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认识论


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即客体本来的反映论和主体能动的制作论。

一,客体本来的反映论。

在客体本来的反映论那里,认识或者是客体对主体的印制,或者是主体对客体的临摹。

在这样的认识论面前:

1、认识是客体本来的反映,是以客体为绝对的。在这种以客体为本来的反映中,一切都是照搬客体,客体本来样式是怎样的,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样式也是怎样的。

2、客体在我们头脑中的样式,只和客体的本来方式相关,和我们头脑的主体方式无关的。

3、我们头脑的主体活动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难以一下达到同客体本来的吻合,但可以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接近客体和达到客体本来。好比照相机,通过准确的测光、曝光、光圈、快门、取景、稳定等等的掌握和熟练,才能取得符合对象本来的摄影效果。

二,主体能动的制作论。

主体能动的制作论认为,认识既不是客体对主体的印制,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临摹,而是一种主体制作,主张一种主体制作的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以自身结构方式制作客体作用。在康德那里,主体以感性方式制作自在刺激生成直观表象,以知性方式制作直观表象生成范畴判断,以理性方式制作范畴判断生成逻辑推论。而真实的结构方式则是,人类的意识结构以身体意识制作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以概念意识制作抽象构造的认知事物。

这样,认识并不是主体依样画葫芦地对客体进行临摹,看临摹的对不对、准不准,而是主体以直观表象的身体意识和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对客体作用进行制作,生成身体意识的感知对象和概念意识的认知事物。

怎样看待两种不同认识论呢?

客体本来的反映论,一般来说很容易为日常经验的表象所接受,直观表象联结的客观作用的有效性,使人们总以为,出现在经验中的感知对象,是物的本身,是客体对象的本来样式。然而,人们长期来并没有察觉到,身体意识的感知是有它自身制作方式的,是以它自身制作方式和自在刺激客体作用的联结制作物体的直观表象感知的,这样的物体直观表象感知是具有主体制作特性的。如,学驾驶体检时,有一项重要的体检内容是色盲的检查。色盲者是不能学驾驶的,色盲者的眼球性状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让色盲者驾驶车辆到马路上,因无法识别交通信号灯而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色盲和非色盲的差别,说明眼球是按照它的自身性状来制作客体作用的,不同的眼球性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直观表象的感知。

我们的头脑日益敏悟到:客体本来的反映论是有局限的。在我们意识中呈现的客体作用的直观表象,并不是客体本来的,它们既和客体作用相关,又和主体性状相关,是主体性状对客体作用的制作,由此产生了近代认识论,开辟了主体制作认识论的哲学思考和科学论证。

客体本来的反映论,长期以来为人们信奉,在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足于发现人类意识结构的特质和由来,以及人类意识结构是如何通过身体意识制作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进而以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制作认知事物的,懵懵懂懂地以为,我们关于客体的感知和认知,都是客体本来方式的印制和临摹,是以客体本来为绝对的,是和主体方式无关的。

客体本来的反映论也讲认识,也是一种认识论,但客体本来的反映论不讲生命意识方式的生成、演化和发展;不讲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的区分和联结,所讲的只是感知和认知的外在途径和方法,如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思考方法、实验方法等等。讲认识的外在途径和经验方法对于主体更好地联结客体,获取感知和认识,精进感知和认识是极为重要的,是不可偏废的。但我们必须看到,以客体为本来的认识论是有内在缺陷的,其缺陷主要是:

1、未能察觉主体制作能动;

2、走向了客体本来的绝对。

我们应当克服客体本来反映论的内在缺陷,从主体制作的勘察上,从主体制作和客体作用的联结上,搞清感知原理和认知原理,推动认识论的深入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