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爱看历史剧的或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估计对“早朝”这个词都不陌生。艺术作品里的早朝往往是皇帝威风凛凛地坐在龙椅上,各级大臣穿着不同品阶的官服,或端着或攥着奏本折子,一同商量国家大事。

抱有平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雄图的帝王,几乎日日忙于早朝,那些不太正经的皇帝,则是苦于春宵夜短不早朝。以上都是早朝在外行眼里的刻板形象,实际上早朝的制度西周就已经存在,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三千年之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早朝。

一、早朝的内容

大部分人对于皇帝早朝,就了解个皮毛,大概就是皇帝召见大臣,大臣拜见皇帝,双方讨论一下这种。不同的朝代,早朝也是不尽一样的。

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1、双箭头的朝礼

我们这里以明代的早朝为例,早朝是个双箭头的事,君主临朝,谓之:听朝、视朝,臣下趋朝,曰之:朝参、侍朝。明朝将朝分为三类: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其中,大朝是最为重要的,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举行,此出的万寿圣节指的是皇帝的生日

这三个日子,都是大会朝班,百官四夷上表称贺。朔望则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百官公服行礼。这两种朝会均在御正殿举行,更多是一种礼仪,目的在于行朝贺之礼,在这两个会朝上不议论政事。常朝才是符合普通人眼中的早朝,常朝分早朝和晚朝,我们重点看早朝。

2、磨人的早朝,早起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早朝的举行的时辰常在“昧爽”、“漏尽”、“星存而出”。

从最后一个星存而出大家可以看出,早朝不是一般的早。昧爽指的事天刚破晓的时候,与影视剧里阳光高照的场景相悖。

为了能够赶上早朝,皇帝需要起得更早,大概三更太监就得叫皇帝起来,只有年幼的皇帝,才允许他赖一会儿床,因此很多人说皇帝大多为所欲为,生活逍遥无边的说法是有偏颇的。

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3、早朝规矩多

进宫的规矩也多,钟鼓司的宦官需要鸣朝钟,敲朝鼓,百官等候在门前,得了钟鼓的信号才可以进去。进到宫门里,文武百官分两班入朝,文左武右,大臣依照品阶排好。这还没完,钟鼓司开始奏乐,音乐声响起,皇帝再进来,侍卫保护皇帝,立在左右。

等皇帝坐好,两班齐进,向皇帝行礼叩拜。拜完了,负责的官员先谢皇恩,再清点官员人数。这一切都弄完了,才会进入商议国家大事的环节。各衙门按照次序上奏折,该汇报汇报,该弹劾弹劾。各种事物汇报完毕,再唱事毕,鸣鞭驾兴,待到皇帝离开,百官归位,各司其职。

这样繁琐的场景每天发生,有时候遇上恶劣天气,也很少停止早朝,只允许官员穿着雨衣。各庙忌辰也很少停止上朝,不过着素服,止钟鼓。唯一停朝的是后妃、亲王薨逝,辍朝仪一日到三日不等。

4、严苛和关怀双管齐下

很多人以为百官入朝是指所有官员都得入朝,其实不然。去除等级不够的小官员,年事过高的大臣只需朔望朝和大朝上朝即可,参与常朝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生病的官员同样允许退班,仔细看下来,严苛的制度也不乏些许人情味。

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早朝上不仅有严肃的政事,依照旧例,早朝还会在令节赐食,皇帝寿辰和千秋节赐长寿面,立春有春饼,元宵盛圆子,端午发粽子,重阳做重阳糕,腊八吃面等。又如官员上朝虽需要穿公服,但每年三月会谕百官穿罗,五月颁扇,十一月传戴“暖耳”。

由上可见早朝制度的完备。明朝的早朝制度森严,明初的皇帝也多有励精图治的美名,然而“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却在明朝中后期屡屡发生,虽是后话,但早朝制度和君王的政治能力确有挂钩的事实不假。

二、为何君王需要日复一日的早朝?

依照前文所讲,早朝所处的时间段很早,昧爽大概在北京时间早上五点左右,也就是说,皇帝甚至需要在凌晨三点左右起来,如此日复一日,煞是辛苦,究竟是为什么要做到如此呢?其实过去不像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是很快,资讯更新得慢。

每日上朝,总有几天其实无需召集那么多人商讨,何况议论政事不仅在早朝,前文中点明常朝还包括晚朝,而且许多帝王为了将政权紧紧握在手中,

很多事情独自决断。一个情报甚至传不到大臣手里,皇帝从专人那里直接获取,就像清朝的军机处,军事情报快马加鞭,直接面圣,清朝的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种种现象说明日日早朝没有什么必要性。这种制度绵延三千年,出现了好几种说法。

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1、一日之计在于晨

首先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想到的,早朝有点像我们读书时候的早自习和早读,清晨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处理严肃问题的时段。早朝的早,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圣躯志虑清明,早上人的头脑比较清醒,能断事。

再一个是朝廷气象严肃,像个讨论大事的样子。再者是整晚守卫的侍从们能够稍微休息一下,整理仪容,免得疲惫。起早的当然不止皇帝,大臣也不能怠慢,很多需要上朝的官员常在城南居住,方便上朝,每天星月未散,大臣们便得赶到皇宫里来。

2、 天子坐堂上,将圣恩洒向子民

第一种说法是:早朝除了政治意味外,还有一层神话色彩。他们认为:皇帝每天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端坐在大殿上,是为了追寻太阳的脚步。古人认为,当太阳升起,将自己生命的光辉照耀在大地上时,世间的“小太阳”。

或者说太阳的代言人——天子,也要将自己的光辉洒在大殿上,普照到江山的每一个角落,让皇恩普照臣民。帝王不仅要按照太阳的轨迹,“顺四时,行月令”外,还要效法太阳每日的运行,早起处理事务。这是典型的君权神授,作为大多数君王的说辞,抛开类似刘邦出生那样神化的传说。

一般的皇帝即位时也都会请示下神明,算是给百姓们一个交代,让自己的位置坐的更加安稳。

谋朝篡位的会说自己是有上苍庇佑,年纪很小就当上皇帝的会说是上天辅佐,诸如此类的说辞有很多,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利用君权神授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我们常说形式主义要不得,但实际上形式主义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它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不管是执行者还是观看者都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早朝的考究,可以算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了,这种说法中早朝是君权神授的一种形式象征。

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早朝自上到下,都是件大事,皇帝和大臣都需要为了早朝正衣冠,百姓也会根据你皇帝上朝的次数判断你是否属于一个好皇帝,长久地坚持下来,能让统治者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但是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若完全依照上述意见,也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3、原始的太阳崇拜

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说法:早朝不仅是为了朝拜皇帝,更是为了朝拜太阳,即朝日。此言中的太阳,特指朝阳旭日,这就是皇帝和百官起早的原因,为了不错过那短暂的日出,五点前到大殿上是很有必要的。

《汉书·郊祀志》中记载:“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朔月作为一月的开始,夜半作为一天的开始。这里面朝朝日,就是朝拜初升的太阳。

我们根据前人整理的关于西周早朝的主要事项里,包括后来的早朝,几乎没有需要在早晨太阳升起前就要处理的。早朝的象征意义和神话意义甚至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吕氏春秋·孟春纪》中写道,皇帝早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朝日,正好证明了早朝的本来意义就是朝拜初升的太阳,只有拜完了太阳,才算得上“告朔”、“行令”。基本上一个统治制度的建立,都是需要信仰的,统治阶级不仅需要平头百姓对它信仰,他们自己更是需要这样的信仰。

古代遇上天灾人祸,朝廷不止会赈灾,也会鼓励皇帝或其他身份尊贵的皇亲国戚祈祷上苍。既然你说君权神授,那么如今降下了灾祸,也是统治者出了问题,是你做错了事,降下的惩罚。

没有哪一个统治者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古代的帝王他们本身就是虔诚的,更何况对太阳的崇拜早已有之,早朝的出现早成定局。

三、早朝拜日引申出的“风水”

我们中国人买房,大多讲究一个坐西朝东,即房子背着西面,朝着东面。不仅一家一户遵循此法,大多城市的建筑和布局也是如此。外行人以风水揣度这种行为,实际上这样坐北朝南的设计是遵循古法礼制和原始崇拜的。

上早朝咯|延续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么?有何讲究一说

中国先人崇拜太阳的历史源远流长,《辽史》有记:“辽俗东向而尚左”、“国俗凡祭皆东向”、“御帐东向”、“四楼门屋皆东向”。崇拜太阳的契丹族人从上到下全都以东向为尊贵,不仅契丹如此,中原地区有着同样的崇拜。

小到平头百姓的住所,大到繁华城郭的布局,东向成为了历经几千年的流行经典。当然现在人建房不止出于此种考虑,科技发展,我们更是研究了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分析了季风和日照,加之传统规矩,才形成了如今房屋的布局。

四、结语

总而言之,沿袭三千年的早朝文化,与我们影视艺术作品中所描绘得大不一样,中国先人的原始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使得历代帝王顺天应人,不改古法。如今的我们,摒弃了古代文化的糟粕,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能消磨。

大自然孕育人类,诞生文明,生生不息,天命人为,相互作用。我们只有常怀对自然的敬畏,保护环境,不要妄图主宰自然,才能长远地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礼记》

《史记》

《国语》

《吕氏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