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鄭氏十七房現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要說這名字的由來,還得從十七房鄭氏家族的淵源開始講起。七百多年前,一隻烏篷船自京杭大運河悠悠南下,從當時的餘杭、即現在的杭州,轉道向東,沿古海絲路的杭甬運河和姚江,來到明州,然後又經甬江,越過古水關化子閘進入鎮海內河,悄悄地抵達這裡的塘路沿海岸,船上坐著的人就是十七房鄭氏家族的始祖—靖侯公及其家眷。那時,正是南宋王朝面臨金兵侵略,中原地區戰火紛飛的時期,靖侯公為躲避戰亂,從河南滎陽,不遠千里,舉家南遷。遷於此處之後,靖候公的家族日臻興旺,子孫繁衍,逐漸擴居,傳到第六世孫鄭鍷時,分居到了現在的十七房村。因鄭鍷排行十七,大家叫他十七太公,漸漸地,就把他的宅第叫十七房了。這就是“鄭氏十七房”家族和其名稱的由來了。

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鄭氏十七房,現存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今留有恆德房、恆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後堂樓房、立房、新房、四份頭、老陸家、大弄、東弄、後新屋、河跟沿等"四水歸堂"的單進和多進豪宅大院10餘幢。馬頭牆、廂房、石雕、牌坊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廂房與廳堂的構築風格融為一體。群牆外,牆河環城,綠水垂柳,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築具有江南水鄉風格,又兼有宮殿般的佈局結構,中軸線、橫軸線極為明顯,經過歷代增擴,建築規模恢宏,工藝精湛,畫梁飛簷,精雕細刻。宅內還保留著乾隆年間成親王親筆題詞"淇水煙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跡。

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走上小橋,呈現在眼前的這條小河,就是十七房村的護城河水系的組成部分。以前,十七房村中家家戶戶都有河埠頭,族人可以從家門口直接划船到寧波,並直通京杭大運河。除了交通,這條小河還有另一個功能—滅火。發生火災的時候,可以就近取水。在老百姓中流傳著十七房三寶的說法,其中一寶就是十七房的護城河水系。水脈就是財富,見水即見財。其實它不僅僅是寶貝,它更是十七房魂魄的靈動,河水漾漾,凝結了祖神、建築、文脈、財富、親情、愛情、傳奇、故事。十七房的祖先是划著船渡水而來的,帶著中原的凝重與質樸,融入了江南的濛濛霧靄中,十七房家族的一切似乎都與“水”有著不解的緣分。十七房傍水而築,因水而建,屋通水,水通屋,使之房內有水,房外有水,房前有水,房後有水,房上有水,房下有水,體現著我國古代建築水居文化之精美細密。 “水”就是十七房的靈魂,十七房的文化如水般綿柔溫和。

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過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鄭氏宗祠廣場”。這裡是十七房景區的演藝中心,有輕舞飛揚的月亮仙子,有俯仰天地的澥浦船鼓,春節以後還將隆重推出精彩紛呈的《十七魅》表演。上演著各類民俗演藝、民間絕活,以及時尚大戲。這絕對是一場不可錯過的視聽盛宴。走進大門,迎面的那道牆,就是祠堂的照壁。照壁官稱影壁,古代稱蕭牆。從建築學上來說,它起到一種阻隔空間,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築增加層次感,增加住宅氣勢。從建築風水上來說,它又可起到阻擋外魔,驅逐內邪的作用。這一照壁設計巧妙,雕工精美,也起著同樣的作用。

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宗祠,官稱宗廟,寧波人通稱祠堂,是每一個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祈求庇佑的一處極為神聖的地方。宗祠正廳屋脊兩頭,各被一條龍一樣的動物含吞著,這龍一樣動物便是傳說中龍的第九子,官名蠻吻,俗稱龍吞,它好上屋,因此民間就將它塑在了屋脊上,來祈佑平安。

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在鄭氏宗祠,可以看到兩塊石碑,它們分別是鄭氏宗祠前廳和通德堂的遺址。鄭氏宗祠在1942年的時候,遭遇颱風,把前面的前廳和通德堂吹倒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因此未能修復,一拖至今。為尊重歷史原貌,這裡隻立了兩塊石碑,告訴人們這兒曾經的輝煌。其中一塊石碑是前廳遺址。據記載,這裡的左邊供奉著捐谷助祠的族人,右邊供奉著考取功名的族人。這兒曾經懸掛著二十多幅榮耀家族的匾額,其中包括“父子登科”、“進士及第”、“文魁”等等。另外一塊石碑是正殿“通德堂”遺址,堂前明堂還該有一個建築精美的戲臺,兩側有看樓廂房。在古代,鄭氏家族的人,在祭祀祖先後,還可以在這裡觀賞京劇、寧波灘簧、越劇、紹劇和南詞、走書、木偶等地方民間藝人的精彩演出。

寧波這個4A景點,居民全部姓鄭,是一個家族部落

十七房是個古建築景區,它的建築多以明清建築居多,但不同於烏鎮、西塘等國內同類古鎮的是,它的規模不是個城,不是個鎮,只是一個村落。十七房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甚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村落之一,對清代建築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