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偷拿祖父藏書找專家鑑賞,無人識得真身,30年後機緣巧合發現竟是“無價寶”

之前,我和我朋友著名作家董橋先生聊天時說過“世家的生活也不是很幸福”。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大約五歲,我就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了。家裡面的規矩比較大,比較嚴。那個時候的教育跟現在的教育不一樣。一般小學一二年級在下午的時候就已經把功課做完了,回家沒什麼功課可做,就算有點作業,也很少。家裡面規定一放學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家。你不可以和同學出去玩,不可以到同學家裡玩,也不可以帶同學回家玩。所以作為一個孩子來講就非常寂寞。孩子總是有好奇心的嘛。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家裡沒有電腦,電影也很少。這種情況下家裡最多的就是書。我記得我看的第一本書是《繡像三國演義》,什麼叫“繡像”呢,繡像就是在書的每一章回前面都有一個圖。我那個時候覺得騎馬、打仗、拿大刀、關公、張飛非常有興趣。

幼時偷拿祖父藏書找專家鑑賞,無人識得真身,30年後機緣巧合發現竟是“無價寶”

我們家每一個伯伯、叔叔、爺爺家裡最多的也都是書。尤其是我的父親,他是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收藏家,後來他把收藏的六千多冊古典小說都捐贈給了天津市圖書館。這裡邊我看過很多很多。而且當時我的父母都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借書也很方便。於是我就從看中國小說,中國的武俠小說,中國的文言筆記小說發展到看當代小說,看外國小說,看外國詩歌,然後看中國的詩詞歌賦,這麼一步一步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所收藏的一本小書。那應該是我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我已經很喜歡中國古典詩詞了,特別是對陸游的詩詞很感興趣。於是我就在我祖父的書齋找到一本《放翁詞》,後來這些藏書全部都被抄走,文革以後返還的時候,我祖母就決定把這十萬餘冊藏書全都捐贈給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其中包括非常珍貴的北宋的佛經,是國寶級的。而這本《放翁詞》,可能是祖母覺得我喜歡,就當給我留個念想,所以作為唯一一本留下來的書,被我保存至今。書裡面有我祖父勤學齋的書籤。當時我並沒有什麼藏書意識,我只是覺得這本書印的非常漂亮,我曾經問過我父親。雖然我父親是一位很出名的版本目錄學家,但是這本書他也沒有見過,所以就沒給出什麼肯定的意見。後來,是在我藏書了以後,一次,一個朋友,他是拍賣公司的經理,他們拍出一部民國早期的精刻本《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但是後來別人臨時撤拍了,他就求到我門下,希望我買下這部書。我覺得刻的十分精美,就買下來了。

幼時偷拿祖父藏書找專家鑑賞,無人識得真身,30年後機緣巧合發現竟是“無價寶”

我個人認為中華民國的早期,是中國古籍中一個極其繁榮的時期。當然歷史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些名刻本,所謂名刻就是指雕刻非常精美的版本,但是這個不是普遍現象。只有在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早期,湧現了一大批懂書、愛書,同時又把書超出了一般知識的範圍,把書作為藝術品的藏書家,所以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非常精美的書。而我偶然購得的《景刊宋金元明本詞》與《疆村叢書》、《宋六十名家詞》、《四印齋所刻詞》並稱為我國四大詞集叢刻。

它是由民國時期著名的藏書家吳昌綬、陶湘負責,董康刻版。全書包括清宣統三年至民國六年吳昌綬刻印的《仁和吳氏雙照樓景刊宋金元詞本十七種》和民國六年到十二年由陶湘續刻《武進陶氏涉園續刊景宋金元明本詞二十三種》及陶氏《敘錄》一卷、《補錄》三種。

幼時偷拿祖父藏書找專家鑑賞,無人識得真身,30年後機緣巧合發現竟是“無價寶”

當我買下這套書後,翻到其中的一部《渭南詞》的時候,我忽然覺得它很面熟。於是我就找出那本《放翁詞》和這本《渭南詞》相對照,發現只有開頭的名字不一樣,其他的地方都一樣。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我這本《放翁詞》是這套書的試印本。吳昌綬用淡墨,用微黃的皮紙,刻印的非常漂亮。所謂試印本,就是指在版子刻好後,正式批量印刷前,先試印幾本進行最後的校對檢查,一般比較常見的試印本有紅印本、藍印本。因此,我想吳昌綬刻板試印時取名為《放翁詞》,後來他把前半部分刻好的板子賣給陶湘後,陶湘就改名為渭南詞。因此我們在《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中看到的就是陶湘改名之後的《渭南詞》。

幼時偷拿祖父藏書找專家鑑賞,無人識得真身,30年後機緣巧合發現竟是“無價寶”

我想《放翁詞》這本書更多的寄託了我從小長到大對祖父祖母家的一種懷念。兒時,我差不多禮拜六禮拜天都是在我祖父祖母家度過。講個笑話,那時候老宅四合院很大,院裡會養一些雞,我經常在早上上學的時候裝作出門,把門關上,然後偷偷躲在雞窩旁邊,等我父母上班以後再出來,偷偷溜到我父親的書房讀書。他的小說很多啦,什麼《萬仙鬥法》啦,《三俠五義》、《七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都有幾十種續集。所以,以至於我初中二年級曠課一百多堂,被學校記大過處分。但是今天回憶起那些讀書的日子還是覺得很快活。因為在那樣的日子,能讓我的情感在書的海洋裡翱翔。以至於書對於我來講,從看的第一本三國演義啟蒙一直到現在,書變成了我忠實的朋友,一直陪伴我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