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原始佛教探秘5

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工夫论是东方哲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环,人们可以通过工夫修行而达到最高境界,这相当于给人向上发展的空间。


西方神权至上的某些宗教就没有这种空间给信众,信众祈求神灵庇佑,却没有自己修炼成圣的觉悟,因此也更容易被“僧侣贵族”钳制和压榨。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原始佛教依循“离苦得乐、不入轮回”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工夫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中佛陀的弟子阿难归结出“三十七道品”,我们选两个经典的出来分享: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四念处”

观身如身;

观受如受;

观心如心;

观法如法。



“四念处”还有一个版本更为人熟知,那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拿“观身不净”来说,意识到身体是不干净的,因此不必执着,这是佛学发展到后期的说法。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而在原始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是指如其本来的样子去观察,是要我们觉察自己的一切想法与行为,盯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颇有点曾子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的意味,就是清醒地自我觉察,这样就不会被习气干扰做出错事。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清净、没有忧愁,人就有智慧,便能入涅槃,脱离三界。所以在做净化生命、升华生命的工夫之时,首先要保持警觉,不放逸,不被习气所干扰,接着就要专一心去修行。



“八正道”

1.正见:看见事情正确的角度,明理;

2.正思惟:思惟四圣谛等正理而使智慧增长;

3.正语:不说不净之语;

4.正业:日常行为不做坏事;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生活;

6.正精进:不放逸,勤勉修行,更靠近涅槃之道;

7.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8.正定:正确的禅定工夫。



这里讲到“禅定”的工夫是佛家的修行方法:身心俱静,思维专一没有杂念,慢慢地修行以至境界,这就是上期我们讲到的——人可以通过修行工夫“进阶”,往欲界、色界、无色界提升,甚至跳出三界。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佛家把人通过修行达到的境界称为“果位”。

原始佛教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第一果:须陀洹,意思是人通过修行开始不迷惑,开始见到佛道了。证得须陀洹果以后,人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而只会在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之间轮回。

第二果:斯陀含,意为人在没有迷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在欲界的种种思惑。证得斯陀含这个果位时,人还没完全断除欲界的思惑,因此还需要再受生一次。

第三果:阿那含,完全没有欲界的思惑了,不用再在欲界中重生。

第四果:阿罗汉,断尽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可以不用受轮回之苦,还受人天供养。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这原始佛教的工夫论是配合本体论和宇宙论而提出的,修行方式多种,都是提供给人们修行向上的发展方法,这在理论建构中是紧密贴合,环环相扣的。

而在人生智慧层面,尽管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但佛家宣扬向善、指导信众净化生命,我觉得是极好的——只要信众相信这一套世界观的话,他的心就安了,不会再“瞻前顾后”,为人生的去向(死亡的问题)而惶惶不可终日。信众依循佛家修行方法,除了个人生命净化,也是对社会提供稳定因子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始佛教里就认可居士的存在,佛陀没有要求信众必须皈依,还认为一个人想要皈依须得首先征得父母妻子同意;而期待更多的人了解智慧,去恶扬善,这不就是给社会注入稳定因子吗。


所以说佛家学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论


(本文作者一纯,今年19岁,在家自学国学四年,有所感悟,愿能与您分享交流,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