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三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刘氏政权都是西汉王室后裔,那东汉的呢?

别酒流年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实力比较强大的刘姓皇族子弟有四个,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

其中,只有幽州牧刘虞是正儿八经的东汉皇室后裔,属东汉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而其他的都是西汉皇室的后裔,其中包括实力弱小的刘备(属西汉中山靖王之后)。

因此有人会问,为什么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东汉皇室的刘姓子弟不站出来匡扶天下呢?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东汉对宗室子弟的管理比西汉王朝还要严格。西汉对于皇族宗室实行推恩令,天子庶子封王,诸侯王的庶子封侯,其封地减半,然后层层分封,至其无地可封为止。这样一来,大国不过百余里,小国不过数十里,诸侯王便没有力量造反了。

东汉王朝建立后,也基本上延续了这套做法,削弱宗室,加强中央,但对宗室子弟的管理却比西汉更加严格。在东汉立国将近200年的时间里,朝廷对于宗室诸王一直严加看管,严禁他们带兵和理政,就连结交宾客也会被视为心怀不轨。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原本就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深知诸侯王的危害。他对开国功臣十分宽厚,但对宗室子弟却非常严苛。

早在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刘秀就下令严禁诸王交通宾客,防止他们结党营私,违者严惩不贷,只赐给诸侯王豪宅与俸禄,不让他们掌兵和管理土地。对于违背命令的人,基本都受到了严惩。“坐死者数千人”,“屡兴大狱,株连极广”。

光武帝刘秀死后,汉明帝刘庄怀疑自己的弟弟淮阳王刘延谋反,便将其贬为阜陵王。而汉章帝继位后,接着又把叔叔刘延贬为阜陵侯,只有一个县的封地,平时一举一动都处在朝廷的监视之下,严禁他和官府人员来往。

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东汉的宗室诸王只有名号和爵禄,没有实权,只能庸碌地过完一生。这也是为什么东汉的王爷大多没有存在感的原因。长此以往,东汉的王爷们大多都不理政,没有实权便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利就是削弱了宗室力量,再也没有诸侯王可以起来造反;弊就是一旦天下大乱,江山就容易从本姓落入异姓手中。

到了东汉末年时,地方上的大权全部被镇压黄巾起义的地方豪强掌握了,比如董卓、马腾、袁绍、曹操、孙策、袁术等人,而东汉王室的后裔连自保都困难,更别说争夺天下了。那些足不出户的王爷们一生没有带过兵,既没有根据地,也没有能力,仅仅虚有封爵和名号。

因此,在东汉末年建功立业的少有的几个刘姓皇族都是汉朝皇室的远亲,刘繇、刘表、刘焉、刘备都是西汉皇室所留下的后裔,距离东汉皇室的血缘就更遥远了。正是由于他们和东汉朝廷关系比较疏远,没有受到猜忌,所以才得以建功立业。


世界人文通史


答题者鬼山枫语。

确实,刘姓政权只有刘虞是刘秀的直系后代,剩下的刘焉、刘表、刘岱、刘繇和刘备都不是刘秀的后代,而是和刘邦同源的旁支,虽是宗亲,但关系已经较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先说说其它回答里的错误结论。

很多人认为,原因在于东汉皇族人口凋零,而根源是东汉皇帝普遍短命。

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东汉皇帝普遍短命不假,但皇帝短命不代表皇族人口凋零,因为皇帝只是皇族的一支,虽然最重要,但非全部。刘秀的后代其实很多,东汉皇族并没有衰弱,到了汉末繁衍的人口并不算少。

请看事实。

刘秀有十一个儿子,请看看他的孙子有多少。

明帝刘庄,九子;东海恭王刘强,二十二子;沛献王刘辅,十二子;济南安王刘康,八子;阜陵质王刘延,十四子;中山简王刘焉,十二子;楚厉王刘英,六子;东平宪王刘苍,七子;广陵思王刘荆,四子;临淮怀公刘衡早死无子;琅邪孝王刘京十四子。

这是根据《汉书》的记载算出来的。

刘秀十一个儿子,一百零八个孙子。汉明帝刘庄九子,汉章帝刘炟八子,汉和帝刘肇二子,汉安帝刘祜一子,汉顺帝刘保一子,汉灵帝刘宏二子。

中后期皇帝的儿子都很少,一般就是一两个,好几个皇帝未成年就死了,皇帝一脉后代很少。但是,刘秀的孙子刘炟当了皇帝,还有一百零七个孙子,汉章帝剩下的七个儿子也有后代,你说能生出多少?

一般来说,除了皇帝,别人寿命挺长,也很能生。

就像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儿子也很少,可整个皇族到了嘉靖时已超过十万。

刘秀的后代到了汉末会很少?不可能。

这个问题答案如下。

刘秀的直系地位待遇都比较高,养尊处优,反而不易成大器。刘秀的儿子除了皇帝都是王爵,孙子不是王就是侯,后代的爵位也不低。整个东汉时期,刘秀的后代基本都有封邑,吃穿不愁,干吗还要努力做官?这会阻碍上进。

刘秀以外的刘氏不一样,他们大多在西汉末年已经和刘秀一样没落,到了东汉末年更不用说,白手起家,努力进入仕途,能力得到了锻炼,反而容易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备,他的地位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磨练多年已成顶级人物。

刘表是太学生运动的领袖,才智突出,位列八骏。

再者,东汉末年,刘邦的后代肯定要比刘秀的后代多很多。带点宗亲,进入仕途相对容易,加上人口基数大,多几个有本事的人物比较正常。刘秀的后代大多安于现状,而刘秀直系以外的刘氏要努力出人头地,效果当然不同。

(关注鬼山枫语,走入广阔历史)


鬼山枫语


这就是小说无聊之处,篡改小说的只想着刘邦正统,就把刘秀也说成刘邦之后人。其实误会了,刘秀和刘邦扯不到一块去的。刘邦是楚国人,刘秀是西北方人,他们可能不是一个血统的。


静里水声1


其实我还发现东汉王室都是传承至西汉王室。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我觉得可以从传承、宗室人数、政治生态三个方面看出来。

从东汉传承上来讲

东汉历经195年,传八世共十四帝,在位最长者为光武帝刘秀,在位33年。在位最短的刘隆出生不到100天继位,一岁时夭折,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而且东汉皇帝普遍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小就继位普遍几岁、十几岁就继位。同时子嗣稀薄,很多皇帝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儿子能够传位。这就导致东汉藩王稀少,宗室人口不多。根据计算东汉大概只有30个诸侯王,这里的传承时间也就是100多年。

较短的传承时间,加上藩王数量稀少,这就会导致很多藩王家族仍然在享受祖辈带给他们的福利。他们有的仍然在享受自身的爵位,有的则在家族的庇护下过着优越的生活,出世为官并不是他们必要的一条选择。

从宗室基数上来讲

西汉经历209年,共有62个诸侯王,而到了汉朝末年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已经传承了400多年,子孙后代已经具有相当大基数,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5年的时候,汉朝宗室人口已经达到十余万人。可以想象到了东汉某年的时候,这个人口基数会多么恐怖。

当然这些宗室不会都由中央政府养着,因此他们可能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的为官,有的享受封爵,还有的可能为普通小民,正如刘备自父亲早亡之后,因生活无着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活计。

大量的人口基数里面必然出人才的几率更高,因此三国后期西汉后裔们在朝廷为官的几率较高。

从政治生态上来讲

汉朝选官采取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主要是察举孝廉,由郡国按照相关规定向中央推荐符合要求的人才。征辟制则是皇帝或地方政府直接征辟社会名流或地方贤达到朝廷当官。这其实就是一套官员推荐人才的制度。作为皇族,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广泛的人脉资源。当官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强。

在这里刘繇、刘虞、刘岱都是举孝廉出生,而且除了是宗室,他们的父亲都是官员。刘表与刘焉因是征辟制度为官,只有刘备最惨。但是刘备早年游学时也有同宗刘元起帮助。

在这选官制度下,他们进入官场,慢慢走到地方大员的位置上,最终在东汉末年独特的情况下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至于东汉的藩王,在推恩令之下,他们并没有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实力,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大山结束语

东汉因为传承时间短,宗室人口稀少,同时后代们出世为官的意愿不强,所以只有刘虞一人成为割据政权。而西汉宗室后裔人数多,人才更多,同时他们基本上已经享受不了祖上带来的荣光,需要自力更生,同时在当时的选官制度影响下,所以才会导致后期东汉后期割据政权人数较多。


文史侃大山


我们先看一下西汉的诸侯王情况。

汉高祖刘邦的兄弟有兄长刘喜封为代王、弟弟刘交封为楚王。还有刘邦的侄子刘贾为荆王。还有堂兄弟刘泽先封琅琊王,改封燕王。刘喜被废后,儿子刘濞受封吴王。

而刘邦的儿子除了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外,还有六个儿子。刘肥被封齐王,刘长为淮南王,被吕后所杀的赵王刘如意,先封梁王又徙赵王的刘恢,还有先为淮阳王,后改为赵王的刘友,还有一个燕王刘建。

也就是说,不算汉文帝刘恒,刘邦刘封了11个诸侯王。

汉文帝除了自己三个儿子刘揖、刘武、刘参封王外,还拆齐国为七,多出来六个诸侯王,分别是城阳王刘章、济北王刘兴居、淄川王刘志、济南王刘寅、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刘长死后,除了刘安被封淮南王外,文帝还封了刘长儿子衡山王刘赐、济北王刘勃。赵国也被汉文帝分了一个河间国出来以封刘友的儿子刘辟强。也就是说文帝时期15个人前后受封诸侯王,多出来11个诸侯国。

汉景帝呢,一共13个儿子,全部封王。又把梁国一分为五,多出来济川、济东、山阳、济阴全部封梁王刘武的儿子。前前后后又多出来18个诸侯王的世系。

汉武帝的儿子不多,4个被封王。又从胶东国里划出六安国封刘庆,常山国里划出真定国和泗水国分别封刘平、刘商,赵国里分出平干国分刘偃。也就是说,武帝时期多出来8个诸侯王世系。

汉宣帝以后都不多,汉宣帝除了封自己4个儿子为王外,又封刘厉儿子刘弘为高密王。多出来5个世系。汉元帝2个儿子为王。汉成帝多出来一个广德国,汉哀帝时多一个广平国,汉平帝时多出来广世国和广宗国。不过成帝以后的都是继绝绍封之前的诸侯国。汉宣帝之后,一共多出来11个诸侯王的世系。

东汉相对于西汉则少了很多,汉光武帝除了自己10个儿子外,不过封过4王3侯汉明帝和汉章帝都是8个儿子被封王。汉殇帝之后的都是早死或者无子。并没有多出来诸侯王的世系。

也就是说,西汉一共有62个世系。东汉不过30个诸侯王世系。受封的世系这个数量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至于因早死、犯法而诛或者其他各种原因没有世系流传的因为数据量太大,暂时就不统计了。而且西汉毕竟比东汉早了200年立国,也就是说,西汉诸侯王后裔多了更多的时间的传承。即使汉宣帝和汉光武帝时期已经相当接近,到这多出来几十年可以多出来三四代人,三四代人多出来的人数就比较恐怖了。西汉更有中山靖王这种生了120多个儿子的生子狂魔。这种都是东汉没办法和西汉相比的。

所以说西汉宗室的人数上比东汉宗室的人数肯定是要多的多,三国时更多的是西汉诸侯王之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纯洁的好人成刚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有点小尴尬的!

因为,东汉本来就是西汉的延续,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本身就是西汉的皇室后裔。刘秀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所以,整个东汉皇室都可以说是西汉皇室之后,要追认老祖宗,那统统都能追到西汉去!

不过话说回来,东汉末年的刘氏诸侯中,还确实是非刘秀一脉的皇室后裔居多。东汉末年,主要的刘氏诸侯主要有刘虞、刘繇、刘表、刘焉刘璋父子以及刘备。这其中,除了刘虞是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出自刘秀一脉以外,其余四者皆不是刘秀之后。

这实际上反映了东汉皇族宗亲人丁凋零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由于东汉皇帝普遍短命。

东汉王朝就像是被诅咒了一样,14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的汉光武帝刘秀(63岁)、汉明帝刘庄(47岁)和末代的汉献帝刘协(53岁)外,其余的11位皇帝的寿命都不超过40岁。而整个东汉王朝的皇帝平均寿命,更是不满27岁,为历代之最。

而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5个皇帝中,光东汉一朝就独占了3个。其中最短命的汉殇帝刘隆,寿命才220天。

由于皇帝寿命普遍的短,因此很多皇帝都没留下一儿半女。这就使得东汉皇族人丁单薄,宗亲势力十分羸弱。除此之外,由于东汉中叶以来,长期的幼主继位,造成东汉政权外戚专权现象十分显著,为东汉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这些历史要读


汉献帝刘协啊

狭天子以令诸侯,曹手下压着的那个就是啊。

主要是东汉后期,宦官外戚胡搞,最后几个皇帝年幼年少,就纷纷被毒死,他们的兄弟和堂兄弟也差不多,势力大的都被外戚和宦官打压下去了。

反而是西汉皇族血脉远点,本身以宗室大臣身份混日子,不介入皇位争夺,就活大岁数做大官。

刘备也是如此,假如刘备是汉光武一脉的,关系再近点,也不成事。


王涉


简单来说,跟东汉宗室人数较少、限制较多有关系。

算起来,东汉本身就是西汉皇帝的后代建立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五世孙,刘秀在统一后,也尊汉元帝为宗父,从宗法上,两汉皇室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实际上的东汉皇室,只是长沙定王刘发诸多后裔中的一支。皇族分支时,继任皇帝为大宗,诸侯王为小宗;诸侯王内部继续分,继任诸侯王为大宗,封侯为小宗,如此代代分支,人数越来越多。

宗室子弟介绍祖宗时,一般都是称本支最后一位封王者,比如刘秀是长沙定王之后,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焉是鲁恭王之后。

从人口基数上看,西汉长达210年,汉初藩王的后代在东汉初年已经颇为庞大,据《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末年,宗室人员已经超过十万,到东汉初年,自然碾压刚刚起步的东汉皇族(刘秀及其兄刘演的后人),二者再一同度过东汉的195年,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按理说,刘秀一脉成为皇族,代代有人坐拥三千佳丽,就没有出现一个子孙满堂的皇帝吗?不好意思,真的没有,因为东汉皇帝的寿命实在太短,还没来得及造人就归西的皇帝不在少数。

东汉14个皇帝,只有开国皇帝刘秀(63岁)和亡国之君刘协(54岁)活过了五十岁这个大关,还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刘庄(47岁),剩下一水都是未成年乃至婴儿继位,然后活不到四十岁的。

这样的生育状况,还比不上一些藩王,东汉皇族跟西汉宗室的人口差距不仅没有所小,反而是扩大了。

除了在人数上不占优以外,东汉宗室在限制上也比较多,因为西汉宗室开枝散叶很久了,很多人都已经沦为低级官吏乃至平民,这些人虽没有藩王那样优厚的待遇,但他们却可以通过举孝廉等途径入仕,在政坛上打拼,在天下大乱时打造自己的势力。

反观东汉宗室,沦为官吏平民的比较少,许多都还坐着藩王位上。东汉为了保证中央集权,分封的藩王封地并不大,也不允许藩王拥有私人军队,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甚至为了杀鸡儆猴,朝廷偶尔还会处罚几个藩王震慑其他人。这样,基本就断了藩王迅速壮大的机会,比如东汉末年的陈王刘宠,袁术派出一个刺客就把他杀了。

东汉宗室人少,限制又多,从概率上讲,汉末刘氏军阀多西汉宗室之后是很合理的。


平沙趣说历史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最终获胜者是刘邦,他开创了西汉王朝。西汉末年,王莽作乱,刘秀抓住良机,成功夺得天下,此为东汉。西汉和东汉合在一起,我们把它称作汉朝。虽然都是汉朝,那也是有区别的,我们后人常常会把这两汉拿来对比,看看是谁强还是谁弱。这不,大家又拿东汉皇室后裔和西汉皇室后裔来进行比较了。三国时期是个非常乱的年代,群雄并起。但大家都发现割据一方的刘氏政权,大都是西汉皇室后裔,东汉的好像不多。


难道东汉的皇室后裔竟如此弱吗?我们来具体看下情况。东汉王朝一共出现过14个皇帝,其中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年幼登基的。幼帝登基,他能有什么作为呢?他自己都才只是一个小皇帝,对皇权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小孩子当然是不能决定国家大事的,所以就需要有代为辅助朝政的人。就因为这个,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和宦官就斗起来了,人人都想争做那个辅助朝政的人。朝廷如此不太平,皇帝的安危就得不到保障了。所以有些皇帝因为阻挡了那些人的争权之路,就被杀害了,比如汉质帝就被毒杀了。


此外东汉的很多皇帝都是短命鬼,在位时间都不是很长。比如汉和帝27岁就驾崩了,据说是被病魔夺取了生命的。汉殇帝刘隆,就是刘肇的第2个儿子寿命更是短,他在三个月的时候称帝,一年皇帝都还没有当满就早早地去了。汉顺帝刘保31岁驾崩,这个年纪,还算是比较年轻的吧。汉灵帝刘宏33岁时就驾鹤西去了,在位时间也没有多长。如果要问,东汉皇帝有没有寿命比较长的呢?有的。那就是汉献帝,他可是活到了54岁了。总体上看来,东汉皇帝的寿命都不长。查阅历史资料发现,有9位皇帝都没有后代。


简而言之就是东汉很多皇帝都绝后了,也就是说其后代数量非常少。不像人家西汉,那些个皇帝都是有子孙福的,人丁旺盛着呢。刘胜这个人,有100多个儿子,这波操作就有些6了。这样看来,人家在人数方面就占很大的优势了。一方是人丁单薄,另一方却是多子多孙。人数众多的那一方,出现天才也很正常啊。还好在三国时期东汉的皇室后裔,也是出了不少英雄好汉的,只是比不过西汉大了。


尚武菌


东汉末年向三国过渡时期,朝廷皇权不振,各地相继出现了割据政权。他们掌握当地财政大权,对中央命令阴奉阳违,处于半独立状态,是一个个“诸侯国”。东汉末年,存在过比较大的割据势力有西凉董卓、丞相曹操、兖州刺史刘岱、冀州袁绍、江东孙策(孙权)、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父子、淮南袁术、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徐州吕布、荆州牧刘表、蜀汉刘备等。

其中,有包括刘备在内的六个刘姓割据势力,有三国迷们发现这样一个秘密,即除了幽州牧刘虞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其他的刘氏割据势力都是西汉王室后裔。如扬州牧刘繇、兖州刺史刘岱两兄弟都是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之后,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父子、荆州牧刘表都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而我们亲爱的“皇叔”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

为什么刘姓军阀大部分是西汉皇族,而不是掌权的东汉皇族?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得出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三国时期,西汉皇族历经四百年的繁衍,而东汉皇族仅一百九十年。按照二十五年一代,西汉最少繁衍了十六代了,而东汉还不足八代,别小看这八代人的差距,这东汉皇族和西汉相比,就不在一个级别上。西汉皇族繁衍后代比东汉多,人口基数大,自然出能人概率大。

虽然西汉被王莽取代时,刘姓皇族损失惨重,那只是嫡系皇族损失大,旁系影响较小。战乱时间并不长,刘秀等西汉皇族经过几年的战斗,就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当时因战乱而亡的老百姓也不是特别多,有一定特权的刘姓皇族后裔自然更少了。

其二,西汉皇族很好地贯彻推恩令,后代比东汉多,如生子狂魔中山靖王刘胜。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郡县制弊端,剪除异姓王后大肆分封刘姓子弟为王。汉武帝推行主父偃削藩的千古奇谋“推恩令”,使各藩王的子孙成几何倍数递增。如其中佼佼者中山靖王刘胜,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家造人,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胜的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即使其中有夭折的,那也开枝散叶一百多个。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如下: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反观东汉皇族,由于大多是“儿皇帝”,好多夭折的,外戚和宦官当权,皇室子孙相对稀少。汉武帝异母兄刘胜一人就可以秒杀东汉大部分皇族了。

其三,东汉末年,张角黄巾军作乱,能者上,庸者下。东汉末年,正逢乱世,各地都是黄巾军起义。朝廷衰弱,中央军队无力剿匪,便放权给各地实力派,让各州牧及豪强自己组织军队,剿灭黄巾军。如董卓、曹操、刘备都是靠剿灭黄巾军起家的。黄巾军起义时,东汉皇族养尊处优,胆小如鼠,不敢挺身而出,为国家征讨起义军。

而西汉皇族血脉已经稀释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他们和曹操、袁绍、孙权一样都是汉朝子民。西汉皇族,严格来说已经不是皇族了,只是同为刘姓,五百年前为一家。但他们骨子里是高傲的,自认为是汉高主刘邦的嫡系子孙,一直怀念昔日的辉煌。黄巾军作乱,为东汉皇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

如州牧制度就是西汉皇族刘焉于公元188年向汉灵帝提出的,他自请任交州牧,后被任命为益州牧。这个州牧制度是以朝中重臣、宗室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在刺史、太守之上,替朝廷管理天下的。这个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为能者上,庸者下。《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西汉皇族基数比东汉大,传承时间又久,两个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人口基数大了,才可能出现匡扶汉室之人,这个重任就落在西汉皇族身上了。如三国末年,为啥蜀汉极度缺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而曹魏却人才辈出没有断层,就是因为曹魏占据的中原大地人口众多,蜀汉人口基数太少的缘故。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