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芻議《學佛因果故事》公眾號部分圖文背後的

信息傳播學規律與廣告方法論

緣起:

近期讀學《增刪卜易》,因無導讀文章,看得我頭大眼暈腦袋懵,特別是裝卦過程中如何"安六親"。讀了一夜,整個一懵逼666。早知道三叔知易善卜,尤擅"六爻之術",於是我微信發文求教。期望他老人家幫我點竅通關。

二日後的昨天,他打電話直接囑咐我,"莫看閒書"沉迷術,"唯有唸佛"度苦厄。他不問我求教的緣起究竟,便開篇破題起講,佛法無邊,因果輪迴。勸善念佛,引例眾多,因果報應,如是諸般,云云哦哦。勸導之心至誠,關愛之情至真。期間給我貼了幾個標籤,如"捐錢救災助窮都是小善""沒有善根""為知障困不如文盲農婦"等等。因受無妄之批評而作應激辨論,無意冒犯了家長的自尊與顏面。幾近慍怒。其實,他的關愛之情與勸善之心,我完全收到了。何況我本就信奉"因果輪迴"之說。本來,我是能接受與包容長輩那種老套的、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簡單枯燥的說教的。因為,我本身就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早已習慣了。但我接受不了的是那種不聽話照做就生氣發火亂貼標籤的思維與行為的邏輯。其實,他不僅是他個人而是這一類家長的思維與行為模式:什麼叫溝通?他講我聽,不準打岔反駁,我只管聽話照做,還要配合唯唯諾諾。至於我是咋想的,我的認知與需求是什麼?他壓根不清楚,且他認為他不需要清楚的。

今天三叔向我微信推送公眾號LSF-88上的一篇圖文——《電視臺報道觀世音菩薩顯靈事件,科學界至今無法解釋》。看罷,憋得難受,捋捋更輕鬆。


為了更直觀,我截圖插入。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偷換概念,先入為主。

這個圖文標題按當下網絡文案的寫法也算足夠吸引關注了。信息3.0時代,用信息大暴炸已無法形容與概括其特徵了。用戶偏好已經習慣呆下自已的舒適區來消費與享受信息紅利了。大數據後臺的算法敏銳的向偏好分發信息。用戶主動搜索信息的入口早已平臺化且社群化植入了。我們關注的信息相當比例的卻是算法分發給我們的被動消費;而我們想檢索探尋的信息也較大比例的追隨能吸引眼球關注的標題與圖片等誘餌的流量誘導了。因而,當下網絡文案寫手極其強調標題的重要性了——標題黨也應運而生。(順便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馬楠寫的《尖叫感》)

《電視臺報道觀世音菩薩顯靈事件,科學界至今無法解釋》這個標題並配上頂天立地自帶光環的塑像圖片。對於很多潛意識裡敏感新奇驚險事件與靈異刺激事件的人來說,這個標題與圖片是可以吸引到眼球的。流量致勝的線上激勵機制勢必會扭曲一部分底限較低的信息傳播者。但完成吸引流量的目的後,決不可將引流技巧當作立論依據的。因為這個論據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哪家電視臺?什麼時段,在哪個頻道作的報道?如果有此相關報道,那麼報道的本身內容與主題是什麼?有無斷章取義,有無胡亂拼湊?等等

所以,標題圖文的寫作技法或無明顯問題,但我們決不可把引流的技巧運用當作論據來用。否則,就是偷換概念,先入為主的誤導摧眠讀者。

迎合無知,譁眾取寵。

菩薩顯靈,自古有之,世事常現,且形式各異,或潛化人間救苦求難,或坐雲端警示世人等等,不一而足:發慈悲心,持揚善懲惡願,行求助苦貧事,傳法渡難......

後輩眾生及信徒當柄執敬畏之心,禮佛拜菩薩;決不可口吐惡言噦言失了對菩薩的敬重.....佛者,智慧也。菩薩者,慈悲也。對於當下沒有接受"儒、釋、道"等儀規戒律的無信仰之人和尚未相信"六道輪迴"之輩,雖不必苛守文明,但須持"佛"家宗義以開智慧之門;亦宜守人道精神胸懷慈悲之心。

其標題與正文所述概念與故事也存在的迎合無知,譁眾取寵之嫌。

我們批評圖文,是針對圖文本身素材的取捨邏輯和編著水平,決非攻擊作者傳法揚善之心,更不敢汙沒了傳法揚善者的功德。

為何批評它迎合無知?信仰與宗教需要用科學來論證與背書嗎?說菩薩顯靈,為何非要用科學來背書?難道是信仰的不堅定,還是菩薩的不自信?其表達邏輯只能迎合對佛學與科學的雙向無知的盲從迷信者。特別引用佛教傳說作為信徒實證的寫作手法。更過分的是拼湊P成的視頻圖片非硬P成北京電視臺臺標;非把魯豫的訪談節日搞成觀世音菩薩顯靈現身的見證;北京電視臺、鳳凰知名主持人魯豫等成其信用背書了。天啊,圖片處理的髒乎乎的,影音文件的原標識都沒擦掉,要是讓我學美工的老婆看到嘴不定撇到哪裡呢.....於其說偷梁換,不如說譁眾取寵,宣揚迷信。"燃指禮佛"的佛教故事本身決非輕浮虛偽之事。這類宗教故事成言傳世之本意是用生動易記便於流傳的形式讓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百姓民眾更易接受與理解及傳誦微言大義的佛法的。故事本身是難以考據稽核的。也從來沒有必要做這些考據功夫啊。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國民都完了普九教育的新時代,宗教的弘揚之法亦應革新了。

宗教傳承過程中熟練的弘揚傳受之法,面對信息時代的新國民信仰教化,不拿出順應之道是困難了。一旦走偏,不是流陷於"封建迷信"之中,就是淪為政府反"滲透"政策的對立面上來。其實這與佛法本身無關,有關的是傳法的方式與行為邏輯。

"彰顯好處,藉助醫卜,種植恐懼,戒以詛咒....."一元論哲學思維下的這一教傳模型由來以久,曾彼為效驗。從人性出發,這一模型背後的邏輯仍將有效。但傳教者本人的認知維度與社會層階將決定與影響當事人的傳教弘法的效果。高維度、高層階的人自帶光環與信任,更有利於佛法弘揚與宗教走強。或者由低維度、低層階的人延用老舊的方式方法,將很在新國民群體中積下至偉功德了。

自古"佛法"與"傳教"就是兩條並行的線。相得宜彰時互為裡表,"法加持教"時,傳教者總能高屋建瓴,居高臨下,開悟眾智,撫化民生。歸根結底,這是文明傳播者處於更高級的維度與社會階層來化育啟蒙較低維度的人。這兩種狀態下的方法論是很難適用於"教不及法"時新時代的。("教不及法"的意思是傳教者的高度與階層及傳教的方式方法等已經落後,難以承載新形式下的佛法傳承與弘揚光大的使命了。)

論據血腥,信用背書和信徒見證體系失效。

信息傳播講究"傳""受"同頻。不同頻,要麼傳播者傳不出去,要麼接受者接收不到。廣告實務講求"廣而告之"的同時要達到"收得到,能相信,願意要,找得著"。其中"相信"的心理機制發生的客體要麼是"產品本身"、要麼是"賣家本身"、要麼是"用家見證"、要麼是"權威背書"......(不想再抖書袋子了)

佛教故事中的"斷臂立雪"、"燃指禮佛"等等傳說據有典型的歷史文化屬性與特徵,在弘揚佛法,光大佛教的過程中起了並仍起著很大的作用。套用信息傳播技術的一些理念,其背後的成言並得以流傳的背後邏輯是簡單而清晰的:足夠血腥刺激,足夠震聾發聵廣為流傳,足夠彰顯赤誠彪炳功德,禮佛皈依之心與時代正統之忠孝對抗——其衝突性遠超過普通的戲劇矛盾,其包袱抖前抖後都足夠大家上下左右前後的探微求隱.....但這些故事與傳說及傳揚宣講的方式方法要與時俱進才好。與時俱進的核心是傳揚的內容與方式方法要融入更高維度認知與智慧的信息。一個故事講千年是可以的,但故事要不斷的融入新的認知與智慧,要能體現時代精神與國民的社會性需求。要貼緊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與信息時代國民的精神性需求。......

阿彌託佛。為了度化這些頑固的弘法傳教者,我離褻瀆神靈不遠了。下得地獄去,度得迷亡人。求佛洞悉吾之發心寬宥小生無心之失敬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