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我真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鱷魚在去往牙醫辦公室的路上在心裡嘀咕著。

“我真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牙醫在辦公室做準備工作時在心裡嘀咕著。

看到這兩個畫面,我模仿著鱷魚和牙醫的語氣以及表情表達出鱷魚和牙醫的心聲後,我和女兒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起來。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整本書讀完後,我和女兒不知狂笑了多少次。

沒錯,這就是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編繪的圖畫書《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一本詼諧有趣、治癒了多少孩子不愛刷牙的趣味書。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繪本用簡單、反覆的語句形象表達了鱷魚和牙醫每時每刻戲劇性的心理變化,清晰生動地把鱷魚和牙醫之間的心理較量過程刻畫了出來。他們相互懼怕,可是那顆蛀牙把他們湊到了一起。兇惡的鱷魚只得乖乖聽牙醫的擺弄,而紅臉的牙醫也只能壯著膽子上,這種反差不禁讓人開懷大笑。

繪本作者是如何創作出如此讓人忍俊不笑而又深刻的形象呢?而透過繪本,除了可以教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還能獲得哪些人生真諦呢?接下來,我以倆娃媽媽的角度帶著您一起走進這套繪本,發現其中的寶藏。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圖畫作家五味太郎,從不給別人配畫的作家

作者五味太郎是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畢業於桑澤設計研究所工業設計科。曾從事過工業設計、印刷美術圖案設計,二十七歲時開始創作圖畫書。他繪畫選擇近似真實的風格以便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至今已出版了300多本創意獨特的圖畫書。《誰吃掉的》、《誰藏起來的》均獲得了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小牛的春天》獲得了意大利波羅尼亞那國際圖畫書原畫展獎,《時而少年》獲得了路傍之石獎。他的圖畫書已有幾十本被譯成外文,是日本在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圖畫書作家。雖然這本《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未能獲得大獎,但是也獲得了全球大小朋友們的十分喜愛,幾乎成為了每位小朋友在學刷牙階段的教科書。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有人說五味太郎是一位“打破了童書著色、設計常識、以實驗、獨創的風格獲得了上至大人下至幼兒廣泛支持”的圖畫書作家。三十多年來,五味太郎一天都沒有停止過革新的嘗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一直在尋找唯有圖畫書才能表現出來的可能性。他從不給別人的文字配畫,儘管他面對採訪者的追問,曾經委婉地說如果有時間分析別人的頭腦,還是分析自己的頭腦更有意思。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這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雖然沒有得過什麼大獎,但卻集中體現了五味太郎的個人風格,難怪有讀者說一看就知道是五味太郎的作品了。這一回,五味太郎又進行了一次怎樣別出心裁的實驗呢?

他首先讓一條鱷魚登場,他讓它捂著大嘴來看人的牙醫,還自言自語地說“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接下來,作為人的牙醫亮相了,這是一個留著小鬍子、禿頂、只剩下後腦勺還有一圈頭髮的引人發笑的小老頭,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他瞥見窗外鱷魚的影子時,嘴裡竟然也會冒出一句“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這樣的話。這時我們不禁一笑:原來鱷魚害怕牙醫,牙醫也害怕鱷魚呀。在後面的十二個跨頁裡,鱷魚與牙醫展開了一場心理上的較量,他們的臺詞完全一樣:“我好害怕”、“我好害怕”。“我一定要勇敢”、“我一定要勇敢”。“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你一句我一句,相同的場景、相同的句子卻表達了害怕牙醫的鱷魚與害怕鱷魚的牙醫截然相反的心理。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這樣看來,說它是一本幽默的心理圖畫書並不為過,出版這本書的偕成社一句話概括了它的精髓:這是一本以巧妙的手法,描繪了患者鱷魚與人的牙醫之間每時每刻所發生的微妙心理落差與變化的讓人捧腹大笑的圖畫書。

五味太郎所作的嘗試還不止這些,如果你有心留意,還會發現他一直把鱷魚放在左邊的一頁,而把牙醫放在右邊的一頁上。再有,鱷魚的話與牙醫的話的字體也不一樣……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五味太郎認為“繪畫是人的基本人權,誰也不能侵犯”。他對目前許多成人借教育之名干擾孩子繪畫想象力的做法,極不認同。他覺得繪畫和唱歌、跳舞一樣,是人類抒發心中情感的方式。討厭畫畫的人,可能因此錯失一種可以表達自我的方式。所以,他的每一本圖畫書都給孩子留下廣大的想象空間,而不是單向的趣味灌輸。

也正是這樣的五味太郎,才創作了一本又一本讓大小朋友都喜愛的作品。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透過這本繪本,除了作者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畫面把看牙齒如此恐怖的事情化作了歡快的小事情以外,我們還能發現哪些寶藏和孩子一起分享呢?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寶藏一:教孩子正視害怕的事情,做到真正勇敢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繪本時,我更多地是被作者詼諧的對比文字以及幽默的表情畫面吸引,不僅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度過開心的親子時光,還能引導孩子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當我反覆讀了幾次之後,在和女兒不斷地對話和探討中,發現這套繪本其實遠不止有培養孩子刷牙好習慣的功能,更是一本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克服恐懼的教材。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小鱷魚因為蛀牙牙疼得不行,他知道牙醫在治療牙齒時用冰冷的器具,搗鼓著本來就疼痛的牙齒,會多麼地嚇人,已經走在去牙醫辦公室的路上,它依舊嘀咕著說:“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而對於牙醫,他一樣充滿著恐懼。當牙醫正在做準備工作時,瞥到了門口鱷魚的身影,眼裡充滿恐懼地自言自語道:“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當鱷魚和牙醫在屋內第一次見面時,相互嚇得“啊”了一聲。簡單地一個字“啊”,加上雙方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隔著空氣都能感受到兩個人的內心是多麼地恐懼。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當牙醫示意鱷魚,坐在椅子上時,鱷魚和牙醫又不約而同地說出了:“我一定得去嗎?”。即便害怕,鱷魚還是坐上了椅子,這個時候牙醫嚇得已經退後了幾步,和鱷魚同時又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好害怕……”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鱷魚知道蛀牙一定要處理,要不然會更疼。而作為一名牙醫,救治病人就是自己的天職,他倆都沒有退路,各自給自己鼓勁:“我一定要勇敢。”伴隨著牙醫和鱷魚的“我做好最壞的打算了”,鱷魚勇敢地張開了嘴巴,而牙醫也鼓足勇氣把手伸進了鱷魚的嘴巴里。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當牙醫剛開始操作時,鱷魚因為疼痛忍不住“哎喲”了一聲,而牙醫因為被鱷魚牙齒咬到了自己的手,禁不住也“哎喲”了一聲,顯然鱷魚和牙醫都被嚇壞了,鱷魚和牙醫眼角掛著的眼淚把他們內心的恐懼展現地如此深刻。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鱷魚扶著自己牙齒,心想:“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而牙醫被鱷魚咬到了,也在想:“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但他倆都知道這是必須面對的事情,認為“但是生氣是沒有用的”,各自安慰自己“不用太久”。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在一聲“咻”中牙醫順利治好了鱷魚的牙齒,鱷魚和牙醫都嚇出了一頭汗。

短短的幾分鐘,卻因為雙方的害怕,像經歷了一個世紀,他倆終於都克服了恐懼心理,完成了各自的任務,鱷魚的牙齒不再疼痛了,牙醫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完成了自己的職責使命。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幾次讀完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鱷魚和牙醫克服恐懼的勇氣。

英國政治家和詩人約翰.米爾頓曾說過: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煩惱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顯然最後鱷魚和牙醫都戰勝了恐懼,勝過了“國王”。

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說過一句話: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

而勇氣是什麼?勇氣不僅僅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使當我們面臨恐懼,依然堅持完成的決心。一個勇敢的人,他並不是不害怕,而是他願意接受害怕的情緒,學會容忍害怕,沒有因為恐懼而停滯不前。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有研究表明,勇氣受天生影響,而出生後家庭教育也是影響勇氣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可以靠後天的刻意訓練提高。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博士曾在她的《Becoming Brave: Help Your Child Move Past Fear》(變得勇敢:幫助孩子戰勝恐懼)一文中給出了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緒,戰勝恐懼,變得勇敢。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下幾條建議。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一、承認孩子的感受

卡羅琳·保羅在TED的演講 《To raise brave girls, encourage adventure》提到:

害怕也有它存在的意義,它提醒我們審視目前的狀況,評估“我們是否有理由”去擔心。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反對害怕,而是支持勇敢。

情緒沒有好壞,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比如害怕狗,可以讓自己遠離那些兇巴巴的狗。怕高、害怕汽車或者火焰,可以提醒自己遠離汽車和火,保護自己不受傷。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接納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勇於表達自己感受並面對恐懼的基礎。而試圖壓制和批判消極情緒,反而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還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例如暴飲暴食、酒精成癮。(Rodriguez, 2013;Kavanagh et al., 2009)。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我家兩個孩子生病時去醫院,有時會抽血,在最初的幾次,他們每次抽血都沒有任何反應,顯得非常勇敢,甚至敢盯著醫生看整個操作。

每次,他倆的表現都會被其他家長作為教育自己孩子不要害怕的榜樣:“別怕,有什麼害怕的,一會兒就沒事了,就一下,很快的。你看那個小朋友比你還小都不怕。”

這是對孩子害怕情緒極大的否定,而長期被否定會讓孩子喪失自我,甚至自卑,尤其是害怕這種情緒一旦被否定,被家長硬逼著上陣,只能導致孩子內心更加恐懼,越來越怕,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有時一個人有勇氣做一件事情,不是不害怕,而是因為沒有受到害怕這事情的負面影響,不知道害怕。比如最初我家兩個孩子在抽血時,不會有任何抗拒,坦然接受,我一開始也以為是他們勇敢,但是當後來他倆逐漸出現抗拒、害怕時,我才意識到其實他們之前只是沒有感覺到抽血的疼痛。

因此千萬不要去比較孩子,因為每個人天生對事物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和孩子一起面對,告訴孩子害怕時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害怕,可以抱抱爸爸媽媽……

二、提供充足的信息給孩子,幫助孩子認識害怕的事物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是因為對事物的認識不夠。

比如有一次我帶女兒去商場,在商場看到一隻高高大大的玩具熊,開始女兒害怕躲在我身後,我問她為什麼害怕。她告訴我擔心自己被熊吃掉。我告訴她這只是一隻玩具熊,不是真的。然後我先上前摸了一下,再拉著她的手一起摸,然後慢慢地她敢放開我的手,自己圍著熊摸來摸去,甚至敢抱一抱。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所以有時他們分不清是真實還是自己想象出來的,這個時候大人需要幫助孩子去辨別,而不是以大人的認知水平認為孩子小題大做,沒必要害怕。

二、通過預演緩解恐懼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害怕去醫院,甚至發展到看到穿護士服的人就以為會給他打針,躲得遠遠的。怕疼是正常的,而害怕也是孩子認知的表現。

對於孩子害怕但是又必須要做的事情,家長可以提前和孩子預演一遍,緩解孩子害怕的情緒。

比如第二天要去醫院看牙齒,我們可以在家一起扮演牙醫和患者的角色遊戲,家長和孩子輪流扮演患者和醫生。家長扮演患者時,要表現出自己很害怕的樣子,但是又不得不面對。

家長可以深呼吸、或者閉上眼睛數數,又或者想開心的事情、還可以像鱷魚和牙醫一樣“做最壞的打算”。

當孩子扮演患者時,孩子就可以學著家長的方法試圖讓自己放鬆下來。等到真正看牙醫或者打疫苗時,孩子會因為比較熟悉這個場景,降低心裡的恐懼。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三、將你的自信傳遞給孩子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諮詢師尼利亞.莫德.斯佩爾曼出版過一套《我的感覺》系列書,教父母如何帶領孩子認識情緒。她在寫給家長和老師的話是如是說:

當情緒侵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要讓孩子們安心,理解他們的情緒,並對他們能夠處理好這些挑戰抱有足夠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向孩子們展示,如何用生活中那些積極的元素,幫自己重返一個平靜的狀態。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父母對孩子的信心會大大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心理,因為父母是他們最值得信任的人。

記得我第一次帶女兒玩遊樂場探險遊戲時,當她邁上晃晃悠悠的繩索時,邁出第一步之前看了我一眼,就像是在問我:“媽媽,我可以嗎?我有點害怕。”我當時對女兒說:“寶貝,你是可以的,媽媽在陪著你,即便踏空了,媽媽也會保護你的。”

而不是在孩子去嘗試一個看似危險的動作時,去阻止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再去嘗試挑戰自己的事情。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卡羅琳·保羅在TED的演講 《To raise brave girls, encourage adventure》中給家長的一個建議:

不管願不願意,都不要去警告孩子們。所以要留意下次想說:“小心點,你會受傷的”或者“不要那樣做,很危險”的時候,請記住你真正想告訴他的是,他不應該去逼自己,他的能力有限,以及他應該害怕。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四、給孩子樹立勇敢的榜樣

告訴害怕不是孩子的專屬,大人也有自己害怕的事情。

博恩熊情境教育繪本系列有一本書《戰勝恐懼》,當小熊哥哥看到電影裡的恐怖的畫面,被嚇得要躲開,而當媽媽看到老鼠時,嚇得大叫,讓孩子知道不僅小孩會害怕,原來大人也有自己害怕的事情。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當大人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時,是給孩子展示勇敢最好的時機。

我因為小時候曾被狗咬過,直到現在都怕狗。每一次看到狗,我都會下意識躲得遠遠的,哪怕是小小的寵物狗。

有一次我和女兒一起出去,遇到鄰居牽著兩條寵物狗,女兒對我說:“媽媽,你看好可愛的小狗呀。”我開始是躲得比較遠,後來女兒知道我怕狗之後,鼓勵我嘗試接近:“媽媽,阿姨說這小狗不會咬人的,你過來看看。”最後在女兒鼓勵下,我還嘗試摸了一下小狗,雖然當時摸得時候也非常害怕。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女兒最後竟然還誇了我:“媽媽,你真勇敢。” 我不確定她是否真正理解了勇敢,但是我相信她會受我的影響,嘗試鼓足勇氣去面對自己的害怕。

卡羅琳·保羅在TED的演講 《To raise brave girls, encourage adventure》中提到:

當你的孩子在猶豫要不要騎自行車下陡坡時,如果他堅持認為他太害怕了不敢騎下去,那麼指導他去接近勇敢。

最終,也許那個坡的確太陡致使她無法騎行而下,但他會用勇氣而不是害怕去克服它,因為這與他面前的陡坡無關,這關乎他以後的人生。

當他學會面對恐懼與不安,明白如何發自內心的勇敢與自信,他就獲得了能力去處理所有那些我們不能保護他遠離的危險、那些我們不能指導他通過的挑戰以及不管是好是壞的明天。

我想對於我們大人也是如此,通過自己面對害怕的事情過程,告訴孩子,媽媽也會害怕,但是媽媽會用勇氣克服,而你也是可以的。

五、無條件的愛孩子,愛可以幫孩子戰勝恐懼

愛可以治癒一切,包括孩子的恐懼,被愛的孩子會更加勇敢。

曾經獲得凱迪克銀獎的《奶奶的紅披風》就是一本用愛化解了孩子對陌生城市恐懼的繪本。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兒童閱讀推廣人方潔莉說:每個孩子來到這繁華世間,都會不安甚至害怕,而我們的關愛和鼓勵就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發現驚喜的“紅披風”,為你的孩子披上他的那件紅披風吧。

歌手陳奕迅有一首歌叫《紅玫瑰》,其中有一句歌詞:“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也許用在這也很貼切。

沒有誰是天生勇敢的,而那些“有恃無恐”的孩子,不過是被愛加持。每一個勇敢小孩的身後,都藏著的一種神奇的外力,這神奇的外力就是愛他的家人。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疫情下教孩子如何面對害怕?

愛是最低成本的神藥,所以請不要吝惜自己對孩子的愛,而這種愛,不因孩子的表現而改變。

寫在最後:

《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不僅是讓孩子養成刷牙好習慣的繪本,更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恐懼並戰勝恐懼,教會孩子責任也是戰勝恐懼的法寶。

當有一天孩子對自己說害怕時,我們都能夠說一句:寶貝,你可以害怕,媽媽和你一起。雖然害怕,你也是勇敢的。

我是倆娃全職媽媽,曾就職於業內知名的中外合資公司,家有兒女各一枚,關注孩子成長和教育,並踐行育兒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我@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一起交流、共同成長和進步。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