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你最喜欢谁,山水人物花鸟最爱的是谁的哪幅画呢?来聊一聊四僧吧?

国画热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清初四僧指的是朱耷(八大山人)、原济(石涛)、髡残(石谿)和渐江(弘仁)。四位都是明末清初的出家人,也是有名的画家,都以山水画出众,各有各的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即:反对摹古,主张创新。四位大师的画风自成一派,又因特殊身份(出家人)备受美术界的关注,其中的八大山人名望最高,影响力最大,也是本人最喜欢的画家。

八大山人的身世。

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的后代,如果不是明朝被推翻,他是有机会成为帝王继承人选的。然而,人生的两极落差迫使八大山人只能寄悲情于书画。清朝建立后,为了安抚前朝百姓,曾专门派人去请八大山人回朝廷为官,但被他果断拒绝。八大山人的骨气和才气让他成为清初四僧中的佼佼者,加上他特殊的身世而成为关注的重点。

八大山人的成就一:提出“省”的绘画理念。

八大山人提出了“省”的绘画理念,少即是多,无即是有。这与中国哲学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思想如出一辙。画家要画面“多”很容易,而要做到画面“省”却很难。八大山人的山水和花鸟最具特色,其山水讲究“残山剩水,地寒天荒”的意境,物中有形,形中有物。而其花鸟中鱼、鸟、荷的表现独创新意,构图奇巧。鱼、鸟多为白眼向上(有的眼为方形),怒视苍穹,而荷通常为残荷,荷茎常有折损,把画面分为“天”、“地”两个部分,如《荷花水禽图》中水鸟与荷叶之态。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反应了他目空一切、高傲而漠视现实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理念与200年后塞尚的思想如出一辙,塞尚提出了简化自然的思想,即“用圆柱体、球体、锥体来描绘对象”。由此可见八大山人的理念是超前的,比西方的绘画思想早了200年。

八大山人的成就二:书法的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以篆书的圆润而施于行草,笔走龙蛇,力透纸背,藏巧于拙。

艺术界多因他的绘画成就高而忽略了其书法的影响,但从画中可以看出,有的作品是因书法而显光彩。这就是八大山人作品的魅力所在,诗书画印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作品妙趣横生。

八大山人的成就三:款印的巧用。

八大山人的落款别有用意,可理解为“笑之”或“哭之”,喻其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有一印造型奇特,形状如龟,内容为“三月十九日”,经常在作品中出现,这个时间的来源是崇祯皇帝自尽之日。由此可见,八大山人虽为出家人,却有一颗爱国之心,用此方式来纪念失去的明朝。八大山人在款印的使用上很有个性,

方与圆的搭配,纵与横的兼顾都能做到极致,让画面中心少而不空,妙不可言。

综上所述,“清初四僧”中的八大山人,因其身世特殊,绘画理念超前,书法自成一家,款印用法奇巧,在中国书画史上影响极大,倍受业界关注。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的继承者和改良者,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影响极深,在日本艺术界备受推崇,在当今的世界画坛也有很高声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绘画圈


清初“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他们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对后世影响极大,作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历代石涛赝品也经久不绝,但大多技艺低劣,属“皮匠刀”的笔法,很容易辨真伪。但现代画家张大千曾精研石涛,仿其笔法,几能乱真,他有不少仿画流传于世,极难分辨。张大千笔力不如石涛厚重,线条也较光滑,这是不同之处。





唐伯虎点蚊香ybh


都喜欢啊,郁闷的时候喜欢看八大,心静的时候看渐江,世俗的时候看石涛,想见自然的时候看石溪






河洛宜人


同意河洛宜人的见地!他说"都喜欢啊,郁闷的时候喜欢看八大,心静的时候看渐江,世俗的时候看石涛,想见自然的时候看石溪“

学八大从书法上多些,他的写意山水画花鸟让我百看不厌。浙江的现代而独特的静幽是美术史一绝,石涛的"一画"善变使我探索艺术趣味多多,髡残的厚朴苍浑令我兴叹,天生画僧乃大气磅礴呀!八年前的字,学八大的。

学渐江山水画之一。

学八大山水画之一。

受石涛启发而在七年前的荷花小品之一

像髠残一样幽闲独处在林丛山间而笔墨渲染(推开放大见一钓鱼翁乃自己心中所念)。


云祥囚一斋主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石涛】:石涛(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俗 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今见髡残最早的作品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图》轴,绘画风格已经成熟。此后两年无画迹,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传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创作高峰期,今天所见髡残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时期内的创作。他是怎样与绘画结下缘份的?据其自述:“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出此六法。”又云:“荆、关、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师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遂复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画是出家后才开始的,并着意追踪巨然和尚。至于他创作热情突然高涨,则同程正揆的交往有着极密切关系。

  【弘仁】:俗名江舫,字鸥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经常云游名地,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因以画黄山为著,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黄山天都图》,《内海松石图》,《疏泉洗砚图》等。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明代后期,倪瓒的声誉越来越高,人们争相购置其作品,以自标清逸。徽商兴起,将倪瓒作品带回家乡,促成了安徽地区对倪瓒作品的收藏热,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随之在市场走俏。故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然而弘仁仿倪,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画法为目的,在绘画上弘仁主张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凡晋、唐、宋、元真迹所归,师必谋一见”。师法前贤,却不为法所缚。“唐宋遗留看笔皴,自伤涂抹亦因循。道林爱马无妨道,墨汁何当更累人。”晋僧支道林好蓄马,自云爱其神骏,弘仁藉以说明学习前人笔法应当取其神意而不应在笔墨迹象间。“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主张以天地为师,取倪、黄两家之法,写眼见景物,抒自己胸臆,这就构成了弘仁山水画的基本特色。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清初的画家,在政治上有“在朝”、“在野”之分,在朝的画家因与提问无关,暂且不表;而当时以“四僧”(即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为代表的在野画家,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在野画家,多是明朝遗民,后来出家当和尚以逃避政治迫害。他们富有斗争精神,比较接近下层,对生活也比较熟悉,因而创作就有脱尽窠臼的自由、奔放的气势。这在清初画史上也是一次艺术的解放,其清初四僧的杰出代表就是朱耷和石涛。

朱耷是明宗室后裔,号八大山人。明亡后他伪装成哑巴和疯子,以表示不妥协。他是个水墨大写意的花鸟画家。笔下鱼鸟的眼睛往往画成方形,眼珠又大又黑,顶在眼眶的正上角,显示出“白眼向人”的蔑视权贵的神态,他画上的题款,常把“八大山人”四个子草体连书,看来又象“笑之”、又象“哭之”。后来深受他影响的郑板桥题他的画,说他“墨点无多泪点多”,道尽了这类遗民内心的痛苦。朱耷的画笔墨简洁清新,画面夸张古怪,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石涛也是明宗室后裔。他的法名原济,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他的生活和艺术,和朱耷大同小异。他晚年虽曾“接驾”,但并没因此而得到帝王的重视,仍在扬州卖画为生。他有一幅渔翁垂钓图,题上张鹤野的诗句:“可怜大地魚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猛烈抨击统治者对百姓的无穷压榨。又有一幅画了许多野草,题上“都生要路中”,比喻小人当道,贤人被弃,感慨很深。

石涛的足迹遍布祖国天南地北的山山水水,并刻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印章。他擅画山水,构图以新奇著称,善于运用“截取”法,即选取风景中最美的一段来加以概括表现,实际上就是典型手法的运用。他善于学习,又绝不泥古不化。所谓“法自我立”,正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他的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的理论,明确指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方向。

总之,朱耷和石涛的绘画技法和创新精神,对以后的扬州八怪、近代的齐白石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所以,在清初“四僧”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朱耷和石涛。


忙里偷闲花甲人


答:八大山人。他能挤进中华古代十大画家前五强:顾恺之、吴道子、王维、赵孟頫、八大山人-------,这是后世对他的推崇,不是炒作出来的,我最喜欢他的水墨花鸟"孤禽图",独鸟、一脚着地,眼望青天,显然是表白自己孤独,不能成双成对,只有希望老天理解他的心情。

自甲申国变后,乙酉南昌城陷,南昌城内朱氏王孙的抗清行动,只是形式而已,亨惯了清福的王孙们那里是清军铁骑的对手,朱家军溃散后,朱耷遁入奉新山,家人随后被杀,朱耷几经转辗到了进贤介冈,这里有饶氏家族的庇护,在鹤林寺存生,尽管我们现在不知道朱耷的剃度师是谁?但朱耷"鹤林寺"主持这个位子,一定是剃度师传给他的,又因朱耷是癸巳在头陀寺得正法于颖学弘敏的,颖学弘敏1659年在奉新芦田创建耕香寺后,朱耷被弘敏指定为接班人主持耕香寺。





老苏93956


我最爱弘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