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电子教案


《黄鹤楼》电子教案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体裁:七言律诗 题材:思乡怀人

二、作者及作品 选自《全唐诗》,作者 崔颢(?--754),汴州人,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来诗风变为雄浑奔放。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江南三大名楼还有岳阳楼、滕王阁。

三、 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这个传说当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不过,李白所做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可见,李白之推崇崔颢诗或是真实的。

四、诗句分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空:只,仅仅。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颔联的延伸,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 “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原中,那一颗颗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此所写联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 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 异色彩;黄鹤 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弘;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四、 赏析。

《黄鹤楼》电子教案


1、结合诗句内容赏析颈联

从修辞家角度:运用对偶修辞,“晴川历历”和“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两句对仗工整,描写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表达作者在愉悦心情。

从炼字角度:“历历”“萋萋”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描写登高所见明丽之景。

2、赏析尾联:融情于景,问句形式,以“愁”字收篇,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黄鹤楼》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是什么原因?

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唆,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勢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4、《黄鶴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典故)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首联和颔联的写法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鶴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五、 中考连接

1、请品析最后一句中“愁”字的表达效果 答: 全诗 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2、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思乡之情。

3、 诗歌中有两个 “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诗人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4、一般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全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 (1)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浓浓的乡愁,(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4)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5、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6、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描写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世事苍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家乡的愁绪。

7、写作手法。(1)借景抒情(2)虚实结合

8、诗句填空

(1)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两个“空”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渺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表现了连天的衰草,凄凉荒芜的景象。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淼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0、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 、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1判断题。

(1) 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

(2)颔联写黄鹤楼久远的历史、美丽的传说,诗人心境开朗了,忘了那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

(3)颈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景物。( √ )

(4)尾联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 )

(5)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表现了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的景象.。(×)

(6)诗人希望那飞走的黄鹤能够再来,被诗人诚心感动,黄鹤终于飞回来了。(×)

(7)本诗在写景中抒发古人不可见,世事苍茫不可见,有些颓丧、伤感和惆怅。(×)

(8)崔颢的乡愁是单纯的,如果说这中间也有失落,它失落的只是幻想,不是自身。(√)

(9)诗中“黄鹤”二字再三出现,颔联没有对仗,而且上句用了六个仄声字,下句用了五个平声字,未能遵守律诗的平仄。(√)

(10)颈联以明丽之景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11) “黄鹤一去不复返”中,暗含作者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黄鹤楼》电子教案


《黄鹤楼》电子教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