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好多书摊开始论斤卖?是书太多了还是读书的人太少了?

影视剧回忆录


书论斤卖和读书人的多少没有关系,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而已。因为在读者的心中,不管书卖的贵还是便宜,只要一听是论斤卖,潜意识当中就会认为是便宜的。

书籍论斤卖,大家能够想到的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废旧书籍重新利用,二是滞销书低价处理。

不过,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那就是盗版书。书籍论斤卖卖的再便宜,也比单纯卖纸贵若干倍,但盗版书的成本其实并不高,盗版一没有版权成本,因为是盗自然不会花钱,这也是为什么论斤卖的往往都是工具书、古典书籍、心灵鸡汤之类的居多,因为这些书的版权比较模糊,很少有人计较,不像某个作家公开发行那样,具有明确的版权方。(当然,也不外乎胆子大的,盗版畅销书)。

二是没有质量要求,我们仔细看一下,那些按斤卖的书籍,纸的质量很差,而且错别字也比较多,和正规出版的书籍一对比就看出来了,那个油墨那个纸张装帧等,都有很大的差距。

书籍印刷量越大越便宜,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单本价格是非常便宜的,成本没几块钱,但到了市场之后,即便是论斤卖也要超过10元,这个差价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书籍这个东西又不是应季产品,可以无限期的存放,直到卖完为止。另外,那些按斤卖书的书贩们,他们的进货渠道基本上也都是一样的。


元芳有看法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其中原由吧!


有一次,我在公交站台等车,就在我四处张望时,看到了个小书摊。许是好奇,也或许是职业敏感吧(那时,我还在开书店)!我走过去看了看,类别不多,以文史类为主,也有些关于经商和为人处世方面的。本想开口问下价格,可不经意间看到书旁边赫然写着“15元/斤”及“25元/斤”。

“嚯,好家伙!不便宜啊!”我心理嘀咕着。

这时,只见一个女士挑了三本给老板称,具体重量我忘记了,但我记得当时那老板收了那女士25元。

“乖乖!果然不便宜!”我更加确定了起初的判断。


我随手将摊位上的书抽出几本,看了看标价,一般也就15――30左右的样子,如果按照折扣算,每本书差不多是3.5折左右,有的可能高达5折的样子。也许许多友友会觉得我大惊小怪了,一本书卖半价不到有啥说头的?

因为我是开过书店的,我也知道这些书的大概来源,我更清楚这些书的成本和利润。

这些书是怎么来的呢?

一、废品收购站中淘来的,或者是从读书人手中收购来的,也或者是从某些经营不善的书店同行那里收购来的。总之,就是称斤收购得来的。也就是说本身就是按斤称回来的,废品价是多少就不用我说了吧!至于为什么那些书没有印记之类的?这个就要问当初的那些读书人了。或许翻看过,也或许压根是没动过,更或许是太爱惜了以至于最后给称斤卖了。至于怎么到书摊上的,那就是有心人的劳动成果了,无需多言!
二、那些书可以肯定的说十有八九是非正规渠道的山寨版书籍,也就是盗版书,没有版权,更不用过税,那进价最多在一折左右,有些质量好的可能达到两折的样子,更多的是3到5块一本进回来的,如果是直接有印刷设备的,或许更……都懂的。

知道了这来源,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书摊上卖的贵还是不贵呢?

按照摊主们的进价来合计,每本书的大致价格分别为:收购的每本在2元以内;非正版类大概在3到5元左右。最后他们卖出去的大致价格是8到12元不等,再加上他们是流动式的摊点,有无租金杂费之类的咱不知也不好瞎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比开店的开销要小许多。一般的书店卖那些书也就是3折左右,基本在5到10块的样子。咱再来对比下看看,那些摊位上的售价大体比书店高出2、3元以上,而这高出部分基本上足够他们的本金了,而他们的开销又远远的低于书店,试问下:白捡的便宜,谁不要呢?
也许2、3元在一般人眼中不是啥要紧的,但放在一个总量上去计算比较,那几乎碾压任何书店!

如此,书摊之所以会论斤卖书,那是用了瞒天过海之手段,打断或颠覆了购书人的惯性思维,摊主们所采用的营销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新概念营销思维模式”,看似新奇而便宜,实际上一点都不便宜。

至于后一个问题:是书太多了还是读书的人太少了?

我的回答是:书的确很多了,尤其是电子版的普及与推广,对于纸质书籍而言,那是致命的!现在能安静地坐在角落看纸质书籍的人太少太少了。但这并非是说读书的人太少了,相反现在读书的人只会比以前更多,大家只是换了种读书方式而已――由纸质书籍换成了电子类书籍,仅此而已!
题外话:网络化时代,纸媒注定了要归于历史了!尽管我也有太多的不舍与感慨,但这就是潮流和趋势!


指间行走


就在今年年后,我保存了,将近四十年的书,因为房子出租,被分开的她一个电话☎️,全部给卖掉了。有工具书,词源四本,是第一次出版的,花了几年才集齐。辞海,鲁迅全集等,还有外爷留下的,医宗金鉴全套和线手抄本。

说不心疼假话,但是变点现钱,活下来活下来再说,放在哪里倒腾来,倒腾去,都烦,如今孩子们基本不用,在网上一查应有尽有,随时随地方便极了。



自己也是爱书如命之人,这些书给我许多美好回忆,甚至那一本书,怎样来的我都记忆深刻。因为这些书,我还上过中央新闻联播,是当时县里第一个,上央视新闻的人,县里当时通知各部门收看,成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因为爱书,自己也是县里,第一个文化专业户,连续几年,参加全县劳模大会并发言。当选为县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杰出青年,县文化现场会,都是在我家里召开都,当时中央文化部,文化司司长申溪到我家视察过,文化报刊杂志,都做过报到。

如今却把这些,本来等自己故去时,一起陪伴我的书,都给卖了,三八不值二的处理了,所得款项,不低当年一包烟钱。从此后再也,眼不见心不乱了。书没了,魂也丢了,对未来我是两茫茫,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再见我的书,泪!



佛玉花缘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过书了,为什么?没有我喜欢看的书,而我不喜欢、不想看的书太多了。曾经一段时间,很多书摊上嚇然摆着《厚黑学》,惊得我目瞪口呆,恕我孤陋寡闻,这样的书值得读吗?有人笑话我:少见多怪,买这书的人多的是。他的话不久得到了证实。某天我去一个人家里,主人不在,可是我一眼就看到了电视柜上醒目位置有本《厚黑学》,我立即告辞,从此不去他家了。我都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不是我不需要读书,是有质量、有可读性的书太少了。

另外一个原因,书太贵了,随便一本书、动辄几十上百元,我真的买不起。我羞于启齿的退休金,承担不起这样的消耗。

别以为书论斤卖就会省许多,不是的,现在的出版物,纸质都非常好,又多是精装本,重量必然不轻,特别是一些儿童读物,更是“重量级,”即使是称重量,算下来和原定价相差无几。你以为书商傻呀?比你我精得多,再在电子称上玩点机关花样,横竖都不会吃亏。综上述,我很久没有买书了。直接结果就是,我读书少了。至于别人怎么读书,我不知道。但愿他们不要像我,要多读书,读好书。


zjbengineer


谢谢你的提问。现在买书读书,基本上是中小学生了,大学生都不怎么买书读了。因为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基本足够一个大学生读了。再说书的价钱真的不便宜。

我自己买书读,主要是八十年代,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吃饭基本上买书了。


那时书是非常紧俏的,例如,非常想要一套《辞海》,还不给老百姓提供,因为印刷数量有限,好不容易等到可以无条件买了,还买了一套有些残次的。因为太希望得到《辞海》,残次也无所谓,一套1980年买的《辞海》55元,我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

论斤卖新书,我2008年在上海淮海路的书城就见过了。书店老板任你挑,然后称一下算账。

没有找到喜欢的书,我也就没有体验论斤买书是不是便宜了。

但是,不论便宜不便宜,感觉书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风光不再了。


进入网络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扩散,所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获取信息性知识的来源已经基本转移到网络。

包括我现在也在网络是阅读找资料。但是,网络上的资料信息,只能提供一般的信息的知识。

真正要读书,还得读一些专业性强,有一定权威的著作。

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来源不一,没有鉴别能力,很容易把过时的不全面的信息当做真的。

所以,现在有一种批评,叫做“知识碎片化”,如果你是普通读书人,“知识碎片化”顶多就是东拉西扯而已,但是,如果是貌似写作传播文化,那就是一种误导大众的“信息”了。

因为不读书读书少,所以感觉书越来越不值钱了。

不过,我们不要在“读书”方面凑热闹,以为读书无用买书吃亏。


真正要振兴中华,还得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家有万贯固然霸气,但是,家无藏书,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那些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没有书籍的滋养熏陶的不可想象的。

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中有知识,修养高他们的人才竞争力当然也就高。

一个出人才的家庭,不但应该读书,也应该藏书,给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丰富的书籍,这个是下一代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忍看书籍论斤,但是,我们不能没有书的崇高地位,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的,一人读书,影响三代。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大的家族,其中最富裕的一个家庭,没有人愿意读书,现在,他们家第三代人,也没有愿意读书的,人才竞争力非常低。

而重视读书的家庭,一代人成功,就会带动三代人的人才竞争力。

如果有一代人读书不努力,人才竞争力马上就降低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家族中,有一个家庭,一代二代都没有读好书,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经济还是不错的,但是,第二代人,发现未来从事体力劳动的竞争力明显下降了,现在,他们非常重视第三代的读书教育,看样子人才竞争力又要提高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疏忽读书,也不要忽视书籍在一个家庭中的价值。


千千千里马


记得小时候很想读书,而那时候都是互相借书读,一本书要经过好多人传阅,因为农村大部分人家不注重孩子们读课外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买不起,所以,那时候的想读书的心情真的很迫切,很珍惜借来的书,真的体会到书非借不能读也。



现在不同以往了,印刷厂多了、机器多了、盗版书多了,纸质书越来越多了,越来越便宜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已经逐渐取代纸质书,电子书携带方便又省钱,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上想看什么都可以,所以纸质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市场上、书店里各种纸质书堆积如山,纸质书最畅销的就是学生用书,其他类型似乎卖相平平,正像题主所说好多书摊都论斤卖。


但是,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买纸质书阅读,因为电子书的益处很少,害处很大,首先看电子书的人眼晴坏的最快,长此以往就不能看纸质书了,因为眼睛受到了电子产品长时间的光线的刺激,看纸质书会模糊,再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面部皮肤长时间受蓝光刺激会长斑。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三农张老师


图书论斤卖,这是一种标准的营销套路。这种模式已经出现了好多年了,很有可能是前几年实体书店经营不好的情况之下,业内人士经过细致核算,推出的一种变相打折,吸引眼球的促销手段。后来这种模式,又是通过地摊,发扬光大的。好多朋友认为这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伤害,对于出租人的一种伤害,其实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促销手段,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

图书按斤卖,其实不便宜。

按斤来卖图书,非常吸引眼球,大家感觉这可能很便宜。但其实称一下,你要购买的书,再对比一下标价。也就相当于打了一个,6折到8折。而好多书,是库存积压的书,进价是非常便宜的,有的甚至是打一折的。更不要说,有好多地摊上卖的还是盗版的书,那就更便宜了。

不应该看重销售模式,而忽略书的内容。

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带给我们知识,我们关注的也应该是书本的内容。至于书商是如何打,折的?是如何销售的?那都是正常的促销手段,正常的营销模式,与我们看书这个需求,没有太大关系,只能影响到此时此刻是否购买。

最后想说的就是,不要因为某一种销售模式,而升级到是否贬低了文化价值这样的话题。购买的过程是购买的过程,读书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它是分开的。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国内出版的书确实有非常大的量,那么我们在挑选书的时候,也应该擦亮眼睛,找到真正能够帮助到自己的书。


贾林浩


论斤卖的书一点也不比论本卖的书便宜,每一本书又大又厚又重,字体不是黄豆大就是蚕豆大,随便拿起一本书都有二三斤重,标的价钱是15元钱一斤,你算算一本书能卖多少钱?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很难成气候,而且地摊上的书大都是臭名诏著的盗板书,还有就是名不符实,就好像有一家新开张一间某某鸭脖店,标的价钱仅仅十几元,好便宜呀,等聚拢来人气,开称营业时众顾客却一轰而散,原来老板标的价钱充分运用了障眼法,将半斤的价格标在了1斤的价格上,吸引人们的眼球,完全不计后果,玩起了小把戏小儿科小聪明。其结果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永远是学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在历史上,一直是传播文化知识和有价值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那些被历史优胜劣汰后,依然没有被埋没的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

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满足于书籍,书籍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了。

想当年,一本好书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被好多人传阅,传阅的人次急剧增长后,书的封皮和装订线都已经被磨损了,人们依然舍不得扔掉书。现在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好多书摊开始论斤卖书,我觉得,出现此种情况不是因为书太多了,或者是读书的人太少了,而是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若是新书论斤卖,是书商的一种营销策略。

大家都知道,在当代来说,一本书如果销量达到了3万册以上,就完全称得上畅销书了,这跟过去那种动不动一本书销量上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过去快了很多,许多人都没有耐心来静下心好好品读一本书了,因此,许多书的销量一落千丈,哪怕是名家写作的书,销量同样不容乐观。

面对这种情况,书商就会改变营销策略,轮斤卖书就是一种方式。书籍的重量实际上并不轻,一本400页码以上的书籍,重量至少会超过1斤,如果是精装版的硬封皮,重量会更多。

如果一本书标价40元,跟一斤书标价30元,给买书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于前者,买书人就会觉得贵了,对于后者,买书人觉得占了小便宜。

我举一个自己亲身体会的例子。

2015年我在桂林旅游,在桂林中山北路市妇幼保健院附近,看到一个书店论斤卖书,用毛笔字把标价写得很显眼,悬挂在书店门口:每斤30元。对我这样的爱书人士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进入店内,一口气选了15本书,拿到门口的收银台称重,竟然有18斤多,算下来要550元左右。我担心上飞机会超重,又担心拎着这些书旅游实在不方便,就减去8本,只留下7本书,最终给付给260元。

后来,我翻看这7本书的定价时,最贵的一本是上海文艺出版的《白狗秋千架》(莫言著)为43元,最便宜的一本为20元,按定价加起来,7本书有232元。

这么算下来,论斤卖书,书商多赚了20多元,对书商的精明不得不服。

其二,若是废旧书籍、杂志论斤卖,是书商赚取差价的一种方式。

喜欢逛旧书摊的朋友,往往会发现旧书摊的书籍包罗万象,历史书,人物传记,心灵鸡汤,故事汇,菜谱,象棋残局书,励志书,书法字帖,等等,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杂志。

这些书籍基本是不怎么知名的作者所写,从印刷出来一直没有卖出去多少,最终,被收破烂的以极低价格当做废纸来收购。收购价差不多每公斤2元左右。

像这些旧杂志,页码基本在100页之内,4——5本有一斤,在书摊卖价每斤5元,或者零卖每本1元。旧书每斤在10元,或者每本5元。

不论怎样卖,都不会亏本,卖出去一本就能赚取一定差价。


鸿鹄迎罡


但凡能够放到地摊上出售甚至论斤卖的书,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内容繁杂、参差不齐、封面陈旧者居多。这些旧书大部分是从废品站里当做宝贝淘出来的,废品站以比废品偏高一点的价钱卖给收书人,,收书人把其中有价值的过滤一番,把可以收藏增值的留下来保存或干脆到古玩市场或有旧书店的门市高价处理。所以,能够以摆地摊方式对外出售的书是他们不认可淘汰掉的书籍,相当部分是用来消遣的、猎奇的,也有一小部分是科技类工具书、六行八道、天文地理、风水算命之类,譬如:《易经》、《八卦》、《教你如何观风水》、《推背图》、《奇谈怪论》等艰涩难懂的东西,于读者自身知识修养没有多少帮助,这些书便宜也便成为理所当然。

旧书摊上的书来源渠道繁杂,也有贩卖盗版书贩子小路货,赝品不可避免,缺页、错字、重复、少字等兼而有之,低俗黄色充斥其中。这些旧书购买者,大多是路过的打工族、工薪阶层把书拿来消遣解闷的,三两元买几本,浏览几下,随手丢弃不足珍惜。人人不当回事的东西拿秤称着卖不足为奇,书摊主早卖早回,把更重要的事花更多精力放在收藏旧家具、旧工艺品、小文物、小古董上去,因此不难理解旧书摊旧书论斤卖的现象了,及早出手及早变现,赢得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也不否认旧书本身的价值和流通的必要。有销售就有购买力,促成市场繁荣,笔墨生香、文化进步,书籍是知识的一种载体和传播渠道,愿它发挥出传统作用,熏陶高尚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