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已有結論!尚無證據支持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推翻已有結論!尚無證據支持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DNA甲基化是哺乳動物的關鍵表觀遺傳機制,其中5-甲基胞嘧啶(5mC)是最常見的DNA修飾之一。5mC對於哺乳動物的早期發育至關重要,在譜系特異性基因沉默、基因組印跡和抑制重複元件中起著核心作用。與之相反,在原核生物中5mC是罕見的,而N6-甲基腺嘌呤(6mdA)是其DNA甲基化的常見形式。

6mdA是細菌限制性修飾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可使原核生物區分良性宿主DNA和潛在致病性非宿主DNA。目前在哺乳動物中缺乏已知的限制性修飾系統。近年來,Cell、Nature、Genome Res有多項研究報道,6mdA也存在於哺乳動物中,如小鼠胚胎幹細胞、人類神經膠質瘤細胞。但仍有研究顯示該結果存在不確定性。

近日,瑞典Linköping大學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推翻了這一結論。該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No evidence for DNA N6-methyladenine in mammals”。結果顯示,迄今為止發表的研究證據不足以證明在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這種細菌表觀遺傳修飾,此前哺乳動物細胞存在6mdA的研究很可能被汙染。

推翻已有結論!尚無證據支持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最初,為了進一步闡明6mdA在哺乳動物細胞譜系中的作用,瑞士研究團隊在體外將人幼稚T輔助細胞(NTH)分化成T輔助細胞亞群(TH),利用已發表數據進行了全面生物信息學分析和新穎的實驗。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發現TH細胞分化過程中6mdA的丰度並沒有全局變化,並觀察到6mdA在分化T細胞中的水平與非甲基化全基因組擴增DNA相同(圖1A),表明在人T細胞中不存在可檢測水平的6mdA。此外,研究人員在所有小鼠或人類組織中均未能檢測到6mdA,這些樣本均與缺少6mdA的全基因組擴增DNA對照中的信號相似(圖1B)。這一發現與此前關於哺乳動物存在6mdA的結論相反,引起了研究團隊的注意。

推翻已有結論!尚無證據支持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圖1.免疫印跡顯示在體外分化過程中人CD4+ T細胞(A)、人和小鼠原代DNA(B)中相對6mdA丰度。培養細胞系(上),全基因組擴增對照(中)和支原體汙染(下)。來源:Science Advances

隨後,研究團隊分析了從六個人類細胞系中分離出的DNA中的6mdA,並鑑定出兩個具有高於背景噪聲水平的6mdA水平的細胞系。出乎意料的是,兩種單獨的T細胞系培養物具有不同的6mdA水平,表明此前研究觀察到的6mdA信號並非細胞類型本身所固有的。經過進一步分析,研究團隊證實兩個6mdA水平升高的細胞系已被支原體屬汙染。(圖2)支原體屬一種常見的富含6mdA的細菌細胞培養物。當研究人員用支原體特異性抗生素處理細胞系時,發現6mdA信號降低為全基因組擴增陰性對照水平,證實6mdA陽性信號來源於支原體屬汙染。

推翻已有結論!尚無證據支持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圖2.使用抗體試劑盒驗證支原體陽性,虛線為支原體陽性閾值。來源:Science Advances

由於未能在任何未汙染的哺乳動物DNA中檢測到6mdA,研究團隊試圖驗證已有方法的敏感性。因此,研究團隊分析了此前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通過DNA免疫沉澱測序、質譜和單分子實時測序定位或檢測6mdA的研究,並發現每種方法都有侷限性或缺陷。他們意識到,通過這些技術檢測到的6mdA'信號'只是噪聲。但由於一些複雜的技術問題,幾種方法中的背景噪聲不是隨機的,而是呈現出“真實”的信號。這使得表觀遺傳標記的假陽性發現率很高,也暗示著哺乳動物細胞中可能並不存在6mdA這種修飾現象。例如,對已發表MS數據的分析顯示,即使在相同物種和細胞類型中,檢測到的哺乳動物6mdA丰度也存在巨大差異(10到1000倍)。(圖3)

推翻已有結論!尚無證據支持哺乳動物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圖3.對已發表九項獨立質譜研究中人類、小鼠、豬和大鼠DNA中6mdA丰度數據的分析,來源:Science Advances

該研究表明,RNA和細菌汙染、抗體交叉反應性和其他技術限制已導致人們在哺乳動物DNA中錯誤地識別6mdA。隨著DNA和RNA修飾家族的不斷壯大,未知表觀遺傳修飾的丰度越來越低,即使使用多種互補方法,也存在錯誤發現的可能。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在未來的罕見DNA修飾研究中,使用修飾和未修飾的基因組DNA標準品作為最低標準要求,並在使用前進行更全面地抗體特異性驗證。

文章通訊作者Colm Nestor表示:“在研究罕見的DNA現象時,必須非常小心地選擇使用哪種方法,並考慮是否真正在衡量存在的事物。我們認為,迄今為止發佈的研究證據不足以支持哺乳動物細胞中存在6mdA表觀遺傳修飾。”

1.No evidence for DNA N6-methyladenine in mammals, 18 Mar 2020. Science Advances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2/eaay3335

2.Researchers Find No Evidence to Support Presence of Bacterial Epigenetic Mark in Mammals

https://www.genomeweb.com/genetic-research/researchers-find-no-evidence-support-presence-bacterial-epigenetic-mark-mammals#.XndxnDMpj2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