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宋宝晋斋帖》为宋代汇帖,汇集晋代各家书,标题篆书,每册末尾刻“右曹氏家藏帖”正书六字。此宋拓本《宋宝晋斋帖》五卷,有明代大家董其昌、陈继儒、王鸿绪题跋,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曾著录此本。宋刻宋拓丛帖流传至今者已稀如星凤,得之者莫不珍若瑰宝。

“宝晋斋”为米芾的斋号,因其收藏了谢安、王羲之、王献之三位晋代名流的书法真迹而得名。崇宁三年(1104)米芾取书迹入石,惜原石遭兵火而残毁。南宋收藏大家曹士冕之子曹之格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至咸淳五年(1269)依据米芾残石,以及家藏的晋人名帖汇刻而成。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明)董其昌、陈继儒、王鸿绪 题跋

宝晋斋法帖 五卷

宋拓本

5册113开

2019中国嘉德春拍征得的《宋宝晋斋帖》存五卷,内收《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兰亭序》、《十七帖》、《破羌帖》等,旧时皆题王羲之所书。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帖内有崇祯三年(1630)董其昌题跋二则,又有明崇祯五年(1632)陈继儒题跋三则,并手录《书史》、《东观余论》所载刘泾、薛绍彭二人生平及《破羌帖》流传原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三十八年(1699)王鸿绪题跋三则。

董其昌跋称: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京口借寓颇消异暑,金沙虞园为江南第一,闲旷萧远,可客二、三。顾园又多声乐,虽一时取快,亦攒眉于学宪之劳□耳,恨兄不一当也。真宝晋果落兄手,便是米家研山者,未出门,信宿奉诣赏玩,此乐何极。弟其昌顿首。左冲。

此帖又有崇祯三年(1630)六月二十五日董其昌观款,题跋之时董其昌即赞此本为“宋拓”: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崇祯三年岁在庚午六月廿五日观宋拓宝晋斋五本。董其昌。

董其昌之外,此册又有陈继儒题跋,知此本明嘉靖间又曾为礼部尚书陆树声旧藏。陆树声(1509-1605),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上海)人。万历五年(1577)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陆树声之子陆彦章字伯达,比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万历十七年(1589)董、陆二人一起中进士,堪称陆氏家门荣耀。陈继儒题: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宝晋斋帖,此吾乡陆文定公家藏,帖签其子少司寇手迹也。眉公。

二王多带南宫笔锋,本色时露,钩摹时不及尽藏耳。又记。

陈继儒之后数十年间,此帖一直由陈氏后人收藏。清康熙乙丑(1685)秋,王鸿绪(俨斋)见此部《宝晋斋法帖》于施维翰(清惠公)案头,因其乃“吾乡先达收藏墨宝”,遂购得并重装成册。则此帖自明中叶流传近两百年来,一直在松江华亭(今属上海)的范围内流传。康熙乙丑年(1685)王鸿绪跋称: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宋搨宝晋斋帖,昔年为吾乡陆文定公家藏,后归于陈征君,征君之族有业医者爱护之数十载弗失,后其弟携至京师,索高价。余见之施清惠公案间,遂购得之,今年秋重装潢成册,展玩数过,恍入晋人之室矣。俨斋题,时康熙乙丑中秋前二日。

清乾隆间,此帖被孔继涑作为底本刻入《玉虹鉴真帖》,五卷本《宝晋斋法帖》中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跋语亦刻入《玉虹鉴真帖》。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董其昌、陈继儒墨迹与《玉虹鉴真帖》中刻石拓本对比图

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可知,此《宝晋斋法帖》清乾隆间由孔继涑所得,遂将其刻入《玉虹鉴真帖》,虽次序略有差异,然《宝晋斋法帖》中残损字,《玉虹鉴真帖》亦付诸阙如,诸家题跋亦一并镌于卷末。观《玉虹鉴真帖》所刻之董跋,知其崇祯三年所观《宝晋斋法帖》当为十本,后因历史原因此帖散失。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著录此部宋拓五卷本《宝晋斋法帖》称:

董其昌、陈继儒跋《宝晋斋法帖》宋拓本

此帖所知宋、元拓本全部十本完整,为孔谷园玉虹楼藏本,有董其昌、陈继儒、张得天等跋。解放前由曲阜吴礼泉持来北京,又带回曲阜,后归济南刘春甫,今不知所在。此帖孔氏刻入玉虹鉴真部分。

此帖陆树声、陈继儒、王鸿绪、王兴谟递藏,又存明代书画鉴藏大家陈继儒、董其昌、清代学人王鸿绪亲笔长跋,有赖此帖,晋人墨宝得以寿诸于世,又作为底本刻入《玉虹鉴真帖》,可见历代鉴藏家珍视之情,今人得此宋拓,能不宝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