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该如何发展海洋文化?你怎么看?

青笺年华


在论及中国海洋发展的众多文本中,大多是以地理大发现以来的西方海洋发展为参照标准,将中国的海洋发展与西方海洋强国的历史进行对照,从而认定中国海洋发展落后的结论,并以此为基调讨论中国海洋历史和未来走向。

事实上,“作为一个文化统一体,中国文化历史上就具有大陆文化与海湾文化、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内敛文化与开放文化的兼有兼容、互补互动的二元结构和发展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精英和王朝发展所做出的选择也是权衡时代与时势的结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中国海洋发展道路正是这种历史选择的表现。中国的海洋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传统,每个历史时期的海洋发展状况都是这个逻辑和传统的一个环节。没有哪一国注定强大或是落后,注定开放或是闭锁,崛起或是相对落后只是历史发展不平衡性的必然表现。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指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轨迹,都有发展的高峰与低谷,而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状态的国家与民族在历史上相互接触和碰撞的时候,就会客观上产生此消彼长的态势,领先或是落后都不是历史的恒定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

如果从中国海洋自我发展轨迹来看,近代以来海洋发展的低落与之前海洋发展的繁盛都是中国海洋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考察角度下,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在近代海禁之前,中国海洋发展不断进步并居世界领先地位,同其他涉海民族一样创造了人类海洋历史的光辉,以中国海洋发展自身逻辑考察,对这段历史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妄自尊大,而是应仔细体认其价值,并努力传承创新;近代以来,在一个辉煌的背影下,中国王朝政治的发展必然地带来了海洋发展的衰落,这是中国海洋发展自我轨迹的盛极而衰,又恰与西方海洋发展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照,以中国海洋发展自身逻辑考察,我们对这段历史就不会简单否定,而是明辨得失,奋发自强;面对新的世纪,筹划民族复兴和未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中国海洋发展自身逻辑考察,就不会亦步亦趋,而是会自信沉着,在传承中不断开拓,弘扬中国海洋发展传统价值。

因此,基于主体性维度,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构建,要更多地将研究的目光集中于中华民族自身的海洋发展逻辑和海洋传统,避免单纯使用西方海洋发展标准为参照系。在客观认识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基础上,在世界多元海洋文化主体间进行平等交流和理性对话,以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面向世界,开创包容互鉴的海洋文化格局。



静一号普洱茶


你好,作为一名浙江人,对于这个话题特别有感触,在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中,将“海洋经济”作为申论考试的主题,以下这篇申论范文可作为回答。

乘风破浪会有时

  --海陆联动,开创海洋经济强省的蓝色未来

  海洋占地球面积70%,蓝色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底色;浙江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其境内的舟山素来有着“千岛之城”的美名,如今更成为国家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主角。记得有位伟人说过:无法掌控海洋的民族,将无法掌控未来。今天同样可以说,谁能够掌控海洋开发的主动权,谁就能拥有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着眼于构筑海陆联动新格局,从战略高度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必将加快我省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使五千万浙江人民拥有如梦如幻的蓝色未来!

  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意义重大。从当前来看,这是我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谋求进一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陆地资源难以自给自足,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逼近了环境容量极限,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浙江海域生物资源和海洋能源丰富,如舟山渔场海洋捕捞量居全国第一,东海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二,潮汐能、潮流能分别占全国40%以上,能够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迫切需求;而海洋产业能耗低、污染少,本身具有绿色、低碳属性,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

  放眼未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还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乃至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海洋产业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于浙江工业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引领社会向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蓝色的海洋经济能够有效增强经济社会的绿色属性,进而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布好海洋这一子,带活经济社会整盘棋,这是海洋经济发展深远的历史意义所在。

  海洋经济具有广泛的外延,举凡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产业活动及关联活动,均属于海洋的范畴。与习惯认知中海洋经济仅限于向海洋索取不同,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再造也属于海洋产业活动,这就为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首先,要在战略层次上推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施海陆联动、山海协作,依托跨海大桥、港口、路网等基础设施,把沿水岸线资源与陆上腹地的资源结合起来,以海引陆、以陆助海,实现临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达海岛与欠发达山区的同步开发、协调发展,加快山海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其次,要有临海经济与海洋核心产业的布局。临海地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要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石油和矿物开采、海洋渔业等临海经济,并大力推进海洋能源开发、生物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海港清洁等新兴产业,促进潮汐能、潮流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全面开发,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洋经济布局优化。

  再次,要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既是我省发展的总战略,也是我们的特有经验,创业创新创富的特质已经融入浙商的血脉,而我省“五分天下有其四”的民营经济、大量民间资本寻找出路,为我们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要集民智、汇民力,创新体制机制,畅通融资、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既开辟富民新路,又探索强省新经验,让民营经济为开创浙江的蓝色未来贡献力量。

  “乘风破浪会有时”,600年前,郑和率领的强大船队因专制帝王的鼠目寸光、实行闭海锁国的政策,并未给中国打开商业文明的航道;21世纪的今天,在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决策支持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其深谋远虑,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开辟浙江人民通往蓝色未来的新航道,书写新的历史!


二水青


海洋文化产业是当代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传播、促进海洋经济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服务海洋外交、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推进海洋建设、发展海洋文明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认为,现阶段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沿海各省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科技指导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传统海洋文化产业强调较多,而对未来新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研究不够。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迅速,而促进科技文化融合和产业跨界发展的创新举措不够。对海洋节庆、海洋民风民俗开发初见成效,而重大海洋文化项目培育不够。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受到重视,而深挖内涵、发挥文化精神引领作用的努力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海洋文化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浅表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门类过度集中,经营模式趋同,产品的主题、风格同质化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理念,还要在具体办法上引入创新元素,探索创新模式,以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让海洋文化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使海洋文化产业创新经济带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盘古来开天辟地,才有的如今“沧海月明珠有泪”海阔天空的海洋,其历史也就是在大洪水灭世大禹治水说时期。海洋文化也就是来探究它们的依次形成,与是由何种物体坠撞形成来的原因这事。


盖天宣夜说


中华民族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华夏部落联邦时,天然海贝钱币初现端倪。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以及商周墓葬中,均有发现加工而成的贝壳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贝壳又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等商品进行交易。唐玄宗时期,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紫檀螺钿五弦琵琶,被誉为世界海洋螺钿艺术的稀世珍品,现收藏于日本正仓院。总之,在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从来没有缺失过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文化商业活动,并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圈被誉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大型文化圈,包括了整个东亚环中国海地区。按照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的结论,占当时全国总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有四亿四千万的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96%。所以从上述两方面来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海洋文化影响的人口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换言之,当时沿海居民的海洋文化精神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再加上内陆外来人口和海上贸易流动人口等因素,经过长时期的各种文化交汇和沉淀,中国沿海地区的文化资源具备了明显的地域性、独特性和海洋特征。可以说,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在沿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很大程度上可以佐证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地域的文化商业活动的业态。

  当前,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主权中的地位凸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显著,在国际文化竞争等方面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海洋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提出了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这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互信的角度,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正逐渐展现其文化自信与自觉。

——战略意义

  第一,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既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强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其发展正是对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落实。

  第二,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推动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维度,加大海洋服务业产值,为传统海洋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探索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第三,从民族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间人民的文化同源性交流,加强了解,传播21世纪新海洋观,提升沿海地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发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作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各种鲜活的题材,可以极大丰富民族文化,为形成产业规模化、链条化积蓄新的力量。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层面。建设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同时提出,表明我国今后将在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海洋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重视不足。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顶层设计尚有不足。如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中就未见海洋文化资源如何融合其中发展的内容。

  二、财政支持方面。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并启动了“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编制。而海洋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典型海洋特征的特色文化产业,尚未被纳入中央财政特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

  三、理论层面。海洋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基础相当薄弱,学术研究人才严重缺乏,综合性研究几近空白。

  四、国家标准方面。《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因没有海洋文化产业这个门类,还不属于海洋产业调控范畴。

  五、海洋文化产品方面。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导致我们的海洋文化精品佳作屈指可数,一些涉海经典作品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居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距离较远,贴近性、共鸣感不强。

——对策建议

  一、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特别是发展高端海洋文化产业,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主导和培育作用,强化政府的支持引导职能,制定以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为沿海城市经济特色增长方式的战略,给涉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制定战略规划,要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区域特征,不可千篇一律重复建设。要注意发掘本区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对现有简单、粗放、雷同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高端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不可盲目求大求新。

  三、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业文化等海洋文化遗产,打造创新型海洋文化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加以宣传和包装,不断形成海洋文化产品的强势品牌。

  四、健全制度管理体系,特别是加快海洋文化产业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在海洋文化开发的同时注重海洋文化保护,保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五、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有关政策,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时机,开展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海洋认知创新能力,鼓励高端人才加快涉海文化传播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海洋经济、科技与文化交叉融合的专业人才和国际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