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洋女婿居家隔離 疫情面前應人人平等

據媒體報道,3月14日,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最終通過中國臺北轉機回到上海的英國籍女婿,在回到上海市靜安區彭浦三泉路517弄社區後,丈母孃和他剛坐完月子的妻子都希望他去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以免影響2個月大的孩子,但遭到男子拒絕。家屬溝通無效後,三泉路517弄居委會負責人協調由其妻子帶著母親和女兒住到親屬家,房子留給該外籍男子單獨居住,進行居家隔離。此事經報道後引發網友熱議。

允許洋女婿居家隔離 疫情面前應人人平等

針對英國籍男子回滬後拒絕集中隔離引起熱議一事,3月23日,上海市靜安區三泉路居委會所屬的彭浦新村街道辦事處回應南都記者稱,三泉路居委會允許涉事外籍男子居家隔離的做法,符合上海疫情防控的有關規定,“他能從機場出來,肯定也是經過機場一定的檢測流程。可能有一些具體防控流程沒有披露引起了誤解,居委會的做法並未違規。”

從網友的反應來看,網友的不滿情緒主要來自於基層機構針對外籍人士與本國居民在防疫面前的不平等措施。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執行隔離14天的措施,在保障居民自身安全的同時,也對疫情的防控起到較好的效果,避免了潛在感染者的大量流動。然而,隔離14天的要求,在不同地區也表現著不同的形式,有的社區要求居家隔離即可,有的社區卻要求到指定的賓館隔離,而隔離費用較高,環境較差,並不為一般居民所能承受的起。

英籍男子拒絕集中隔離,在任性的同時,也透露出基層力量在涉外方面的差別對待與執行問題。抗疫面前,無論國籍,人人都應該把自身安全與他人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損人不利己。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基層在防疫工作上努力,既不能差別對待,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懶政式管理方式。

目前,在國內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功的同時,對境外輸入型病例更要加大防控力度,在防控上做到外籍人士與本國居民同權,才不能讓來之不易的成果付諸東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