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明明能登上皇位,为何甘心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

林县强


【文殳子云】

李成器作为睿宗嫡长子,被立太子确实有先天优势,但适逢乱局,自己寸功未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虎视眈眈在侧,联想起本朝李建成、李承乾、李弘等嫡长子凄惨下场,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也就顺利成章了。

一、李成器未在李旦复位过程中立功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逊位给唐中宗,但韦皇后及女儿安乐公主凭借皇帝宠溺,向武则天学习控制朝政,之后更是毒死中宗,立其长子李重润为傀儡皇帝,对有实力、有手腕的太平公主、李隆基从提防到意欲加害。太平公主、李隆基姑侄二人于是联手,准备对付韦氏集团,在未告知睿宗的情况下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氏集团,废李重润帝位,扶持睿宗登基。在此过程中,李成器是没有参与的,与李隆基功劳相比相差太远。

二、唐初嫡长子均无好下场

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被立太子后,李世民军功卓著、实力大增,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因不受信任、弟弟李泰逼迫等,意图谋反被废庶人,郁闷而终;唐高宗长子李弘据传因太得人心,成为武则天夺位称帝的阻碍而被毒死。由此可见,

唐朝有皇室内乱传统,嫡长子太子是一个高危职业,死亡率极高。

三、朝局仍不稳定

当时,太平公主处于一致对外原则,与侄子李隆基联手,但在李旦封李隆基为太子后,两人开始开始成为政治对手。太平公主极有能力,连武则天感叹都像她,利用哥哥给的特权,大肆干预朝政,卖官鬻爵,政出己门,朝堂七位宰相有五位都是他引荐的。而李隆基拥有合法的太子之位,而后李旦更是提前禅位给他,更稳固了李隆基的地位,这让一心想变更太子人选、自己称帝的想法落空,于是准备再次政变抢夺帝位。

李隆基收到消息后,在亲信支持下先下手为强,果断出击拿下太平公主及其党羽,逼迫其自杀,世称唐隆政变,最终将皇位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换成性格稍软弱李成器在位,情况可能大不一样。

【结语】综上,李成器让出太子之位,既是形势使然,又是自己保命所需,是识大局、明形势的聪明之举。虽然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但李隆基与他兄弟之情得以保全,死后给他谥号“让皇帝”,证明对他礼让太子的尊重和认可,在唐朝时是非常难得的。


文殳子


古代皇子们争夺继承权都是“你死我活”,李成器,即李宪,与弟弟玄宗李隆基之间是个特例。

苏辙点评: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言焉,盖古今一人而已乎!


李宪,679年出生,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肃明皇后刘氏。根红苗正,嫡长子!

684年,武则天废李显,改立李旦为帝,即册立五岁的李成器为皇太子。第二年,李隆基才出生,是李旦第三子,德妃窦氏所生,即为庶出。

687年,李隆基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689年,武则天命以李隆基过继李弘为子。李弘是武则天长子,唐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兄弟二人都靠边站了。一个十一岁一个五岁。之后的成长过程,各自发生变化。

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李成器26岁,李隆基20岁。

710年,25岁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宗楚客等人,拥立李旦为帝。31岁的李成器没有参加这次行动。

李旦登基后,面临立太子的问题。从宗法上,嫡长子李成器没有争议。但拥立之功、手握重兵的老三李隆基如何安排?面对这个棘手问题,这三个人都应该在脑子中想起了“玄武门之变”。

已经习惯于安逸的李成器,明确提出,坚决不当太子,推荐有突出贡献、突出能力的老三,即“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李隆基也诚恳表示坚决拥护大哥当太子。互相谦让之后,老爹决定,册立手里有兵的危险分子李隆基为太子。两年后又犹犹豫豫的禅让了。面对太平公主的争取,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弄死了姑姑,彻底掌握朝廷大权。


此前,为避讳李隆基生母追认的“昭成皇后”,李成器改名李宪。

值得称赞的是,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对大哥非常尊重,各种特殊待遇。而老大各种推辞,又主动远离政治中心,当个不管事儿的王爷。

741年,李宪病死。兄弟二人以诚相待了29年。李隆基追谥大哥为“让皇帝”,葬惠陵。——已发掘。


几苇渡


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未坐天下,胜坐天下,李成器让出了一生手足情深,让出了大唐最强盛的“开元盛世”!

(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之所以让太子之位给同父异母的庶三子李隆基,这是唐睿宗李旦、李成器父子俩的睿智与情义所致,是李成器真正为皇族亲情乃至整个大唐江山着想的大智慧!

事实证明:李成器这潇洒一让,得到了与同父异母的李隆基一生的手足亲情;得到了自己和谐幸福的半世荣华;也让兄弟二人众多的亲属们得以同享天伦,使得百年前因争夺皇位、亲兄弟相煎导致的“玄武门兵变”不再重演,大唐皇室中终于多了暖色,没了血腥。

当然,两好合一好,李隆基也是知恩图报的人。父子三人合力开创了历史皇权争夺中绝无仅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典范!才由此造就了后来的一个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

可能会有人说,李成器是怕重蹈李建成、李世民的旧辙,怕李隆基会杀了自己。实际上,即便李成器不让皇位,百年前的李渊、李建成、李世民酿成的血淋淋的玄武门之变也不会重演!

若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让,与一直怂恿他除掉李隆基的太平公主合作,以李隆基当时的实力是无法抗衡的。

李成器面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长达数年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对太平公主多次向自己抛出的权力诱惑,终以大局为重,做出睿智的决择,主动让出皇位,并一直坚定地支持弟弟李隆基清除异己、登上皇位、治理天下。李成器博大的胸襟令李隆基真心敬重,兄弟俩一生感情弥深。


『』相依为命的少年时代注定兄弟俩一生情深,不会手足相残!

(李成器剧照)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即便是一个母亲的李建成兄弟,都能为了皇位骨肉相残,而李成器兄弟俩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为何感情这么好?这个问题问的好!的确是有原因的,这要从兄弟俩的成长环境谈起。

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少年时代,明为皇孙、实为囚徒。他们和父亲李旦一家人都被武则天囚禁于深宫。朝不保夕便是兄弟俩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成器的生母正妃刘氏、李隆基生母侧妃窦氏都被武则天以“行厌蛊之术”处死,尸骨都找不到,少年同时丧母的兄弟俩除了悲痛,就是相依为命了。

他们的父亲李旦让位后,被武承嗣、武三思等外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被以各种罪名审讯,若无忠臣剖腹明志,一家人休矣!

少年时代兄弟俩同病相怜、相依为命,今晚闭上眼谁都不敢笃定是否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那时的兄弟俩为了自保和保护亲人们,他们应该是非常渴望得到皇位的。

继承了祖母志向的李隆基可能在想:有一天,我要这张龙椅,我要这份生杀大权,来保护我的所有亲人不再受杀戳与欺凌。

换位想想,李成器兄弟俩在那种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恐怕连亲兄弟都望尘莫及,又怎么可能像李建成兄弟那样自相残杀?!

李成器在让与不让的问题上决择时,如父亲一样重情重义的他可能在想:隆基一定会是一个千古明君,我愿一生做你的坚实后盾,让大唐皇族不再重蹈百年前的血色覆辙!

『』李隆基一生关照关爱让皇位给自己的哥哥李成器。

(李隆基)

每年哥哥生日,李隆基一定要亲自去贺寿。

国内国外进贡的奇珍、佳肴与美酒,李隆基便立刻送给哥哥品尝。

每次哥哥生病,李隆基都会不停派人送去医药和珍膳,直至康复。

对于治好哥哥疼病的僧人崇一,李隆基特赐绯袍鱼袋,这是大唐五品官以上方可佩戴的。

李成器每年写下的谢恩奏表都有数百页之多!

李隆基对哥哥非常信任,无视各种谗言挑拨,一生对哥哥友爱如初。而李成器也从不干涉朝政,不结党营私。

李成器六十三岁病逝,李隆基号啕痛哭,边哭边说哥哥李成器当年主动让皇位,又助自己登基的恩情。言语间泣不成声,围观臣子无不动容。

李隆基悲痛之余,追封有情有义的哥哥李成器为“让皇帝”,追封嫂子宁王妃为皇后,以皇帝的待遇发丧,陵墓也称帝陵,

李隆基、李成器兄弟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兄友弟恭、有始有终的千古佳话,堪称后世之楷模!

『』结束语

令人扼腕叹息的玄武门之变的近百年之后,李世民的孙子在位期间,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唐睿宗李旦、唐让帝李宪、唐玄宗李隆基这父子三人实现了储位与皇位的和平交接,由此缔造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开元盛世。

灭后突厥汗国,击败吐蕃,招附回纥、渤海,扭转武周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大唐王朝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李隆基这些彪炳千秋的政绩,无不证实李成器当年推让皇位的睿智。

我认为:即便是李建成当年主动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也很难让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李建成一家得了善终。说白了,是人品问题!格局问题!会不会做人做事的问题!


小熙为人人


“明明能登上皇位”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了,李成器怎么可能登得上呢,他又拿什么去跟人家李隆基争呢?

权力在什么时候都是唯一之真理。这就像如今,正义需要迟到的时候,那就迟到一下,等到时机成熟,就放它出来,还能博一个“永远不会缺席”的美名。

李隆基通过“诛诸韦”之变,不仅把父亲推上了皇位,也把自己推到了权力巅峰。

唐睿宗李旦虽然是个实权皇帝,但他对朝政的控制力还是有限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二人一左一右,牢牢站在权力核心。

李成器只是占据了一个嫡长子的身份,如果他有能力、有威望,这个身份就是他的杀手锏,如果他没能力、没功勋,嫡长子的名分只可能是他的催命符。

这一点,李成器之前的唐代太子们已经用血去验证过了。


李成器很聪明,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大臣们顺水推舟,李旦欣然允诺。

表面上看,他失去了荣登九五的机会,实际上,李成器这一让,才真正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李隆基登基,对这位诚心让位的兄长极为厚爱,李成器先后加司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后封宁王,实封五千五百户。

及薨,寿六十有三,玄宗谥其为让皇帝,葬惠陵。


浮沉于史


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因为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在他死后被玄宗追谥为“让皇帝”。

李成器坚决让位给弟弟李隆基,应该说肯定是有兄弟情深的原因在内。关于玄宗李隆基兄弟五人的感情,《旧唐书》记载说,“初,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 ‘五王宅’。”这种感情持续到李隆基当了皇帝还是如旧。

兄弟感情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玄宗笃于昆季,如有谗言交构其间,也能友爱如初。另一方面就是李成器本人是个恭谨畏慎的人,虽然一直倍受荣宠,但未曾干议时政及与人交结,所以李隆基一直很信任这个大哥。

抛去兄弟之间的感情不说,李成器应该是个冷静并不蠢笨,而且没有太高权力欲望的人。韦后之乱是弟弟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扫灭的,之后扶持了父亲李旦登上帝位。李隆基于社稷之功更大于当年祖父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携助父亲李渊的立国之功。既便李成器是长子,生母肃明顺圣皇后原来是皇嗣妃,但怎么也越不过李隆基去,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那些追随李隆基的臣子们也不会答应,最后可能还要落得一个比玄武门之变更坏的下场,还不如不做这个太子。

最主要的是也并没有人真心支持李成器做太子。能涉及到太子人选决定权的,睿宗皇帝李旦认为李成器虽是长子,但李隆基于社稷有功,摆明了是支持李隆基当太子的。而太平公主就算想让李成器当太子也只是觉得他软弱,想拿来当利用工具而已。李成器不糊涂,想必是明白这其中的利害。

另外,李成器应该是个心软的人,硬不起心肠和亲弟弟争权夺利。《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宁王爱花,怕鸟雀啄损,在花枝上系金铃。这样鸟雀来了就可以拉动花枝驱走鸟雀。既保全了花,又不伤鸟雀。对一花一鸟都这么爱护,何况是对自己的弟弟。


沅汰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他将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弟弟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因此他死后李隆基也追封他为让皇帝。关于他为何会把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的问题,个人认为李成器更多是因为兄弟情谊和顾全大局而甘心让位,他们兄弟之间的确是历史上少见的皇家亲情。

李成器让位的背景

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五王在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发动“神龙革命”。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唐中宗李显复位,但是唐中宗的懦弱,却使得之后的唐王朝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数次动乱:

  • 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唐中宗复位。

  • 706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七公主开府置官,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遭诬陷被贬。

  • 707年,在韦后母女及武三思逼迫之下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武三思一家被杀,武氏集团衰乱。此后唐中宗出面干预下政变失败,太子李重俊被杀。

  • 710年,唐中宗被韦后母女毒杀,韦后立李重茂为太子,韦后控制朝政。

  • 中宗死后一个月,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联络对韦后擅权不满的万骑营将领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母女和上官婉儿,尽除韦氏一党。太平公主主持朝局拥立哥哥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这就是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之后,作为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面临的政局。当时虽然他父亲李旦是皇帝,但是一直以来性格同样懦弱的李旦在政治上并不强势。朝政大权控制在以姑姑太平公主为首的政治势力手中,而弟弟李隆基又因为唐隆政变的功劳在朝臣中拥有一定的声望。


立储困局

李旦第二次即位后首先就面临立储问题,李旦有五个成年的儿子,其中李成器是嫡长子,而且己经在李旦第一次登上皇位的时被立为太子。三子李隆基则在唐隆政变中居功至伟,而且表现出果敢的个性及较强的政治能力,因而李旦在立储问题上颇为犹豫。

  • 李成器:作为嫡长子,而且曾经被立为太子,李成器在礼法上是太子当然人选。但是李隆基又有功于社稷,李旦对重新立李成器为太子有顾虑,一方面他的政治能力有待考验,另一方面担心重演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 李隆基:虽然在唐隆政变中立下大功,但是李隆基无论在实力和威望上都不能和玄武门事变前的李世民相比。他只是在部分朝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即使支持立他为太子的朝臣也因为礼法的影响不敢公开提出。至于权力方面当时他只是一名立下大功的皇子并无多少实权,唐朝的权力当时主要掌控在太平公主手中,因为唐隆政变幕后真正的大佬其实是她。


最终这个困局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得到解决,李成器坚定的认为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应该立贤而不是立长。他的辞让使得李旦得以坚定决心改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成器是否有机会争储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隆基的权势使得李成器明智的选择退出储君之位的争夺。但是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其实在让储之时李隆基的权势并不太,与李世民当年挑战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此李成器完全有能力争夺储位。

李隆基其实是个弱势太子,他被立为太子之后仍然储位不稳。掌握朝政的太平公主对李隆基不断的发起挑战,多次公开要求撤换太子,理由就是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与礼法不合。如果李成器不是真心让位,他完全可以选择与太平公主集团联合,借助太平公主集团的权势李成器完全有可能重新夺回太子之位。

但是李成器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全程鼎力支持自己的弟弟。以至于后来太平公主为了削弱李隆基的力量,转而要求唐睿宗李旦将李成器等人外放地方。

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手足之情

除了这次让储,从李成器与李隆基兄弟的一生来看,他们兄弟五人的感情的确不错。这可能与他们的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 相互扶持的同年:李成器与李隆基的童年都是在奶奶武则天的高压恐怖中度过的。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母亲都是被武则天赐死的,同样幼年丧母的两人肯定有着不同常人的兄弟感情基础。

  • 五王宅的兄弟情谊:公元698年,李显重新成为太子,李旦退居相王,因此李成器兄弟五人搬出皇宫居住。他们兄弟的住宅都相互邻近,因而被称为五王宅。在这里兄弟五人相互扶持,彼此关系非常融洽。

由此可以看出,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手足之情的确不是虚假的,因此他的让位也更多是出于政治大局和手足情谊上出发的。不能片面的以权势阴谋的角度去解释他的让位,也正因此李隆基在登基称帝之后依旧与李成器等人保持良好的感情。李成器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而兄弟五人中的其他三个死后都被追封为太子,显然都是高于他们本身级别的追封。

围炉品茗人


首先,李成器的母亲刘氏和玄宗的窦氏开始的时候,都是李旦孺人。不过,李成器的母亲可能得宠一点,生儿子早一点。所以,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立了刘氏当皇后。但是,玄宗母族家世背景并不李成器的母族差。李成器这个所谓的嫡长子,其实他的地位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高。真的要扯所谓的嫡长子,讲真的李旦不是嫡长子,唐高宗的嫡长子明明是孝敬皇帝李弘。玄宗大概在六岁的时候,被武则天过继给孝敬皇帝李弘。某种程度上来说,按着宗法玄宗才是长子嫡孙,好不好!

再者,李旦第一次登基是阿武的傀儡。第二次,他不是傀儡,但他是被玄宗和太平一起推举到了皇帝位置。这样的情况之下,李旦有什么利用放着有大功的三郎不立,去立一个没什么功劳的李成器当太子。难道唐初玄武门之变的教训不够深刻。关键,这样的情况,李旦不立玄宗,玄宗就不会去抢皇位了?当然不可能。就算唐玄宗不想抢,但是跟着他一起诛韦后的人也不答应啊。

最后,说说李成器吧。他让皇位的想法,其实跟李旦立玄宗的心态差不多。说好听的,他淡泊名利皇权,不像重蹈李建成的覆辙。毕竟,玄武门的教训太深刻了。直白一点说,就是争不过弟弟嘛。既然如此,不如和为贵,让出太子之位。何况,李成器本来也没有当很长时间的太子。他当太子的时候是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事情,事隔很久了。而且那会儿他和李旦都只是武则天的傀儡而已。说白了,他可以让,因为他本来居太子位的事情就没有真正享受过太子的权力。这点上,他跟李建成是不一样的。


柳氏异闻录


唐睿宗长子李成器为何让出太子之位给李隆基?这个问题就让(秉烛读春秋)告诉你事实真相吧。

李成器又名李宪,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他和李隆基是亲兄弟,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也就是说:李成器是李隆基的哥哥。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对太子之位争夺的很激烈,比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太子之位之争,康熙的皇子们的“九子夺嫡”等等数不胜数,可是,为什么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本来太子之位就是非他莫属,可是后来他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了,这就意味着把唐朝的皇位拱手让人了,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原因呢?

要弄清楚个中缘故还得从其父李旦说起: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的老公李治死后,李显继位,李显做了55天皇帝后,由于做错了一件事:他想加封老丈人官职,惹怒武则天而被废为原来的庐陵王,回自己封地去了。紧接着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权欲望很大,李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一切朝政由武则天一人决断。

尽管李旦小心翼翼做他的傀儡皇帝,但不久仍然被废为王。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建周,说实话武则天治国能力还是很强的,无怪乎看不上他的儿子们。

武则天夺李唐天下建立了武周并不受正统大臣们的拥护,到了晚年,宰相张柬之和狄仁杰发动了“神龙政变”,诛杀了武氏家族成员及武则天的“面首”二张。迫使武则天禅位于原来的废帝李显,(最初的那个,李旦的哥哥)。李显做了皇帝不久,驾崩(一说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拥立李显的16岁的儿子李重茂为帝,韦皇后打算临朝称制,也让李重茂做傀儡皇帝。此时,李旦和李隆基都很受重用,手中握有实权,毕竟李旦是李重茂的叔叔。这样在韦皇后眼里看来,李旦、李隆基是实现自己专权的障碍,于是想杀死二人,由于她手下泄密给了李旦和李隆基的消息,李家父子先下手为强,杀了韦皇后。


李重茂一看这架势,李旦李隆基父子太强势了,小皇帝十分识趣,乖乖的让出了皇位,李旦得以第二次称帝。(问题的关键来了),李旦称帝,那么就会立太子为将来的接班人,按说李成器是长子,非他莫属,但李旦夺得的皇位李隆基功劳最大,这怎么办呢?还是李成器有头脑,他也看到没有实力的父亲曾经几度被废,当个窝囊皇帝也没啥意思。于是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李旦很赞赏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李成器死,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次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秉烛读春秋


向敬之

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复位,其子李成器很有资格成为太子:一、他是睿宗元后刘氏所生的嫡长子,为诸子的老大;二、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李成器六岁时就封为皇太子;三、武则天自立为帝,废睿宗为皇嗣,同时降李成器为皇孙,没有剥夺李成器作为未来继承人的权利。

然而,有缘第二次复储的李成器,却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坚持要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储位让给三弟李隆基。他的理由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处死了乱国的韦后,挽救了正位的李唐,当然也抢回了李旦世系的皇权统治。

无疑,李成器是很聪明的,他让位于李隆基,即把当皇帝的机会留给三弟,貌似很傻,但可见他对李唐立国以来的宫廷政变史还是很熟悉的。

李成器剧照

一、太祖立国,以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有造反和征伐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势力坐大后,最后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及其子嗣,并逐出皇家宗籍。

二、李世民成为太宗后,嫡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却因兄弟们争权夺位,逼迫其图谋提前登基以自保,结果死于非命。

三、第三代皇帝高宗生前曾三废太子,无论是庶长子李忠还是嫡子李弘、李贤都死于武则天的阴谋;而同为武后所生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坐上了龙椅,也被武后废黜。李成器的生母刘皇后也被武则天处死。

四、武则天称帝时期,武家侄儿图谋储位,如非大臣狄仁杰、张柬之等力争,李家的天下也被夭折了。复位的李显死于韦后之乱,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很早就被自己的亲祖母武则天杖毙。

无情最是帝王家,兄弟无情,母子无情,夫妻无情,唐朝嫡长子成为太子的不少,但都是死于自家内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前,就四处招揽豪强,政变成功,他立了巨功,深得大臣们的拥戴。李成器很识趣,让储位给李隆基,既保住了自己和子孙的性命,也保住了惠及子孙的荣华富贵,更让他这个喜好音乐的王孙沉迷声色得其乐。所以他死后,李隆基追谥其为让皇帝,其长子汝阳郡王李琎上表恳辞,陈述父亲之意,谦退不敢当帝号,李隆基不许。看来“让”,就是李成器生前教育子孙的一种活法。


以礼观书


唐中宗李显,突然间死亡,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密谋做第二个女皇帝,李隆基知道一旦韦王后做了第二个女皇帝,他们李家的他子孙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先发制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再次登基做皇帝,就是唐睿宗。

李隆基因拥护新皇帝有功,所以他的实力和名望都大大超过了自己的长兄李成器。李成器虽然有嫡长子的名分,却没有任何名望和实力能够与自己的弟弟李隆基对抗。李成器为了保存自己,主动把太子的地位和头衔让给了自己的这个弟弟李隆基。李成器这样做,为了保存自己,非常的识事务,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李隆基当上太子,甚至以后当上皇帝都是实至名归的,自己无力与他相争。就算争,自己没那个实力,很可能会令自己兵败被杀的下场。

李成器虽然退位让贤,但是李隆基做了皇帝之后依然对他不放心,就连自己在家看什么书,皇帝都会通过旁边的人来监视他。李隆基一直到自己完全坐稳了皇帝的宝座,才对自己的这位大哥放心。也因为李成器已经死心不再争取帝的宝座,李隆基才会对他恩重有加,很多时候皇帝吃饭时,都会送一半的御膳到他府上。有一次李成器疾病了,皇帝亲自为他熬药,喂他服药,目的就是感激他当年退位让贤的善举,同时也让自己的大哥安心,李隆基也是对这位大哥心存感激的。所以终其一生,这两兄弟都能够和睦相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