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遷為何要自毀長城殺了李牧?

比爾吉沃特養爹人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軍事家,是當時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良將,也是東方六國中能與強秦抗衡的極少數軍事將領之一。

李牧一生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駐守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期轉向抵禦秦國。在抗擊匈奴時,李牧採取“能而示不能”的戰略戰術,等待時機,將匈奴誘而殲之。時機一到,李牧帶領15萬趙軍殲滅了匈奴 10 餘萬人馬,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不敢南下,維護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定。

在後期抗擊秦軍的過程中,李牧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宜安一戰,他大破秦軍,為自己贏得了“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 229 年,秦國大將王翦進犯趙國,直逼都城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二位將領全力抵禦。秦國看到在戰場上無法取勝,便對趙國施行反間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果然中計,將李牧斬殺。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攻下邯鄲,趙國滅亡。

趙國並不是第一次中秦國的反間計了。長平之戰前,趙國就中了秦國之計,臨陣換帥,將身 經百戰的老將廉頗換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致使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趙國從立國開始便政變不斷,使得趙王對非趙姓將領一直不信任。從趙襄子元年趙氏立國開始到趙王遷被虜為止,趙國共發生過九次大兵變,連趙國最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也在沙丘之變中被困而死。

受地理環境影響,趙國雖然是中原國家,卻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使得趙國的民族結構變得異常複雜。趙人民風剽悍,崇尚武力,重義輕法,“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 罰不信,地形不便 ,上非能盡其民力,固亡國之形也”。在這樣的 “人治 ”的國情下,趙國處置國家大事比較隨意,法制建設不完善,為李牧之死創造了條件 。

除了趙國君臣不信任、法制不健全等客觀因素之外, , 李牧自身的原因,也這出悲劇不可避免的關鍵因素。 李牧有大將之才,相應的權力也很大。趙國邊關的官吏任免、財政稅收大權都在李牧手中, 且李牧手握十餘萬重兵,又“厚遇戰士 ”,早已引起了奸臣的嫉妒和國君的猜疑。

李牧的性格特立獨行,《史記》上說:“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李牧如果認為一件事是對的,連趙王的命令都不聽。趙孝成王要起用李牧時,“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從這件事上,可見李牧倔強的性格。當趙王下詔要召回在前線的李牧,用其他將領取而代之時,李牧不知大禍將至,拒絕交出兵權。這等於放棄了最後一次保命的機會。趙王作為一國之君,威嚴遭到蔑視,李牧的厄運也就為時不遠了。在趙王的不滿和猜疑這下,加上秦國離間計的挑撥,終於給李牧帶來了殺身之禍。

李牧悲劇的發生既有趙國多兵變、民風喜爭鬥等傳統因素導致的君臣不信任,以及法制的不健全和廟堂昏聵親奸佞這樣的客觀原因,也有其才高權大、性格倔強、過於堅持原則等自身原因 。李牧慘死的悲劇,就是這多重原因共同發揮的作用,這種功臣的結局在歷史上不斷的重演,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笑語千年


趙遷為什麼要殺李牧呢?

如果是明君當政,那碰到一兩個奸臣,不會出太大的事;如果是昏君當政,那碰到一兩個忠臣。不會出太大的事。

如果一個忠臣,身處昏君和姦臣的雙重夾攻之下,那就一定會出大事。不幸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1.1個昏君+2個奸臣。

有的昏君吃喝玩樂,有的昏君吃喝嫖賭,趙遷就是這樣一個昏君。他在位的時候研究的主要問題:賭博如何贏錢,如何玩弄女人,朝政他是根本不理的。不過這不重要,如果能重用身邊的賢臣的,他就還有救。

不幸的是:有個忠臣李牧他不用也就算了。還重用了兩個奸臣。

奸臣1:人貓:郭開。

趙國的丞相郭開外號人貓,意思就是說他像貓一樣兇殘,也像貓一樣很討人喜歡(這裡指的是被趙王喜歡)。郭開和李牧之間曾經是有過一段蜜月期的。因為郭開知道李牧是趙國的長城。

所以在前期李牧抵抗秦軍的時候,郭開是出了力的。但是當他發現自己並不能把收到自己陣營當中之後。他便用最卑劣的誣陷手段,讓李牧的兵權被剝奪。

最後勸著趙王投降,趙國亡國也是這個郭開一手促成的。


奸臣2:趙蔥

趙蔥作為王室子弟,他很明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將不國,毛之焉附?

但他的弱點是對權力的極度渴望,當郭開陷害李牧被剝奪了兵權,他為了怕李牧東山再起。就在小酒館中暗殺了一代名將李牧。

這種下作的手段,也必須劃到奸臣當中去。



2.李牧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心軟。

李牧的副將司馬尚,曾經準備聯繫朝中諸臣以及軍隊,準備誅殺郭開。但李牧遲遲下不了決心。原因是有他認為:在抵抗秦軍的過程中,郭開曾經不遺餘力的為趙軍糧餉對自己有恩。

就這一時的心軟導致了,喪失了誅殺郭開的唯一良機。也引起了手下諸將的不滿。

最終奸臣不死,忠臣死了。



3.中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在秦國,李牧廉頗在趙國。

趙國是唯一一個能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國家,他的將領,他的軍隊,他的文臣,都不弱於秦國。

但凡能像秦國一樣代代明主,那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還要再延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不幸的是趙國末期,昏君迭出,奸臣輩出。一個郭開將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全部坑害了。

留給我們的只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及為了萬兩黃金自毀國家長城的傳說。

一聲嘆息,聲聲嘆息。


少校柳下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在什麼情況下最希望臣死?

1、臣說話、辦事直接頂到了君的肺管子

2、君覺得臣會反

李牧符合哪條呢?很明顯後面一條。

很多人都會說,李牧那麼強,趙王遷怎麼那麼傻呢?實際上,換了你我過去也可能做這樣的傻事。

每個君主都會有幾個信任的臣子,而這幾個信任的臣子除了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以外,最主要的是會說話,讓君主舒心,讓君主滿意。而那些能力特別強的人又往往不屑於順著君主的意說話,自然沒那麼容易得到君主的足夠信任。這跟我們在職場上是一樣的。

趙王遷作為一個能力沒那麼出色的君主,他最信任的是郭開,一位他老爸留給他的兩朝相國。能力自然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哄得君主開心,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視財如命,所以當秦國的重金擺在面前的時候,他心動了,他一方面散佈謠言,說李牧跟秦國勾勾搭搭,有反心、有反意、有反行,另一方面進宮再把這一切彙報給趙王遷。

聞聽此言的趙王遷,一時慌了手腳

外面人傳得沸沸揚揚,寵臣郭開言之鑿鑿,豈容他不相信?趙王遷心道:這李牧要是反了,帶著兵往回一摟,那趙國直接可就沒了,與其馬上就死,不如換個人去替代他,興許還能過幾天好日子。

就這樣,趙王遷自毀長城殺了李牧。

唯結果論的話,那趙王遷自然是不該殺李牧,可惜,聰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絕大多數還不就是信任自己想信任的,做著看起來任性無比的愚事?


水一白聊歷史


李牧最早是趙國邊境守將,駐紮在趙國北部的雁門郡負責抵禦匈奴,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距離國都較遠,所以他可以自設官吏僚屬,當地的稅收也可以直接被用來充當軍費,愛戴邊境百姓和士兵。在趙國滅匈奴之戰中,佯裝敗退,誘敵之計,一舉殲滅匈奴十萬人,以至於在此後的十多年中,匈奴人始終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

此役之後,李牧被召回朝中任職,當時朝中趙奢,藺相如已經離世,廉頗因不滿趙淖襄王而轉投他國,李牧成為當時朝中唯一可用之臣。

公元前233年,秦國大將桓旖率軍攻打趙國,直逼邯鄲。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將,南下抗秦,李牧採取長平之戰早期的策略:高築壁壘,堅守不出,後乘秦軍主力攻取肥下之時,率領主力攻取秦軍大營,桓旖率軍回援,李牧兵分倆翼,夾擊秦軍,秦軍大敗,一戰把桓旖打得畏罪潛逃。

多年間出秦國王翦外,其餘將領均敗於李牧馬下,屢次打敗秦軍,堪稱“秦軍剋星”可謂是趙國的國之一柱。

公元前230年,趙國國都發生大地震,整個都城成為廢墟。

公元前229年,遭受地震的趙國又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鬧起了饑荒。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在剿滅韓國和得知趙國內外交困之時,派遣大將王翦帶重兵攻打趙國,這個時候趙國已經非常危險了,趙王遷派遣李牧和司馬尚帶兵去防守,王翦知道李牧是當世名將,與秦軍交戰中,李牧還沒有吃過敗仗。

聰明的王翦採取“反間計”,派人帶了重金秘密的跑到趙國都城賄賂當時趙王非常寵信的大臣郭開(郭開倆朝元老,很受趙王器重和信任),郭開被利益驅使下,在趙王面前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李牧功高震主,現在在與秦軍焦灼久攻不下,會不會和秦國有什麼合謀,有意圖謀反的可能。

起初趙王不相信,後秦國又派出間隙在趙國都城大肆發佈謠言說李牧要和秦軍合謀,圖謀趙國。杯弓蛇影之下,沒有辨別之能的趙王派人傳旨召李牧回來。

結果呢,李牧知道是秦軍的反間計,而且當時的戰況激烈,就沒有遵命,而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沒有交出兵權,此時趙王更加信以為真,憤怒之下派密探秘密逮捕李牧,繼而將李牧秘密處死,又將司馬尚撤職。趙國最後的防禦大將李牧最後沒有死在秦軍刀箭之下,而是死於郭開和王翦的悠悠眾口之中。趙王自毀長城,三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大敗趙國於河北,攻破邯鄲,俘虜趙王。趙王為他自毀長城也付出了滅國的代價。


暴雪長空


趙國自“長平之戰”失敗之後,在國力大不如前的情況之下,依舊能抵擋虎狼秦師的數次滅國戰爭,李牧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李牧數次利用其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抵擋了秦國發動的一次次的滅國戰爭。但是李牧最終卻因為趙王遷誤中秦國的反間計被趙王遷殺害,那麼趙王遷是真的看不到李牧的作用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你會發現,趙王遷殺害李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何會這麼講呢?原因如下:


  • (一) 在趙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之下,趙王遷做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咱先來看下趙國當時是處於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然後再來分析李牧之死。我通過閱讀史料可以大致的將趙國當時的社會環境總結為以下兩點:

  1. 趙國民風彪悍,奉行“不服就幹”的處事原則,歷史上曾數次爆發政變;趙國地處中原與遊牧民族的中間連接地帶,長期與西北遊牧民族戰鬥混居,其國民受周禮影響較少,反而受遊牧民族的影響較大。所以當時的趙國國民民風彪悍,俠義之風盛行,趙民奉行“不服就幹”的處事原則。下至百姓,上至王孫,一向如此。尤其明顯的就是對趙國造成毀滅打擊的“沙丘之變”,廢太子趙章為搶奪王位發動政變,公子成、李兌等人率軍趕來鎮壓,殺死趙章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的還將趙武靈王困死於沙丘宮。後來還發生了三朝元老廉頗一怒之下率軍兵變之事: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史記·趙世家》

以上事件在趙王遷的內心裡留下了陰影,君主與臣子之間產生了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產生,就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這就為之後李牧之死埋下了伏筆。

2. 趙國末期朝堂佞臣當道,君主也並非明主;縱觀趙國的歷代君主,趙武靈王可以算是創業之主,雖然後期出了些決策性的錯誤,但是好歹也創下了一片基業。趙惠文王可以說是守業之主,在澠池之會上依靠藺相如好歹也表現的可圈可點。再到後面,趙孝成王一系列的操作,長平之戰慘敗,趙國國力跌落谷底,趙王遷就更別說了,昏聵透頂。

再看朝堂之上,郭開之流受到重用,守舊勢力當道,使得一代代忠臣良將被排除於權利中心之外。朝堂昏暗,庸主佞臣,為之後趙王遷中計自毀長城提供了條件。在趙國當時的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可謂是君臣離心,佞臣當道,良將李牧生在這個時代不得不說也是他本人的一種悲劇。

  • (二) 李牧之死也尤其自身的內部原因在裡面;

李牧最終死於“不尊君命”,為了當時大局著想,未遵從君主命令,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總結李牧自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點:

  1. 性格高傲倔強,寧折不彎;有才之人多半會恃才傲物,假如李牧是一個有才能並且還會見風使舵的人,那麼我斷言他不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李牧恰恰不是一個處事圓滑之人。當年他在雁門關抵擋匈奴之時,他施行的是“休養生息,伺機而動”的戰略,國內眾臣和趙孝成王對此表示不認可,催其與匈奴交戰,李牧仍不為所動。趙孝成王感覺很沒面子,將他換掉,但新上任的將領對匈奴作戰頻頻失利,逼得趙孝成王拉下老臉去求李牧繼續走馬上任,鎮守雁門關。李牧直接託病不去,直到趙孝成王認可李牧原來的戰術之後,才再次走馬上任。

這麼搞就讓君主很沒有面子了,雖然表明上君主沒有怪罪他,但內心無疑是非常不爽的,當君主看著你不爽的時候,那肯定是越看越不爽,加上低下大臣一忽悠,就容易釀出禍事。

2. 李牧手握重兵,具備割據一方的實力;據史料記載,李牧當時在雁門關抵抗匈奴之時他是獨立自治的。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史記》

這樣長期就會養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習慣,再結合他的性格,就為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假如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邊關小吏也就算了,但他手下有一支可以“殺匈奴十餘萬騎”的王者之師,且手下士兵多願唯他之命是從。在這種情況之下,朝中君主的內心必定時刻提防著李牧,哪怕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君主的內心極度忐忑,為之後李牧之死做足了鋪墊。

時針總結

在趙國末年之時,趙王遷在面對強秦的一波波進攻,他內心定是無比焦慮的,他一方面懼怕秦國的進攻,另一方面又懼怕李牧的背叛,此刻的趙國已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經不起半點的風雨。在聽到寵臣郭開的讒言之後,他為求穩妥做出替換李牧的決定。假如李牧和當年的廉頗一樣,服從君命,事情也會存在些許轉機,最起碼不會被殺。但李牧卻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了“不受君命”,這讓本身就懷疑他的趙王遷才痛下殺手,李牧也失去了保全自己的一次機會。


李時針的時針


簡單看看李牧將軍的生平,後世有多人曾經寫詩稱讚李牧,如果李牧在,秦王嬴政不會那麼容易一統天下。雖然這個評價難免摻雜個人感情,但不失為說也是一種中肯評價。

要知道李牧可是和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足可見此人的本事非同一般。

李牧

一開始在趙國的戰績平平,並沒有什麼顯眼的地方。趙王最開始派他去鎮守邊境,對抗北方的匈奴,而李牧此人非常穩健,不願與匈奴交戰,所以在這個時候讓趙王以為他膽小怕事不堪重用,便把他叫了回來。但是一段時間以後,邊境軍情告急,而趙王身邊又派不出可靠的將軍,趙王便再次命李牧率兵出征,這次出征李牧大破匈奴,成為趙國戰史上的一段佳話。

因為如此李牧所以慢慢的獲得了趙王的重用,尤其當他代表著國出使秦國時,還跟秦國簽訂了盟約並把趙國押在秦國的人質趙王的兒子給要了回來。

在這以後老趙王去世新趙王登基繼位,但是這個新繼位的趙王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窩囊廢。因為他上臺首先辦的一件事就是想派人取代廉頗,要知道廉頗可是給趙國辛苦一輩子的老將軍,他並沒有犯什麼錯,卻要被人取代,所以廉頗一氣之下便跑到魏國。

還好這個窩囊廢趙王,沒有當幾年大王便撒手人寰去世了,他的孩子繼承王位以後,便遭到了秦王大舉進攻趙國,而趙國在此一戰中損失士卒,達到幾十萬之眾。所以沒辦法,趙王只能讓當時的唯一元老級的中城李牧出來阻擋秦軍。但是李牧也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能在此阻擋住秦國的進攻,也讓趙國被滅亡的命運向後延長了不少時間。

雖然情況在第一次進攻中沒有拿下趙國,但秦王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消滅趙國的想法,不久後秦王再次派大將王翦率領幾十萬秦軍前來攻打趙國,而對面趙國軍隊的主帥依然是李牧。也便知道憑藉著軍事壓力是無法打垮李牧,便和秦王商量派人收買了當時趙王的寵臣,從中作梗。趙王也輕信讒言,認為李牧謀反,便調李牧回來。可是李牧知道軍情緊急,便遲遲不肯回來,這一下趙王更加相信李牧有意謀反,所以便派人暗中處死李牧,可惜一代名將死的卻如此窩囊無比。

縱觀

李牧之死可以發現幾個問題,首先李牧早已經官至大將軍統領上下所有士兵,而趙王早就對李牧有所不放心,認為他有可能謀反。這個時候再加上自己平時寵幸的大臣,在自己耳旁進言,難免認為李牧會謀反。其次李牧已經是歷經幾朝的元老級重臣,剛剛繼承王位的小趙王,但秦軍在李牧的阻擋下根本無法取得有效進攻,所以認為秦軍可能根本不堪一擊,便輕易將李牧殺死,這也是李牧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心島未晴TEL


戰國七雄中唯一能跟秦對抗的只有趙國。趙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開始強盛,後面一直都是人才輩出,國力強盛。即使經歷了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了40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很快恢復。戰國四大名將中,秦有白起,王翦,趙有廉頗,李牧。

趙王為什麼會殺李牧,史書記載的說法簡單的說就是中計了,跟廉頗一樣都是秦國使的反間計,都是栽在郭開的手裡。但是趙國就是喜歡吃這一套。秦國派王翦攻打趙國,王翦對秦王說李牧不除,趙國不會那麼快滅亡的,秦國就發重金讓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暗中跟秦國勾結,"單純"的趙王信以為真,就派人取代李牧,而李牧這個人性格有點直,認死理,信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樣"單純"的趙王更加相信謠言,就暗中佈置圈套逮捕並斬殺了李牧。

相信趙國滅亡的時候趙王遷也會嘆了口氣說:"若李牧在,寡人何以至此"




1今月曾經照古人1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兵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敗趙軍,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說到底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是明君,亡國之君多少都有責任,他認為可以有人能夠取代李牧,封武安君的下場似乎都不好


清風照佳人


李牧來說,無疑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長城。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趙王殺害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

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呢?對此,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才讓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發揮作用。這兩個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李牧掌握兵權,而且是代地的將領。

一方面,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就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來說,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

也即趙國初期,就爆發了內亂。趙敬侯去世後,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趙武靈王晚年的沙丘宮變。在沙丘宮變中,趙惠文王為首的邯鄲勢力,通過發動兵變,除掉了代地的趙章等人,連帶著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至於本文要說的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顯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關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擁兵自重,功高震主,李牧很可能還不會被殺。但是,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的歷史上,曾有一個代國。代國,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在擊殺代王后,趙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組成部分。

但是,代地遠離邯鄲一帶,在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繫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殺只有幾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攻下邯鄲,俘獲趙王遷。此外,邯鄲城破時,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國,以此作為趙國的延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太祖趙匡胤


趙國昏君趙王遷白毀長城冤殺名將李牧,原因一:忌妒名將李牧勇猛戰功,忌憚其軍事才華和高超謀略。原因二:為鞏固自己皇權,不惜狠下心腸自斷長城冤殺名將李牧。原因三:聽信奸臣郭開讒言,不辯忠奸善惡而冤殺了趙國棟樑、一代良將李牧。最終自食惡果,國滅身俘,落下千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