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對於主流媒體,現在大家更傾向於相信“流言”?!

看到標題,大家可能都知道今天晉坤想跟大家說什麼了吧?沒錯,今天晉坤是想跟大家聊一聊公信力的問題,何謂“公信力”,公信力就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通常是指公共權力表現出的信任力。



為什麼相對於主流媒體,現在大家更傾向於相信“流言”?!


公信力這個詞的出現以及被周知並沒有很久,因為公信力進入大眾視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互聯網的普及,做一個最明顯的對比,此次疫情時期,官方公佈的確診人數和疑似人數與民間公民認為的“實際數據”是相差甚遠的,不乏有在網上大放厥詞的“鍵盤俠”。而作為同樣是疫情期間的非典時期,由於信息傳播方式有限,公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有限,所以不管是輿論壓力還是民心的安定程度都要好控制的多。

為什麼相對於主流媒體,現在大家更傾向於相信“流言”?!


相信大家都有感覺,之前《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是百姓們瞭解時事重要途徑,大家對信息的真實度和準確性都十分肯定,即使有某些“陰謀論者”和對這些信息嗤之以鼻的人也只能停留在無憑據的猜測上,我們通常稱之為吹牛。而如今,很多人會通過PS、數據造假等等手段來給自己的論點做支撐並傳播,於是另一批選擇相信的人彷彿找到了根據地,形成了與公信力抗爭的民間力量,但是如果公信力本身沒有出現“問題”,它又怎麼會缺失呢?它又怎麼會不被相信呢?!這就要說到公信力本身的責任感了,作為公信力,它有責任並有義務維持社會的穩定,保證公民安定有序的生活,在這個前提下,在某些數據及事件的發展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委婉,而部分民間信息不可否認的快而準確,兩相比較下公信力的被認可度不可否認的會被降低。可是,有多少民間信息是快而準確的呢?!也許一場車禍的遇難人數,有的民間力量可以快速的拿到準確信息,但是像此次疫情或是塘沽火災這樣的大型事件,什麼樣的民間力量可以比公權力更快速準確的拿到一手消息?

在信息轟炸的時代,如何從眾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準確有用的信息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為什麼相對於主流媒體,現在大家更傾向於相信“流言”?!


同樣是公信力,媒體方面是造成公信力受損的主要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同樣有這樣的損失,例如最近爭論不休的話題:國內物流哪家強?有的人說是順豐,而有的人則認為是跨越,還有的人認為是郵政。順豐作為電商時代的物流代表,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享受過它帶來的便利;跨越,號稱比順豐更快更穩定的物流,是後起之秀。這兩者被提出時大家通常沒什麼意見,但是作為老大哥的郵政被提出時,不說“鬨堂大笑”,卻也有不少人嗤之以鼻,在人們的觀念裡,郵政就是速度慢、態度差的典型代表,簡直不能忍受。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你是說幾年前,那沒錯,但如果說是現在,不能苟同。

重要文件、偏遠地區、被子之類價值不高又麻煩的東西,能果斷開口並承接下來價格還十分親民的就真的只有郵政了。至於速度,江蘇到北京,一日達,不言而喻。態度不好?Emmm,確實有些郵政點的工作態度不是很好,但是並不能以偏概全。而造成現在這種誤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作為國家機構,確實存在改變難、改變慢的情況,這就造成了沒有在第一時間跟上時代變更的節奏,而其他的物流公司用服務留住了大部分的用戶,導致了固有印象難以改變。所以說,批判的看問題是現代人最難得的品質之一。


綜上,公信力目前需要做的是在挑起責任的同時去反思自身的不足,例如現在的公權力越來越多的利用類似微博、頭條等民間平臺去發佈並跟進信息,這已經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更多熱點話題、時事新聞,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年輕社畜的佛系生活 參與討論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