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書法藝術切莫揠苗助長

弘揚書法藝術切莫揠苗助長

此文作者:藝壽堂 2019年4月10日發表於《書法報》

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不少書法界的代表就書法該如何受到重視接連發出重磅呼聲,這呼聲足以令千千萬萬的書法追夢者熱血沸騰,恍惚書法的春天不需要任何醞釀,便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網傳兩會召開前夕,山東省政協常委孟鴻聲建議將中國書協22項全國書法展納入職稱評定;而河南省政協委員邢懷章則建議將書法等傳統文化納入幹部學習課程。兩位委員都是中書協資深會員,孟鴻聲還是中書協理事。他們的一發聲,立即引發了民眾的極大關注,特別是熱愛書法的網友,不斷點贊叫好。對於兩位委員的建議,筆者卻不敢苟同。

孟鴻聲先生認為“山東書法人才流失外地,主要表現為,山東廣大優秀書法作者,在中國書協主辦的行業權威評展中獲得的獎勵,在職稱評定中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將書法人才流失歸咎於他們入國展而不能納入職稱評定,這樣的理由顯然站不住腳。我國近十年來的人才政策一再強調:對人才的認可不唯文憑、不唯職稱。只要是人才,沒有職稱照樣有施展的舞臺,照樣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並實現自身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今天的有些行業,特別是文化界,有些人幾十年的精力都耗費在職稱的一級級上升,卻沒能在本職工作中發揮出任何創造性。假設中書協的22項展覽都納入了職稱評定範圍,將會出現什麼情況?那就是千軍萬馬“進京趕考”,一心一意“奔國展”於是乎,社會上,各種“大師”辦的國展衝刺班、速成班將會更加傾巢而動,甚至還亮出“不入展退學費”金字招牌,微信網絡上將會有更多“書法招生的標題黨”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樣冒出來,什麼“只要三個月把王羲之拿下”、“學會了這幾筆你就超越了米芾”等等。這樣急功近利的速成班,著名書法評論家鄭榮明先生早在《人民日報》已經撰文進行了深刻批評。為了早點入展,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讀書?書法文化、書法修養更是無從談起。再者,國展如此“吃香”,中書協能保證不會出現有“利益輸送”麼?這不是又要令剛剛在2018年各種風波中艱難解脫的中書協重新至於水火之中?還有,許多書法界有識之士已經多次就“國展弊端”接連發聲,如千人一面,二王書風氾濫成災,過度拼貼、做舊,炫技等現象難免不會因此而捲土重來?著名學者李廷華先生曾說:“如果學書法純粹是為了入展,書法還有前途嗎?”我們還能說這是“文化自信”嗎?

邢懷章先生的建議,同樣是太為激進。如果“書法”要納入幹部學習課程,並算學時、學分的話,那麼“繪畫、音樂、戲曲、攝影、詩詞”等是不是也要納入呢?難不成只有“書法”重要,其它門類藝術不重要?如果都納入,本來是專職於為人民服務的幹部,哪能有這麼多的精力呢?東漢書論家趙壹在《非草書》中針對時人競相學習草書時寫道:“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不達於政,而拙無損於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趙壹這些話雖然不中聽,但卻是事實。任何時候,如果把藝術抬高到超越國家社會管理的高度,都是不切實際而且荒謬的。從古至今,有多少達官因為沉迷藝術,而荒廢了政務?李後主、宋徽宗等是史證;當代呢,則更是出現了像胡長清、靳綏東、秦玉海這些憑藉權力而打藝術家之幌子斂財的官員。雖然邢先生已經意識到要將官員和書法家的身份嚴格區分。可是,書法納入幹部學習課程之前都難以區分,納入之後,不是“名正言順”了嗎?否則,就是學習完了課程而書法沒長進?如果有長進,不就是接近書法家了嗎?既然是書法家,不就可以堂而皇之到處潑墨題字收潤筆費了嗎?

書法在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們需要繼承,也需要有扶持的政策。然而,王羲之學書法不是為了評職稱,顏真卿學書法也不是為了完成“幹部學習”課程,我們切莫因弘揚書法藝術而揠苗助長。我們應遵循書法藝術本身的規律,倡導“踏實學習、虛心淡泊、自守品性”的書學之道,維護書法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生態平衡”,任何激進式的措施都將給書法帶來“生態災難”。


弘揚書法藝術切莫揠苗助長

《書法報》首頁底推薦此文圖版


弘揚書法藝術切莫揠苗助長

《書法報》“言論”版圖版

弘揚書法藝術切莫揠苗助長

張海的“燙手山芋”(2018年中國書壇年度觀察之 五) 關注藝壽堂(翠竹軒)頭條,請掃二維碼!歡迎轉載,敬請註明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