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戰爭總是失敗,難道真的是清政府體制腐朽官僚腐敗引起的嗎?

歷史漏砂


晚清為什麼總是對外戰爭中失敗?官員腐敗是表象,制度腐敗也不是關鍵,更核心的是民心失去了,或者說從來沒有依靠過老百姓,團結老百姓。他們從來沒有把老百姓看成正常的人,稱呼就是草民,蟻民,賤民,小民……

後來偉人總結,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的力量大無邊。作為晚清的統治者是看不到的,當時晚清的統治者之一慈禧太后就說過,“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出處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上諭》。寧願給外面的寇賊,也不願意留給自己家的奴才。在清朝統治者看來,奴才永遠只是奴才,奴才永遠不能成為主子,越是身邊的人,越不能容忍他爬到自己頭上,所以晚清老是失敗。

包括以後的民國在延續,只是推翻了帝制的稱號,把黃龍旗換成先是五色旗,後是青天白日旗。包括清朝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列強強佔租界,被佔領領土,都繼承下來。包括以後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總體一直在失敗,倚仗著中國老祖宗留下的國土面積大,一直在拖著日本鬼子。即使到了還有三個月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最後一次大規模會戰,還是日本進攻。二戰中都有轉折點,而國民黨一直在失敗,沒有轉折點。到這個時候蔣公還在宣傳堅持抗戰是長期的,結果日本天皇讓他很尷尬,日本投降了。

所以,晚清統治者不依靠老百姓,他們自己認為,統治者都打不過侵略者,老百姓算個啥?一幫賤民,他們不知道老百姓的智慧和力量。他們還有一個核心的意思,強盜要的這些東西,而家奴們要的是全部。強盜來了,總有走的時候,而家奴變主人,就是改朝換代,晚清就不是清朝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奇談怪論。所以晚清一直失敗著,看不清前面的路,最後也把自己推向了失敗滅亡之路,這就是晚清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