著幾名隊員穿上防護服進入大樓,拉上警戒線開始進行紅區、黃區、綠區的分區。

開展分區工作的同時,陸偉還帶領隊員們對已收入的病人進行安撫,“雖然病人看不到我們的臉,但他們能看到我們的眼神,能感受到我們打贏這一仗的信心,所以漸漸平靜下來,剛入院時的絕望變成了對病癒的希望”。

下午5點,接管工作終於艱苦地完成。在天津醫療隊的努力下,武鋼二院正常的醫療秩序建立起來。

這一天,是陸偉的生日。一整天他都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一天有什麼不同。當天的早餐有掛麵湯,於是他盛了一碗,權當是給自己過了生日。

在收治病人的過程中,陸偉運用當年抗擊非典的經驗,第一個提出了“感控三原則”來保證醫護人員安全:實行分區管理,嚴格劃分紅區、黃區、綠區,避免交叉感染;實行規範防護,既保證人員安全,又避免過度防護;實行一人盯一人,一對一檢查防護措施,確保實現“零感染、打勝仗”的目標。為提高救治效率,堅定患者信心,他又第一個提出了“救治三原則”:輕症患者儘快出院,重症患者儘快轉輕,盡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感控三原則”和“救治三原則”的“天津模式”,得到了國家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的肯定,並在其他醫療隊中進行推廣。

武鋼二院收治的危重病人佔比很高,陸偉帶領醫生們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制定專門的治療方案。70多歲的患者翟大娘剛入院時,血氧飽和度只有70%左右,稍一運動就掉到30%,情況很不好。醫生們為她制定了以心理引導為主的治療方案,翟大娘吸氧後血氧飽和度達到了90%以上,便馬上告訴她這個好消息;好轉後逐漸減少了氧流量,血氧飽和度依然能達到90%以上,繼續表揚;從危重型變為普通型後,漸漸把每天吸氧20小時減少為10小時……不斷的鼓勵伴隨整個治療過程,直到翟大娘病癒出院。

駐紮在武鋼二院的天津醫療隊,被國家衛健委稱為“最艱苦的一支隊伍”。面對混亂的環境、極差的醫療條件和數不清的困難,隊員們從始至終充滿了鬥志。如何凝聚人心、激發鬥志?陸偉說:“關鍵時刻,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彰顯了出來,這是我們保持旺盛戰鬥力的法寶。”他在工作之餘認真學習習總書記關於抗擊疫情的所有講話精神,並組織召開臨時黨總支黨員大會,帶領黨員認真學習,重溫入黨誓詞,堅定初心,提振士氣。在救治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醫院裡最累最危險的工作,他帶領黨員幹部衝在前面,爭當疫情防控鬥爭中的一線黨旗“護旗手”。在武漢期間,天津首批醫療隊有46名隊員火線入黨。

在武鋼二院的33天,“儘管我們這麼難,但我從未聽過任何一個人抱怨,大家都是積極樂觀的。因為只有我們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才能把樂觀的情緒帶給病人。”陸偉說。33天,天津醫療隊收治病人277名,其中77名為危重病人,201人治癒出院。

2月底,貴州醫療隊即將來武鋼二院換防,天津醫療隊就地休整。聽說天津的醫生要離開了,病人們從病房裡走出來,走到樓道里爭著跟隊員們合影,很多人都哭了,因為在他們心中,這些醫護人員跟他們是“生死之交”。

最讓陸偉驕傲的是,他率領的這支隊伍做到了“零感染,零掉隊,零心理問題”。馳援武漢時138人,凱旋時依然是138人。在武漢期間,陸偉有時也感到壓力大、睡不著覺,但大家把他當“主心骨”,說跟著他在前線“特別踏實”。

為銘記天津醫療隊為武漢人民所做貢獻,青山區區委決定將天津醫療隊的救治原則立牌匾,放在長江雁灘公園,同時修建天津市花月季園。

陸偉永遠忘不了,36年前,18歲的他踏入天津醫科大學的校門,在開學典禮上,他特別幸運地從學校創始人、首任校長朱憲彝手中接過了人生第一件白大衣。“朱校長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醫學事業,他是我永遠的榜樣。那一刻我就知道,救死扶傷,是我畢生的使命。”陸偉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欣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