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探祕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原始佛教探秘5

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工夫論是東方哲學中極具特色的一環,人們可以通過工夫修行而達到最高境界,這相當於給人向上發展的空間。


西方神權至上的某些宗教就沒有這種空間給信眾,信眾祈求神靈庇佑,卻沒有自己修煉成聖的覺悟,因此也更容易被“僧侶貴族”鉗制和壓榨。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原始佛教依循“離苦得樂、不入輪迴”的目標,制定了一系列工夫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經》中佛陀的弟子阿難歸結出“三十七道品”,我們選兩個經典的出來分享: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四念處”

觀身如身;

觀受如受;

觀心如心;

觀法如法。



“四念處”還有一個版本更為人熟知,那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拿“觀身不淨”來說,意識到身體是不乾淨的,因此不必執著,這是佛學發展到後期的說法。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而在原始佛教經典《增一阿含經》中,“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是指如其本來的樣子去觀察,是要我們覺察自己的一切想法與行為,盯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頗有點曾子說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的意味,就是清醒地自我覺察,這樣就不會被習氣干擾做出錯事。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清淨、沒有憂愁,人就有智慧,便能入涅槃,脫離三界。所以在做淨化生命、昇華生命的工夫之時,首先要保持警覺,不放逸,不被習氣所幹擾,接著就要專一心去修行。



“八正道”

1.正見:看見事情正確的角度,明理;

2.正思惟:思惟四聖諦等正理而使智慧增長;

3.正語:不說不淨之語;

4.正業:日常行為不做壞事;

5.正命:以正當的職業生活;

6.正精進:不放逸,勤勉修行,更靠近涅槃之道;

7.正念:意念正道而無邪念;

8.正定:正確的禪定工夫。



這裡講到“禪定”的工夫是佛家的修行方法:身心俱靜,思維專一沒有雜念,慢慢地修行以至境界,這就是上期我們講到的——人可以通過修行工夫“進階”,往欲界、色界、無色界提升,甚至跳出三界。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佛家把人通過修行達到的境界稱為“果位”。

原始佛教有四個果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第一果:須陀洹,意思是人通過修行開始不迷惑,開始見到佛道了。證得須陀洹果以後,人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而只會在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之間輪迴。

第二果:斯陀含,意為人在沒有迷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在欲界的種種思惑。證得斯陀含這個果位時,人還沒完全斷除欲界的思惑,因此還需要再受生一次。

第三果:阿那含,完全沒有欲界的思惑了,不用再在欲界中重生。

第四果:阿羅漢,斷盡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思惑,可以不用受輪迴之苦,還受人天供養。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這原始佛教的工夫論是配合本體論和宇宙論而提出的,修行方式多種,都是提供給人們修行向上的發展方法,這在理論建構中是緊密貼合,環環相扣的。

而在人生智慧層面,儘管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但佛家宣揚向善、指導信眾淨化生命,我覺得是極好的——只要信眾相信這一套世界觀的話,他的心就安了,不會再“瞻前顧後”,為人生的去向(死亡的問題)而惶惶不可終日。信眾依循佛家修行方法,除了個人生命淨化,也是對社會提供穩定因子的。為什麼這麼說?原始佛教裡就認可居士的存在,佛陀沒有要求信眾必須皈依,還認為一個人想要皈依須得首先徵得父母妻子同意;而期待更多的人瞭解智慧,去惡揚善,這不就是給社會注入穩定因子嗎。


所以說佛家學說是十分有意義的。


原始佛教探秘5:原始佛教的工夫論


(本文作者一純,今年19歲,在家自學國學四年,有所感悟,願能與您分享交流,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謝謝!*^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