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告訴你,要想孩子做好,父母就別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週末去朋友家裡,我們坐在沙發上聊著天,她家剛上小學的孩子也在家裡。

雖然孩子就在跟前自己玩著,但朋友一刻也沒能放鬆。

“寶寶,說過了玩具玩完後記得放回去,你看你,玩具丟得整個客廳都是……”

“別用手拿蛋糕,跟你說了要用叉子,你看手又髒了,待會就直接蹭玩具上了……”

“寶寶,都說了多少遍,洗手前要先把袖子挽起來,唉,又把袖子弄溼了……”

……


每次聽完她說,孩子扭頭過去,還是該幹嘛就幹嘛。

朋友抱怨,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不聽話,跟他說啥都聽不進去也不改,以後長大了還不知道能不能管得住呢。

自從當媽後,“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樣的話就變成了口頭禪,甭管以前性子多高冷,當媽之後,分分鐘把你逼成了嘮叨煩人的老母親。

說了一遍孩子不聽,那就再告訴他第二遍,還是老樣子,那就耐心跟他說第三遍……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或喪氣或焦急或暴怒的“跟你說了多少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長成資深大人的父母們,看著孩子出現“偏差”,自然而然會進行教育和糾正,以求將這些不好的舉止言行掐掉,不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但是明明就是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孩子就不願意聽呢?

明明是為了他們好,可他們怎麼就不理解、不在乎,左耳進右耳出呢?



明明說了很多遍,怎麼就一點效果都沒有呢?

父母們一天到晚操了十分的心,可說來說去教來教去,孩子不僅不改,而且隱約看著怎麼還有要跟你對著幹的苗頭了呢?

其實,孩子為什麼不聽、不改,可能原因就在於你“說了這麼多遍……”。

心理學上有種“超限效應”,它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一種現象。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進行募捐演講。



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非常好,感動之餘,決定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都捐出去。

十分鐘之後,牧師還在講,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再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於是決定一毛錢都不捐了。

最後,牧師終於結束了這場冗長的演講,開始進行募捐,而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分文未捐,反之還從盤子裡拿了兩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

凡事皆有度,一旦過了度,容易“物極必反”,就很難帶來積極的效果。

孩子做錯事,第一遍說的時候,他可能滿心內疚,也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好;但第二次沒做好時,做父母的又在耳邊提醒,他開始感到了不安;等到第三次觸犯又被說時,孩子心理已經發展成了不耐煩。



再往後,當父母一次又一次不放過孩子,對他們作出一次又一次的同款說教時,孩子已經對你感到反感討厭,最後索性破罐子破摔,出現“你要讓我這樣,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變會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為人父母,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滿腔的教育熱情也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可也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超限效應”,吃力不討好,到頭來不僅委屈了自己,還被孩子厭惡,更達不到教育的初心,這該如何是好?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父母應該注意“事不過三”

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要有尺度和分寸。

愛需要有尺度和分寸,教育孩子更不能“超限”。不管是批評也好,表揚也好,甚至是日常的小事糾正,父母們都應該謹記“事不過三”的道理。



一再地簡單重複“跟你說了多少遍……”,最後只會變成“唐僧式”的嘮叨說教,念久了緊箍咒,非但沒管住,反而引來嫌棄。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刺激所產生的功效最大,過弱的刺激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而過強的刺激使人產生緊張亢奮、焦慮厭煩的心理,進而出現低效、無效甚至相反效果的狀態。

出現問題,不說不行,但不要一再重複,然後陷入“跟你說了多少遍……”都沒用的循環。教育要避免出現超限效應,就在注意“度”,這樣適宜的教育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儘量“犯一次,就說一次”,若再犯,那就換個花樣、換個角度,甚至有時候多說不如少說,或者不說,教訓勝過千言萬語,孩子吃一塹才會長一智。

父母還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喜好和看法,如果你把一件事或者一句話跟孩子不斷重複,不停傳達你的態度,就很容易變成了逼著孩子去做。而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是由他自己的態度來決定的,而不是你的態度。

若想讓孩子改變他的行為,就需要先要改變他的態度。那就不要一味地進行“疲勞轟炸”,要學會找到一種可以改變孩子態度和想法的方法,讓他願意去改變,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

少說多做,既要言傳更要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而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塞爾· 斯邁爾斯說得好,一萬打空洞的說教,不如一個實際行動。

冗長反覆的說教會讓人想逃離,但榜樣的行動卻有股無形的力量,能輕易地吸引孩子的目光,影響孩子的態度和想法,繼而改變自己。

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沒有哪個孩子能靠說了成千上萬遍就變優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他們言行思維的重要影響者,父母要真正想孩子變好,應該從自己開始做起,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成長,也學著去變得更好更優秀。


本文由@波妞老爸很忙原創,享受陪伴的快樂,與孩子一起看書,帶孩子認識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