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要是突破了白起的防线,长平之战赵军会获胜吗?

大马哈鱼12


胜负永远不是只取决于战场之上!

《孙子兵法》中说道: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白起就赢在这两点儿上,赵括也是就败在这两点儿上。

由于廉颇的战事不利,赵王就决定更换赵括为将。

蔺相如得知之后,就对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可任命赵括为将。

等到赵括领兵要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又对赵王说不可任命赵括为将。

赵括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反对声中走马上任了。赵括一到前线立刻转守为攻,等待他的秦军将领却是秘密前来的白起。白起要的就是赵军的进攻!

为什么赵括会有那么多的人反对他?那些人是怎么知道的赵括此去必败!

蔺相如与廉颇素来交好,赵括此去是取代廉颇。蔺相如自然心中颇有抵触,既然说了赵括不可为将,那么蔺相如自然不会全力支持赵括。

最最奇怪的却是赵括的母亲。赵括的母亲为什么也反对赵括为将?难道赵括的母亲也和现在的家长一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赵括的母亲对赵王说:“如果打败了,我们赵家可以不受株连吗?”赵王最后同意一旦战事不利,赵家不会受到牵连。这才是赵括的母亲反对赵括为将的目的。

那为什么赵括的母亲要从赵王那里讨得赦令?

赵括的母亲身为名将赵奢的妻子,是否从中已经看出了些什么?

赵王之所以要换掉廉颇,是因为廉颇在失利之后坚守不出。赵括一到前线立刻转守为攻,恐怕也是赵王所授命不得不攻。

秦军之所以使用反间计,也是为了让赵军进行攻击。秦军的反间计正好重合了赵王的战略,秦军做好一切准备就等着赵括来攻。

在这种情况下出战的赵括,即使突破了白起的防线又如何?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见好就收,但那也要看秦军让不让他收。

取得胜利的赵括如果继续进军,依然还是会败的。毕竟赵国有太多人不想让赵括打赢!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半生已过品尽酸


赵括纸上谈兵断送了赵军40万,实际上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赵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首先说一下赵国替换廉颇的原因,从表面看是秦国实行反间计的胜利,实际上是赵国无奈之举,因为打战打的是兵马钱粮,是国力,而不是简单的将领优劣!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越来越强盛,特别是占领巴蜀以后,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这样秦国可以支持长期作战,在秦赵这场长期的消耗战中赵国显然已经无法再坚持下去,善于防守的廉颇已经坚持了三年,赵国的国力早已经被耗尽,即使继续用廉颇,赵国估计也会被耗尽国力导致亡国!

所以赵国换掉廉颇是无奈之举,用善于进攻的赵括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的一次军事冒险,只不过冒险失败而已!


识途大马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一夜之间四十多万赵卒惨死长平。一夜之间,丧失四十多万士卒,在战争史中,都是很罕见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却发生在几乎什么都要靠人力来运作的战国时期。四十多万的壮男丧失,对于国家总人口只有三百万左右的赵国而言,无疑是惨重的打击。赵国的这场灾难从远处来看是由于接收韩国的上党,往近处来看是由于赵括用兵不精被围。试想一下,赵括要是突破了白起的防线,长平之战赵军会不会获胜?

地理位置,人心疲惫

  • 地理位置

长平之战赵括的困境,任何一个军事家见了都愁眉不展。如果不熟悉长平之战的流程,根本想不明白,四十多万的士兵怎么可能被六十多万的士兵包围,孙子兵法曰“十倍则围之”。十倍才能实现的包围,而长平之战的秦军,包括长平之战尾声调过来的军队,总数不过七十万。就七十万不到的士兵,包围四十多万的士兵,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简直不敢相信。白起之所以能用七十万不到的士兵,包围四十多万的赵军,原因在于地理位置。

长平之战前期,廉颇担任前线的将领时,为抵御秦军,建造了一条防线百里石长城。也正是这条防线,使秦军不敢展开大规模的进攻,风险太大。廉颇被调走后,赵括上任。赵括一上任就抛弃了廉颇的战法。秦军仅一次故意战败,就引得赵括率领全军浩浩荡荡的倾巢出动。趁着赵军倾巢出动,白起派遣两万五千名奇兵,从百里石长城的两侧突袭驻守在百里石长城内的少数赵军,攻入百里石长城,占领的赵军原来的战地,断了赵军的后路。由于赵军的部队过长,一时间做不出有力的反击,白起又派五千名骑兵将赵军的主力部队和辎重部队分割,赵军彻底陷入困境。

原本属于赵军的百里石长城现属于秦军,秦军则用来防御赵军,等于赵军已经被断了后路(太尴尬了)。后路被断,前面面对的是秦军的主力部队,又有防线的保护,强攻肯定不行。就这样,赵括只能待在原地等待救援。

有的人或许会想到,赵括不是拥有四十多万的军队吗?直接用四十多万的军队猛攻百里石长城的那几万秦军不就可以突出重围了吗?其实并不是赵括不想,而是根本行不通。赵括如果猛攻后路的秦军,前方的秦军主力一旦察觉到异样就会杀过来。所以赵括只能待在原地不敢动。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赵括才开始轮番冲击包围圈。


  • 人心疲惫

长平之战是野战,群山环绕。而赵括的军队又在两边都建造着防线的高地中央,想突围基本不可能。要知道赵军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候,才冲击包围圈。但冲了五六次完全没有任何效果。如果天助赵军,突然飞沙走石,赵军侥幸冲出包围圈的话,也是疲惫之师。而秦国士兵向来以“虎狼”著称,赵军一旦突破包围圈,如果敢反过来攻打秦军的话,无异于一群羊追一群狼找死,根本不可能有胜算。

双方主帅的比较

赵括马服君之子,典型的纨绔子弟,特别嚣张,连他母亲都觉得他嚣张。从赵括的生平事迹也可以看出,赵括的确很嚣张。比如一到长平前线就更换军令更换将领。一生只打过一场仗长平之战,他父亲马服君赵奢一战封神,而赵括一战,供后人取笑。

一生仅打一仗,而且还是败仗,经常被后人拿来跟明朝的“乌龙大将”李景隆相比较。相比于李景隆,赵括才有点优越感,起码是战死在沙场上。但赵括如果跟历史上的一流将领相比的话,完全被碾压。而白起百战百胜的记录,就属于一流将领。赵括长平之战的对手就是一流将领白起。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只能跟“乌龙大将”李景隆相比较,才有存在感的赵括,怎么能比得过一流的将领白起。

战场之上,优秀的将领胜过十几万甚至百万的大军,赵括碰上白起就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总结

按照白起平常的手段,这四十多万的赵军一但被他引蛇出洞,就基本没有了回去的可能,参考伊阙之战。更别说突破白起的包围圈,还反过来战胜白起。


纳谏如流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赵括要是突破了白起防线,有可能突围成功逃脱秦军包围圈,获胜可能性仍然很小。

赵括替换廉颇后,秦国偷偷让白起挂帅了。白起故意将赵括的赵军引进包围圈。赵军被秦军包围后秦昭襄王都亲自出马动员组织人员参战,秦军力量很强大的。

赵括既使突破白起防线,没有赵军外援力量帮助也很难获胜。秦军占据地势有力,而赵军被围粮草紧张,补给缺乏,突破赵军防线好的结果是撤退,获胜很难。


大白白野


赵军不会获胜

就算赵括突破白起放线,赵军也不会获胜,赵括实属纸上谈兵之辈,白起身经百战,就算赵括突破白起防线,白起也能迅速组织起反攻,不至于处于劣势,坐以待毙。退一万步讲,就算白起战败,赵括想带兵入侵秦国几乎不可能,只要秦国派兵守天险函谷关,赵军是无计可施的。只要秦军坚守三个月,赵军就注定失败。

赵军攻击秦国战线就会拉长,赵国弱点就表现出来了。我们要明白发动战争却是要靠后勤补给,两国交战不仅是要靠强悍的军队和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更是要依靠国家的'总体实力。

秦国敢打长平之战,是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以奖励生产开垦田地为首当其冲,已经历经百年。在秦惠文王时占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从此粮食储备跃居七国之首。而反观赵国,刚刚经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还没有涉及到经济改革,即便有如此强大的战争机器,也没有足够的战争燃料粮食来维持运行。在长时间的对峙中四十万大军很快就能将全国的粮草储备一扫而光,到那个时候赵国就是不战而败。

吕思勉先生曾说:秦国可以万败,但只要一胜即可,而赵可以万胜,却输不起一败。赵国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赵国是不可能获胜的,你觉得呢?欢迎讨论。


百里无风


长平之战打了四年,秦国和赵国都伤筋动骨,秦国当时已经开始征兵年龄10岁以下的人了,赵国还有防御长城的精兵未调用,如果赵括突破了白起的包围,那么40万赵军只需撤回赵国和援军汇合,修整后调派李牧为帅帥精锐之师攻打秦国的疲惫之旅,白起不一定能挡得住,长平之战很可能是赵国胜,秦国败!





九井塘人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我的观点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获胜的关键不是能否突破白起的防线,而是如何可以做到与秦军速战速决。因为就在赵王以年轻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替代下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后,秦王也秘密的将国内数一数二的名将白起调去了前线。在两人的初次交锋中就高下立现:白起故意示弱让赵括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赵军集结大军攻秦致使其后方空虚,于是秦军利用小股机动部队配合其余部队将赵军分割包围,使得赵军落得个坐吃山空的地步。而秦将白起不愧一代名将,指挥部队围困赵括的军队46日之久,最终逼迫着都已经开始吃人肉的赵军绝望突围。最终,算上廉颇率领的25万人加上赵括又带来的20万人,45万赵军除去5万是战死的,40万赵军最后全被坑杀。所以赵括兵败被杀的原因首先在于低估了秦军,其次是错判了战场上的局势,最后便是遇事不决,这都是带兵者的大忌。为将者是这个样子,即使侥幸突破了白起的防线又怎么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当然“赵括要是突破了白起的防线,长平之战赵军会获胜吗?”这一问题是建立在本不存在的假设之上,而对于长平之战这段史实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上都没有太详尽记录,所以更多的只能是做一个猜想。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史劲造


如果赵括能有“位面之子”刘秀的气运,来个天降陨石突破白起的防线,我认为长平之战赵国未必会败,赵括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名将,而不用背负“纸上谈兵”的骂名。

下面我们就来假设一下突破防线的赵括会得到哪有有利条件,让战争发生逆转。

突破防线后的赵军不再束手束脚

其实当时的秦赵两国都是战国霸主,如果两国的士兵拉开阵仗,面对面直来直往的打,肯定是打的胜负难分。而白起的防线就像一个口袋,把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困住,让他们施展不开,赵括只好派出四路兵马分兵突围。如果赵国当时的军队集中一处突破白起的防线,赵军必然是鱼贯而出、势不可挡的和秦军主力展开痛痛快快的决战,这样对战局上党地区很大可能就会被赵军占领。上党得手后,赵括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对秦军实行反向包围。那个时候局势发生逆转,结果自然也会颠覆。

秦军已经是倾巢而出,一旦失利就会被其他诸侯国趁虚而入

秦军为了这一战投入了六十万大军,甚至征召了十多岁的孩子上战场来应对这场战争。这一战,秦军在“杀神”白起的指挥下,屡出奇谋,让赵军在被困了四十六天的情况下,以最憋屈的方式选择投降。而即使这样,一根筋只知道“硬刚”的赵括也让秦军损失了三十多万人。如果赵括能够找到秦军的薄弱点,撕开一个口子,突围出去,必然让秦军损失惨重,而那个时候作壁上观的其他五国必定会浑水摸鱼,给秦国来个趁虚而入。这个时候主力被赵军牵制的秦军,一方面要应对赵括的死缠烂打,另一方面还要担心自己的后院起火。这种情况下,秦军的军心必然不稳,而且粮草也很难供应的上。这个时候,长平之战真的可以打出个长久的和平,把秦国这个狂热的战争爱好者踢出局。

当然,我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没有办法和能力对当时的战争进行一个专业的复盘,只能在这里“纸上谈兵”了。


好史不死


作者纯粹想当然的,长平之战秦赵对峙三年,赵国后勤不支才不得已寻求决战,长平上党一带都是山地,秦军勾结当地豪强偷袭了赵军后路几处关隘(简单的说就是有带路党,有内奸帮助),切断赵军后勤,关隘狭窄,兵力摆不开,赵恬只有挑选精锐,分四路日夜不停攻击,到最后赵恬亲自上阵,结果战死,(史书上记载秦军伤亡过半,指的就是防御关隘的2万5千秦军伤亡一半一万多人,并不是秦军总数的一半30万,毕竟赵军整个长平之战不过伤亡5万人,其中廉颇前期伤亡了两三万),然后秦军援军到达,剩余赵军崩溃投降,结果被坑杀(坑杀不一定是活埋,而是把手无寸铁的赵军骗到绝地屠杀后掩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