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勺子是西北方言发音,和“傻子”同音。在甘肃方言里,“傻子”就念成“勺子”。


《一个勺子》是由陈建斌导演、编剧,并且与蒋勤勤、王学兵和金世佳领衔主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于2015年11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曾先后于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15年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等十一个颁奖典礼上获奖加提名达十八次之多。

在见面会上,有人提问陈建斌老师:“ 《一个勺子》是由一个傻子所引起的故事,而傻子、盲人、残疾这些都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歧视自古以来就有,您是怎样看待社会上对弱势群体歧视的?”陈老师回答说“我们原本以为很傻很天真的成分是不好的,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把它抛弃了,当你意识到它有多重要的时候,就再也没办法找回来,有些东西我们自己也无力改变,我经常会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故事内容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位西北淳朴农民拉条子,救助一个流落街头的弱智,暂称“勺子”。通过打听他家人无果后,在网上张贴了寻人启示,不久便被人领走。结果先后来了好几拨自称勺子的家人,说拉条子把勺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陈导想要通过喜剧的表现方式来衬托社会上被压制的善良,这里的痴傻与精明无关智力的对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与收获,因此我将结合剧情从拍摄背景和内涵表达两个方面来深度解析这部数次获奖的影片,所要传递的警醒和道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对电影的观看和理解,谈谈自己对于善良的思考。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第一、无论是原小说还是电影,这都不是一件流行的作品,拍摄更谈不上什么技巧,它更像在展示一种现象,一个问题,一段悲伤。


1、故事拍摄地是在甘肃省景秦县,一个最接近西北农村生活的地区,极具年代气息。

拉条子的儿子入狱被判刑6年,家里就他和老婆金枝子两个人养着一群羊,想托点关系花钱替儿子减刑,用自己的积攒和四处筹借,凑了5万块钱,找到镇上的大头哥帮忙。剧中屡次出现那条覆盖着茫茫白雪的小路,这是拉条子无数次步行去镇上找大头哥所要经过的地方,充满荒芜和寒凉。

影片开头用了很多若有似无的篇幅来描写拉条子的贫穷,和他自己面临的困境,与大头哥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着当时城镇化下的乡土农村人,仍旧生活艰难,力量渺小。

2、捡到勺子后,拉条子一家其实一直在跟自己的生活现状和道德价值做抗衡。

一方面因为条件不允许,不停地赶勺子走,躲他,打他,把他绑起来;一方面又怕他在外面冻死了,半夜爬起来看门有没有关好,照顾他照顾他喝,给他换新衣新鞋。出于良心的不安,拉条子带着勺子,向镇上商户打听有没有人见过他;向村长培笑说尽好话,请开证明送去相关接收机构;向派出所报案……但是最终,没有人理他,勺子还是跟他回了家。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拉条子也想要避害,但在我们多数人看来,他不太懂人情世故,不知人心变化,一次次心软妥协让他招尽白眼与嘲讽。这样一个贫穷至极的渺小人物,却又保留人人性中最原始的善意。淳朴农民阶层中,这样的小人物比比皆是。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3、勺子被陌生人接走,麻烦频频找上门来,衍生了一连串想不明白的害怕和担心。

实在找不到勺子家人后,拉条子在网上刊登了寻人启示,并张贴得到处都是。没多久,大头哥就载着两个自称是勺子大哥的陌生人来接走了他。又过了没多久,自称勺子的亲人一拨接一拨地找来,各种威胁恐吓要打官司。为了自证清白,拉条子东奔西走,找曾经去见过的大头哥,村长,三哥……可是最后官司没有来,他想不明白,在不停的追问中活成了别人跟中的勺子。

电影中看这些情节感到特别抑郁,拉条子只是一生在农村生活的老实人,遇到事情也只是以自己认为最周全的方式去解决,他不像大头哥和三哥那样见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不懂得怀疑和猜忌。但是这份不懂带来的结果却让他害怕,一个人因为做好事开始害怕,折射出的现象就叫人心惊。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第二、谁把别人当傻子,谁自己就是最大的傻子,人人都觉得自己聪明,殊不知我们看待傻子的态度,就是我们看待这个社会的态度


1、勺子的傻,在健全人的生活体系中,深刻探讨起来,也是一种智慧。

影片开头部分,勺子的出现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他的智力不及常人,杂草一样的头发和胡须,黑扑扑的一张脸加破烂的衣裳。他向拉条子要吃的,他应该向很多人要过吃的,但只有拉条子是直接给了他。然后,他就赖上拉条子了,一直跟着他,撵都撵不走,而且除了离开,其他方面勺子都非常听话。即使在被所谓的大哥领走时对金枝子喊了最后一声“妈”,都说明他其实在挣扎。

勺子傻吗?我们对待不能自力更生的人群的一种主观看法,容易以智力来评估。非黑即白,这是不对的。勺子或许不聪明,但是谁能说他的观察不敏锐呢?他能于千万人中赖上拉条子,说明他看得到善恶,以人性最基本对良好品质的向往来判断善恶是非,这是多少智力卓绝的人都不能做到的。

2、唯有喜欢一根筋刨到底的人,才不容易被别人影响,才能保有本质的善良。

那几拨自称来接勺子回家的人,给拉条子造成了极大的害怕和困扰,尽管他们只是恐吓了一番并没有再找来。但是拉条子一直不明白,自己没有想过要回报,而且是在做一件好事,怎么就成了拐卖人口呢?为此他又张贴了寻人启示,想要把勺子找回来。因为这个和老婆金枝子吵了一架,也是从这里开始,他在旁人心里开始进入了傻的状态。


作为观影人,我们很容易辨别那些来接勺子的人都是假的,但这是建立在我们的知识和阅历上,而并非我们聪明。拉条子这时也仍在与周围的人作对抗,他坚持自己做的是好事,自己是好人。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3、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拉条子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争着认一个傻子,真要相认,后面又为什么不来了?为了问三哥,他把出镜很多次的小羊羔宰了,只得到一句“人生就是这样”;为了问大头哥,他都不打算追债了,结果大头哥主动还了5万块钱;为了问杨警官,得到了儿子减刑的消息。于是拉条子更糊涂了……在影片的结尾,他穿着勺子的衣服,戴上勺子的帽子,已经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勺子了。

拉条子的悲哀在于他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是不聪明,只是不精明,那些他去求助的人,见过的世面都比他多。这个他一直想不明白问题,别人都明白,但是其中的厉害关系自然不能明着讲。这是大多数人,拉条子若就此屈服,那便是被这些人成功改造。但是不傻了,他还会保有这份善意吗?这些精明的人就一定是不傻的吗?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第三、结合对这部电影的分析,我想谈谈自己对“人性本善被淹没”这件事的两点思考

1、懦弱不能够保护善良,没有长出牙齿的好意,都将被视如敝履。

纵观整部影片,拉条子和他的妻子都不够强大,从他第一次去见村长,受了白眼出来把气撒在勺子身上就能看出来。所以旁从都不相信他会真心去帮一个从路上捡到的傻子。如果是富商巨贾,那周围的人会说这是积德,是慈善,是为社会做贡献;但是拉条子不是,他自身就已经非常贫困,也没有多余的能力去帮助别人,遇到困难仍会退缩,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论身处多么底层的人,都有自尊心。在仁义道德面前,自尊有时候是一柄利剑,你强大时,他无坚不摧,你弱小时,他伤人伤已。而做成一件好事需要两个因素:好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大部分人都拥有前者,但更多人止步于后者。拉条子的可贵在于他没有止步,但因为不够强大,他的善良没有人在意。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2、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向善是人的第一潜能,倘若不能得以发挥,则会被其他特质覆盖。

单从影片来看,剧中的大头哥、杨警官、三哥都不什么恶人,只是普通小市民的样子,他们与拉条子的区别就在于见过世面,是拉条子心中有智慧的人。但是他们不算善良,精于算计。这是与形形色色的人磨合出来的结果,通常被称为圆滑或者保护色。现实中此类人群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路上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公交上看见有人偷东西不会出声,遇见需要帮助的人漠然走过……

没有哪个父母会教人做恶吧?我们从出生起,就被引上了向善的轨迹,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三字经》的第一句,可见我们都欣赏优良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如果不能得到持续肯定或者被有心人利用,将容易出现价值观的偏差,这是环境所趋,也是我们大部人都在走的路。

所以说,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还非常多的,从社会地位的角度,生存的角度,环境变化的角度,都能获得不同体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人性的认知和自我的剖析。

写在篇尾:人心存污,常忧思而多苦,固怒而生怨,尽为不可为之事,唯不作恶三字,乃天下大善!

《一个勺子》:抛开阶层分明,深度探讨人性本善被压制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