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为何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呢?

英公子小嫣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是因为苏东坡身上蕴含着两股“气”,这两股气让他能“自得其乐”。

1、名士之风流——才气

“自信天下一支笔,文也纵横,武也纵横。”

苏东坡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不论是在明媚苏堤,还是天涯海角,他每到一地必定留下一处风景,尽显名士风流。

他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皆可成诗。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被公认为描写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被贬杭州时写的。

如今,苏堤横卧在西湖上,一个小小仙岛投入湖中的倒影,构成了三潭印月,湖边垂柳成行,又足以证明苏东坡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奇才。

在苏东坡的眼中,人生的起起伏伏似乎已不那么重要。

流放地的蛮荒之气并未使苏东坡的才气性灵打折扣,相反,一次次的磨难是对才情最好的锤炼,最后幻化为文字的绚烂。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过得已然是流浪汉的生活。但他却把这种官方的监禁变成了一种享受,与友人两度夜游黄州赤壁,写出了千古传诵、妙绝天下的赋文:前后《赤壁赋》。

苏东坡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诗文上,还表现在中国笔墨的情趣上。

他笔下的印象画,不论是一竿修竹,一对盘根,或是深山烟雨,江上雪景,都将自己与景物合而为一,注重一气呵成的节奏、气韵和情调。

苏东坡将在大自然里的所见所感,都化为纸上富有活力的线条,寥寥几笔就变化无穷,神完气足。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南派画的始祖之一。

2、做人之情趣——朝气

“何妨吟啸且徐行”,歌且从容,行且从容。

苏东坡是一个高品位的生活家,一生过得单纯到极点却又丰富到极点,尽显超然。

在那个纷纷扰扰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恶,都阻挡不了“男神”发现真善美的眼神,抑制不住他心中的那团火热的朝气。

当苏东坡第三次被降官到惠州时,他已年近六旬。

在前往惠州的途中,每每穿过美丽乡野,高山深谷,他都会像个少年一样兴趣盎然地驻足观赏,一边品尝着当地美食,一边还在岩石上提诗寄慨。

被贬谪在黄州时,苏东坡经常下地插秧,累得腰酸腿疼。于是,他便心血来潮,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一个叫“浮马”的小船。农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当做桨,马头还可以盛放稻秧,既快速又省力。

他喜欢一抬头就能看见万里无云的朗朗乾坤,“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认为天空有云会更美,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

内心湛然,富有朝气,则无往而不乐。

你看,受难之中的苏东坡仍然有一分卓然不群的生机和活力,让他的敌人也对他也无可奈何。

保持对事物浓烈的好奇心,让苏东坡真正把好的不好的生活,都过成了诗。

我认为,“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苏东坡的人生写照,也是他为何没有辞官隐居的原因吧?

试想,他如果隐居了,我们恐怕就不能看到那些妙绝天下的诗句,也再也品尝不到那些让人赞不绝口的美食了……


蓉仙儿


苏东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是因他的相貌所致:

相传,苏东坡上京赶考时,路遇一相师,远远望去,东坡意气风发,步履洒脱,走近仔细观之,只见他眉宇宽广,两目如点漆,可惜头型凸凹不平,于是对苏东坡说:“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

后来,苏东坡果然金榜题名,“文”名天下。精通儒学,道学,佛学。但是却在仕途中,屡屡受挫,被贬,这都源于他的头型。

尤其是额头太凸,看看他的妹妹苏小妹是如何取笑他的。有一次苏小妹在家,门帘被掀起,只见进来个额头,好久不见人,知道是哥哥回来了,于是说到“额头已进屋里,声音还在院墙外”,言其额头太凸。苏东坡被说无语。恰好,有一天苏小妹生气哭鼻子,眼泪流下来。因为苏小妹脸长,苏东坡终于找到机会报复一下了,于是说到“昨日一点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口边”。气得苏小妹是哭笑不得。

苏东坡对道教有深入的探究,他的作品也染上了道教的色彩。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认为若经过适当的修炼,就可以返老还童,得享长寿。他的弟弟苏辙从一个道士处学了炼丹,面色清润,目光炯然,元气焕发,于是,他也到一所道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练习打坐,还到天庆观修炼辟谷和气功。

苏东坡曾写信给武昌太守,向他请教炼朱砂的方子,并在临皋堂里辟室一间,架设炉火,以备炼丹之用。他有两篇札记,篇叫《阳丹》,一篇叫《阴丹》,讲述炼丹的方法:阴丹是从生第一胎男婴的母乳中提炼出来的,把乳汁放在文火上加热,用的锅是银汞合金制成的,一边加热,一边用同金属制的调羹缓缓搅动,直到奶凝结,最后制成药丸状;阳丹是用尿蛋白中的尿素制成,这一蛋白沉淀物经过多次净化,最后变成白色无味的粉状物,再加枣泥做成药丸,空腹用酒送服苏东坡直到晚年,一直想求得“道士丹”。

在佛教方面,经常和佛印法师参禅打坐,探讨佛法。对佛教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盛行于佛教五大法事里的“放焰口”必须用到的《梁皇宝忏》文就出自苏东坡之手,其文如泣如诉,让人闻之肝肠欲断,撕心裂肺。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虽然他波折颇多,但没有象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还是应验了当年相师说的话“半个配军头”意思是纵然被发配多地,但命中还有官运保留。

即便命运多舛,苏东坡仍然乐观向上,在被贬期间,有很多脍炙人口文章问世,包括美食。有名的“东坡肘子”就是在被贬时,自己研制的一道美食。



李布衣国学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可以从苏轼的性格、时代的背景来分析。

一、苏轼的性格

苏轼是个有抱负的人,就算被贬,就算他郁闷。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惩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立意有所作为。他的这种思想表现在《前赤壁赋》中可见一斑。

被贬黄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大量的政论、史论等充分显示出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后期的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旷达的襟怀,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二、历史的背景

淘渊明的时代,是战乱不断的东晋,皇族内战,民间起义,而东晋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里,所以很多人是对现实失望的,所以才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选择隐居。

苏轼所在的宋朝什么北方仍有战乱,但是宋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最好的选择。读书人都有积极进取的心,苏轼也不例外。

两者时代下的文化思潮带动下的价值取向就不同。




品势怪兽


东坡虽然屡次遭贬,但他总能以积极而乐观得态度面对。

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他也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这是自古文人的通病。虽然遭到贬谪,但他不能就此罢休,所以他以儒家积极的精神来面对,化痛恨为力量。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总能从迷茫中找到自我,使自己不至于沉沦。后期的他,实在不行,才以佛道宽广的胸襟来解脱自己。

陶渊明的那个时代连年战乱,官场腐败黑暗,陶不为五斗米所折腰,决定辞官隐居,如不辞地话,以他的性格,有掉脑袋地危险。

宋朝除了北方有外患,民生基本安居乐业,文化繁荣,经济强大。与战乱不断,腐败透顶的晋朝不能相比。

性格决定命运,东坡之所以没沉沦,没隐居,主要是天生的乐观者。

我以诗为证:

千古文豪一东坡,

文章盖世才华卓,

虽道平生坎坷多,

犹笑人间风雨落。


东海328


主观上苏轼是个有抱负的人,就算被贬,就算他郁闷。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惩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立意有所作为。他的这种思想表现在《前赤壁赋》中可见一斑。

客观上,要考虑到历史时代背景的,陶渊明的时代,南面是战乱不断的东晋,皇族内战,民间起义,而东晋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里,北面是五胡十六国的祸患,所以很多人是对现实失望的,所以才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选择隐居。

外加东晋时,文人以风流标榜,本身,两者时代下的文化思潮带动下的价值取向就不同。而宋朝虽然也面对北面政敌的威胁,但到宋代大族已经消失,人们更愿意说自己是怎么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门,价值观改变了。

苏轼一生受儒释道三家影响。

被贬黄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大量的政论、史论等充分显示出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后期的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旷达的襟怀,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人们之所以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后期的这种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御前带刀侍卫


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为何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呢?

一,首先从家庭来讲,家庭环境影响人的每一个决定。

苏轼,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门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人。而且苏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为国为民的思想根生蒂固。每到一个地方都踏踏实实的为民做主,为每个地方都做出杰出的贡献。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清贫苦寒之家。8岁那年,父亲去世,跟着母亲种田为生。陶渊明从少年时代心里就藏着两个梦,一个梦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另一个梦则像外公孟嘉那样洒脱不羁,率性本真。

四次出仕均以失败告催。为了一家生计,第五次出仕,不甘于上级索贿,辞官彻底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

二,从两个人的性格来讲。

苏轼是豁达的,不论怎样摧残我,就是要为民做实事。而陶渊明是个任性boy,一言不合就撂挑子不干了。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但一切都被他随手扭转过来,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 亦喜欢游山林。苏轼愣是将自己修炼成了乐天派,豁达的面对一切得失,得之吾幸,失之吾命,一切随缘。

苏轼的仕途可谓是像坐山车似的,起起伏伏,没有强大心理根本hold不住。

初出茅庐的苏轼在科举时一举成名。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更换皇帝后,又升为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可谓是一路当官,一路广交天下好友,一路游山玩水,一路吃吃喝喝。用强大的食欲来治疗一切不开心。如果还是不开心,那绝对是美食不够诱惑。

苏轼不论到哪,都能自得其乐,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过得舒服。

综上所述,苏轼与陶渊明最大的不同就是,苏轼是精神上的出世,苏东坡把自己活成老百姓最亲切的朋友。陶渊明则是文人失意的精神归宿。


非烟慧语


苏东坡是我思甚为推崇的一位古人,喜欢他写的诗词,也喜欢他自嘲的话“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但全面的了解他,还是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

读此书,感慨颇多。子由贬谪筠州,“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读此,叹于苏轼兄弟生活的坎坷,“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细思之,也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小税务员的真实写照和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吗?或许,苏东坡正是喜欢这种平凡的生活,而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然,苏轼描写自己的话是我最欣赏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过得快乐,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这或许与此不无缘故。

陶渊明也是我思很敬佩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形式,同样的高风亮节。

我思总想“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于躯壳中的形式!”

今,对古人的了解,无不是从故纸堆里的字里行间,他们真实的又是怎样呢?人的一生,本真、自然就好。

文史多偏向,

刀吏怨地天,

真实生灵状,

还需觅自然。

五行贯时空,

六艺立世间,

七言八语乱,

定力始坦然。



我思WORDS


苏东坡先生有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因为此,他数次被贬,心中苦闷但是仍然很旷达。

我们从他的诗词可以看出一二,如“十年生死两茫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西北望,射天狼”。

词人心中对家国的关心、对人民的疾苦和忧虑从未忘却,无论是仕途得意之时,还是数次被贬之后。

再者,这个时代有梅尧臣、范仲淹、司马光等很多杰出的为民为国殚精竭虑的人,包括他的政治对手王安石!

反观陶渊明,晋朝的政治极其黑暗,所以陶渊明选择了山水田园的人生!



孤独夜行人


人各有志!

有人当官,有人种地,有人求名,有人安逸。

当官的,有为民请命的,有闷声发大财的,有甘当清贫的,有畏首畏尾的。

种地的,有耕读传家的,有寒窗苦读求功名的,有为了一日三餐求温饱的,有无可奈何当佃农的。

李白诗酒天涯,

杜甫忧国忧民,

辛弃疾干戈寥落,

文天祥丹心汗青,

勾践卧薪尝胆,

张良功成身退,

曹孟德老骥伏枥,

李隆基不要老脸,

宋江一心招安,

金莲杀夫献身,

杨过千里寻妻,

崇祯煤山自缢,

武则天想当女皇,

秦始皇一统天下,

李煜天上人间,

王莽谦恭篡位,

项羽乌江自刎,

世民杀兄夺权,

韩红无私赈灾,

头条囧妈免费,

隔壁有人唱歌,

对面有人跳舞,

同事打着游戏,

我呢写着问答,

那么,

苏轼颠沛流离,

陶潜诗酒田园,

有什么不妥么?

人各有志,

苏轼凭什么就得活的和陶渊明一样呢?



茅汇


因为二人的人生理念完全不同:

苏轼有着积极的入世、用世人生观,而陶替具有很明里的消极的出世、遁世、避世人生理念: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蜚声中外、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文章着重探讨苏轼的人生理念特别是体现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人生观对他成就大业所起的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并指出积极入世是苏轼人生理念或人生观的基调。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致君尧舜”,尊主爱国;崇尚仁爱,关心民瘼;潜心著述,有益于世;热爱人生,乐观旷达。

但陶渊明就不一样了,《桃花源记》最能表现陶渊明出世、遁世、避世思想。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虽然表现了文人气节,实质是避世遁世的的做法,是一种心理素质欠佳的表现。陶渊明为一点小事辞职,并借事发挥、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和愤闷。象陶渊明一样避世、遁世,愤世,只能使自我害,“大浪淘沙”,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