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是怎么样的?诸葛亮真的那么厉害吗?

鸭梨山大


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博望地名的由来,来源于西汉的博望侯国,也就是张骞的封国,元朔六年(前123),汉武帝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

建安七年(202),刘备于是在刘表的指示下发兵北伐,一路攻打到接近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的叶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后撤至博望坡与曹军对峙。

(上图起点为叶县,重点为博望镇)

刘备故意败退并烧毁自己一方的营寨。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谏,执意与于禁追击刘备军,待到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伏兵突然杀出,在李典的接应,夏侯惇才被救出,而刘备实力也很薄弱,不敢追击也选择了退兵。

博望坡之战可以说是刘备凭借并不占优势的兵力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但是这只是一个战术上的胜利,从大的局面看,刘备试图北伐许都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以当时的力量也不可能实现,总的来说,曹军胜中有败,刘备败中有胜。

另外,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出山的,所以博望坡之战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诸葛亮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也就是说,在刘备打赢博望坡之战的5年后,诸葛亮才成为刘备的部下——而火烧博望,是刘备自烧营寨示弱诱敌,并不是烧曹兵。

回到问题本身,诸葛亮确实很厉害,但是真实的历史上,他的厉害与博望坡之战无关。


谈古论金


博望坡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为博望镇内。博望坡因西汉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封为“博望侯”于此,“博望”之名,由此而得。先为侯国,后为县,为店,为驿,为镇。

三国演义中,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把火火烧博望,使博望成为废墟,博望坡由此进入人们的历史视野。实际上,火烧博望坡(202年)不是诸葛亮所为,而是刘备所为。202年时,诸葛亮还在南阳卧龙岗躬耕陇亩,207年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博望古战场遗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树,高5.9米,粗2.2米,虬枝盘旋,木质裸露,相传为火烧博望坡时的唯一幸存之见证。此处曾出土折戟断镞和土层中烧坏谷物的灰烬,经考证为三国时遗物。看起来,当年火烧博望坡这场战役应该是真实的。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一个官吏之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公元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后于黄承彦丑女黄月英婚配,曾被当时人取笑,“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司马徽拜访刘备时说:“能了解当世事务局势才算是俊杰,此间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先生,你可以请他们来帮助你。”后来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你要亲自去请。”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极为高兴,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形势,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深感不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入幕刘备后,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建立可谓呕心沥血。208年,为刘表之子刘琦避祸出谋划策。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见孙权,并在最终说服了孙权,同意和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赏诸葛亮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221年,汉献帝被害,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自此,蜀汉政权正式建立。

222年,刘备在东征失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同年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征中获得大量的资源,积累了北伐的基础。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殁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大营,诸葛亮的逝世是蜀汉政权的一重大损失。

“三分天下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才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在未出山之前,诸葛亮便为刘备定下了隆中对的策略。在出山之后,诸葛亮帮助刘备从身无立锥之地到坐拥川蜀之地,后来更是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刘备托孤之遗志。展开了两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最终诸葛亮实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诺言,并不愧贤相之名,为后人所怀念。

 

 

 




龙贝特


诸葛亮初出茅庐,《三国演义》写了他两件事。一件事,是公子刘琦向他三求计,刘表长子不为继母所容,为求自安,听从刘备的主意,趁孔明回拜的机会,先邀入后堂,求计未成,又引入密室共饮,再次求计又未成,最后登上小楼,撤去楼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第三次求计,孔明才告诉他,在内而危,在外而安,当乞屯兵守江夏。刘琦依计而行,果然免祸。

  再一件事是博望坡用兵。说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得到刘备给的剑印,调兵遣将,迎击曹兵,先让赵云等人诱敌,然后使用火攻。这一仗是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让关、张等人心悦诚服。

  这两件事,第一件基本依史而写,甚至连登楼撤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等细节也一一见于史载。不同的只是,小说写刘琦向诸葛亮求计之前,先让他向刘备求救,又让刘备给他出主意向诸葛亮求计。小说作者可能认为这样写要合理一些,诸葛亮初来乍到,刘琦对他并不了解,而刘备则不同,居荆州已六七年,与刘琦关系更为密切,应该由刘备把诸葛亮介绍出来。同时,先写刘备无计可施,既进一步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众才智,又使情节多几层波折。《演义》作者是从不会放过每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的机会的,即使这样一件小事,也不愿让它有一点平平淡淡。

  第二件事:博望之战,史有其事,但小说改动甚大。这一战,《三国志·先主传》这样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也有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可见,一、这次不是曹兵先杀奔新野,而是刘表派刘备主动出击,直到离新野有三百里远的叶县;二、这一战刘备确是设了伏兵,确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狭窄、草木深杂的南道,也确实用了火,但是,用火并不是烧曹兵,而是刘备自烧营屯,目的是假装败逃,引诱曹兵上伏击圈;三、这一战夏侯惇虽然不利,但因为有李典救援,不至于像《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更主要的,这一战并不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而在他出山之前,设伏兵之计大败曹兵的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演义》曾引诗,说博望烧屯惊破曹公胆,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现在看来,这一战并非诸葛亮之功,而应该功归于刘备。

  那么,刘备的功劳是怎样挂到诸葛亮账上的呢?

  这得追溯到《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而《平话》、元杂剧又显然依据民间传说。在三国故事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博望烧屯就已帅易其主。可能在人们看来,费那么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出山,又一直说他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应该让他指挥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既一显他的智略,满足读者久存心间的意愿,也教关、张这些人服气,在刘备军中树立诸葛亮的威信。但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并没有马上指挥打什么胜仗。他出山不久,只是遇上曹操大举进兵攻打荆州,旋即刘表卒,刘琮代立,遣使请降,刘备顿时失去立足之地,只好在曹兵的追赶下仓皇南逃。这一事件当然也可做某些虚构(如火烧新野之类),但这一仗总的溃败趋势不便改动。事实上,仓促之间,大兵卒至,刘备又兵微将寡,诸葛亮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人们只有把眼光往前看。这便很容易地发现了刘备不久前指挥的博望一战。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一战让诸葛亮打真是太合适了:诸葛亮好设伏兵,这一仗恰恰用了埋伏之计;诸葛亮喜欢把敌人引到道狭树密之处用火攻,而这一仗敌兵恰好走进一条狭窄林杂之路,也有“火”。时间相隔不久,地点就在新野一带。这已分不清是有意的改动,偶尔的巧合,还是说故事人一时误记而张冠李戴,总之人们是很自然地把诸葛亮和这一仗看作一体了。

  于是,《平话》里,当夏侯惇率兵取新野时,随着张飞一声大叫:“俺武艺粗钝,看军师应当”,诸葛亮便出场调遣兵将了。在诸葛亮的算计下,夏侯惇四处挨打:到山坡下,坡上炮石垒木雨点般打下,那边又被劫了寨;正待休息造饭,四面伏兵又起;到半夜方依水扎营住下,没等缓过气来,诸葛亮又派人放水来淹,夏侯惇狼狈而逃,又被张飞截住杀了一阵。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则写诸葛亮派赵云诈败诱敌,刘封筛锣擂鼓迷惑敌兵,麋竺兄弟放火,关羽白河放水,而张飞则在许昌路拦截败逃的夏侯惇。

  于是也就有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写法。

  后来的读者大约也会欢迎这么写,人们总是希望心目中理想的诸葛亮,有这样的“初出茅庐第一功”。



起昆池路哪里葡萄不是


没有。关于诸葛亮的神,只是三国演义上对他的夸大描写。真实的诸葛亮,只是一个政治家,可以说没有任何军事才能…关于诸葛亮的许多故事都是虚构的,例如借东风,空城计。要想真正了解三国,要看三国志


乡村家源


博望之战是真有其事,刘备这一仗打得也确实漂亮,但是,却不关诸葛亮什么事儿,他当时还在隆中种田呢。

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博望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2年,五年后的公元207年冬,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那么《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把这一战之功记在诸葛亮名下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罗贯中想要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意思,初出茅庐就一战成名;且使得关羽和张飞心悦诚服,从此之后令行禁止。

二是艺术化地彰显诸葛亮的火攻之计用得频繁用得巧妙,加之火攻须得预知风向,更是刻画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神之智。继火烧博望之后,还有火烧新野(纯属杜撰),孙刘联手的火烧赤壁,诸葛亮火烧葫芦峪,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冲天的火光贯穿着三国的发展史,形成一种战火连天的战争意像。

言归正传,真实的博望之战是怎样的呢?

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202年,刘表趁曹操正在攻击袁尚的时机,遣刘备带兵北伐曹操。

刘备从新野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杀到了叶县,许都危在旦夕。曹操急忙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迎敌。两军对峙。

此后某天,刘备烧掉自己的粮草辎重,大军后撤。待退至博望坡险要关口,设下埋伏。

夏侯惇率领人马就追上去了,李典说:"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听,和于禁一起追赶刘备。

很快就追到了博望坡一个狭窄的山谷里,这里草木茂密,夏侯惇有点害怕有点后悔了,想退出去,却见伏兵四起,刘备兵砍瓜切菜似的一顿猛揍,把曹兵打得落花流水,幸亏李典救兵赶到,刘备是个不吃眼前亏的主,见好就收,迅速往南撤去。战争结束。

看出来了吗?历史的真相是,并没有火烧博望,并没有火烧曹兵,只是刘备自烧营盘。

好,今天就到这儿,欢迎亲们参与讨论。


历史星空里最亮的星


《三国志》记载火烧博望坡是刘备亲自指挥,诸葛亮此时还在隆中躬耕。

公元208年刘备势单力薄不得不依附荆州刘表,曹操命夏侯惇、于禁率大军进攻荆州新野,刘表让刘备前去抵挡。刘备设伏兵,假装逃跑,并且烧毁营地,夏侯惇等人率大军前来追击。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困难时刻,李典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博望坡之战无疑是刘备戎马一生中鲜有的“杰作”,然而就是这难得的胜绩,在演义中也被安在诸葛亮头上,被描述成“卧龙先生”初出茅庐后首功。《三国演义》把刘备描绘成常败将军,给世人留下的印象,除了经常哭便是不停地逃跑,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历史上的刘备才略超群,虽然赶不上曹操,但对付一般的敌将还是绰绰有余,平生也打过一些胜仗。


玉米不甜只是香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为博望镇内。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封为“博望侯”于此,“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战役经过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发兵至博望一地,与曹操军的夏侯惇遭遇,开启战端。
交战过程中,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让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故持续追击。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只有败退。

然而,曹军的李典早已料到刘备会使出伏兵计策,故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攻击刘备,救出了夏侯惇,之后两军撤退。

在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战一向被视为诸葛亮登场后的第一战.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后答应出仕,当时曹操已平定河北,决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军十万直逼新野而来。当时诸葛亮虽有退敌之策,然而关羽、张飞却轻视诸葛亮,诸葛亮不得已之下,乃借刘备令剑威服二人,使其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与火攻击之。
另外派遣赵云领老弱残兵,担任先锋与夏侯惇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
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在夏侯惇与于禁领军追击时,位于后方的李典紧急通报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敌军火攻,然而为时已晚,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

实际上,火烧博望坡(202年)不是诸葛亮所为,而是刘备所为。202年时,诸葛亮还在南阳卧龙岗躬耕陇亩,207年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主要是治理内政,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三国演义是艺术加工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横店老大哥


中的三把火,是书中的经典情节。其中的火烧博望,是诸葛亮出山之后,亲自指挥烧起的第一把大火。此一战,充分显示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烧得曹操的十万大兵丢盔卸甲,狼狈不堪。此一把大火,从此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

罗贯中的小说人物众多。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莫过于诸葛亮。的流传,让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但是据史料所载,火烧博忘之时,诸葛亮尚未成为刘备阵营中的一员。博望坡的大火,是刘备亲自指挥点起的。于是一些人为刘备,愤愤不平,并怀疑诸葛亮的才干。其实演义与历史不能相提并论。如果演义照史实写出,便会平淡无奇,味同嚼蜡。

据载:刘备投奔刘表后,刘表派刘备屯兵新野,以拒曹兵于博望。两军相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日,刘备自烧营垒伪遁。夏侯惇不知有诈,率兵追之,为刘备伏兵打败。如果这样的情节照搬到演义之上,还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正因为有了罗贯中的精心创作,才成为不朽名著。诸葛亮也才成为千古流传的智慧化身。


诸葛粉们也无需为此懊恼。没有博望坡的大火,还有其它的两把火。及其他的经典战略。诸葛亮还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军事指挥家。从他死后西晋王朝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便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如果诸葛亮没有两刷子会得到敌国的追封?因此诸葛亮不仅是传说中厉害,他是真的很厉害。


雲淡風清29


根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这是刘备的第一次北伐!!

首先,我个人认为,真实的博望坡之战,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火烧博望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以后所指挥的第一场经典战役,也是其成名之战。

在此战中,诸葛亮仅凭刘备手中的几千精兵,巧设埋伏,借地形火势,将夏侯惇李典之辈烧得屁滚尿流,十万来犯的曹军也损失大半。

原本不太服气的关羽、张飞等人,在经过此战过后也对诸葛亮愈加敬重,从此将相和解,拉开了刘备集团的崭新篇章……

当然,演义只是小说,上面的内容不可能太较真。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的作战条件下,几千人打败十万人是几乎不可能的。

更何况,诸葛亮是个牛逼的政治家、战略家,却不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所擅长的更多是聚兵练兵,而不是战场用兵。

再说了,按照历史时间表,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那个时候刘备才刚刚依附到刘表地盘上不久。

而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其间有整整五年的时间差。

所以说,历史上真正的博望坡之战,其实与诸葛亮的没有任何关系。

即便是当时他已经和刘备会过面,也顶多只是朋友之交,基本上不可能参与战役指挥。

事实上,博望坡战役完全是由刘备负责策划和指挥的,而且战役的规模并不大,过程也没有那么精彩。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上对博望坡之战的记载: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虽然只有简单的两段记叙,却正好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下了这场博望坡之战。

与《三国演义》中的剧情刚好相反,并非是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博望坡阻击,而是刘备在刘表的授意下,趁曹操北征袁尚的机会,进军北伐,一路还打到了离许昌很近的叶城。

感到大本营受到威胁的曹操赶紧调兵遣将,抽出部分兵力南下,由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率领,与刘备军大战。

最终,双方在博望坡这个地方对峙下来,都无法再进一步,此时刘备派少数老弱残兵出战并故意败退,尔后又烧毁自军营寨,制造种种迹象来迷惑敌人。

果然,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重兵追击,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被刘备的伏兵突然杀出截住,损失惨重。

正在危难时刻,之前已经判断出刘备诱敌之计的李典率后军人马赶来接应,而刘备见敌人救兵及时赶到,也撤围而去……

之后,刘备选择了退兵,夏侯惇李典等人不敢偏师深入,也并未追击,于是这场北伐也就这么结束了,所谓的博望坡之战,只不过是这次北伐的最后一场战斗而已……

刘备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北伐,他的战役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在博望坡之战过后又匆匆选择了退兵?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内幕,我们需要剥茧抽丝,来好好分析一下。

《三国志》上记录得很明确:“刘表使刘备北侵”,“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这个“使”字已经表明了,发动这场北伐的其实是荆州之主刘表,刘备只是他任命的战役指挥官而已。

那么,刘表为何又要北伐?

是想消灭曹操,匡扶汉室?

估计刘表肯定会打着这样的旗号出兵,但实际原因却绝不会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刘表虽然坐镇荆州20年,却没有兵权。荆州军队的实际掌控者是蔡瑁张允,他们都是当地大家族的代表。

当初刘表刚来到荆州的时候,奉行的策略是先拉拢这些大家族,靠他们的支持来肃清内外问题,逐渐整顿好荆州的政务。

直到现在,刘表在荆州的地位坚如磐石,也是拜这些大家族的支持。

所以,刘表不可能从他们的手中强行收取兵权,得罪他们就等同于挖自己的根基,把自己搞垮。

然而刘备的到来,无疑是给了刘表一个获得兵权的绝佳借口,因为刘备是天子所拜的皇叔,又带来了所谓的“衣带诏”,号称是皇帝征召天下诸侯去除掉曹操这个奸贼。

而且现在曹操远征袁尚,许昌正好空虚,正是出兵讨伐的绝好机会。

于是,刘表任命刘备为先锋率军北伐,他的计划是,刘备顺利进军,威逼许昌,只要是战局顺利,自己就有充分的理由率荆州军的主力北上,打出威望,扩大地盘,到时候军队的控制权唾手可得,原本掌控军队的大家族也无话可说……

刘表这一招就类似于之后诸葛亮在独揽蜀国朝政过后,连年发动北伐一样,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战争来牢牢把控军队,用以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已。

除此之外,刘表对刘备也有些不放心,担心这个家伙在荆州日益坐大,到时候反而抢了自己的风头。

事实上,刘备一到荆州就像以前在徐州一样,不遗余力大肆宣传,以仁义道德的名义四处忽悠人,很多荆州本土名士慢慢在向他靠拢。

所以,刘表也想趁这次出征的机会,把刘备调离荆州一段时间,令其忙于征战而无隙去挖自己的墙角,顺便还可以借战争来削弱刘备的军事实力,一举两得。

至于刘备呢?

难到他就看不出刘表派他出征的真实意图?

会心甘情愿地被刘表当枪使,拿自己的本钱去帮刘表扩大地盘和争夺兵权?

刘备当然不会那么傻,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

其一,刘备之前和袁绍定下过南北夹击曹操的计划,现在袁绍虽不在了,但他的儿子袁尚等人还在继续与曹操作战。这个时候出兵从南面包夹曹操,等于是给袁尚解压,也算是兑现了之前对袁绍的承诺。这样一来,显得刘备说到做到言出必行,在名声上很有好处。

其二,刘备手下人马,本身有一部分就是袁绍派给他的,这些人对他谈不上忠心,而且又是北方人,时间长了难免思乡心切,成为自己麾下的不稳定因素。那该怎么办呢?难不成将他们就地遣散?干脆还不如拉这些人出去打一仗,拼光在战场上,也算是人尽其用。反正荆州本地不缺兵源,等取胜过后有了名声,再回到新野招募本地兵也不迟。

其三,打这样一场仗能赢得声望,这对于刘备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新到荆州不久,刘备需要声望,也需要和曹操大军明刀明枪干一场,来表明自己的勇气和立场,来赢得荆州百姓的信任。顺便,这样也可以震慑远在江东的孙权,今后在合作共同抵御曹操南下的时候,可以增加在谈判桌上和孙权叫价的筹码。

于是,刘备欣然接受刘表的委派,率军开始了北伐,不过他并没有按照刘表的剧本来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将剧本修修改改。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剧情:一开始刘备进军顺利,打到了许昌附近;接着遇到了曹军部分主力回援,陷入了对峙;再接着刘备主动后撤,巧施伏兵之计,夏侯惇中伏……

就此,刘备的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一来兑现了之前对袁绍关于“夹击”的承诺,二来拼光了麾下原属袁绍的士兵,三来借助这场胜利在荆州人面前获取了声望,四来赢得了和孙权谈判的底气……既然目的达到了,那赶紧见好就收,不然等曹军主力回援的话,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于是刘备在小胜过后,就借口兵力不足和敌人强大等原因,不等刘表的下一步命令,就匆匆退兵回到了新野……

结果,这次北伐就这么结束了,老奸巨猾的刘备利用这场规模并不大的军事行动,以微不足道的代价,获取了自己想获取的最大利益,精明如刘表都被他给生生摆了一道。

而刘表原本自以为完美的北伐计划,削弱刘备,扩大地盘,拿到兵权,结果非但目的一个都没达成,反而还成全了刘备的威望。

这一下,刘备成为了荆州人民心中的英雄,荆州的保护神,敢和曹操虎狼之师较量的战神……这威望简直都可以和刘表分庭抗礼了。

而怒火中烧的刘表还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北伐的计划是他发起的,否定刘备就是否定他自己,加罪刘备等于是在加害功臣。

更何况,刘备这个外来户本身也是刘表用来制衡荆州本地军事集团的重要筹码,这个时候,他也不敢去动刘备……

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大致经过就是这样,这只是刘表和刘备北伐中原行动中的一场战役,和诸葛亮无关。

这更不是一次几千人大败十万人的战争奇迹,不过是一场几千人对几千人的局部战斗,而且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军事意义。认清了刘备真面目的刘表从此又多长了个心眼。

之后曹操远征柳城之际,无论刘备怎样劝出兵,刘表都不允许,彻底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最后机会。而曹操也因此暂时放弃了攻取荆州的想法,而是先尽力安顿北方,给了刘备以喘息之机。

直到几年后刘表病死,荆州本土家族主动投降的机会,才率兵南下,并将刘备赶到江夏一代,和江东孙权合作,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


历史怪诞说


自古以来 物以类聚 人与群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