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勺子是西北方言發音,和“傻子”同音。在甘肅方言裡,“傻子”就唸成“勺子”。


《一個勺子》是由陳建斌導演、編劇,並且與蔣勤勤、王學兵和金世佳領銜主演的一部現實題材電影。影片改編自河北作家胡學文中篇小說《奔跑的月光》,於2015年11月2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曾先後於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2015年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等十一個頒獎典禮上獲獎加提名達十八次之多。

在見面會上,有人提問陳建斌老師:“ 《一個勺子》是由一個傻子所引起的故事,而傻子、盲人、殘疾這些都是這個社會上的弱勢,歧視自古以來就有,您是怎樣看待社會上對弱勢群體歧視的?”陳老師回答說“我們原本以為很傻很天真的成分是不好的,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把它拋棄了,當你意識到它有多重要的時候,就再也沒辦法找回來,有些東西我們自己也無力改變,我經常會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很渺小……”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故事內容非常簡單,講述了一位西北淳樸農民拉條子,救助一個流落街頭的弱智,暫稱“勺子”。通過打聽他家人無果後,在網上張貼了尋人啟示,不久便被人領走。結果先後來了好幾撥自稱勺子的家人,說拉條子把勺子賣了。麻煩接踵而至,拉條子自知上當受騙卻有口難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麼就成了壞事?他開始以一位農民最淳樸的辦法想自證清白。而為了尋找傻子,他成了另一個到處纏著別人的傻子。

陳導想要通過喜劇的表現方式來襯托社會上被壓制的善良,這裡的痴傻與精明無關智力的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與收穫,因此我將結合劇情從拍攝背景和內涵表達兩個方面來深度解析這部數次獲獎的影片,所要傳遞的警醒和道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對電影的觀看和理解,談談自己對於善良的思考。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第一、無論是原小說還是電影,這都不是一件流行的作品,拍攝更談不上什麼技巧,它更像在展示一種現象,一個問題,一段悲傷。


1、故事拍攝地是在甘肅省景秦縣,一個最接近西北農村生活的地區,極具年代氣息。

拉條子的兒子入獄被判刑6年,家裡就他和老婆金枝子兩個人養著一群羊,想託點關係花錢替兒子減刑,用自己的積攢和四處籌借,湊了5萬塊錢,找到鎮上的大頭哥幫忙。劇中屢次出現那條覆蓋著茫茫白雪的小路,這是拉條子無數次步行去鎮上找大頭哥所要經過的地方,充滿荒蕪和寒涼。

影片開頭用了很多若有似無的篇幅來描寫拉條子的貧窮,和他自己面臨的困境,與大頭哥形成鮮明對比,體現著當時城鎮化下的鄉土農村人,仍舊生活艱難,力量渺小。

2、撿到勺子後,拉條子一家其實一直在跟自己的生活現狀和道德價值做抗衡。

一方面因為條件不允許,不停地趕勺子走,躲他,打他,把他綁起來;一方面又怕他在外面凍死了,半夜爬起來看門有沒有關好,照顧他照顧他喝,給他換新衣新鞋。出於良心的不安,拉條子帶著勺子,向鎮上商戶打聽有沒有人見過他;向村長培笑說盡好話,請開證明送去相關接收機構;向派出所報案……但是最終,沒有人理他,勺子還是跟他回了家。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拉條子也想要避害,但在我們多數人看來,他不太懂人情世故,不知人心變化,一次次心軟妥協讓他招盡白眼與嘲諷。這樣一個貧窮至極的渺小人物,卻又保留人人性中最原始的善意。淳樸農民階層中,這樣的小人物比比皆是。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3、勺子被陌生人接走,麻煩頻頻找上門來,衍生了一連串想不明白的害怕和擔心。

實在找不到勺子家人後,拉條子在網上刊登了尋人啟示,並張貼得到處都是。沒多久,大頭哥就載著兩個自稱是勺子大哥的陌生人來接走了他。又過了沒多久,自稱勺子的親人一撥接一撥地找來,各種威脅恐嚇要打官司。為了自證清白,拉條子東奔西走,找曾經去見過的大頭哥,村長,三哥……可是最後官司沒有來,他想不明白,在不停的追問中活成了別人跟中的勺子。

電影中看這些情節感到特別抑鬱,拉條子只是一生在農村生活的老實人,遇到事情也只是以自己認為最周全的方式去解決,他不像大頭哥和三哥那樣見過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不懂得懷疑和猜忌。但是這份不懂帶來的結果卻讓他害怕,一個人因為做好事開始害怕,折射出的現象就叫人心驚。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第二、誰把別人當傻子,誰自己就是最大的傻子,人人都覺得自己聰明,殊不知我們看待傻子的態度,就是我們看待這個社會的態度


1、勺子的傻,在健全人的生活體系中,深刻探討起來,也是一種智慧。

影片開頭部分,勺子的出現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他的智力不及常人,雜草一樣的頭髮和鬍鬚,黑撲撲的一張臉加破爛的衣裳。他向拉條子要吃的,他應該向很多人要過吃的,但只有拉條子是直接給了他。然後,他就賴上拉條子了,一直跟著他,攆都攆不走,而且除了離開,其他方面勺子都非常聽話。即使在被所謂的大哥領走時對金枝子喊了最後一聲“媽”,都說明他其實在掙扎。

勺子傻嗎?我們對待不能自力更生的人群的一種主觀看法,容易以智力來評估。非黑即白,這是不對的。勺子或許不聰明,但是誰能說他的觀察不敏銳呢?他能於千萬人中賴上拉條子,說明他看得到善惡,以人性最基本對良好品質的嚮往來判斷善惡是非,這是多少智力卓絕的人都不能做到的。

2、唯有喜歡一根筋刨到底的人,才不容易被別人影響,才能保有本質的善良。

那幾撥自稱來接勺子回家的人,給拉條子造成了極大的害怕和困擾,儘管他們只是恐嚇了一番並沒有再找來。但是拉條子一直不明白,自己沒有想過要回報,而且是在做一件好事,怎麼就成了拐賣人口呢?為此他又張貼了尋人啟示,想要把勺子找回來。因為這個和老婆金枝子吵了一架,也是從這裡開始,他在旁人心裡開始進入了傻的狀態。


作為觀影人,我們很容易辨別那些來接勺子的人都是假的,但這是建立在我們的知識和閱歷上,而並非我們聰明。拉條子這時也仍在與周圍的人作對抗,他堅持自己做的是好事,自己是好人。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3、誰把別人當傻子,誰就是最大的傻子。

拉條子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去爭著認一個傻子,真要相認,後面又為什麼不來了?為了問三哥,他把出鏡很多次的小羊羔宰了,只得到一句“人生就是這樣”;為了問大頭哥,他都不打算追債了,結果大頭哥主動還了5萬塊錢;為了問楊警官,得到了兒子減刑的消息。於是拉條子更糊塗了……在影片的結尾,他穿著勺子的衣服,戴上勺子的帽子,已經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勺子了。

拉條子的悲哀在於他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不是不聰明,只是不精明,那些他去求助的人,見過的世面都比他多。這個他一直想不明白問題,別人都明白,但是其中的厲害關係自然不能明著講。這是大多數人,拉條子若就此屈服,那便是被這些人成功改造。但是不傻了,他還會保有這份善意嗎?這些精明的人就一定是不傻的嗎?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第三、結合對這部電影的分析,我想談談自己對“人性本善被淹沒”這件事的兩點思考

1、懦弱不能夠保護善良,沒有長出牙齒的好意,都將被視如敝履。

縱觀整部影片,拉條子和他的妻子都不夠強大,從他第一次去見村長,受了白眼出來把氣撒在勺子身上就能看出來。所以旁從都不相信他會真心去幫一個從路上撿到的傻子。如果是富商巨賈,那周圍的人會說這是積德,是慈善,是為社會做貢獻;但是拉條子不是,他自身就已經非常貧困,也沒有多餘的能力去幫助別人,遇到困難仍會退縮,心有餘而力不足。

無論身處多麼底層的人,都有自尊心。在仁義道德面前,自尊有時候是一柄利劍,你強大時,他無堅不摧,你弱小時,他傷人傷已。而做成一件好事需要兩個因素:好的動機和足夠的能力。大部分人都擁有前者,但更多人止步於後者。拉條子的可貴在於他沒有止步,但因為不夠強大,他的善良沒有人在意。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2、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向善是人的第一潛能,倘若不能得以發揮,則會被其他特質覆蓋。

單從影片來看,劇中的大頭哥、楊警官、三哥都不什麼惡人,只是普通小市民的樣子,他們與拉條子的區別就在於見過世面,是拉條子心中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們不算善良,精於算計。這是與形形色色的人磨合出來的結果,通常被稱為圓滑或者保護色。現實中此類人群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麼路上老人摔倒了沒有人去扶,公交上看見有人偷東西不會出聲,遇見需要幫助的人漠然走過……

沒有哪個父母會教人做惡吧?我們從出生起,就被引上了向善的軌跡,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三字經》的第一句,可見我們都欣賞優良的品質。但是這種品質如果不能得到持續肯定或者被有心人利用,將容易出現價值觀的偏差,這是環境所趨,也是我們大部人都在走的路。

所以說,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還非常多的,從社會地位的角度,生存的角度,環境變化的角度,都能獲得不同體會,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對人性的認知和自我的剖析。

寫在篇尾:人心存汙,常憂思而多苦,固怒而生怨,盡為不可為之事,唯不作惡三字,乃天下大善!

《一個勺子》:拋開階層分明,深度探討人性本善被壓制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