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不会消失对吗?但10斤煤燃烧后大概只剩1斤灰,那9斤物质去哪里了?

何生


要问剩余9斤物质去哪了,度娘也没准确说法,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燃烧产生化合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氧化硫,碳基化合物,并产生光和热。

在现知物理学中能量是守恒的,不接受反驳。但放在宏观宇宙及黑洞里,是否能完全成立就不好说了。

比如我们目前广泛认可的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说,但是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和宇宙辐射热力图又告诉我们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处,如果能量守恒,我们的宇宙应该是稳定的,但结果恰恰相反。

黑洞更别提了,一切现知物理学定律在这里均不成立或者说无法支撑实验数据。

这里只探讨你的问题,不延伸或者深度解析,这样这个B装起来停不住。



阿飞爱喝葡萄酒


上初中时化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根火柴放在烧杯里塞上塞子秤重,用火镜聚太阳光使火柴燃烧,(火柴头有白磷,在阳光聚光下极易燃烧),燃烧后的重量和没燃烧前的重量相等,拔掉塞子后重量立刻减少,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所以十斤煤燃烧后的质量都跑到空气中去了,只剩下一斤多的渣子了。


瑯琊愛書法


看了许多回答,心里纳闷,因为是回答不是讲课授课做文章,非要搞的像八股文似的分个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使网友看的不耐烦,看了半天没有个所以然。

你说的物质不会消失,可能就是说的物质不灭定律。如:10斤煤炭燃烧后剩下约1斤灰,问其它9斤去哪了。

煤炭通过空气中的氧气燃烧后,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又消失在空气中。



甲午金秋


你问这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了你的学历不超过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年。最晚也就是初中二年级之后就辍学了。因为初三开始学习化学,就讲到了物质守恒 ,讲到了含碳物质燃烧后生成CO2。


穿泳衣晒太阳


物质不会转化为能量。

碳燃烧产生了新元素,热量是金属态氢离子(低温等离子体)“磁力矩”相互切割产生的电磁波。



金童希瑞


物质永不消失导致燃煤剩灰一斤

首先,物质,是由有形物和无形场组成,它会光速移动或转化传播,会永世叠重而不会消失。所以物质可以永远客观存在,不会消失。

其次,十千克煤炭燃烧后剩煤灰一千克,其余9千克去哪了?

其实,各种煤炭是不一样的,把炭做工业分析就知道,按国标冶金焦灰分≥12%算,烧1000公斤煤炭,炉渣≤0.12吨。烧10公斤煤炭,炉渣约1.2千克。其余约8.8千克煤炭化为了热能和水汽、氧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公式:

C+O₂=(点燃)CO₂↑

2C+O₂=(高温)2CO↑(不完全燃烧时发生)

2H₂+O₂=(点燃)H₂O

S+O₂=(点燃)SO₂

CO₂+C=(高温)2CO↑

2CO+O₂=(点燃)2CO₂↑

H₂O+C=(高温)CO↑+H₂↑

所以还是没有凭空消失的,只是转化为了其它的物质能量形式而存在着。总体上还是遵循E=MC²质能守恒定律的。

10斤无杂质煤炭10000克炭,空气中氧气体积约20%,其实还有煤炭完全燃烧系数(也就是有不完全燃烧比例),如80%完全燃烧,2000克碳不完全燃烧2C+O₂= 2CO需氧气8000/3克,8000克碳完全燃烧C+O₂=CO₂需氧气64000/3克,8000/3+64000/3=24000克,即共需24000/32=750摩尔氧气。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有750/0.2=3750mol空气。空气的摩尔质量29,总共要空气3750×29=108750克。

煤炭入炉膛到燃毕必经阶段:①水分蒸发:当烧到105℃左右水分就被蒸发完了;②挥发物点火:煤吸收热量温度续升,挥发物就析出到着火点时被点燃。速度燃得快,约占煤整个燃煤时间0.1;③煤碳燃烧:煤挥发物点燃,余碳和灰组成固体物焦碳。其温度飞升,固定碳燃烧剧烈释放大量热,煤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此;④燃烬:灰渣中煤碳尽量烧完,以降低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焦炭发热率。

煤炭充分燃烧条件: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燃烧愈快,层燃炉温常1100~1300℃),空气(空气冲刷碳表面愈快,碳和氧接触越好燃烧愈快),时间(煤在炉膛有足够时间燃烧)。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燃烧时包着一层灰壳膜,燃烧形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透过灰壳膜向外四散运动,其中一氧化碳遇氧继续燃烧成二氧化碳。即煤炭粒燃烧时,灰壳外包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层气体膜,空气中氧穿过这三层外壳膜才能与碳接触。因此加大送风增加空气冲刷碳粒速度,就容易把外包层膜和气体刮走,并多作机械拨动,就可破灰壳和气膜,使氧气与碳直接接触加快燃烧效率。如氧气不足,搅动不够,煤炭就烧不透,灰渣中就会有许多未参与燃碳核,还使部分一氧化碳在炉膛中未燃就随烟气排出了。对于大块煤,燃烧时间必须足够,否则燃烧不完浪费煤炭了。所以采用炉拱和二次风助力扰动供氧,提高燃烧温度,炉膛容积适中等措施就能保证煤炭充分燃烧了。

炉煤具有选择性。挥发分15%以上,灰熔点1250℃以上的弱黏结、粒度最为适中,热值18800~21000kJ/kg以上为最适宜(无)烟煤。煤炭灰分比10~30%左右,粉煤(0~6mm粒)≤50%~55%,0~3mm煤粉不超过30%,块煤不超过40mm大小最佳。煤炭含水量分:小于3mm煤粉占20~40%时含水5~7.5%佳,小于3mm煤粉含量为80%则含水量宜12.5%,小于3mm煤粉含量100%含水20%佳。

目前煤质问题:灰分大,颗粒不均,杂质量大,发热值较低,不易引火,水分含量不等,不好烧,炉渣含碳量高。希望燃煤界的友们有所知悉🌚。

煤灰熔融性温度/灰溶点:在规定条件下随加热温度而变化的煤灰熔融性变形温度(DT )、软化温度( ST )、流动温度(FT ) ,常用软化温度(ST )表示。灰熔融性温度越高越不易结渣。锅炉设计不同,对灰熔融性温度要求不同。煤灰熔融性温度高低,直接关系到煤作为燃料和气化原料性能,煤灰熔融性温度低,煤灰容易结渣,增加排渣难度,固态排渣锅炉和移动床气化炉尤甚,其煤灰熔融性温度要求较高。

哈氏可磨指数HGI

:反映煤可磨性重要指标。煤可磨性是指一定量煤消耗相同能量,磨碎成粉的难易程度。可磨指数越大煤越容易磨成粉。在发点煤粉锅炉和高炉喷吹用煤,可磨指数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吉氏流动DDPM:煤流动度是表征煤在干馏时形成的胶质体粘度,是煤塑性指标之一。流动度是研究煤流变性和热分解力学的有效手段,又能表征煤塑性,可以指导配煤和焦炭强度预测。吉氏流动度是以固定力矩在煤受热形成的胶质体中转动的最大转速表示的流动度指标,用每分钟转动的角度来表示。

增锅膨胀序数CSN:在规定条件下以煤在增祸中加热所得焦块膨胀程序序号表征煤的膨胀性和塑性指标。它的大小取决于煤灰熔融性、胶质体生成期间析气情况和胶质体的不透气性。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分享,记得转评赞赏哦~


永生寿


这问题本身就是错的,还有一群人煞有介事的以科学理论支持。自然界质量与能量守恒,质量与能量可互相转换。燃烧煤,消失的部分质量转变成了光能热能化学能,何来质量不消失?


Oreaxp


不懂的不要乱说,明明只有8两了[酷拽] 我称过的。其他的都被偷了,尼玛现在的治安不行啊。但是小偷还是有点良心的,给你留了一点,你就节哀顺变吧[机智]


时代226217109


质量守恒是我们中学时候就学过的一个著名定律,煤的主要成分为碳,除此外,煤炭中还包含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煤的燃烧,本质上就是煤炭中的有机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大致如下:

C+O2=(点燃)CO2↑

2C+O2=(高温)2CO↑(不完全燃烧时发生)

2H2+O2=(点燃)H2O

S+O2=(点燃)SO2

CO2+C=(高温)2CO↑

2CO+O2=(点燃)2CO2↑

H2O+C=(高温)CO↑+H2↑

上述是煤炭燃烧时的产物,理论上都是气体,还有部分的固体颗粒物,这些物质大部分混合到了空气当中,剩下少部分固体物质形成了煤灰、煤渣。


从广义上来看,质量是守恒的。在相对论的质能守恒中,描述有能量释放就意味着有质能亏损,但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是非常小的,造成的质量亏损可以忽略;煤的燃烧过程,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会释放热辐射(光子),理论上质量守恒也应该把这部分光子质量算上去。又比如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中,2kg氢气燃烧将会释放143兆焦耳的能量,对应的质量亏损约为1.6×10^-9千克,质量亏损率只有几十亿分之一,现有仪器根本无法测量出这么小的相对质量变化。


所以,煤燃烧后,9斤物质都以另一种形态(气态)存在,并没有消失。


单手开法拉利的9527


哈哈,学锅炉的一看就想起了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这年头傻子真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