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扔下45秒后爆炸,投弹的飞机又是如何逃脱的?

冰晶凤翎


在二战的最后阶段,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一枚原子弹,这两枚原子弹都成功的爆炸,而投放原子弹的飞行员也都幸运的逃脱。根据当时的数据记录,美国轰炸机从9000米的高空投弹,原子弹降落到距离目标地点上空500多米的时候,爆炸引擎启动引发核爆炸。而这个过程仅仅只有45秒的时间,因此飞行员想要逃生,就需要在这45秒的时间内躲过爆炸的冲击波区域。



在原子弹刚刚研发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导弹技术,因此想要把原子弹投放到日本的国土上,就必须要用轰炸机。杜鲁门在高兴之余,也开始考虑投放原子弹对于自己支持率的影响。因为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辐射,美国一直宣传人权至上,不能像日本那样进行自杀式袭击,假如投放原子弹的飞行员不能够安全返回的话,对于杜鲁门执政期的口碑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确定投放原子弹之前,美国的军事专家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计算,他们必须要保证B29轰炸机飞行员的安全,才能够放手的进行这次核攻击。美国的军事专家测算出原子弹的轰炸半径大约在12英里左右,这样美国的轰炸机需要在45秒内飞到投放点12英里之外的距离才行。这个距离对于B29轰炸机来说并不困难,不过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假如轰炸机遇到袭击,或者核弹的爆炸距离更广,那么轰炸机飞行员依然不能顺利返回。


在开始攻击之前,携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上的战斗人员内心绷得非常紧,因为他们不知道投弹后究竟能否安全返回。在投弹的当天,这架B29轰炸机并没有受到日本空军战斗机的拦截,也没有被高炮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已经掌握了决定性的制空权,日本的战斗机和防空部队,剩余的战斗力已经不足以对B29轰炸机产生过大的威胁了。

在完成投弹之后,B29轰炸机的驾驶员立刻猛踩油门加速逃离,因为内心紧张的原因,B29轰炸机的飞行员将油门踩到了底,这样的操作激发了轰炸机的动力潜能,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起的时候,这架B29轰炸机已经逃出了18英里。不过根据机组人员的说法,B29轰炸机还是受到了冲击波的影响,机组人员称飞机像是被电杆狠狠地砸了一下。在两次核武器攻击成功后,想要顽抗到底的日本帝国主义最终低下了头颅,原子弹投放不到十天,日本天皇就发表了投降宣言。


军武小咖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时候,原子弹会打开减速伞,这也使得飞机会有足够的时间逃

离现场。

当然这也是美国的军队经过长时间演练的结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才会选择在规定的时

间投下原子弹。而且在当时日本已经并没有任何的防空能力,足以对于美国的飞机造成

任何的威胁,所以飞机可以并不考虑日本军队的威胁。

投弹之后安全的逃出爆炸区是轰炸机和攻击机的问题。

但是美国投放炸弹的飞机据说专门对于飞机进行了改造和培训,改造的主要目的是顺

利携带并且精准投放原子弹任务,第二就是安全返航。

当时的投放小男孩和胖子两枚原子弹时候,美国专家是专门研究得出,必须的保持和爆炸中心13公里的距离才能安全的跑出来。

那次的行动是由B-29轰炸机实施的。在后来的过程中,B-2在飞机上进行了大范围的减重B,首先是把飞机的装甲卸掉,然后包括飞机上其他的一些不需要的零件卸掉,后来

安装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保证在飞行过程中能瞬间加速,离开危险区域,经过这些改

造之后的飞机,明显就是比普通的飞机更加耐久一些。

根据当时的飞行人员的描述,当时在丢完导弹,整个飞机瞬间轻了4.5吨左右,飞机会剧

烈颠簸,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及时及时控制飞机,并且迅速的飞离这个地方,两架飞机的

飞行员都是有非常丰富的飞行经验。

几秒后的冲击波就能在飞机上感受到了,整个飞机的尾部都在颤抖,他们要做的只有加

速前进,离开这里,最后他们安全顺利的离开了,并且返航。当时的飞行员说,当时接

受这个飞行任务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死的心理准备,不过还是尽力做到最好,以免自己

真的丧命了。


江水趣谈


希特勒自焚、德国投降后,全世界的焦点击中于日本。日本法西斯虽然败局已定,但困兽犹斗,临死也要挣扎一下。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和欧洲战场上耗尽了精力需要喘息,跟日本人决斗的重任就落在了美国身上。


可是美国人心里也有点发憷,因为日本军人崇尚武士道精神,死也要为天皇效忠,个个都是不要命的主。

冲绳岛一战美军就付出了几万人伤亡的代价,日本内阁又制定了所谓的“一亿玉碎”计划,想要拿下日本本土,还不知道有多少死伤多少美国大兵。

正在发愁的时候,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传来,杜鲁门喜出望外,立刻决定对日本进行原子弹攻击。可是参加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都反对这样做,觉得原子弹杀伤力太大。


杜鲁门说,我们砸了几十亿,费尽千辛万苦研制原子弹干啥的?难道是圣诞放烟花看的?日本法西斯那里不用,等什么时候用?一番话说得科学家们哑口无言。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后发出了震天巨响,它在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把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建筑物夷为平地,一共造成几十万人伤亡。

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对日本军国主义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动摇了他们的抵抗决心。

8月15日这天,日本天皇颁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那时候没有导弹,原子弹是飞机投放的,原子弹的杀伤范围那么大,飞机投放后,飞行员怎么样了呢?有没有安全返回?

美国当时投放原子弹用的是B-29轰炸机投放原子弹的,投放45秒钟后,原子弹就爆炸了,飞机和飞行员都安然无恙、飞机安全返航。

原子弹在美国试爆的时候是就地引爆的,飞行员是第一次投放原子弹, 也是人类第一次投放原子弹,毫无经验借鉴,就好像是新娘入洞房,处女作。飞行员是怎样做到准确投放、安全撤离的呢?


我们知道日本法西斯不看重生命,在二战后期曾经怂恿他们的军人到处发动自杀攻击,生命在统治者眼里就是草芥一般。

如果让他们决定投放原子弹,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一个付出飞行员生命代价也值得,他们会满不在乎,

但美军非常看重士兵的生命,他们为了飞行员安全绞尽脑汁,专门进行“婚前指导”,让这些“处女”进行模拟训练,熟练掌握“洞房”技巧。

美国投放原子弹的飞机是B-29轰炸机,飞行员事先不知道要去执行什么任务,只是让他们载着跟原子弹一样重量的东西进行投弹训练,在指定的高空进行投放,保证投弹点准确无误,然后迅速拉起飞机、采用最大角度升空撤离,还要同时启动拍摄装置对现场进行拍摄。


为了保证任务圆满完成,有几十名飞行员接受了旷日持久的训练,最后从中挑选了几个飞行技术最好,投弹表现最出色的飞行员执行原子弹投放任务,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套用一句波导手机的广告词,他们是飞行员里的战斗机,他们的技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担任原子弹投放的飞行员是美国空军上校保罗·蒂贝斯和技术专家柏森斯上校,他和自己的战友驾驶6架b-29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执行了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上司给他们起的代号是509小组。

8月6日凌晨2时40分,“509小组”启程出发。担任投弹任务的飞机编号 82,飞机命名“依诺阿盖依”号,用该机飞行员蒂贝斯上校母亲的名字命名。


8时左右,飞机到达广岛上空,随行飞机迅速离开。

8时16分,蒂贝斯操作打开投弹舱,把 5吨重的原子弹“小男孩”投了出去。

45秒钟后,原子弹在距离地面600米的上空爆炸。投弹瞬间,飞行员拉起机头,飞机安全返回。原子弹从投放到爆炸只有短短几十秒,原子弹杀伤距离是13千米左右,飞行员是如何做到安然无恙的?

专家们早就得到了精确数据: 投放后的原子弹会按照惯性、保持跟飞机原来一致方向继续滑行,同时向下降落,45秒内原子弹的滑行距离6.5千米左右。而此刻飞机也不是一动不动,飞机来了个160度的急转弯向相反方向俯冲飞行,


B-29额定的飞行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50千米左右,投弹后飞机立即调头下俯冲,下降高度有300米左右,接着以最快速度往回飞行。

当原子弹爆炸时,飞机已经飞到离爆炸点13千米开外几百米的地方,刚好超出原子弹杀伤范围。


小约翰


广岛原子弹的燃爆半径是4公里,冲击波杀伤半径是8公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高度是在600米,也就是说实际上在8600米的高度就已经可以躲过原子弹的冲击波杀伤了,这也是当时美国科学家要求载机必须在9000米以上才能投弹。

当时承担投弹任务的载机是b29空中堡垒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在9000~10000米高度的飞行速度是760公里/小时,平均每秒可以飞行220米,45秒可以飞行9.5公里。所以呢,根据三角函数推算可以得知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b29轰炸机距离原子弹爆炸的距离是14公里,这已经远远大于原子弹冲击波的杀伤范围了。

其次,对于核辐射的防护。在当时的情况下空气就是最好的防辐射措施,我们的大气层厚度大约是20000~300000米,起主要过滤作用的是近地的10000米,当时的原子弹爆炸就在近地,14公里的距离足可以过滤掉大量的爆炸核辐射。

原子弹除了爆炸会产生辐射杀伤之外,放射性尘埃也是一种杀伤武器,但是这种放射性尘埃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粉尘来接触皮肤或者呼吸道。而b29是全金属外壳,这种外壳可以隔绝内部的成员不受核辐射伤害,当然这架飞机飞回去就不能再用了就是了。


优己


原子弹扔下45秒后爆炸,投弹的飞机又是如何逃脱的?


1945年的时候,在日本广岛的上空投掷了一枚原子弹,投放的时候才45秒,这个原子弹就当场爆炸,爆炸的威力使得整个广岛都成为了一片废墟,所有的房屋建筑物基本上都是化为乌有了。这颗原子弹从9600米高空坠下,导致了整个广岛8.8万人的死亡,这对于日本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那么我们就特别的好奇,这个原子弹从投放到爆炸仅仅用了45秒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飞机的驾驶员到底是如何逃生的呢?小编给您解开谜底。

一、投弹飞—-B-29型轰炸机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有人敢接这个危险的任务,那么必须有精英飞行员操作性能优异的飞机。为了保证任务圆满完成,有几十名飞行员接受了旷日持久的训练,最后从中挑选了几个飞行技术最好,投弹表现最出色的飞行员执行原子弹投放任务,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最后执行任务的美国著名飞行员柏森斯上校。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架完美的轰炸机才行,当时日本的防空系统在美军的轰炸下已经形同虚设了,但为了执行此次任务,还得需要一架性能优越的轰炸机,在投完弹之后以最快速度逃命。当时美军为了轰炸日本本土,在国内研发了很多性能优良的轰炸机,选择了半天之后,美军最终确定了使用B-29来执行此次任务。B-29是当时美国体积最大的轰炸机,并且质量也重,速度还最快,被世人称为空中的超级堡垒。B-29的性能十分优秀,他可以在四万尺的高空以350英里的速度航行,当时的日本和德国都没有与此种轰炸机相媲美的飞机。

二、投弹过程—-六架飞机同时出马

投入战斗的总共是6架B-29型轰炸机。两架侦察、三架报告天气,这5架飞机与原子弹保持的距离可以确保安全。最危险的就是装载原子弹的82号轰炸机。

1945年8月6日凌晨2时40分,“509小组”准备起飞;

82号机命名为“依诺阿盖依”号,这是飞行员蒂贝斯妈妈的名字。

柏森斯上校爬入弹舱,打开原子弹的保险装置,装上引爆器,为投弹做准备。

飞行目标:广岛。

7时35分,伴随“依诺阿盖依”号的两架“509小组”飞机迅速离开。

8时整,为了防止强光灼伤眼睛,“依诺阿盖依”号机组人员戴上了厚厚的墨镜。

8时16分,飞机飞行速度是550公里每小时;5吨重的原子弹被推出弹舱。

45秒钟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空中爆炸,正下方是日本广岛市相生桥以西100米。强烈白色闪光,广岛上空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冲天而起,几百根火柱直冲蓝天。

三、安全距离——13公里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轰炸机在投弹的时候还要将物体本生的惯性考虑在内,炸弹在出舱的时候还会保持一定的速度继续往前飞,所以B-29在投放完成之后必须掉头飞行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但是如果直接来个180度的掉头的话,飞机本身是经受不住如此大的方向调动,所以并不能实现180度的掉头,后来的科学家在试验中得出结论,掉头155度是飞机能接受的最大掉头角度,而飞机和原子弹水平距离十三公里是绝对安全距离。

在实际操作中,飞行员为了保命,完全按照预先安排的流程来操作,投放之后155度掉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离开此地。

根据美国后来披露,飞机的确按照原计划返回,投弹时飞机飞行速度550公里每小时,10万米高空,推出原子弹,然后飞机立即转角155度调头,向下俯冲,飞机下降300米,继续以5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往回飞行。原子弹出舱后,飞机重量减轻,飞机利用45秒钟飞行水平距离是:550÷3600×45=6.875公里,考虑飞机转弯时间,飞机实际飞行水平距离大约是6.5公里。把原子弹、飞机两者在反方向的飞行水平距离相加6.5+6.5=13公里,当原子弹在广岛上空600米处爆炸时,飞机已经远离爆炸点水平距离13公里,正好处于安全区域。

不过根据机组人员的说法,B29轰炸机还是受到了冲击波的影响,机组人员称飞机像是被电杆狠狠地砸了一下。

本来还想殊死一搏的日本,在遭到两个原子弹打击后,很快无条件投降了。


葛大小姐


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将原子弹用在实战当中的只有两次,分别是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和美国原子弹轰炸长崎。

在二战末期,还没有出现能够携带核弹头的成熟的导弹技术,核轰炸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轰炸机头上。

那么轰炸机在投下原子弹后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逃脱的呢?从提问者提到的四十五秒来看,应该说的就是美国在广岛投原子弹的行动了。

既然这样,我们就以广岛投弹为例来分析下飞机在投下原子弹后怎样逃出生天的。

首先,在投下原子弹后飞机逃脱还要依靠飞机本身较为出色的性能。承担广岛核投弹任务的是美军大名鼎鼎的“超级空中堡垒”B-29轰炸机。

B-29轰炸机采用四发布局,且配有加压仓,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巨大的载重和极高的升限,在万米高空最大对空时速可达350英里。为了这次核轰炸,进行任务的B-29还进行了特殊改装。拆掉了大量的遥控炮塔,只保留了尾部的机枪,以此来减轻自重。这让飞机更加灵活,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出色的性能是飞机投弹后成功逃脱的最基本保证。

其次,飞机能够免遭核爆之灾也要归功于飞行员操作得当。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轰炸机机组成员西奥多·范柯克曾经讲述了他在广岛投弹的情况。

根据他的描述,他们的飞机原本在10000多米的巡航高度飞行。在确认了广岛的目标后,他们开始下降。在7000米左右投下了一万磅重的原子弹,原子弹在离地600米左右的时候爆炸。

从投下到原子弹爆炸的时间原计算的是43秒(一说45秒),而在实际任务中则要长一些。而当时的飞机驾驶员保罗·蒂贝茨曾经表示,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可以高达万米以上,所以拉升飞机躲避是不合适的。

在投弹后,他立刻操纵着飞机向右急转,根据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建议向切角方向飞行。进行了159度的俯冲来增加速度,尽快离开已经爆炸的原子弹,以避免被核爆影响。保罗曾经进行过多次练习,在真正的任务中他不假思索就做出了正确的动作,飞机只用了40秒多一点点就离开了危险区域。在当时,飞行员正确的判断和娴熟的飞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投弹飞机的成功逃脱确实有客观原因。当时的日本已经丧失了几乎所有的防空力量——海军航空兵早就在与美国在太平洋决战的时候就全军覆没。

陆军航空兵也是所剩无几,地面火力也远远没达到把B-29这样强大的轰炸机击落的地步。日本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B-29投下原子弹然后飞走。

在原子弹爆炸时,投弹飞机距离爆炸点已经有10.5 千米的距离。但是飞机仍然受到了接近2.5倍重力的冲击,足以看出原子弹的威力巨大。在一声巨响之后,广岛几乎彻底消失。

在二战期间,限于制造技术水平和目视瞄准的局限性,进行轰炸的飞机飞行高度都比较低。p所以实行核轰炸对飞机性能和机组都是巨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有去无回。


现在,随着高性能轰炸机和各种制导方式的出现,发动核袭击并全身而退变得更加容易。

而随着各大国核武器威力的增强与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逐渐成熟,防御核打击的难度加大。所以没有国家敢于使用核武器,而核武器的作用也更多转向威慑了。


史之策



广岛是8月6日美国第一次核打击任务的主要目标,小仓和长崎是替代目标。埃诺拉·盖伊(Enola Gay)号由飞行员蒂贝茨驾驶,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北田机场起飞,飞行时间约为6小时,由另外两架B- 29飞机伴随,载有摄影师,埃诺拉·盖伊号当时是一架名不见经传的飞机,后来被世人称为“必要的邪恶”,由乔治·马夸特机长指挥拍摄。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莱斯利·小格罗夫斯少将希望这一事件能被后人记录下来,所以飞机的起飞是由补光灯照亮的。当飞机起飞时,蒂贝茨探出窗外,给旁观者指路。应要求,他友好地向摄像机挥手致意。





离开蒂尼安基地后,飞机分别飞往硫磺岛,在那里他们在2440米处会合,并向日本飞去。飞机在9855米处清晰可见目标。指挥这次“阿尔伯塔计划”任务的威廉·s·迪克·帕森斯上尉在飞行中检查了原子弹,以尽量减少起飞时的风险。他的助手莫里斯·杰普森少尉在到达目标区域前30分钟拆除了安全装置。



08:15(广岛时间)原子弹的投放按计划进行,小男孩用了43秒从飞行在9470米的轰炸机上投落到城市上空约600米的预定爆炸高度。埃诺拉·盖伊飞行了18.5公里,才感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尽管受到冲击波的影响,但埃诺拉·盖伊号和机组乘员及摄影师都没有受伤。



爆炸产生了相当于1.6万吨梯恩梯的爆炸威力。铀-235小男孩原子弹被认为效率很低,只有1.7%的裂变材料发生反应。完全破坏的半径约为1.6公里,由此产生的火灾覆盖11平方公里。美国人估计这座城市有12平方公里被摧毁。日本确定广岛69%的建筑被毁,另有6-7%受损。发生的爆炸和随之而来的冲击波造成约7万至8万人死亡,另有7万人受伤。在遇难者中,有20000人是士兵。



埃诺拉·盖伊号在12小时13分钟后,于下午2点58分安全返回了蒂尼安基地。机组乘员和轰炸机紧随其后。数百人,包括记者和摄影师,聚集在一起观看飞机返回。蒂贝茨是第一个下飞机的人,当场被授予杰出服务十字勋章。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放原子弹的计划,都是经过周密的计算,精心的策划才有,完成的最后投弹任务。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时,绝对不会这样干的。在高空支持中投放东西肯定会随着风力发生便宜。据说当时投弹的飞机是套上两个原子弹,儿子最终在广岛上只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但是飞机能够幸免,不得不说美国的科技实力非常强硬。\r \r 执行投弹任务的时,美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飞机。速度肯定要比一般的轰炸机飞行速度要快,去实行投弹的飞行员,也都是空军里最优秀的飞行员。都经历过了,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磨练,才保证了投弹之后的幸免。只要飞机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方案逃生,在几十秒之内也是有可能飞出爆炸范围之内。\r \r 不得不说投弹飞行员的素质是真的非常的好。尽管飞机能够出爆炸的范围之内,但是原子弹时候产生的热量形成的冲击波,依旧对飞机进行了打击。飞机虽然发生了剧烈的晃动,但是飞行员非常冷静地度过了飞机发生剧烈晃动的时间之内,安全的活了下来。顺利的回到了美国,成为了英雄。\r \r 不得不说,美国这次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原子弹所造成的伤害在日本的广岛不可磨灭,但这些都是他们当时自己作的。现在国际上是严厉禁止使用核武器的,美国将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战争上使用核武器的人,也会是最后一个人。


看活泼已


执行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是美军“509小组”,他们为了轰炸任务训练了10个月,所以在投放了原子弹后,他们是神定气闲地飞离了日本的上空,不存在逃脱一说。

美国在罗斯福总统时期,爱因斯坦就在带领团队研制原子弹,1944年罗斯福总统得知大概在1945年7、8月份会研制成功的汇报后,就开始了轰炸日本的计划。

1944年12月,美国空军首先改装了一批B-29轰炸机,所有重武器被撤除。随后从各飞行部队抽调最优秀的飞行员,组成了“509小组”。

小组中除了组长蒂贝斯上校知道任务外,其他人一无所知,也不准打听。小组成立后,美军在提尼安岛北面划了一块禁地,供他们训练。

其实他们的训练任务很简单:每次飞机装一颗10吨的炸弹,投掷这颗炸弹时,炸弹飞行距离要超过9000米,弹着点距目标必须在300米之内。但整个投弹过程不能超过一分钟。


蒂贝斯上校带着士兵们日复一日的训练,他们有时也参加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不过仍然是携带一颗炸弹。

1945年8月初,蒂贝斯上校接到了执行任务的具体时间,承担这次任务的飞机是82号B-29战斗机。蒂贝斯上校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还将82号机临时命名为“依诺阿盖依”号。

1945年8月5日,蒂贝斯上校召集“509小组”全体人员开会,并向他们宣布了任务:要向日本投掷一颗炸弹,但它不是一颗普通炸弹,而是相当于两万吨TNT能量的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2:40,提前准备了十几粒氰化物毒药的蒂贝斯上校,带着执行任务的小组成员整装待发。接着柏森斯上校爬入弹舱,打开原子弹的保险装置,装上引爆器。随后飞机滑出了跑道,升上了天空。


7点35分,护航的两架战斗机返回提尼安岛。8点16分,原子弹“小男孩”被投出弹舱。随后82号战斗机立即偏转159度飞行,离开了广岛的上空。

45秒后,原子弹在离地面500米左右爆炸。顿时广岛上空升起一道漂亮的蘑菇云。8月9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胖子”。6天后,日本宣布投降。

二战后,日本人经常声称他们不是侵略者,他们也是受害者,并多次要求美国道歉。对此方面执行轰炸的飞行员是这样回应。


蒂贝斯上校在85岁接受采访时说:“我和同事们从不后悔,战争本就毫无道德可言,我从来没把投放原子弹和道德等同起来,所以我每晚都睡得很香。”

机组成员之一的范柯克曾说:“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不内疚也不后悔。老实讲,我认为使用原子弹从长期讲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绝大多数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

机组成员之一的美国空军退役少将查尔斯-斯韦尼,1995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批评了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持各种爱心泛滥观点的人,他表示:“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正义之举,可以说原子弹下无冤魂。”



花木童说史


二战时期威力最大的武器当属原子弹莫属,在二战末期面对法西斯日本的疯狂垂死挣扎,美国军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大规模伤亡,决定使用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对日本展开核轰炸,以此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战败投降。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日本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

面对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执行投掷任务的轰炸机如何逃离原子弹的波及范围!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伤害力一般为:爆炸产生的强光、强辐射以及爆炸冲击波,那么在二战时期美军轰炸机像日本投掷原子弹时如何逃离原子弹爆炸的波及范围呢?

1945年执行向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任务的是美国B29轰炸机,这一型的轰炸机无论在载重能力,飞行速度上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飞机,所以该型轰炸机在当时也被称为空中堡垒。
当时在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时
,机组人员想要避免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威力波及,首先只能是依靠B29强劲的飞行速度开足马力尽可能的逃离原子弹的投放点。以广岛为例,当时为了能让原子弹对日本造成更大的伤害,美军研究人员将原子弹经过计算,设定投放后距离广岛地面500米左右的上空爆炸。当时原子弹从万米高空被投掷降落到500米,这期间的时间只有区区的45秒,也就是说当时投掷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必须要在45秒的时间逃离到投放点13公里以外,这样才能避免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将轰炸机撕碎!


根据二战时期美军的记载,执行广岛原子弹投放后
的B29轰炸机,依靠强劲的飞行速度,在距离爆炸45秒的时间内足足逃离了投放点18公里以外,就算这样的距离当时的B29轰炸机同样还是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波影响,整架轰炸机剧烈抖动。同时机组人员必须要戴上厚厚的护目墨镜才能不被爆炸产生的强光刺瞎眼睛。

而原子弹爆炸使产生的强辐射传播速度是有时间限制的,面对一架已逃离18公里以外,并且还在加速逃离的B29轰炸机,原子弹爆炸的强辐射不足以对轰炸机与机组人员造成致命影响!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